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盘山南坡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树干直径生长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50
1
作者 熊伟 王彦辉 +3 位作者 于澎涛 刘海龙 时忠杰 管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2-441,共10页
2005年6~9月份在宁夏六盘山南侧的西峡林场,应用带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Dendrom eter)研究了5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在无雨或小雨(日降雨量<10mm)天气下,树干直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日周期性,可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 2005年6~9月份在宁夏六盘山南侧的西峡林场,应用带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Dendrom eter)研究了5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在无雨或小雨(日降雨量<10mm)天气下,树干直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日周期性,可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收缩阶段、膨胀阶段和生长阶段;在连续降雨(日降雨量≥10mm)及随后的几个晴天中,树干直径变化并不表现出完整的日周期性。基于Deslauriers等人的方法,提出了树干直径日生长量估计的修正公式,并计算了华北落叶松树干直径日生长量和累积生长量,结果表明,各样木树干直径日生长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即表现为前快后慢的季节变化格局,6~7月份为快速生长期,其日均生长量在27.0~44.2μm之间;8~9月份为缓慢生长期,其日均生长量在10μm以下;各测定样木的树干直径日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主要与林木个体大小及其所处林分中的微环境条件差异有关;整个观测期内的树干直径累积生长过程可以较好地用幂函数描述。主分量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因子可划分为3类,其中日降雨量、日最低气温、日平均太阳辐射和日平均空气饱和差是影响树干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直径变化记录仪 华北落叶松 树干径向生长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树轮宽度年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颖俊 王尚义 +5 位作者 牛俊杰 方克艳 李晓岚 栗燕 布文丽 李玉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8-1618,共11页
在芦芽山地区采集3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在传统去趋势的基础上,采用"signal-free"方法对拟合曲线进行修正,避免了中等频率的气候信息引起的拟合偏差,最终建立3个不同海拔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 在芦芽山地区采集3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在传统去趋势的基础上,采用"signal-free"方法对拟合曲线进行修正,避免了中等频率的气候信息引起的拟合偏差,最终建立3个不同海拔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同时以10a为界对上述年表进行滤波处理,得到3个低频年表。年表特征值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年轮平均轮宽变窄,敏感性和高频信息增强,低频信息减弱,这可能与逐渐恶劣的生境有关。中、低海拔年表的低频信息更一致,中、高海拔的高频信息更接近,而高、低海拔无论是标准年表还是高频、低频年表相似性均较差。树轮气候响应分析显示,低海拔STD年表与5月最低温负相关最为显著,STD和低频年表均与5、6月份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说明生境暖干,树木主要受生长季的干旱胁迫;中海拔STD年表与当年5月最高温正相关最为显著,STD和低频年表与土壤温度相关均不显著,说明生境逐渐变得冷湿,生长季的低温成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高海拔STD年表与气象要素相关不显著,低频年表与当年4月土壤温度正相关,说明高海拔最为冷湿,并有季节性冻土分布,生长季的土壤低温成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全球变暖的趋势将更有利于高海拔树木的生长,而低海拔树木的干旱胁迫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海拔梯度 树轮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大步甲属(Carabus)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冀卫荣 胡俊杰 李友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721-3728,共8页
在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不同林龄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内,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大步甲属Carabus物种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共获得大步甲属标本1290号,分属于10种,9种是该保护区的新记录种类,其中ecan... 在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不同林龄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内,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大步甲属Carabus物种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共获得大步甲属标本1290号,分属于10种,9种是该保护区的新记录种类,其中ecanaliculatus沟步甲、ccrassesculptus粗皱步甲、C.maniifestus罕丽步甲、cvladimirskyi长叶步甲为优势种,肩步甲c.hummeli、刻翅步甲C.scultipennis、粒步甲C.granulatus为常见种。(2)不同林地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优势度D、个体数量Ⅳ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J不存在显著差异;S、H’、D、J在人工林25年生林地最高;N在天然林20~30年生林地最多;β多样性人工林5年生林地最高。(3)4种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总体上是沟步甲的盛发期为7月和8月份;粗皱步甲的高峰期为7月份;罕丽步甲7月、5月、9月份和6月份发生数量多,8月份稀有;长叶步甲8月份和9月份为盛发期;不同物种在不同林地出现的高峰期是不一致的。(4)物种相似性分析结果是天然林35~45a和60~80a,人工林25a和天然林5—8a极相似,其余为中等不相似和中等相似。(5)生境相似性分析的结果是天然林35~45a和60~80a相似性最高,人工林5年生与天然林20~30a、35—45a生境相似性差异逐渐增大。(6)生境指示种分析的结果是粗皱步甲、罕丽步甲为广布种,肩步甲仅在天然林35~45a和60~80a生的林地采集到,其中在天然林35~45a林地生境物种指示值高达96.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 大步甲属(Carabus) 多样性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康义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吴莎 马淑敏 吴迪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82,共10页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林下植物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优势木径向生长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坡向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巍樾 万艳芳 +3 位作者 王冬梅 于澎涛 王彦辉 白雨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目的】探究六盘山半干旱区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优势木径向生长对气象和土壤因子的响应差异,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长预测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坡向(西北坡... 【目的】探究六盘山半干旱区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优势木径向生长对气象和土壤因子的响应差异,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长预测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坡向(西北坡—北坡—东北坡—东南坡)设置11块样地,测定优势木单株平均胸高断面积年增长量(BAI),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BAI在气候平缓期(1995—2004年)、迅速增温期(2005—2015年)和降水迅速增多期(2016—2020年)的坡向差异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迅速增温期,干旱胁迫限制使得大龄(23~26年)优势木BAI在西北半阴坡和北坡阴坡快速减小(平均速率为–57.2 cm^(2)·a^(-1),P<0.01);小龄(9~14年)优势木BAI受迅速增温影响较小,在东北半阴坡和东南半阳坡增大(平均速率为125.43 cm^(2)·a^(-1),P<0.01)。2)气候平缓期,温度在坡向间影响差异较大,与西北阴坡呈负相关,与其他坡向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有所差异;迅速增温期,BAI在东北半阴坡和东南半阳坡与降水正相关,在西北半阴坡和北坡阴坡与温度负相关,此时土壤厚度与各坡向BAI相关性较高;降水迅速增多期,各坡向BAI多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显著正相关,半阴坡BAI还与降水显著正相关,阴坡和东南半阳坡BAI还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3)在气候平缓期,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55和–0.221;在迅速增温期,土壤因子对BAI生长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壤厚度与BAI呈显著正相关,总影响系数为0.533;在降水迅速增多期,BAI仅受SPEI显著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29。【结论】华北落叶松BAI在气候平缓期坡向间径向生长差异较小,且不同坡向受温度影响较大;在迅速增温期坡向间径向生长差异较大,此时不同坡向更受土壤厚度的影响;在降水迅速增多期后,坡向间径向生长差异开始减小,此时SPEI是主导坡向之间BAI生长差异的主要因子。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提高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抵御灾害胁迫的能力,实现长远可持续森林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径向生长 坡向差异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酶活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雅轩 张彧璠 +2 位作者 王佳乐 陈艳梅 刘倩愿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1,共17页
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五个林龄(15年、25年、35年、45年和55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计量比特征,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五个林龄(15年、25年、35年、45年和55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计量比特征,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林龄增长而升高,而含水率、全磷和全钾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表层土壤(0—15 cm)的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5—30 cm),土壤全钾含量呈现相反规律。(2)土壤的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木糖酶、亮氨酸氨肽酶、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林龄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减小趋势。(3)六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全钾含量呈负相关。由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出,土壤pH、含水率、氮磷比和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酶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4)研究区土壤磷的含量极度贫瘠(均小于0.2 g/kg),由氮磷比可得15—35年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氮和磷的共同限制,45和55年华北落叶松的生长主要受磷限制。在所有林龄中,氮限制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而磷限制程度则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强。(5)土壤酶化学计量氮磷比(0.77—0.84)和酶化学计量碳磷比(0.84—0.92)均高于全球的平均值(0.44和0.62)。酶活矢量角度均小于45°,且随土壤加深而减小。说明土壤微生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氮、磷限制,其中氮限制程度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加强。因此,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考虑外源氮和磷的投入,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土壤深度 酶活性 化学计量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雨晗 杨晓聪 +4 位作者 杨柳 卢金平 马娇娇 许中旗 贾彦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华北地区是我国高氮沉降地区,研究该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对氮沉降的响应非常重要。在燕山北部山地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7个水平...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大气氮沉降显著影响。华北地区是我国高氮沉降地区,研究该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对氮沉降的响应非常重要。在燕山北部山地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7个水平氮添加处理(0、5、10、20、40、80、160 kg N hm^(-2)a^(-1)的施氮量)模拟氮沉降,施肥两年后采集土壤样品,在15℃和25℃下进行土壤呼吸培养实验,采用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1)15℃和25℃培养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均随氮添加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160 kg N hm^(-2)a^(-1)处理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在15℃和25℃下分别降低23.94%和21.64%;(2)Q_(10)的范围为2.60—4.92,随氮添加增加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于80 kg N hm^(-2)a^(-1)水平氮添加下达到最高值;(3)冗余分析发现氮添加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惰性有机碳(NLC)与硝态氮(NO_(3)^(-)⁃N),而不同温度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4)氮添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氮有效性及改变土壤碳稳定性来提高Q_(1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Q_(10)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研究可为大气氮沉降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动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呼吸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不同降水梯度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8
作者 崔文凯 王磊 +8 位作者 梁美琪 张冕 张力 王峥 徐忠 叶进军 王治啸 许扬 孙继斌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8,共11页
[目的]了解不同降水梯度下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沿六盘山地区自北向南形成的降雨梯度,按照树木年轮学方法采集和处理样芯,采用Pearso... [目的]了解不同降水梯度下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沿六盘山地区自北向南形成的降雨梯度,按照树木年轮学方法采集和处理样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降水梯度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长期动态变化关系。[结果]不同降水梯度华北落叶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低降水区叠叠沟(DDG)树木生长与上一年夏季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中高降水区水沟(SG)和后马场(HMC)树木生长对温度的敏感性较弱,但春季低温会抑制华北落叶松的生长。[结论]低降水地区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对树木生长的双制约作用逐渐凸显,中高降水地区生长季降水增多加剧遮阴效应,对树木的生长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温度升高将会进一步加剧干旱抑制低降水地区树木生长,而高降水地区树木生长则会呈现促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径向生长 降水梯度 年轮气候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白杄混交林下更新幼苗幼树的功能特性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宁 张芸香 +1 位作者 郭晋平 张秋枫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29,共8页
设置林窗和林冠下2种光照环境作为主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和40%~60%),林下更新华北落叶松和白杄的2个树龄(3~4年和6~8年)为子处理,测量这2个树种的气体交换参数、比叶面积和茎干质量等功能特性,以了解这2个树种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不... 设置林窗和林冠下2种光照环境作为主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和40%~60%),林下更新华北落叶松和白杄的2个树龄(3~4年和6~8年)为子处理,测量这2个树种的气体交换参数、比叶面积和茎干质量等功能特性,以了解这2个树种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光环境响应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在气体交换参数、比叶面积和茎干质量上表现出显著的种间差异。虽然白杄的水分相关指标和形态特征表现出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但在净光合速率指标上表现出高碳同化策略。随着光强的下降,华北落叶松在气体交换参数上表现出较大的正响应,白杄则偏向于在茎干质量上表现出较大的负响应。同时,随着树龄增加,华北落叶松在气体交换参数、比叶面积和茎干质量上均未表现出对光照的响应,而白杄的茎干质量和比叶面积则随光强下降,其响应模式与华北落叶松不同。因林下复杂的水分、土壤营养和竞争等因素的协同影响,此结果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白杄 光环境 发育阶段 气体交换参数 响应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激素的311-A最优回归设计筛选 被引量:8
10
作者 齐力旺 李玲 +2 位作者 韩一凡 韩素英 Dietrich Ewald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1-257,共7页
采用 311- A最优回归设计 ,对落叶松胚性细胞诱导中激素种类与浓度优化筛选 ,建立胚性愈伤组织量依 2 ,4 - D、BA、KT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分析了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 ,借助此方程获得了 3因子的最佳配比组合以及最佳胚性愈伤组织... 采用 311- A最优回归设计 ,对落叶松胚性细胞诱导中激素种类与浓度优化筛选 ,建立胚性愈伤组织量依 2 ,4 - D、BA、KT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分析了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 ,借助此方程获得了 3因子的最佳配比组合以及最佳胚性愈伤组织发生量。 2 ,4 - D为 1.2 9mg· L-1、BA为0 .39mg· L-1和 KT为 0 .58mg· L-1时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量可达到 13.9317mg·个 -1(外植体 )。结果表明 ,这是一种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胚性愈伤组织 311-A最优回归设计 主效应互作效应 激素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11
作者 牛亚洁 李新 +3 位作者 韩有志 梁文俊 王传旭 王卓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5,共11页
华北落叶松是黄土高原中东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的造林先锋树种,深入理解其林下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理论支撑。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华北落叶松林区6个海拔梯度(1720... 华北落叶松是黄土高原中东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的造林先锋树种,深入理解其林下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理论支撑。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华北落叶松林区6个海拔梯度(1720、1850、1950、2050、2150、2250 m)不同林分类型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细菌群落β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强于海拔和土层深度,且华北落叶松纯林中土壤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高于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环境因子(主要是碱解氮和全氮)是影响纯林下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总效应值和直接效应值均为0.378,为正影响,其次为土层深度;土壤环境因子(主要是容重和全磷)是影响混交林下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凋落物未分解层厚度,总效应值分别为-0.890和0.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土壤细菌群落 Β多样性 海拔 林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李晓靖 付琪瑶 +2 位作者 田贺 许中旗 贾彦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0,共9页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传递的中心环节,大气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梯度氮添加试验[0、5、10、20、40、80、160 kg/(hm^(2)·y...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传递的中心环节,大气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循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梯度氮添加试验[0、5、10、20、40、80、160 kg/(hm^(2)·yr)],测定未分解层(L层)、分解层(F层)凋落物碳、氮、磷、木质素、纤维素等化学性质,分析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增加,L层凋落物中N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80 kg/hm^(2)年年氮添加处理下N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6.19%;2)随氮添加量增加,L、F层凋落物中木质素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L层凋落物中纤维素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3)随氮添加量增加,L层凋落物中N/P呈上升趋势,两层凋落物中木质素/N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L层和F层凋落物化学成分及化学计量比的总解释率分别为77.98%和76.02%,是土壤蔗糖酶活性与纤维素酶活性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氮添加对华北落叶松不同层次凋落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为凋落物养分循环过程对氮添加的响应研究及森林凋落物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凋落物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养分释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3
作者 刘璇 郭建斌 +2 位作者 付高冉 韩炎穆 于澎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共11页
林分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占森林总蒸散量的40%~70%,直接影响着区域小气候及下游用水安全。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林分蒸腾量(T),分析林分蒸腾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这些因子的响应,对于森林水分调控和林水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林分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占森林总蒸散量的40%~70%,直接影响着区域小气候及下游用水安全。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林分蒸腾量(T),分析林分蒸腾的影响因子及其对这些因子的响应,对于森林水分调控和林水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于2019年生长季(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香水河流域,选取1块林龄38 a、林分密度为746株/hm^(2)、平均胸径19.94 cm、平均树高17.54 m的华北落叶松纯林,通过观测其树干液流,经尺度上推得到林分蒸腾量,并对生长季内的潜在蒸散量(ET_(o))、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RSWC)以及冠层叶面积指数(LAI)进行监测。研究表明,生长季内林分蒸腾变化范围为0.031~1.191 mm/d,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平均值为0.572 mm/d。利用外包线法确定的林分蒸腾单因素响应规律表明,T与ET_(o)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阈值为1.191;T与RSWC之间为饱和指数函数关系,阈值为1.094;T与LAI之间为线性增长关系。基于单因素响应函数研究,进一步构建了T的多因素耦合模型,且得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R^(2)=0.85,NSE=0.83,P<0.01)。通过T模型计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发现,无雨日ET_(o)是T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13.35%),LAI次之(-4.63%),RSWC最小(-0.03%);有雨日LAI是T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6.95%),RSWC次之(0.05%),ET_(o)最小(-23.60%)。对T随各主要因素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在高ET_(o)、RSWC和LAI水平下,T的变化幅度最大。研究确定了T对潜在蒸散量、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的单因素响应关系以及T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并构建了多因素T模型,可用于评估和预测林分蒸腾量,量化各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蒸腾 华北落叶松 潜在蒸散量 土壤水分相对可利用度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造林对冀北林草交错带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14
作者 王晓蕊 贾彦龙 +3 位作者 许中旗 杨晨阳 崔红娜 黄晴晴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8-214,共7页
[目的]探究人工造林对冀北林草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为提升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御道口地区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 [目的]探究人工造林对冀北林草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为提升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御道口地区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地为对照,分析人工林与未造林地(按生物量由高到低分为未造林地Ⅰ、未造林地Ⅱ和未造林地Ⅲ共3种类型)之间、不同人工林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碳密度(SOCD)的差异。[结果](1)御道口地区未造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4~60.57 g/kg,与植被生物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01)。(2)相同林龄(16~2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未造林地Ⅱ和未造林地Ⅲ,低于未造林地Ⅰ(p<0.05),同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又明显高于樟子松人工林,且在0-10 cm土层有显著差异(p<0.05)。(3)土壤有机碳密度(0-60 cm)由高到低依次为:未造林地Ⅰ(127.56 t/hm^(2))>16~20 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05.26 t/hm^(2))>16~20 a樟子松人工林(75.52 t/hm^(2))>未造林地Ⅱ(56.06 t/hm^(2))>未造林地Ⅲ(31.78 t/hm^(2)),除樟子松人工林与未造林地Ⅱ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0-60 cm)分别为105.26 t/hm^(2)(16~20 a),112.29 t/hm^(2)(21~25 a)和159.73 t/hm^(2)(26~30 a);樟子松人工林则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0-60 cm)分别为79.38 t/hm^(2)(6~10 a),54.24 t/hm^(2)(11~15 a),75.52 t/hm^(2)(16~20 a)和82.24 t/hm^(2)(>20 a)。[结论]人工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影响与初始条件和造林树种有关,在御道口地区,使用华北落叶松和樟子松在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地段进行造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华北落叶松较樟子松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华北落叶松 樟子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罕坝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及其氮添加响应
15
作者 张孝琰 倪晓凤 +1 位作者 蔡琼 吉成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 【目的】人工林林下植物在维持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林下植物形态结构随氮添加的变化,深入理解林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方法】采用植物制片技术,比较塞罕坝人工林基地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华北落叶松样地优势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及其对不同氮添加处理(0、20、50 kg·hm^(-2)a^(-1))的响应,并探讨不同氮添加处理条件下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林下植物不同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指数具有一定规律,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等相对稳定,海绵组织厚度较为敏感。2)氮添加对林下植物9个叶解剖特征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各叶解剖特征间的相关关系多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低氮添加,高氮添加可增强叶片厚度相关指标间的关系、削弱维管组织相关指标间的关系。3)幼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基础数值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林下植物各叶解剖特征差异不明显;幼龄林林下植物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维管组织相关指标表现出受抑制效果;近熟林与幼龄林相反,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受氮添加抑制,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受氮添加促进;中龄林林下植物叶解剖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程度最高且多为正响应。【结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样地林下植物的叶片厚度相关指标和维管组织相关指标对外源氮添加可能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在解读植物响应适应机制时需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区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解剖特征 氮添加 华北落叶松 人工林 林龄 林下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
16
作者 白铭悦 郭建斌 +2 位作者 刘铭 林雪雯 陈生钢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7-236,共10页
为研究树干液流对不同降雨事件响应的差异,该研究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对树高将其划分为3种优势度等级(Ⅰ级木、Ⅱ级木和Ⅲ级木),采用热扩散法,对2022年生长季(5月12日—10月12日)不同等级的华... 为研究树干液流对不同降雨事件响应的差异,该研究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对树高将其划分为3种优势度等级(Ⅰ级木、Ⅱ级木和Ⅲ级木),采用热扩散法,对2022年生长季(5月12日—10月12日)不同等级的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V_(s))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上,降雨后V_(s)平均值较降雨前均有所提升,增幅大小表现为:大雨、小雨、中雨;降雨量、降雨特征与降雨后V_(s)呈显著负相关(P<0.01),各类型降雨事件后V_(s)较降雨前的最大变化量大小表现为:小雨、中雨、大雨。2)Ⅰ级木、Ⅱ级木和Ⅲ级木V_(s)对降雨的响应均符合Threshold-delay模型,最低降雨阈值分别为3.6、5.4和5.6 mm,滞后时间分别为1.87、1.54和1.24 d。3)不同降雨事件后影响V_(s)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小雨和大雨后影响V_(s)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中雨后为土壤含水量;通过拟合曲线参数发现各等级样树V_(s)均在中雨后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最敏感,小雨后华北落叶松导水能力最强。因此,小雨事件更能促进华北落叶松的水分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降雨 环境 耗水 蒸腾变量 Threshold-delay模型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不同海拔更新苗对移栽地海拔的适应性差异
17
作者 冯晓宇 吕世琪 张芸香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为揭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不同海拔更新苗对移栽地海拔的适应性规律,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适应性营造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以关帝山林区同一坡面高海拔(2400 m)和低海拔(1600 m)带4~5年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苗为试... 为揭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不同海拔更新苗对移栽地海拔的适应性规律,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适应性营造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以关帝山林区同一坡面高海拔(2400 m)和低海拔(1600 m)带4~5年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苗为试验材料,将不同海拔更新苗分别移栽至4个海拔带(1600、1900、2100和2400 m);移栽1年后,测定不同海拔更新苗叶形态、光合生理特性、养分利用和积累特性及新生枝生长等指标,分析其随移栽地海拔变化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不同海拔更新苗大部分叶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新生枝长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高海拔苗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及新生枝基部直径均低于低海拔苗,总体表现出光合效率较高、光补偿点较低、水分利用能力较强和可溶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特点;且上述特征总体随移栽地海拔与源海拔差异增大而更明显。华北落叶松高海拔更新苗具有一定叶表型、光合生理、水分和养分利用及抗性生理优势,有利于其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中开展高海拔带山地育苗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海拔更新苗 可塑性 海拔梯度 移栽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类型的华北落叶松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正安 李颖 +4 位作者 余治家 吴苗 马杰 佘萍 贾宝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类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效果,发展先进可行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为提升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能力及林分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宁夏固原市,沿六盘山主脉不同方位选择5个林场作为试验点,建...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类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效果,发展先进可行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为提升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能力及林分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宁夏固原市,沿六盘山主脉不同方位选择5个林场作为试验点,建立不同生境类型的12m×12m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样地20个(林内9个,林窗6个,林缘5个)。每个样点于2021年秋季(10月)和2022春季(5月)人工撒播种子;每个试验点布设6个地表处理措施[A对照(CK)、B开沟、C挖穴、D随机小穴密点、E粗翻和F精细整地],每处理3次重复。基于连续2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影响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提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结果]从连续2年各处理措施保存密度来看,在林内生境的秋播情况下表现为F(3.1株/m^(2))>E(2.8株/m^(2))>B(2.1株/m^(2))>C(1.8株/m^(2))和>D(1.1株/m^(2))>CK(0.8株/m^(2)),春播情况下表现为F(6.4株/m^(2))>E(5.8株/m^(2))>B(5.1株/m^(2))>C(3.0株/m^(2))>D(2.0株/m^(2))>CK(1.8株/m^(2))。在林窗生境的秋播情况下表现为E(12.6株/m^(2))>CK(8.7株/m^(2))>B(8.1株/m^(2))>C(8.0株/m^(2))>F(7.7株/m^(2))>D(6.3株/m^(2));春播情况下表现为E(13.9株/m^(2))>F(12.4株/m^(2))>B(8.9株/m^(2))>CK(8.2株/m^(2))>D(7.0株/m^(2))>C(6.5株/m^(2))。在林缘生境的秋播情况下依次为C(1.9株/m^(2))>B(1.8株/m^(2))>E(1.4株/m^(2))>F(1.1株/m^(2))>CK(0.6株/m^(2))>D(0.3株/m^(2)),春播情况下依次为A(1.6株/m^(2))>B(1.4株/m^(2))>E(1.0株/m^(2))>F(0.9株/m^(2))>C、D(0.5株/m^(2))。[结论]综合来看,在3类生境中幼苗保存密度最高的为林窗,林内和林缘次之。在播种季节上,3类生境的出苗和保存密度均为春播优于秋播。在地表处理措施中,无论是秋播还是春播,林内生境保存密度以E和F处理整地较好,林窗生境的以E和B处理较好,林缘生境以F、E和B处理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六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耕地向华北落叶松林演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19
作者 魏强 吴国宏 闫沛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目的】研究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阐明耕地向林地转变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华北落叶松林(10... 【目的】研究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阐明耕地向林地转变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华北落叶松林(10、18、27年生)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自然水分含量),探讨土地在耕地→草地→林地演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结果】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5种植被0~100 cm土壤物理特征指标变化规律不相同;10、18、27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大,农田先增加后减小;10、18、27年生落叶松林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农田先减小后增加;18、27年生落叶松林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农田先减小后增加;2)随林龄增加,容重和自然水分含量呈变小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增加趋势;3)容重与其他物理特征指标均具有相关性,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结论】林龄和林分密度是影响植被对土壤改良效果的主要因子;植被对土壤改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退耕还林地林分生长过程中,应不断调整林分密度,保证林分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加速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变化特征 土壤演变 华北落叶松林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五台山两种天然植被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质量评价
20
作者 边琦 张晓飞 +2 位作者 张树梓 李联地 任启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0,共8页
为明晰山地地区不同天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小五台山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林和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深度(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和海拔高度梯度(2422~2425 m... 为明晰山地地区不同天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小五台山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林和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深度(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和海拔高度梯度(2422~2425 m、2636~2641 m)时,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等14项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利用土壤质量指数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土壤密度外,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高于草甸,但差异不显著。海拔梯度升高,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质量分数均高于草甸,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表聚”现象明显。海拔梯度升高,两种天然植被土壤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但草甸土壤全磷的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的土壤质量优于亚高山草甸,天然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植被表层土壤质量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全氮是影响该区域两种天然植被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华北落叶松天然林 亚高山草甸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