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广东省工业减排的影响:基于LMDI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惠 赵卉卉 +1 位作者 王明旭 范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54-1665,共12页
为研究近年来广东省工业NO_(x)和SO_(2)排放的驱动因素,基于2010-2020年广东省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排放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广东省4个区域(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的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变化量进行规模效... 为研究近年来广东省工业NO_(x)和SO_(2)排放的驱动因素,基于2010-2020年广东省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排放数据,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广东省4个区域(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的工业大气污染排放变化量进行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的分解。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广东省工业企业SO_(2)和NO_(x)排放量分别下降了68.35×10^(4)和60.27×10^(4)t;经济增长是阻碍减排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均促进减排,结构效应抑制了SO_(2)排放但增加了NO_(x)排放。②区域对比结果显示,粤西和粤北地区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粤西和粤北地区SO_(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0.11×10^(4)和2.91×10^(4)t,NO_(x)排放量分别增加了3.30×10^(4)和2.96×10^(4)t;粤东地区末端治理技术存在明显短板,研究期间治理效应带来0.51×10^(4)t的SO_(2)排放。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东省SO_(2)和NO_(x)排放量第一的行业由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变成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研究显示,在经济增长回暖的背景下,广东省工业企业应注重清洁生产技术革新和加大末端污染治理力度,在短期内以新建和改造减排设施为主要手段,长期内则需进行政策引导,最终实现资源粗放型到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广东省4个区域的工业大气污染减排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 SO_(2) N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玉米需水量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
2
作者 申晓晶 陈猷 +1 位作者 栾文杰 周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种植面积变化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玉米需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异动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由引黄灌区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西南整体低于东北趋势。在对未来需水量预测中,惠农、银川站点的作物未来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在考虑气象因素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上,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高;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随着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间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整个研究期内,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是导致玉米总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对总需水量的增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气象因子对该时期的总需水量变化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规模及灌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种植面积变化 需水量 引黄灌区 重标极差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 R/S)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彩票地市层面销售增长的驱动因素
3
作者 李刚 单慧洁 付甲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4,共11页
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从地市层面计算环境、行业和机构等因素或因子对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各年份或时期相关结果的异同,分析体育彩票销售与经济发展及福利彩票销售的关系。发现:经济... 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从地市层面计算环境、行业和机构等因素或因子对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各年份或时期相关结果的异同,分析体育彩票销售与经济发展及福利彩票销售的关系。发现:经济发展是影响中国体育彩票销售增长最为稳定和持续的因素,彩票行业并不存在“口红效应”;我国体育彩票较好发挥了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彩票监管部门支持下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我国体育彩票尚未与福利彩票形成明显的替代关系,但需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建议:体育彩票各级机构切实践行正确的销售政绩观,提升体育彩票公信力,扭转公众对彩票的误解,加强体育彩票理论研究,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彩票 地市层面 销售增长 驱动因素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4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水生态足迹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旭 马巍 +3 位作者 杨燕 韩灵新 王军亮 金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并结合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近年来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69%左右;②水生态足迹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盈亏密切相关,多地呈现水生态盈余状态;④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资源消耗相对稳定,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较好,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⑥经济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改善云南省的人水关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 脱钩模型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时空分布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的实证 被引量:16
6
作者 袁鹏 程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35-40,共6页
文章基于1995~2007年辽宁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了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辽宁碳排放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也起到... 文章基于1995~2007年辽宁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了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是辽宁碳排放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增排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增长,而能源替代效应对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兼顾节能减排,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 产业结构 能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燕燕 王永瑜 徐绮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0,共11页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水足迹法测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实际消耗情况,通过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用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水足迹法测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实际消耗情况,通过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用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指数模型测度水资源利用脱钩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生产用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均在90%以上。(2)经济发展效应与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用水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起负向驱动作用。(3)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整体较好,主要有弱脱钩和强脱钩2种状态。具体来看,中游和下游地区的脱钩状态优于上游地区;工业生产用水和服务业用水的脱钩状态优于农业生产用水。(4)水资源利用脱钩效应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效应和水资源禀赋效应是实现区域脱钩的重要因素,而用水强度效应和水资源禀赋效应是实现行业脱钩的关键所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DPSIR框架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 脱钩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压力演变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8
作者 赵冬梅 谌延 +3 位作者 阴亚丽 孙世坤 栾晓波 王小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5,195,共10页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河流域长期以来受到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效率低下的双重限制。为了探讨灌溉水资源压力的驱动机制,基于重心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及灌溉用水压力的时空演变模式,并通过LMDI分解方法解...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河流域长期以来受到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效率低下的双重限制。为了探讨灌溉水资源压力的驱动机制,基于重心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及灌溉用水压力的时空演变模式,并通过LMDI分解方法解析了农业水资源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相比2000年,黄河流域粮食总产量增加了3154万t,其中山东省和河南省合计占比达到57.30%;粮食产量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产量重心逐渐向北部偏移;2000—2019年期间,灌溉用水压力整体上升,下游地区最为显著;尽管山东省和河南省承担了超过一半的粮食生产任务,但其水资源仅占流域总量的17.11%,供需矛盾明显;粮食产量和灌溉用水压力均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用水强度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平均贡献值为-0.0978,水资源禀赋则为正向主导因素,不同地级市的驱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灌溉用水压力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 lmdi分解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中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分解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爱萍 陈会英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3-109,32,共8页
[目的/意义]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促进企业将更多技术创新活动聚焦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技术领域是助推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基于LMD... [目的/意义]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促进企业将更多技术创新活动聚焦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技术领域是助推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基于LMDI模型,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据,建构包括特定绿色专利研发优先序、绿色专利份额和研发活动规模的绿色技术专利因素分解模型,利用区间分解和时间序列分解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上市公司各类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研发活动规模对替代能源、节能减排、交通运输、废物管理等各类绿色技术专利的增长起最主要推动作用,各类绿色技术专利的发展趋势和研发优先序指标的变化因绿色技术类型而异。研究结论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绿色技术创新管理政策、促进措施及研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专利 lmdi 研发优先序 绿色专利份额 研发活动规模 研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法的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影 段蒙 赵云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6期7-11,20,共6页
探讨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CO_2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节能减排政策是一项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依据2000—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其CO_2排放与钢铁产量的增长成正比... 探讨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CO_2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节能减排政策是一项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依据2000—2010年我国钢铁产量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其CO_2排放与钢铁产量的增长成正比。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法)构建了CO_2排放的指数分解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将我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CO_2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生产总量4项,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钢铁行业CO_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钢铁产量是CO_2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CO_2排放的最大抑制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对CO_2排放量减少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因改善力度不够,故效果尚不显著。可见,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法) 影响因素分解 钢铁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湘西州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预测研究
11
作者 夏思盈 李静芝 郑玉佳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0-231,共12页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湘西州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预测研究对湘西州地区制定“双碳”政策、平衡发展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00—2020年共5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湘西州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历史碳...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湘西州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预测研究对湘西州地区制定“双碳”政策、平衡发展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00—2020年共5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湘西州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历史碳排放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运用脱钩模型以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并设定自然发展、耕地保护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土地利用情景,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碳排放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林地是湘西州最主要的土地类型,在土地转化方面,2000—2020年2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占用了大量林地和耕地,水域和草地的面积减少并转换成了林地和耕地,从碳排放角度,整体上碳汇用地向碳源用地转化;②20 a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土地类型,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土地类型;③20 a间仅有花垣县碳排放量减少,其他县市均为增加,2010年后,原本碳排放增加地区碳排放量均开始减少,而其他地区碳排放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是引起地区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④湘西州整体上一直保持弱脱钩效应,各县市主要是在弱脱钩和强脱钩状态之间变化,经济产出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⑤3种土地利用情景中总体土地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碳排放量上,生态保护优先情景<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优先情景,在未来建设用地仍然是引起整体碳排放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林地仍然是主要的碳汇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lmdi CA-Markov 情景预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与影响因素
12
作者 谢甜甜 吴雅 +2 位作者 黄棕翰 李贤瑶 刘九畅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协调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中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试...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协调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中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试点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刻画土地利用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采用LMDI分解法剖析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整体上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由2005年的7.74×10^(8) t增长至2020年的1.80×10^(9) t。②试点城市整体脱钩指数在研究期内逐步减小,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依赖性呈下降趋势。2015—202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呈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而保定市则呈现不理想的扩张性负脱钩,其余6个城市表现为弱脱钩。由此反映出协调试点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关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③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正向因素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结构>人口密度>土地总面积;负向因素依次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地类碳排放强度。[结论]试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区域差异较大,且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建议结合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分解法 第一批试点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甘肃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董莹 许宝荣 +5 位作者 华中 邹松兵 吕斌 陆志翔 毛鸿宁 李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614,共9页
依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运用LMDI模型对甘肃省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识别出相关因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甘肃省CO2排放变化的影响作用差异明显;经济规模的扩张对CO2排放增长起决定作用,对甘肃省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为70.... 依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运用LMDI模型对甘肃省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识别出相关因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甘肃省CO2排放变化的影响作用差异明显;经济规模的扩张对CO2排放增长起决定作用,对甘肃省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为70.9%,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甘肃省CO2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率为40.8%,森林碳汇通过吸收CO2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率达49.8%;在各产业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碳排放量最大的产业,年均占比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法的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震 罗世兴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4-458,共5页
针对节能减排这一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1994—2015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进行驱动因素分解;结合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分析相应的能源消费规模、速度等各因素... 针对节能减排这一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1994—2015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进行驱动因素分解;结合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分析相应的能源消费规模、速度等各因素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21年间行业产值、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5. 65%和8. 76%;能源强度先增后减,年均减少5. 96%;人均产出的提升是行业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就业规模作用次之,但作用不稳定;能源结构起微弱的正向作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最大抑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有色金属行业 能源消费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滇中受水区农业用水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赟 顾世祥 +1 位作者 苏沛兰 熊玉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8-73,共6页
为探讨滇中受水区农业用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建立了农业用水恒等式,将农业用水量影响效应划分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效应、高耗水作物种植比... 为探讨滇中受水区农业用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建立了农业用水恒等式,将农业用水量影响效应划分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效应、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效应、综合灌溉定额效应和农业人口效应,并将滇中受水区划分为6个受水片区,对其2008-2018年总体及逐年的农业用水量变化分别进行了因素分解与计算分析。滇中受水区及各受水片区农业用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促进其变化趋势的正向效应即主要因素是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与综合灌溉定额。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来调整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及综合灌溉定额,进而加强滇中受水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ya恒等式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农业用水量 影响因素 滇中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物流发展特征和效率解析--基于碳排放和LMDI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朱桃杏 顼玉卿 暴斌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08,共5页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设定物流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2014-2018年中国各省区物流发展效率,并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解,验证分析区域人口、经济活... 文章基于绿色发展理念,设定物流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2014-2018年中国各省区物流发展效率,并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解,验证分析区域人口、经济活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等对区域物流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分析提出了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区域物流效率相对较高的省区市,物流需求高发展快,同时由于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整体效率较高。各省区市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等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等相关结论,以期为开展新形势下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效率 碳排放 SBM-Malmquist指数模型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的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盛前 夏语欣 沈晓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194-199,共6页
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核心议题,厘清农业用水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及影响效应是关键。基于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农业用水影响因素分为技术水平、产业... 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核心议题,厘清农业用水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及影响效应是关键。基于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将农业用水影响因素分为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和人口规模,进而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用水变化的效应。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产出效应和人口效应促进农业用水增长,其中产出效应占主导地位;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农业用水量起抑制作用。从区域来看,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贵州省总体对农业用水起促进作用,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和云南省总体对农业用水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农业用水 驱动因素 驱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慧 孙思奥 +2 位作者 方创琳 周迪 鲍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1-1461,共11页
干旱缺水是新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理解用水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前提。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方法,解析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人均用水量高于中国西北其... 干旱缺水是新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理解用水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前提。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方法,解析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人均用水量高于中国西北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新疆用水总量先升后降,人均用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变化是促使新疆用水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3)较高的用水强度和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新疆人均用水量远高于中国西北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4)新疆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大,主要原因是用水强度、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用水管理政策建议,为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 水资源开发 空间分异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峰值预测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涛 李晓阳 陈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6-406,共11页
随着我国对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意愿的逐渐增强,首先,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模型对我国2011—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贡献量、贡献率,并得出2011—2019... 随着我国对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意愿的逐渐增强,首先,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模型对我国2011—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贡献量、贡献率,并得出2011—2019年我国人均碳排放累积增长约为1.09 t。其中,经济发展起主要促进作用,累积贡献值约为5.61 t;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降低起抑制作用,累积贡献值分别约为-0.66 t和-3.86 t。其次,依据相关政策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预定目标,设定3种模拟情景下的指标变动量,并预测2022—2030年的CO_(2)排放量。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CO_(2)排放量在2027年达到峰值,约为110.87亿t,人均CO_(2)排放量为7.69 t;低减排情景下CO_(2)排放量在2029年达到峰值,约为112.04亿t,人均CO_(2)排放量为7.75 t;高减排情景下CO_(2)排放量峰值出现在2023年,约为110.00亿t,人均CO_(2)排放量为7.7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 情景分析 碳排放预测 岭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靖松 张建军 +1 位作者 李金龙 李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0-2283,共14页
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有助于区域土地低碳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转移视角,采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 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有助于区域土地低碳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转移视角,采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特征,评估了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并借助改进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的转入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引起碳排放量增加15844.36万t;耕地、草地向林地、水域的转变促进了地区固碳能力的提升。(2)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向中心进一步聚集的趋势,并且东-西向聚集趋势大于南-北向。(3)京津冀地区整体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呈向好趋势发展,但大部分地区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地区间碳生产力差异逐渐增大。(4)经济水平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最显著因素,单位GDP用地强度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是促进低碳土地利用的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是促进地区减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土地利用 碳排放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