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Trend and Change Proces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n China
1
作者 Luo Ruof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93-299,共7页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the current change process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s analyz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the current change process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s analyzed using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supply system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of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future trend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供给系统 发展趋势 中国 新制度经济学 供应系统 电流变化 供需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聪 陈旻 +3 位作者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73,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敏感区 相关性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新玲 蔡依晅 +3 位作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动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邓丽静 王慧 +2 位作者 金波文 吕江华 全梦媛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共10页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海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南极以及周边5个子区域(威德尔海、印度洋海域、太平洋海域、罗斯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海冰范围...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海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南极以及周边5个子区域(威德尔海、印度洋海域、太平洋海域、罗斯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海冰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式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周期波动性和趋势稳定性两个方面来探索开展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特征和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海冰范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夏季(2月)最小,冬季(9月)最大;1979-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趋势总体不显著,但阶段性特征明显,其间经历几次海冰急剧减少的突变,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1980-2009年,南极海冰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呈阶梯增加,2010-2022年,南极海冰范围减少。(2)南极每个子区域海冰范围均存在1个突变点;南极海冰范围存在3个突变点,周边区域海冰范围的共同叠加造成了南极整体海冰范围更为频繁的变动。(3)南极海冰变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未来需要强化观测和模拟,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范围 趋势稳定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卫仁娟 钟馨 +3 位作者 史雯雨 郭蕾蕾 赵璐 崔宁博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9,共16页
【目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减轻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方法】利用1961—202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计算了20个... 【目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减轻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方法】利用1961—202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计算了20个极端气候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局部加权回归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及Arcgis软件分析了四川省川东盆地山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三个分区极端气候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四川省极端气温指数以增暖为主要变化特征,增温趋势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以增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结论】结果表明:(1)1961—2022年四川省极端暖(冷)事件增加(减少),且呈现“低温上升比高温明显、夜间增暖高于白天、暖日数高于冷日数”的特征;空间上,四川省各分区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变暖趋势,且变暖趋势在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南山地区等高海拔区域更显著。(2)四川省降水量以增加为主,降水量的集中程度增大;空间上,川西高山高原区具有湿润化倾向,川东盆地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具有干旱化倾向。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西湿化东干化”的变化特征。(3)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经度和海拔呈现显著相关性,而与纬度相关性较低。大气环流因子中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对四川省极端气候影响最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四川省防洪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手术后肺炎临床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
6
作者 郭艳 李占结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511,共6页
目的分析手术后肺炎临床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手术后肺炎的进一步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23年手术后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后肺炎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占比变化趋势及手术... 目的分析手术后肺炎临床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手术后肺炎的进一步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23年手术后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后肺炎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占比变化趋势及手术后肺炎发生时间和病原体分布,以及各科室手术后肺炎发病率。结果2014—2023年全院共有653609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手术例次数为676245次,其中有2934例次发生手术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发病率为0.43%。手术后肺炎患者平均年龄为(59.76±16.53)岁,男性占比68.58%;手术后肺炎发病率由2014年的2.00%降至2023年的0.10%,VAP占比由2014年的9.92%上升至2023年的9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手术后肺炎发生在术后7、10、30 d内的分别占65.81%、78.80%、95.64%,发生率居前三的科室分别为心脏大血管外科(5.277%)、神经外科(2.114%)和胸外科(1.130%);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7.58%)。结论手术后肺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VAP患者应作为后续改进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心脏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则是手术后肺炎的重点关注科室,手术后10 d内应作为手术后肺炎的重点关注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手术后肺炎 临床分布 变化趋势 呼吸机相关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和预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金心怡 张颖 +1 位作者 钟悦欣 马爽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目的 比较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主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分析,为制定我国恶性肿瘤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和全球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 目的 比较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主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分析,为制定我国恶性肿瘤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和全球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及顺位变化,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R4.4.0构建贝叶斯年龄-周期-队列模型(BAPC)预测2022-2035年中国和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结果 2021年全球新发恶性肿瘤(不包括非黑色素瘤皮肤癌)1722.94万例,死亡977.63万例,标化发病率201.06/10万,标化死亡率115.11/10万;中国新发恶性肿瘤453.75万例,死亡279.64万例,标化发病率221.30/10万,标化死亡率136.36/10万。肺癌高居中国和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之首,中国乳腺癌(女)标化发病率居第2位。纳入本研究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数与死亡数分别占中国全部癌症总发病数的42.0%和总死亡数的46.8%。1990-2021年我国恶性肿瘤总体标化发病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0.30,标化死亡率AAPC为-0.97;而全球恶性肿瘤总体标化发病率AAPC为-0.10,标化死亡率AAPC为-0.78。基于BAPC模型预测,到2035年,中国恶性肿瘤总体标化发病率可能升至252.44/10万,全球总体标化发病率或将下降至183.05/10万。结论 中国在恶性肿瘤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标化发病率仍持续增长。应加强癌症健康教育等防治工作,针对重点癌种采取精准防控,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发病 死亡 变化趋势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北工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凯 黄义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趋势分析、Hurst指数、残差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1-2020年三北工程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三北工程区及其各建设区植被NDVI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分... 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趋势分析、Hurst指数、残差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1-2020年三北工程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三北工程区及其各建设区植被NDVI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分区年增长速率差异明显,黄土高原区>风沙区>东北华北平原区>西北荒漠区。三北工程区NDVI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研究区改善趋势明显,显著改善趋势面积占45.9%,其中黄土高原区的显著改善面积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建设区,未来变化以改善为主,但可持续性不强。3)三北工程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均呈正相关关系,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以促进为主,各土地利用NDVI和残差均表现增加趋势,且趋势具有一致性。4)在植被改善地区和退化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均处于主导地位,人类活动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2.9%和59.06%,不同分区植被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明显,其中黄土高原区人类活动对植被改善和退化贡献率最大,分别为75.36%和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NDVI 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与其他区域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海燕 向伯安 +2 位作者 张凯 茶志春 张旦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解中国西部城市银川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对银川2016—2023年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3年银川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5.87下降到4.35,降幅达25.9%。2023... 为了解中国西部城市银川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对银川2016—2023年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3年银川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5.87下降到4.35,降幅达25.9%。2023年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SO_(2)、NO_(2)、CO年均值分别较2016年下降24.2%、33.3%、73.1%、2.9%、39.1%。季节雷达特征图显示,银川春季PM_(10)污染较突出,与沙尘有关;夏季污染程度最轻,冬季污染最重。除O_(3)外,采暖季SO_(2)、CO、PM_(2.5)、PM_(10)、NO_(2)分别比当年非采暖季高41.7%~359.1%、81.3%~150.0%、28.9%~134.8%、3.7%~146.2%、16.7%~86.2%,表明供暖对冬季大气污染物浓度贡献显著。2016—2023年银川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全国以及其他重点区域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O_(3)污染逐渐凸显;PM_(2.5)浓度与全国和宁夏接近;SO_(2)、NO_(2)和CO浓度较高,成为制约PM_(2.5)和O_(3)浓度下降的主要因素;PM_(10)浓度受周边沙尘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污染特征 差异性分析 特征雷达图 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祥周 肖丽英 +2 位作者 高桂青 成玉祥 李路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PDO、ENSO、SOI、AMO)等数据,针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方法】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了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及小波分析揭示了极端气温指数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等因素的联系。【结果】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寒潮持续时间和霜冻时间显著减少,然而,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以及夏日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均集中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未来5年内,极端气温指数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方向,低温指数的多年平均值逐渐减少,高温指数则逐渐增加;(2)寒潮持续指数发生突变很可能受到ENSO、SOI较长年际周期(2~16 a)的影响,极端高温指数则受到较短周期(2~4 a)的影响。另外,霜冻日数、月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与海拔,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方面。研究结果为灾害预防与对地方气候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差异 R/S分析 相关性分析 极端气温指数 贵州省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秦巴山区NPP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娜芳 贡恩军 +3 位作者 白天豪 赵婷 白红英 王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9-184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直接指标,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地形上有分异性。然而,人类活动及地形对秦巴山区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采用CAS...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直接指标,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地形上有分异性。然而,人类活动及地形对秦巴山区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采用CASA模型,综合利用线性趋势分析、转移矩阵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秦巴山区2001—2022年长时序NPP时空动态和地形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①秦巴山区2001—2022年的NPP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均值为585.11g C/m^(2),并以4.30g C m^(-2)a^(-1)的速度增加。②林地有最高的年NPP均值,而退耕还林区域具有最高的NPP增长速率(8.17g C m^(-2)a^(-1)),表明退耕还林是秦巴山区NPP增长的有效措施;③NPP随海拔和坡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异性。在海拔3400m以下,植被NPP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当高程超过3400m时,植被NPP显著减少,坡度在10°—40°范围内植被NPP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较高;④秦巴山区NPP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对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7.81%和62.19%,其中人类活动导致陇南等生态脆弱区NPP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过程的遥感模型(CASA模型) NPP 趋势分析 地形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农业2022—2024年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洪卓 任永林 +1 位作者 方忠祥 易翠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之一,但其多年来生产出了比其人口需求多得多的食物,农业及农产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澳大利亚2022—2024年农业发展的最新现状,包括澳大利亚农业所需资源、农业产值持续增长、谷物...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之一,但其多年来生产出了比其人口需求多得多的食物,农业及农产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澳大利亚2022—2024年农业发展的最新现状,包括澳大利亚农业所需资源、农业产值持续增长、谷物生产、生物安全体系、气候影响、农业研发投入、农业科技、农民与就业等;举例介绍了澳大利亚与中国、太平洋岛国、拉丁美洲、东盟等主要国家及经济体的贸易新进展;展望了澳大利亚在农业产值、粮食需求和水产养殖产业的增长、正在变化的全球发展视野、对土壤的重视与保护、减排方面的积极作为、重塑食物系统、支持细胞农业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案、国家农业创新优先事项等多方面的农业发展未来趋势,为我国农业政策制定、科技研究、贸易经济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农业发展 贸易 全球变化 细胞农业 可持续发展 未来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趋势检验方法的鄱阳湖水文泥沙变化分析
13
作者 朱政涛 杨中华 +1 位作者 黄东 刘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0,共5页
为了解鄱阳湖水文泥沙变化趋势以指导相关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收集1950年代以来鄱阳湖入、出湖控制水文站及湖区水位站的最新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鄱阳湖入、出湖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湖区年... 为了解鄱阳湖水文泥沙变化趋势以指导相关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收集1950年代以来鄱阳湖入、出湖控制水文站及湖区水位站的最新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鄱阳湖入、出湖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湖区年均水位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入湖年径流量在1960年后主要呈现增加趋势,并在1963年发生突减;出湖年径流量先减后增,并在1991年发生突增,在2002年发生突减。鄱阳湖入湖年输沙量先增后减,并在1996年发生突减;出湖年输沙量在1990~2010年呈现减小趋势,并在2001年发生突增,在2017年发生突减。鄱阳湖湖区年均水位在2005年发生突减,近20年主要呈现为减小趋势。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的湖泊治理和水资源规划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文泥沙 趋势分析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界限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磊 苟志文 张东东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7-1448,共12页
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对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定量分析植被覆盖边界的位移及其气候驱动模式,是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重要环节。利用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1 km分辨率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 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对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定量分析植被覆盖边界的位移及其气候驱动模式,是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重要环节。利用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1 km分辨率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等级分析青藏高原NDVI值、界限、面积的变化趋势及气候驱动条件。结果表明:1)近20年青藏高原地区生长季NDVI值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增幅为每10年0.011。2)最低气温持续升高使高寒地区对温带植物的限制力降低,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植被界限正向西、向北移动。在植被界限移动过程中,其覆盖面积也发生着较大变化,低、中植被覆盖区植被覆盖面积分别以3424.30、1197.70km^(2)·a^(-1)的速率退缩,中低、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分别以2048.45、2406.49、1008.69 km^(2)·a^(-1)的速率扩张。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NDVI值和覆盖面积均产生了影响,中低、中高、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生长季、非生长季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升高以及降水量的增多。中低、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扩张挤占了低、中植被覆盖区,使得低、中植被覆盖区面积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藏高原 边界迁移 面积变化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粮食单产影响的HP滤波法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荣越 黄高彦 马恒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因素对黄淮海地区粮食单产长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影响。【方法】基于1949—2021年黄淮海地区小麦和玉米的单产数据,采用HP滤波法进行单产分离,得到受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影响的长周期分量趋势单产,及受气候变化引起的...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因素对黄淮海地区粮食单产长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影响。【方法】基于1949—2021年黄淮海地区小麦和玉米的单产数据,采用HP滤波法进行单产分离,得到受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影响的长周期分量趋势单产,及受气候变化引起的短周期分量气候单产。【结果】对比实际单产数据,HP滤波分离得到的趋势单产与作物实际单产具有相似的年际变化特征,趋势单产变化更为平滑,波动幅度小于实际单产;气候单产年际波动幅度最大,其变化情况直接影响当年实际单产;气候单产对实际单产的影响分为正反两方面;不同作物同一年份受气候单产影响程度不同。【结论】尽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是在长期层面来讲,小麦和玉米的单产主要受种植技术、作物品种改良、数智化技术等科学技术发展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气候变化 趋势单产 气候单产 HP滤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洮儿河下游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16
作者 王明君 彭勇 +1 位作者 徐博 李昱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6-819,共14页
在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探讨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趋势对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洮儿河下游为研究区,设置15个气候变化情景和3个地下水开采情景,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分位数映射法对未来气象数据进行... 在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探讨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趋势对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洮儿河下游为研究区,设置15个气候变化情景和3个地下水开采情景,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和分位数映射法对未来气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和偏差校正,并基于SWAT-MODFLOW耦合模型预测不同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洮儿河流域未来气候趋于暖湿化;未来40 a内,地下水位难以恢复到2000年前的水平,河道与地下水系统可能长期处于脱节的状态;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将改善洮儿河下游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有利于地下水位的恢复,但在中部地下水开采强度高的灌区,地下水位的恢复依旧面临巨大挑战。建议整合地下水限采、节水灌溉、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等水资源管理措施,并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此类举措有利于中部灌区地下水位的恢复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环境 耦合模拟 地下水位 变化趋势 洮儿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年轻化趋势:基于2014-2023年健康体检数据的回顾性分析
17
作者 李鑫 耿辉 马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79,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202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医学科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符合研究标准...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相关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202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医学科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符合研究标准的体检者共319924例。收集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23年人口统计指标和代谢性疾病对HUA的影响。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HUA患病率在10年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按性别分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每年HUA的患病率。结果2023年HUA总体患病率为21.7%(男性:30.8%,女性:11.0%)。相比女性,男性HUA风险较高(AOR=3.004,95%CI:2.835~3.184,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是HUA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和糖尿病对HUA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年龄增加在男性中是HUA的保护因素,女性中则是危险因素;糖尿病仅在男性中体现为保护因素,在女性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趋势分析显示,从2014—2023年,HUA患病率在不同性别中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以20~39岁年龄段上升最显著。调整混杂因素后的HUA患病率,男性从2014年的22.7%上升至2023年的31.7%,女性从2014年的7.0%上升至2023年的11.5%。结论2014—2023年间,HUA患病率在20岁以上健康体检人群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20~39岁年龄段人群上升最快,且20~39岁男性是HUA的高发人群,迫切需要制定HUA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高尿酸血症(HUA) 患病率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髋关节骨关节炎疾病负担现状与趋势分析
18
作者 郑升鹏 李政 +3 位作者 徐伟龙 潘家文 姜自伟 黄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4,共8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髋关节骨关节炎(HOA)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库,对比分析1990—2021年中国、全球及高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HOA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PR)和年龄标...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髋关节骨关节炎(HOA)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库,对比分析1990—2021年中国、全球及高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HOA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PR)和年龄标准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率(ASDR)。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并结合年龄、性别深入分析中国HOA疾病负担。同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和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HOA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1990—2021年中国HOA的ASIR、ASPR和ASDR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APC)分别为0.87%、0.82%、0.81%,P<0.001],且其AAPC高于全球和高SDI地区,但2021年中国的ASIR、ASPR和ASDR均低于全球和高SDI地区。2021年中国HOA粗发病率、粗患病率、粗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发病数在55~59岁年龄段最高,而患病数、DALY在65~69岁年龄段最高。2021年中国男性HOA的ASIR、ASPR和ASDR分别是女性的1.25、1.24、1.25倍。1990—2021年中国HOA发病率变化受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影响。与2021年相比,预计到2035年,HOA新发病例数将增加37.78%,6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人数将显著增加。结论1990—2021年中国HOA疾病负担持续上升,需加强防控,重点关注男性、高BMI和中老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骨关节炎(HOA) 疾病负担 变化趋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比分析
19
作者 左超 常兴 +1 位作者 辛朋磊 张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1,200,共9页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兰州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的径流量具有显著增加趋势且变化率分别为4.83、2.47和3.37亿m^(3)/a,龙门水文站输沙量在非汛期具有显著的减小趋势且变化率为-128.01万t/a;各水文站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汛期时兰州水文站、龙门水文站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突变点分别为2008年、2009年和2018年;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的水沙关系拟合相对较好,其中龙门水文站(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河道受径流侵蚀作用而使输沙量较大,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受到河道水流侵蚀能力最强;在非汛期人类活动对龙门水文站(径流量)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4.69%和94.50%,降水对兰州水文站和龙门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9.54%和99.03%。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水沙合理调控及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沙变化 驱动因素 趋势和突变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马雯琪 郭金金 +4 位作者 孙宇颖 徐永明 于辰 王春 卢响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2,98,共6页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种植业和畜牧业碳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50.86%和49.14%,氮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绵羊和奶牛是畜禽养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兵团北部区域相较于南部区域农业碳排放量更大、强度更高,农业减排压力较大。城镇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兵团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则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