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基因克隆及其广谱抗病性分析
1
作者 黄涛 魏兆根 +8 位作者 陈玘 程泽 刘欣 王广达 胡珂鸣 谢文亚 陈宗祥 冯志明 左示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0,共9页
【目的】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研究植物细胞死亡和抗病机制的理想材料,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育种材料。【方法】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利用CRISPR/Cas9敲除... 【目的】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研究植物细胞死亡和抗病机制的理想材料,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育种材料。【方法】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52的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利用CRISPR/Cas9敲除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同时鉴定了lm52对水稻对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并分析其抗性机制。【结果】突变体lm52从4叶期开始逐渐出现褐色点状病斑,成熟期病斑扩展至全叶;ATP酶基因LOC_Os06g03940上的单碱基突变(G1440A)是lm52产生类病斑表型的原因;lm52显著增强了对水稻三大主要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且这与突变体中活氧性(ROS)的过度积累和防御基因的激活表达有关。【结论】ATP酶基因LM52的突变增强了水稻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抗性,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图位克隆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2
作者 王秋雨 赵梦灿 +11 位作者 卫航航 卢奕成 谭毓丹 李鑫荧 刘晶巧 钱奕明 王少忠 刘冰洋 张美洁 杨佳程 蒋文昌 张长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86,共14页
旨在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进行详细鉴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类病斑突变体的抗病机制。采用EMS诱变处理Xinong 1B,筛选出类病斑突变体,多代自交后形成spl45。对突变体spl45进行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光合特性分析、遮光处理、组织化... 旨在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进行详细鉴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类病斑突变体的抗病机制。采用EMS诱变处理Xinong 1B,筛选出类病斑突变体,多代自交后形成spl45。对突变体spl45进行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察、光合特性分析、遮光处理、组织化学染色、生理指标检测、抗病性鉴定及基因定位等一系列试验。利用spl45与Jinhui 10杂交得到F_1代,再自交获得F_2代,用于基因定位。结果发现: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45三叶期时开始出现褐色斑点型类病斑,且类病斑表型随植物生长不断增长最终分布于整个植株的叶片和叶鞘。spl45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矮化显著,产量显著降低。spl45叶片斑点受光诱导,其叶片的光合色素明显低于野生型,叶绿体出现严重受损现象。台盼蓝染色、 DAB染色、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及TUNEL检测发现突变体spl45植株叶片中有H2O_(2)积累及大量PCD信号,并且POD、 CAT、 SOD活性显著降低。通过抗病性鉴定,发现病斑突变体spl45与野生型比较,其稻瘟病抗谱范围拓宽,同时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也有所提升。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2号染色体上的65 kb区间内,只有LOC_Os12g37870基因的第5个外显子经历了单碱基突变(由A突变为T),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因此把LOC_Os12g37870作为候选目的基因(OsSPL45)。qRT-PCR结果显示,在突变体spl45叶片中部分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野生型,OsSPL45基因在水稻根、茎、叶、鞘、穗中均有表达。研究结论:OsSPL45与OsSPL30互为等位基因,且基因突变导致突变体spl45存在褐色类病斑斑点,抗病相关基因表达被激活,对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的抗性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突变体spl45 抗病性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mpa1的早衰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夏丹阳 徐超 +2 位作者 文晓阳 康国章 王黎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KD527能正常完成生长成熟过程,而lmpa1在生长前期表现正常,挑旗后叶片受光诱导而发生类病斑反应,出现黄褐色类病斑,且随生育期延长,类病斑逐渐蔓延至叶鞘、茎秆和穗部,引发整株早衰直至干枯死亡,导致其产量降低;类病斑发生期间,lmpa1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低于KD527(P<0.01),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KD527(P<0.01);总叶绿素量含量明显低于KD527,且二者之间的差异随类病斑发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类病斑发生初期,lmpa1的叶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KD527高,随着类病斑扩散,其CAT、SOD、POD活性急剧下降,H2O2含量急剧增加;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类病斑发生部位出现细胞死亡.本结论为类病斑早衰基因Lmpa1调控小麦早衰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型早衰 突变体lmpa1 生理生化 光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M4-1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4
作者 张堇蕤 汪云荷 +7 位作者 李海丹 邱莉 叶钰 胡燕灵 李雨琴 伍碧华 黄林 冯丽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1246,共6页
【目的】对源自小麦品种蜀麦126的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M4-17(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M4-17)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方法】通过病斑发生观察、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研究明确类病斑突变体表型特征。将lmpsM4-17与正常... 【目的】对源自小麦品种蜀麦126的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M4-17(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M4-17)进行鉴定和基因定位。【方法】通过病斑发生观察、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研究明确类病斑突变体表型特征。将lmpsM4-17与正常小麦材料杂交构建遗传分离群体,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该突变体苗期叶片正常,孕穗期出现褪绿斑,且斑点数目随生育期逐渐增加并逐渐蔓延至叶鞘,灌浆期叶片黄化衰老。类病斑表型受光照诱导。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psM4-17对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负效应。突变体叶片叶绿体数目和体积减小,过氧化物积累,类囊体片层结构严重受损;嗜锇小体数量增多,叶绿素含量下降。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lmpsM4-17的类病斑早衰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中国春与lmpsM4-17杂交所得分离群体和小麦55K SNP芯片标记,将目标基因定位于中国春染色体2BS的50.65~76.22 Mbp物理区间。【结论】lmpsM4-17的鉴定丰富了小麦类病斑突变体研究的基因资源;lmpsM4-17的定位为基因克隆和类病斑形成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突变体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的抗病性与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建军 朱旭东 +3 位作者 王林友 张利华 薛庆中 何祖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由中花11经γ射线诱变获得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是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lrd40 的类病变性状为1个隐性位点控制,与已报道的类病变突变体lrd38、lrd39、lrd42 是非等位的。经多点接种试验,lrd40 对... 由中花11经γ射线诱变获得的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是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lrd40 的类病变性状为1个隐性位点控制,与已报道的类病变突变体lrd38、lrd39、lrd42 是非等位的。经多点接种试验,lrd40 对水稻白叶枯病2个菌系PXO99A和DY89031都表现抗病。lrd40 与野生型杂交F2 接种结果证实,lrd40 的抗白叶枯病与类病变的表现是一致的。锥虫蓝(trypan blue)染色观察到lrd40 的类病变发生可能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经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 benzidine,DAB)染色检测到lrd40 的类病变表达时,叶片上产生H2 O2 沉淀。细胞学观察结果说明,lrd40 的类病变发生类似于植物防卫反应的早期特征,如细胞死亡和过敏反应导致的氧迸发(oxidative bur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水稻 突变体 抗病性 菌系 接种试验 全生育期 植物防卫反应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白叶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被引量:9
6
作者 吴超 付亚萍 +5 位作者 胡国成 斯华敏 刘旭日 孙宗修 程式华 刘文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 从15 000多个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发现了一个类病变黄叶突变体。该突变体最显著的特征为叶片由下而上依次黄化,同时出现类似病原体感染的病斑。根据突变体表型,将该突变体命名为syl1(spotted and yellow leaves 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PCR检测和潮霉素抗性分析显示,该突变表型不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为了克隆该基因,将此突变体和籼稻品种龙特甫杂交获得F2和F3定位群体,利用网上公布的SSR标记首先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短臂端分子标记RM7619附近。随后利用日本晴和9311序列的差异,在该区域新设计了9对InDel分子标记,进一步将syl1基因定位在BAC克隆OSJNBa0002O20内分子标记WL32与WL35之间约102kb的区域。为进一步克隆syl1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黄叶 分子标记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宝玉 刘军化 +5 位作者 杜丹 闫萌 郑丽媛 吴雪 桑贤春 张长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变矮,穗长显著变短,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极显著降低。遮光试验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受光诱导,在类病斑形成部位发生大量过氧化氢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突变体产生的荧光较野生型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pl34的H_2O_2和O_2^-含量较高,而CAT、POD和T-S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稻瘟病抗性无明显差异或略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spl34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R49和LR5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00 kb。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6480的第3449位碱基发生突变(G3449T),导致色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内表达量降低,而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m4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9
8
作者 邱结华 马宁 +5 位作者 蒋汉伟 圣忠华 邵高能 唐绍清 魏祥进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7-376,共10页
在EMS诱变的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分蘖始期,而后慢慢扩散至叶鞘、茎秆,最后至整个植株,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的lmm4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结实率、每... 在EMS诱变的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分蘖始期,而后慢慢扩散至叶鞘、茎秆,最后至整个植株,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的lmm4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实验表明,突变体lmm4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突变体lmm4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类病斑部位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台盼蓝染色实验表明突变体类病斑部有大量的死亡细胞。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实验表明类病斑部位有过氧化氢沉积。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m4对C7和G1等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明显增强。实时PCR分析证明在突变体lmm4中防卫反应相关基因POC1、PAL、PBZ1、PR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符合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lmm4定位在第5染色体着丝粒附近Ind-4和Ind-6之间大约235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斑突变体 稻瘟病抗性 基因定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7
9
作者 代高猛 朱小燕 +4 位作者 李云峰 凌英华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3-1230,共8页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则。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细胞被染成深蓝色,呈离散状分布,说明spl31病斑是自发形成的。光合数据显示spl31基因突变对病斑叶片正常部位细胞的光系统II影响较小。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突变体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spl31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引物ID104和ID11之间,物理距离为383kb,并与标记ID105共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类病斑突变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健阳 陈孙禄 +2 位作者 张建辉 董彦君 滕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20℃)培养时表现出细胞自主性死亡的坏死病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lms1突变体与籼稻9311、培矮64S杂交的两个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Indel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位于标记InDel1和MM0112-4之间,其物理距离为400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g30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林 张迎信 +7 位作者 李枝 刘群恩 余宁 孙滨 杨正福 周全 程式华 曹立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472,共8页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9311和中恢8015分别获得了2个类病变突变体 g303和 g342.g303播种4-5周叶片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病斑几乎布满整个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g303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显著下降,叶绿... 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9311和中恢8015分别获得了2个类病变突变体 g303和 g342.g303播种4-5周叶片开始出现黄褐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至成熟期病斑几乎布满整个植株.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 g303株高、结实率、千粒重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显著降低.遗传分析表明,g303类病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 g303/日本晴 F2群体进行定位,将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 InD10和 InD1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9 cM 和0.76 cM.测序分析发现,该基因与 SL 基因等位,其中 g303和 g342分别在编码区第572位和第1206位发生单碱基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实时 RT-PCR 结果显示抗病相关基因在突变体 g303中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该基因突变很可能激活了防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基因定位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粳22类病斑突变体spl(t)特征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萍萍 叶胜海 +5 位作者 赵宁春 陆艳婷 刘合芹 杨玲 金庆生 张小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端的着丝粒附近,位于SSR标记RM7195与RM27929之间的0.8cM区间内。锥虫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spl(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H2O2氧迸发而致。突变体经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鉴定,表明该突变体的抗病性与野生型品种浙粳22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遗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lm3的定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佳秀 耿皆飞 +3 位作者 李倩倩 刘录祥 谢彦周 王成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78-1586,共9页
为进一步对类病斑突变基因lm3进行克隆和功能研究,以EMS诱变普通小麦花培品系H261所得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稳定遗传的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F2010为研究材料,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MBSA(multipl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为进一步对类病斑突变基因lm3进行克隆和功能研究,以EMS诱变普通小麦花培品系H261所得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稳定遗传的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F2010为研究材料,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MBSA(multipl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小麦90K基因芯片结合BSA三种不同的基因定位策略对该突变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lm3基因位于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与其两侧标记SWES2和Xbarc13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1cM和3.8cM,为一个新的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突变 基因定位 l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93-11类病斑突变体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璐琪 陆雯 +2 位作者 李小白 吴殿星 王雪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3-420,共8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是研究系统性抗病机理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籼稻93-11干种子进行辐射诱变,筛选获得了156株稳定遗传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根据病斑表现型将其分为9类。突变体的病变组织大部分从播种后4~5周开始出现。通过体外接种试验,发...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是研究系统性抗病机理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籼稻93-11干种子进行辐射诱变,筛选获得了156株稳定遗传的水稻类病斑突变体,根据病斑表现型将其分为9类。突变体的病变组织大部分从播种后4~5周开始出现。通过体外接种试验,发现与野生型93-11相比,spl078和spl104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增强。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pl073,spl078和spl104中抗病相关基因PBZ1,POC1,PR1,PAL3和POX22.3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pl078和spl104中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和其它突变体。进一步研究类病斑的产生与抗病通路标记基因之间的关系显示,这些标记基因在病斑形成过程中表达明显变化;而病斑形成后,表达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广谱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抗性 抗病相关基因 抗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郝中娜 张红志 陶荣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斑 水稻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惠敏 张春娇 +1 位作者 李保同 潘晓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147,共6页
综述了类病斑突变体的命名来源、发生机制、抗病机制,及基因遗传模式和功能。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病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wy3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宏根 王茂宇 +6 位作者 张丽佳 胡雅 马佳琦 张翼帆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9-246,共8页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 在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栽培群体中获得一个类病斑突变体wy3。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苗期,分蘖期扩散至整张叶片,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wy3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分蘖数减少,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wy3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类病斑部位有大量的死亡细胞。突变体wy3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较野生型显著降低,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BSA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2染色体短臂端粒附近。采用F2群体中1099株类病斑单株将基因定位在标记W2-17和W2-18之间28kb的物理距离内。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wy3中的LOC_Os02g02000编码区(CDS)第375位碱基C缺失,导致翻译提前终止,突变体中该候选基因为OsHPL3的一个新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胚性悬浮细胞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杨 王月 +2 位作者 于诗莹 陈析丰 马伯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6-460,共5页
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研究细胞死亡与抗病机制的有效工具。试验以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为材料,构建了spl5突变体的胚性悬浮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spl5突变体愈伤组织的最佳2,4-D浓度为2 mg·L-1,疏松的Ⅱ型胚性... 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研究细胞死亡与抗病机制的有效工具。试验以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为材料,构建了spl5突变体的胚性悬浮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spl5突变体愈伤组织的最佳2,4-D浓度为2 mg·L-1,疏松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经悬浮继代培养3~4个月后可获得理想的胚性悬浮细胞系,FDA-PI染色结果表明该细胞悬浮体系活力高。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spl5突变体细胞死亡及其与病原菌互作的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spl5 悬浮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及其对小麦相关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建 李聪 +3 位作者 田荣 唐华苹 兰秀锦 姚琦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4,共12页
【目的】了解植物类病斑基因的研究进展和调控模式,为叶部性状遗传改良和抗病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与类病斑基因相关文献研究动态,对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起源和命名、分类、遗传机制和抗病性进行了总结归纳。【... 【目的】了解植物类病斑基因的研究进展和调控模式,为叶部性状遗传改良和抗病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与类病斑基因相关文献研究动态,对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起源和命名、分类、遗传机制和抗病性进行了总结归纳。【结果】类病斑的产生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类病斑的产生类似于过敏反应,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但是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基于主要植物拟南芥、水稻、玉米和大麦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证明类病斑基因在生物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以拟南芥和水稻为代表的模式作物中已经报道了许多类病斑基因,包括小麦在内的其他作物中类病斑基因的研究较为缓慢。上述主要植物的类病斑研究进展以及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极大促进小麦中类病斑基因的克隆和调控机制的解析。类病斑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类病斑突变体 抗病性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m1的诱发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忠华 贾育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用1.0%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Katy,获得一个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命名为lmm1。与对照Katy相比,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植株变矮,分蘖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突变为单基因细胞核隐... 用1.0%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Katy,获得一个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命名为lmm1。与对照Katy相比,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植株变矮,分蘖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突变为单基因细胞核隐性突变。经稻瘟病与纹枯病真菌人工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比对照Katy具有更强的广谱抗性,表明lmm1对于提高水稻广谱抗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突变体 诱发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