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视角中的“鸿都门学”——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政治环境影响下文人心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道家思想的兴盛、经学的衰落等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都门学 汉末文风 文风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郝经文学创作的渊源与造诣 被引量:5
2
作者 钱志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2-108,共7页
郝经以理学著名,对其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历来较少注意。文章以郝氏文论为主并联系其各体文学方面的创作实践,探索其文学创作的渊源及其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指出郝经以金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国朝文派"为其文学基础,并上溯到以... 郝经以理学著名,对其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历来较少注意。文章以郝氏文论为主并联系其各体文学方面的创作实践,探索其文学创作的渊源及其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指出郝经以金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国朝文派"为其文学基础,并上溯到以北宋中期文学为下限的整个古代文学传统,对宣和以下的宋代文学则有所贬抑,隐含有以金元文学为正统的文学史观。郝经同时继承宋金时代理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传统,重视诗赋文章的艺术表现,注重才情,表现出气格与法度并重的创作倾向。其古文继承唐宋古文家的思想与艺术传统,古体诗与辞赋则追仿汉魏六朝的风格。郝经作为一个处于复杂交错的政治、族群及文化背景中的文学家,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经 金元文学 国朝文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群流派与布衣精神——清代前期文章史的一个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曹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4-150,200,共7页
清代前期文坛上若干文人群落应运而起,有的衍变为流派。这些文学集群的存在,再次印证了"文可以群"的古义。在显示清代文运的发足与繁盛的文人群落中,遗民社群、鸿博词人、毗陵四家、清初三大家和桐城三祖因依相应的时代人才条... 清代前期文坛上若干文人群落应运而起,有的衍变为流派。这些文学集群的存在,再次印证了"文可以群"的古义。在显示清代文运的发足与繁盛的文人群落中,遗民社群、鸿博词人、毗陵四家、清初三大家和桐城三祖因依相应的时代人才条件,鼓荡声气,各有作为。尽管挽奇入正是这个阶段的大趋势,但在这些集群的挺生及前后衔接联系等方面,布衣精神作为聚合元素与文学素质隐然跃动。由此可以构成对清代前期文章史的一个别样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期 集群流派 布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结社在文学流派发展中的作用——以明代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玉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文人结社在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结社活动刺激着作家的创作热情,催生出大量文学作品。社事主盟者往往成为流派领袖,引领流派发展,扩大流派影响和传播流派理论。一些流派在结社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并运用... 文人结社在文学流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结社活动刺激着作家的创作热情,催生出大量文学作品。社事主盟者往往成为流派领袖,引领流派发展,扩大流派影响和传播流派理论。一些流派在结社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并运用各种方式来宣扬和维护本派的文学主张。流派的诞生与衰亡常常依附于结社的形成与解散,有的是一派多社,有的是一派一社。流派林立与结社风行同时出现在明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通过考察明代文人结社与文学流派的关系,对于探讨结社在流派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具有典型性,对于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都有着普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结社 文学流派 社团 诗派 文派 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探清季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 被引量:7
5
作者 凌兴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132,共10页
自清季赵尔丰经营川边、设立关外学务局开始,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机构,如关学师范的先导"四川藏文学堂"、关学师资的临时养成机关"关学师范传习所"、关学师资的长期养成机关"藏语专修学堂"等相继... 自清季赵尔丰经营川边、设立关外学务局开始,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机构,如关学师范的先导"四川藏文学堂"、关学师资的临时养成机关"关学师范传习所"、关学师资的长期养成机关"藏语专修学堂"等相继开办起来,对川边康区教育与社会进步发挥了明显的先导与推动作用。清季川边教育与民族师范之所以得到推广与发展,主要得益于官吏提倡推动、政府拨款经营以及给予办学人员、学堂教师及关外师范生精神和物质优待等因素,其中宽裕的经费支持是最重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师范 清季 川边康区 四川蘸文学堂 关学师范传习所 藏语专修学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金华学派“理流为文”考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宗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3-148,共6页
元代理学最重要的特征即"朱陆和会"。金华理学作为元代理学中的重要一脉,充分体现了元代理学"朱陆和会"的特点。其"理流为文"的过程为:金华理学自"北山四先生"之一的许谦时,已有流而为文的趋向... 元代理学最重要的特征即"朱陆和会"。金华理学作为元代理学中的重要一脉,充分体现了元代理学"朱陆和会"的特点。其"理流为文"的过程为:金华理学自"北山四先生"之一的许谦时,已有流而为文的趋向;柳贯、黄溍以逮宋濂、戴良等人在流为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理学虽流而为文,但理学之影响仍在,只是"文显道薄"。造成这一变化的最深层原因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士人心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理学 金华学派 理流而文 文道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教育:考察晚清上海对外开放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伦信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62,共5页
随着晚清上海国际化都市的日渐成型,孵育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外语教育环境,上海社会学习外语的意识也不断加强。本文立足于晚清上海外语教育与晚清上海对外开放态势间的互动和俱进关系,透过对教会学校、本土学校和非正规化教育等途径的外... 随着晚清上海国际化都市的日渐成型,孵育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外语教育环境,上海社会学习外语的意识也不断加强。本文立足于晚清上海外语教育与晚清上海对外开放态势间的互动和俱进关系,透过对教会学校、本土学校和非正规化教育等途径的外语教育进行考察,提供了观察晚清上海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晚清 外语教育 教会学校 本土学校 非正规教育 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定文派古文观及其创作述略——从嘉定文派之兴谈起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圣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101,共7页
嘉定文派之称始于明遗民归庄,是一个以嘉定四先生为中心、布衣寒士为主体的区域性古文流派,兴于明万历初,余脉延及清初。传承归有光之学,通经学古,以复兴古文、经世致用为己任,批评八股之"俗学"、七子之"伪体"。文... 嘉定文派之称始于明遗民归庄,是一个以嘉定四先生为中心、布衣寒士为主体的区域性古文流派,兴于明万历初,余脉延及清初。传承归有光之学,通经学古,以复兴古文、经世致用为己任,批评八股之"俗学"、七子之"伪体"。文章六经为质,并以韩、欧为古文"正宗",兼而采之。创作上"经经纬史",追求"文从字顺",形成平实淳雅的风格。嘉定派被称为古文"正宗",在明清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对明清古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后叶 嘉定派 古文观 古文创作 文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初“江南求贤”及其文坛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树林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9-65,共7页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钜夫奉旨“江南求贤”。这一场为巩固元朝政权的政治运作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文学效应,成了元代文学发展的转机,使中国因长期政权分据而形成的南北两条文学潮流,出现了真正全面的碰撞、交融和整合。对元代文学发展链...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钜夫奉旨“江南求贤”。这一场为巩固元朝政权的政治运作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文学效应,成了元代文学发展的转机,使中国因长期政权分据而形成的南北两条文学潮流,出现了真正全面的碰撞、交融和整合。对元代文学发展链条中这一特殊现象进行研究,对于客观地认识元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 求贤 江南 文坛 元初 元代文学 政治运作 文学发展 文学潮流 发展规律 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缛富艳:汉末魏晋易代文学的才情底色
10
作者 王洪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辞采斐然的士人,由此形成汉末三国以文采见长而精彩纷呈的文学画卷。三家归晋,能够和敢于入洛仕进的“亡国之余”,唯可凭借的即是自身的才学,而个体的才华和能力大多体现在文辞富艳、辞采华美、深情低回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风格上,由此出现了晋世群才雕采饰藻、挺拔峻峭的文学特色。时代不幸诗家幸,汉末魏晋易代的人才流动,因才情为文学,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色彩斑斓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魏晋 易代 才情 富艳 辞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历史建构
11
作者 张德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121,共11页
从“孔门四科”到“学术三分”,至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共有的学术体系:道德、政事、文学三位一体,涵括了儒学思想、社会治理、文学表达。到了清代,在趋于专制的大背景下,作为本体的道德之学和作为政事的实践之学整体衰退:道统的权力归于... 从“孔门四科”到“学术三分”,至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共有的学术体系:道德、政事、文学三位一体,涵括了儒学思想、社会治理、文学表达。到了清代,在趋于专制的大背景下,作为本体的道德之学和作为政事的实践之学整体衰退:道统的权力归于皇帝,考据之学放弃了义理的解释权;政事在礼学复兴、讲求实用实行和精神日趋萎弱的背景下,渐由实学递降为治术。桐城派以文学而主持义理,以文学而兼考据,建构起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体系,以其批判性、开放性、发展性使这一学术体系既支撑了桐城文学和桐城学术,也使得它在晚清的大变局中成为重要资源之一,开启了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术 桐城派 学术三分 义理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私学教育的文学性特征
12
作者 康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7,共4页
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度的直接促生密切相关;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从经史转向文学辞章,并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唐代私学教育具有多元化、个体化、自由化的特征,考生来源多样,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有益于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唐... 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度的直接促生密切相关;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从经史转向文学辞章,并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唐代私学教育具有多元化、个体化、自由化的特征,考生来源多样,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有益于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唐代私学教育独特的教学环境为文学风格流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人文环境,促进了唐代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私学 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教育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燠与清代中期诗坛
13
作者 李瑞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160,共8页
曾燠扬州府署的题襟馆连接着四方的文人。曾燠交游甚广,不仅有各层官员和名流,还有大批寒士,尤其是游幕文人。曾燠的诗歌以浓郁的抒情见长,浅白流畅,清新有意境。超越了唐宋之争,重新接续了清初钱谦益、吴伟业的路子,在继承与融合中又... 曾燠扬州府署的题襟馆连接着四方的文人。曾燠交游甚广,不仅有各层官员和名流,还有大批寒士,尤其是游幕文人。曾燠的诗歌以浓郁的抒情见长,浅白流畅,清新有意境。超越了唐宋之争,重新接续了清初钱谦益、吴伟业的路子,在继承与融合中又不失个性。其诗论、诗风代表的正是传统士大夫的情趣,所持守的也是精英阶层的文学传统,既开明又保守,既关注时尚又不趋附时尚,既广师各家又有自己的个性。虽受性灵派影响,却与其诗歌追求并不相同。从曾燠的诗歌中能看出清代中期诗坛的风向,看到清人为诗歌作出的努力与探索。在文学发展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清代中期的文人自觉不自觉地顺从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努力摆脱经学思维,继承诗歌的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燠 题襟馆 性灵派 唐宋之争 风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的“国家”镜像——以人教社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14
作者 王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09年第2期59-65,共7页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既承载着审美熏陶的功能,又担负着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国家意识、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的任务。从社会学视角考察这些文学作品中潜含的国家镜像,分析这一镜像的文化语境预设和审美内涵,理解其产生道德召唤效果...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既承载着审美熏陶的功能,又担负着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国家意识、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的任务。从社会学视角考察这些文学作品中潜含的国家镜像,分析这一镜像的文化语境预设和审美内涵,理解其产生道德召唤效果的合理机制,有利于从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高度认识教科书的复杂教育功能,进而思考社会转型条件下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科书 文学作品 国家镜像 教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初期诏令与文风的演变
15
作者 彭民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1,共10页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南宋初期由于皇帝对苏轼的偏爱,全国上下掀起崇苏热潮,促使江西诗派勃兴并成为文坛主流,对南宋文学影响深远。绍兴年间,朝廷实行严厉的言禁制度,尤其是震惊朝野的多起诗文获罪案例,对全国的诗文作者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高压的文艺政策促使献赋颂成为一代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初期 江西诗派 南宋文论 诏令 诗赋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地域性文学社群与高密诗派的形成及传衍
16
作者 赵红卫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145-152,共8页
地域性文学社群的存在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以地域性文学社群作为考察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维度,可以还原历史语境,增进对清代诗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高密诗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个影响广泛的诗歌流派,它由最初囿于... 地域性文学社群的存在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以地域性文学社群作为考察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维度,可以还原历史语境,增进对清代诗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高密诗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个影响广泛的诗歌流派,它由最初囿于一隅发展到影响力遍布南北,地域性文学社群在其形成与传衍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体系中,家族文学共同体是地域文学社群实现代际传承的支柱和纽带;地域性的文人社集本身即带有地域文化的稳定性特质,地域文化特质在高密诗派诗歌创作中的呈现,是诗派形成与长期传衍的重要动因;地域文学社群的基层写作形态影响着高密诗派的诗论诗风;高密诗派成员在宦游地开展的地域性文人社集活动促生了新的诗学中心,完成了文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区域文学 家族文学 地域文化 文学社群 避籍制度 高密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初等学校教育的“文学”纠葛
17
作者 李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5,共10页
民初新式学校教育延续清末以日为师的整体趋势,“文学”观念受知识资源与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呈现复杂的纠葛状态。小、中、师范等初等学校,定位于普通国民教育,不同人对“文学”的意涵、性质及取舍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新学制虽... 民初新式学校教育延续清末以日为师的整体趋势,“文学”观念受知识资源与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呈现复杂的纠葛状态。小、中、师范等初等学校,定位于普通国民教育,不同人对“文学”的意涵、性质及取舍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新学制虽确定小学以上国文科以“涵养文学之兴趣”为要旨,但在实际教学中,在国文科与“文学”发生关联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国民教育中“文学”的适用性。受西学影响而出现的《中国文学史》,在编撰体例、材料取舍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些问题正是19世纪以来,“文学”概念受不同知识资源影响,随时代而变化的特点在教科中的表现,影响着教育与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子学制 初等教育 国文科 文学 《中国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宋人注宋诗的用典研究看宋诗的创作理论
18
作者 何泽棠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10,163,共7页
宋人注宋诗的各个注本继承了李善的《文选注》重视征引典故出处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典故注释。首先是注重典故的字面与意义的契合,由契合程度的不同,分析用典之法。其次,总结了诗人的用典方法,并以此观照宋代诗人的创作理论:一是... 宋人注宋诗的各个注本继承了李善的《文选注》重视征引典故出处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典故注释。首先是注重典故的字面与意义的契合,由契合程度的不同,分析用典之法。其次,总结了诗人的用典方法,并以此观照宋代诗人的创作理论:一是用字语、用句势、用事等直接承袭使用之法与"无一字无来处"的相互影响;一是借用、合用、展用、摘用、倒用、暗用、反用等变化生新使用方法与"夺胎换骨"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注宋诗 用典方法 无一字无来处 夺胎换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台阁派形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2-96,共5页
明代前期文坛,台阁派是一支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成员多是官居台阁的官僚文人。关于明代台阁派文人的创作,古今批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通过认真分析台阁派形成的原因,它的形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和明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代前期文坛,台阁派是一支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成员多是官居台阁的官僚文人。关于明代台阁派文人的创作,古今批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通过认真分析台阁派形成的原因,它的形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和明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他们应对时代挑战策略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总之,台阁派的诗文创作是他们生命意识的曲折反映,对于我们认识当时文人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阁派 贵族文学 明代文学 文学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复古派对“自然之音”的回归——兼及乐论对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5-103,共9页
"自然"是明代复古派尊奉的潜在美学原则,其实现途径是对文学音乐性的回归。在复古派眼中,音乐与文学都是广义的"天地自然之文",对"音乐文学"传统的恢复是他们复古的重要方面。因此,李东阳首倡"自然... "自然"是明代复古派尊奉的潜在美学原则,其实现途径是对文学音乐性的回归。在复古派眼中,音乐与文学都是广义的"天地自然之文",对"音乐文学"传统的恢复是他们复古的重要方面。因此,李东阳首倡"自然之声",李梦阳以"诗者,天地自然之音"步武其后,唐顺之强调"文法"的"本来面目",最终王世贞完成了以音、律、调为基础的文学之"格"的建构,使复古派的"格调"论变得成熟。除此之外,复古派通过"以先秦乐论指导现实文论""以乐理类比文理"两种方式,实现了乐论与文论的勾连。尽管明代复古派存在明显缺陷,但其对以音乐性为基础的"自然之美"的强调,为我们重新认知复古派诗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复古派 自然 乐论 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