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伺服阀控非对称缸的液压缸系统压力跃变消除方法
1
作者 张娜 刘广治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4,共8页
压力跃变是阀控非对称缸系统固有的属性。液压缸活塞杆换向产生的压力跃变,使其不能对非对称缸系统进行精确控制,且使液压缸系统不能平稳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双伺服阀控非对称缸来消除压力跃变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 压力跃变是阀控非对称缸系统固有的属性。液压缸活塞杆换向产生的压力跃变,使其不能对非对称缸系统进行精确控制,且使液压缸系统不能平稳工作。为此,提出了一种采用双伺服阀控非对称缸来消除压力跃变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首先,在考虑容腔效应条件下,推导出了非对称缸两腔压力跃变幅值动态方程,确定了影响压力跃变幅值的因素;然后,推导出了双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压力跃变幅值动态方程,得到了采用双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来消除压力跃变时,两个伺服阀阀芯位移控制信号应满足的关系;在满足该关系的条件下,得到了不同性质载荷对非对称缸两腔压力跃变幅值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AMESim软件设计了双伺服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系统的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的可变负载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非对称缸两腔压力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恒定负载、线性变化负载和周期性变化负载,采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非对称缸两腔压力跃变;对阶跃变化负载,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消除因流量不对称而导致的部分压力跃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液压缸 压力跃变 容腔效应 AMESIM 仿真分析 压力跃变幅值动态方程 压力变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角龙湾湿地景观动态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东 宋宇加 +2 位作者 江孟宇 刘晓辉 姜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选择三角龙湾湿地为研究区,以8期影像数据和梅河口气象站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函数拟合方法分析1985—2020年湿地景观格局和气候的变化方式,并利用相关分析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揭示景观格局与气候的... 为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选择三角龙湾湿地为研究区,以8期影像数据和梅河口气象站记录为数据源,采用函数拟合方法分析1985—2020年湿地景观格局和气候的变化方式,并利用相关分析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揭示景观格局与气候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湿地景观格局呈波动性变化,面积和边界长度呈增加趋势,形状呈规则化态势,降水和干湿的波动程度比气温波动大.景观格局变动对气候变化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降水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气温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日最大降水量影响滞后3 a,年降水量影响滞后4 a,气温变化影响滞后5 a.湿地景观通过调节作用使气候变化的影响延后,此结果对研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响应具有一定的外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龙湾湿地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变动 滞后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蒲河流域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佳依 许大为 徐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目的]通过对景观生态格局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分析,深入研究沈阳市蒲河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后的生境质量响应情况,旨在为小型流域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协同增长和区域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基于蒲河流... [目的]通过对景观生态格局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分析,深入研究沈阳市蒲河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前后的生境质量响应情况,旨在为小型流域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协同增长和区域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基于蒲河流域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结合FRAGSTATS和InVEST模型,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生境质量及生境退化度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响应机理。[结果](1)在2000-2010年期间,蒲河流域的耕地开发活动频繁,导致森林、草地等土地类型的比例显著下降;在2010-2020年期间,蒲河生态廊道的建设推动土地利用的变化,耕地面积流向人造地表、森林和草地。(2)在2000-2020年期间,蒲河流域的整体景观格局经历先趋于完整后破碎化的演变过程,蒲河两岸景观形成多种要素集合的密集格局,城市中心北部边缘地区生境持续破碎化。(3)从流域整体分析,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境平均质量分别为0.349,0.329,0.354,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生境退化平均值分别为0.098,0.112,0.086,与生境质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蒲河生态廊道建设,2020年生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减少。从空间格局分析,东北部与西南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北山区、西南湿地等区域生境质量总体较好,但有着生境退化的威胁。[结论]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下,蒲河流域的景观生态格局得以改善,有效抑制了生境的退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广 王妍 +2 位作者 刘云根 徐劲成 林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4,377,共13页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 [目的]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空间分布特征,为揭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对岩溶石漠化景观识别、处理、分类得到核心、环线等互不重叠的7类景观类型,应用景观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和热点分析探究峰丛洼地石漠化区景观格局的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2000年形态学景观类型分布最广(190.60 km^(2)),2022年分布最少(147.32 km^(2)),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核心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年面积最大为121.62 km^(2),2022年面积最少为76.05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和南部区域;孤岛在形态学景观类型中面积最小,其面积1990年最少为1.12 km^(2),2022年最多为3.07 km^(2),孤岛和分支等景观类型分散分布在各核心之间。②研究区形态学景观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形态学景观多样性、复杂程度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研究时段内,形态学景观类型单一动态度分别为0.10,-0.18和-2.13,说明形态学景观面积呈现收缩趋势并且形态学景观类型1990—2000年发育最为剧烈,2000—2010年发育最为平缓。③形态学景观类型转移方向主要是核心景观类型转移为边缘和孔隙景观类型,总体来看形态学景观主要转移方向是形态学景观转移为背景,并且背景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高—高聚集区域呈现出向磨合村、老街村和安乐村扩张的趋势,低—低聚集区域呈现出向三光村和老街村扩张的趋势。[结论]研究区形态学景观面积处于快速减少阶段且形态学景观类型趋于复杂,核心是主要的形态学景观类型,形态学景观的演变特征主要由核心的变化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 峰丛洼地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景观动态度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治理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随机森林和改进的CA-Markov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振今 王志勇 +3 位作者 刘晓彤 孙士昌 马晓康 左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66-8382,共17页
随着2022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清理工作迅速展开。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发展情景下与互花米草大规模清理后的真实情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清理工作生态效益及湿... 随着2022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清理工作迅速展开。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发展情景下与互花米草大规模清理后的真实情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清理工作生态效益及湿地未来潜在风险。基于时序Sentinel-1 SAR影像和随机森林分类器获取了2020—202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针对短期湿地模拟预测驱动力因素缺乏定量化设定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联合随机森林与CA-Markov模型的湿地模拟预测方法,实现2023年湿地自然发展情景下更精准的模拟预测;最后计算了2023年湿地在模拟和真实情景下的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1)2023年互花米草清理工作效果显著,其面积锐减至5.53km^(2),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55.36km^(2),为芦苇等本土植被释放了生存空间;2)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互花米草“围栏”不复存在,本土植被连通性上升,芦苇分布更加琐碎且面积比自然发展情景下增加了16.37km^(2),湿地的优势植被类型已逐渐向芦苇转变;3)由于互花米草对新生滩涂的入侵能力强于其它本土植被以及沿岸受海浪冲击等问题,互花米草清除后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互花米草复萌、二次蔓延及海岸线侵蚀的新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湿地利用/覆盖变化 湿地模拟预测 改进的CA-Markov模型 随机森林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30年多级流域尺度下重庆市林地景观格局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朱诗柔 牟凤云 +1 位作者 黄淇 沈祺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6-366,共11页
[目的]分析多级流域林地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预测未来多级流域碳储量变化趋势,为从流域角度的地区林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目的]分析多级流域林地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预测未来多级流域碳储量变化趋势,为从流域角度的地区林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2000—2030年多级流域尺度下重庆市林地与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了自然情景发展下林地格局变化与碳储量的关联度。[结果](1)2000—2020年,林地面积增加3404.55 km~2,主要来自耕地转换;一级流域林地景观格局总体趋向于聚集化与规则化,破碎程度相对减少;二级流域内“区与群”的林地格局变化历史规律与未来趋势方面存在差异;(2)前20 a,林地碳储量呈现增加—减少趋势,总碳储量增加,其中一级流域洞庭湖水系碳储量增加最多,而二级流域碳储量增量高值区域由北向南移动;(3)预测2030年总碳储量增加,且与不规则指数具有较强关联度。[结论]不同流域尺度下,不同林地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未来可以从流域角度出发制定有效措施,提高碳汇效益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碳储量 多级流域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伟 王涵玉 +2 位作者 李欢欣 赵一嘉 许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数据,综合使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都市圈、城市、区县3个尺度下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1)近20年间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总体规模呈“急剧下降”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转入和转出双向特征;水域和草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林地景观优势度提升。(2)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区域生态用地规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与都市圈基本一致,但在景观格局变化上具有差异,其中宣城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逐渐优化,而淮安、马鞍山、芜湖则破碎化程度增加。(3)区县尺度下约半数以上区县的区域生态用地的规模下降且景观破碎化增大,其中盱眙县、郎溪县和广德市加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特征,还有利于制定满足不同空间层次且兼顾差异性的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用地 多尺度分析 景观格局 动态演变 南京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春晓 邓孟婷 +1 位作者 汪雪飞 洪武扬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6,共7页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 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土地利用 碳储量 多情景模拟 景观格局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融雪模块WAS模型的流域径流模拟与组分解析
9
作者 段天池 桑学锋 +1 位作者 殷峻暹 倪红珍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7,共13页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解析径流组分对识别降水模式改变、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WAS模型在高寒山区的径流模拟精度,从而支撑径流组分的准确深入解析。【方法】以毛家村水库上游流域为例,采用度日...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解析径流组分对识别降水模式改变、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WAS模型在高寒山区的径流模拟精度,从而支撑径流组分的准确深入解析。【方法】以毛家村水库上游流域为例,采用度日因子法与双温度阈值法综合构建了融雪模块,将其与WAS模型进行耦合,并将改进后WAS模型应用于2001—2020年毛家村水库流域径流模拟与组分解析。根据水源与演化路径不同,将径流划分为基流、降雨地表径流和融雪地表径流3部分,并根据年内不同时期水文过程的主导因素不同,利用不同时期的实测径流分别对地下水参数、土壤参数和融雪参数进行逐步分级率定。【结果】结果显示:耦合融雪模块WAS模型相较于原WAS模型,在春季融雪期的模拟精度有显著提升,改进后WAS模型在率定期与验证期NSE分别为0.85、0.78,R^(2)分别为0.93、0.91,优于原WAS模型的模拟效果。径流组分解析结果显示,季节尺度上,基流、降雨地表径流、融雪地表径流对春季径流的贡献分别为58.1%、19.1%、22.8%,对夏季径流的贡献分别为30.7%、67%、2.3%,秋、冬季径流中,无融雪地表径流,基流、降雨地表径流对秋季径流的贡献分别为46.4%、53.6%,对冬季径流的贡献分别为78.8%、21.2%;年尺度上,基流、降雨地表径流和融雪地表径流对总径流的贡献分别为41.7%、53.6%和4.8%。【结论】WAS模型无论改进前后均可以从总体上模拟出径流的长期动态变化,耦合融雪模块的WAS模型可以更加精准的模拟出春季融雪期径流过程,提高了模型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降雨地表径流是该流域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基流,融雪地表径流最少。但融雪对于抑制春季径流衰减具有重要作用,基流是构成冬、春两季径流的主要部分,对于维持冬季与春季径流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WAS模型 融雪径流 径流模拟 径流组分 气候变化 降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10
作者 胡露瑶 代俊峰 +2 位作者 郑文俊 齐姗姗 莫建英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6-1167,共12页
流域生境常受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脆弱的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研究流域生境质量变化对受损生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rcGIS 10.8软件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流域生境常受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脆弱的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研究流域生境质量变化对受损生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rcGIS 10.8软件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对漓江流域1990-2020年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漓江流域总体景观格局以耕地、林地为主,占比超过80%,耕地占比从23.88%下降到22.75%,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复杂程度不断增加;(2)从流域整体分析,生境质量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低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在流域中部核心区,生境质量的下降趋势明显,生境质量与聚集度指数(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水域和林地面积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经过生态环境治理,漓江流域的景观生态格局得以改善,有效抑制了生境质量的退化。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时空动态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分析粒度的南宁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金林 梁庆璇 +2 位作者 廖超明 吴春阳 杨江波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为了确定最佳分析空间粒度,了解南宁市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根据南宁市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拐点识别法和面积损失评价法定性定量选取最佳粒度,并基于最佳粒度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这2个层面筛选景观格局指数,... 为了确定最佳分析空间粒度,了解南宁市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根据南宁市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拐点识别法和面积损失评价法定性定量选取最佳粒度,并基于最佳粒度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这2个层面筛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景观指数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效应有所差别,南宁市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为60 m;(2)类型水平上,30 a间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较高,耕地呈细碎化分布且形状不规则,林地作为主导景观,聚集度最高,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3)景观水平上,30 a间南宁市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各景观朝着不规则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分析粒度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动态变化 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奎 董平 陈红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19-125,共7页
为研究自然保护地生态要素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20年4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景观格局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 为研究自然保护地生态要素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20年4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景观格局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30年来,有9.3 km^(2)土地发生转移,其中耕地净减少4.23 km^(2),林地净增加4.20 km^(2)。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景观总体上破碎度减小,景观异质性减弱,景观结构趋向简单,景观团聚程度增加。在类型景观格局水平上,研究区以林地为优势景观,林地、耕地及草地斑块破碎程度降低,水域及建设用地变化不明显。总的来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景观格局趋向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 贵州省 1990—202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 被引量:56
13
作者 田光进 张增祥 +2 位作者 张国平 周全斌 赵晓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28-1034,共7页
城市地区包括建成区和郊区的农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景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要素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不同 ,其空间格局的转变模式在不同阶段出现一定程度差异。破碎度和分离度能描述景观破碎程度和景... 城市地区包括建成区和郊区的农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景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要素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不同 ,其空间格局的转变模式在不同阶段出现一定程度差异。破碎度和分离度能描述景观破碎程度和景观要素斑块之间距离的变化 ,从而分析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变化 ,多样性指数能分析景观要素的复杂情况。孔隙度指数能分析景观的尺度效应 ,从而分析不同尺度下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 ,能更好地分析景观要素变化的空间结构规律。利用 1 986、1 996和 2 0 0 0年三期 TM遥感图像得到海口市景观变化情况 ,在此期间海口市景观结构变化表现为林地、水体、沙地、农田等自然景观向城市、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建设用地等人文景观的变化。通过比较 1 986~ 1 996和 1 996~ 2 0 0 0年两个阶段景观要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可以看出 ,林地在 1 986~ 1 996年期间 ,由于人工林的增加 ,孔隙度指数减小 ;1 996~ 2 0 0 0年 ,林地开发较多 ,斑块趋于分散。水体在 1 986~ 1 996年大面积的水体为主 ,1 996~ 2 0 0 0年以小面积为主。农田在两个阶段变化明显 ,1 986~ 1 996年 ,农田被城市、工矿建设用地及开发区占用 ,斑块趋于分散 ;1 996~ 2 0 0 0年由于城市开发受到控制 ,未开发农田被恢复 ,斑块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海口 景观格局 动态演化 破碎度 分离度 孔隙度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41
14
作者 刘吉平 赵丹丹 +2 位作者 田学智 赵亮 刘家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4-3244,共11页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年三江平原耕地、居住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最大值出现在1976年,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54—2010年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高值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低值区由中部向东部转移,景观分离度指数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趋势,Simpson's多样性指数由中间高四周低格局,逐渐转变为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5
15
作者 姜玲玲 熊德琪 +1 位作者 张新宇 张弘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0-675,共6页
以2000年和2006年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配合其它非遥感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映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大连地区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和类型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以2000年和2006年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配合其它非遥感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映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大连地区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和类型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年间,大连湿地面积减少了97.62km2;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增加;各类景观格局时间序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性变化。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移山填海工业园区的扩大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大连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湿地 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大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6
作者 徐嘉兴 李钢 +3 位作者 余嘉琦 赵华 尹鹏程 胡文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52-258,共7页
为揭示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应用GIS、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煤炭开采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1... 为揭示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徐州沛北矿区为例,应用GIS、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并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煤炭开采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2014年间沛北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工矿建设用地和塌陷水体持续增加;景观呈破碎化和均匀化趋势,景观分形特征趋于简单化和规则化。进一步对景观指数突变检验分析可知,耕地最大斑块指数和集聚度指数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现突变点;塌陷水体的最大斑块指数自1995年起持续上升,而集聚度指数呈显著上升—变化不显著—显著上升的趋势。煤炭持续大规模开采导致地面塌陷、积水,耕地损毁以及快速城镇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矿区土地复垦,耕地、水体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对塌陷地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结果对矿区土地复垦和受损生态景观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复垦 煤矿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生命周期 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常富 孙冉 +2 位作者 李小马 何兴元 陈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5,共3页
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了1992—2006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政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92—2... 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了1992—2006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政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92—2001年间,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大;2001—2006年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发生了相对较大的转变,破碎化程度得到缓解。5种城市森林景观类型中,生态公益林的变化最为合理,风景游憩林、生产经营林居中,附属林和道路林的变化最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凯拉库姆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44
18
作者 田锡文 王新军 +1 位作者 K.G.卡迪罗夫 贾宏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241,共10页
为研究近40 a凯拉库姆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状况,该文以凯拉库姆库区1975年Landsat MSS、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得到各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移矩阵... 为研究近40 a凯拉库姆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状况,该文以凯拉库姆库区1975年Landsat MSS、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得到各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移矩阵,建立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量、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以及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模型;同时,在景观格局分析中采用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分别选取不同的指数,系统分析凯拉库姆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40 a凯拉库姆库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剧烈变化,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低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随时间序列呈"V"型变化,而水体、耕地、中覆盖度草地的面积随时间序列呈倒"V"型变化;建设用地和耕地大面积急剧扩张,并伴随着低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少,大量的中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同时部分耕地又转化为建设用地,使得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显著增加,研究区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V"字型变化,并有逐渐加快的趋势,活跃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由早期和中期的水体转化为近期低覆盖度草地,稳定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由早期的耕地和中覆盖度草地,过度到中期未利用地,进而转化为近期的耕地;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对整个景观发挥主导作用,与水体相邻的景观要素多,建设用地斑块数目多且相对分散,但有集中分布的趋势,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整体斑块尺度趋于均匀,景观趋于丰富和复杂化,斑块聚集程度减少,破碎度增加。该研究结果为凯拉库姆库区水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生态 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分析 凯拉库姆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文杰 乌铁红 +1 位作者 李晓佳 加力戈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3,共7页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为研究区,以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辅之以1:5万地形图、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考,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RS、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获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的变...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为研究区,以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09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辅之以1:5万地形图、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考,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RS、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获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数据,分析近10 a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点。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草地总面积没有明显减少,但景观越来越破碎,被旅游干扰强烈分割后的草原斑块岛屿化现象明显加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其景观类型间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不尽相同,旅游用地面积迅速增长且斑块数量大、分布密集,成为草原旅游地景观趋于破碎的直接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穆仁草原 旅游地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0年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利利 佘济云 +1 位作者 李锐 程玉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1-225,249,共6页
以五指山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五指山市五指山1998、2003、2007、2010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得到4期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五指山市1998-2010年间的土地利... 以五指山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五指山市五指山1998、2003、2007、2010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得到4期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五指山市1998-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林地景观斑块类型在整个五指山市的景观中占主导地位,是五指山市的优势景观;1998-2010年期间五指山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农地、林地、未利用地均呈增加趋势,草地、建设用地减少,水域变化不大;各土地类型间转化突出表现为牧草地、建设用地的转出,林地和农地的转入,1998-2003年期间牧草地急剧减少,93.90%的牧草地转化为林地;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减弱,优势度上升,景观中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不均衡。研究五指山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可为五指山市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五指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