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hematical model research on landslide monitoring through GPS
1
作者 刘文伟 宋迎春 +1 位作者 朱建军 汤井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4期456-460,共5页
Assuming that road slope and landslide object are rigid, the landslide’s moving displacement was drawn based on their geometry shapes and the physi-mechanical features of materials, and the dynamic model of landslide... Assuming that road slope and landslide object are rigid, the landslide’s moving displacement was drawn based on their geometry shapes and the physi-mechanical features of materials, and the dynamic model of landslide was also set up, then DDOD(double difference observation data) was combined with the deformed monitoring point and the carrier phase observation data on base point, which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landslide’s deformation rule from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directional view simultaneously. Observing equation was set up, which sufficiently reflects the activities of landslide in entire directions. Filter model includes some information such as mechanical state and GPS observing data by Kalman fil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landslide landslide monitoring Kalman fil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ional landslide forecasting model using interferometric SAR images
2
作者 董育烦 张发明 +1 位作者 高正夏 蒯志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168-173,共6页
Method of obtaining landslide evaluating information by using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technique was discussed. More precision landslide surface deformation data extracted from InSAR image need... Method of obtaining landslide evaluating information by using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technique was discussed. More precision landslide surface deformation data extracted from InSAR image need take suitable SAR interferometric data selecting, path tracking, phase unwrapping processes. Then, the DEM model of scope and surface shape of the landslide was built. Combining with geological property of landslide and sliding displacements obtained from InSAR/D-InSAR images, a new landslide forecasting model called equal central angle slice method for those not obviously deformed landslides was put forward. This model breaks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of geology. In this model, the landslide safety factor was calculated by equal central angle slice method, then considering the persistence ratio of the sliding surface based on plastic theory, the minimum safety factor was the phase when plastic area were complete persistence. This new model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InSAR/D-InSAR technology become more practical in geology hazard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landslide forecasting equal central ANGLE SLICE metho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和弱反射光栅阵列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飞 吕中虎 +1 位作者 孟庆佳 王晨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0,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雨量监测和形变监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长期运行以及在降雨期间的稳定运行尤为重要。文中基于STM32微控制器、LORA模块、4...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雨量监测和形变监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确保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长期运行以及在降雨期间的稳定运行尤为重要。文中基于STM32微控制器、LORA模块、4G模块设计了一款物联网数据采集控制板,并结合压电式雨量传感器、拉绳位移传感器研制了雨量智能监测仪、裂缝位移智能监测仪;结合物联网数据采集控制板和弱反射光栅阵列传感技术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弱反射光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地质灾害体的定时监测和降雨期间的自动监测;最后将雨量智能监测仪、裂缝位移智能监测仪和弱反射光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应用于桐梓县大河镇新场火车站新场滑坡、崩塌的监测实验中。监测数据表明,弱反射光栅监测系统测得传感光缆41#弱反射光栅传感段的位移变化达5 mm,在其附近的位移监测仪也测到有位移变化,可有效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定时监测和降雨期间的自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反射光栅 地质灾害 物联网 雨量监测 位移监测 光纤传感 光栅传感器 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木鱼包滑坡时空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艺梁 樊西丰 +4 位作者 申高伟 左清军 唐玄 李永奕 朱前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3,共16页
自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木鱼包滑坡持续变形,严重威胁长江航运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精准地分析滑坡地表变形信息,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MPS-MTI)技术和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结合哨兵一号数据... 自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木鱼包滑坡持续变形,严重威胁长江航运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精准地分析滑坡地表变形信息,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MPS-MTI)技术和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结合哨兵一号数据反演木鱼包滑坡2017-2022年的地表形变,并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2种技术的优点,点面结合对滑坡的时空变形特征进行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nSAR技术得到的形变信息可靠,2种时序InSAR技术各有优劣;对比各个分区的形变速率区间值,滑坡东侧坡面(-30.6~-46.2 mm/a)>主滑面东侧(-25.2~-37.8 mm/a)>主滑面西侧(-21.5~-31.5 mm/a)。在InSAR形变结果和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木鱼包滑坡变形模式进行了总结:木鱼包滑坡变形受降雨和库水影响,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2种。在高水位运行期,滑坡受浮托减重作用发生整体变形,库水阈值约为168 m。强降雨入渗岩体使地下水位升高,促使整体变形的同时,影响浅层土体和破碎岩体导致局部变形。在库水位下降期,滑坡受浮托减重和动水压力共同影响,其中浮托减重作用占主导地位,动水压力存在约36 d的滞后时间。在低水位运行期和库水位上升期,整体变形停止,强降雨使局部变形区发生变形。研究结果证明时序InSAR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和监测滑坡,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鱼包滑坡 形变监测 SBAS-InSAR StaMPS-MTI 三峡库区 库水位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西藏白格滑坡失稳前后全过程形变监测研究
5
作者 杨成生 魏春蕊 +2 位作者 魏云杰 李祖锋 丁慧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SAR偏移量以及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了白格滑坡滑前、2次滑动和滑后的形变特征。光学偏移量计算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4年11月—2018年3月29日的滑前阶段,累积位移量达到40 m,其形变区为滑坡中部。SAR偏移量结果也表明该滑坡在滑前2018年5月与7月的累积位移量达到了6.4 m,其形变区同样为滑坡中部。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白格滑坡2018年10月—11月2次失稳后,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左上侧仍存在明显的残余形变。白格滑坡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滑后阶段,在滑坡的后缘高位处仍存在-140 mm/a的形变,且滑坡左上侧形变范围在持续扩大。该研究成果恢复了白格滑坡大量级位移的滑动全过程,为滑坡监测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SBAS-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全过程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山区滑坡监测设备抛投无人机智能路径规划
6
作者 赵丽华 史康怀 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24,共6页
GNS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滑坡监测,但在复杂和高危环境下,监测设备难以安装,而利用无人机抛投有望实现监测设备的无人化部署。针对无人机续航以及复杂环境下地形威胁等问题,抛投无人机的路径规划作为基础任务尤为关键。将复杂山区抛投无人... GNS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滑坡监测,但在复杂和高危环境下,监测设备难以安装,而利用无人机抛投有望实现监测设备的无人化部署。针对无人机续航以及复杂环境下地形威胁等问题,抛投无人机的路径规划作为基础任务尤为关键。将复杂山区抛投无人机路径规划问题分为地质灾害区域三维实景地图构建、代价函数设计、航迹规划算法3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将基于自适应权重和Levy飞行策略的鲸鱼优化算法应用于抛投无人机航迹规划。以四川省汉源县红岩子滑坡为研究区,实现了复杂山区GNSS监测装备抛投无人机的路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复杂山区 抛投无人机 路径规划 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的新建监测坡面位移预测
7
作者 田原 张建学 +4 位作者 赵文祎 程楚云 邓杨兰朵 马睿平 黄儒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针对普适型滑坡监测工作中新建监测坡面有效数据量少,代表性不足,难以开展高精度单坡建模的问题,建立基于岩性分类的综合数据集,开展模型预训练,从而提升建模效果。通过综合数据集,模型可以挖掘和利用多坡面监测数据中更丰富的变形特征... 针对普适型滑坡监测工作中新建监测坡面有效数据量少,代表性不足,难以开展高精度单坡建模的问题,建立基于岩性分类的综合数据集,开展模型预训练,从而提升建模效果。通过综合数据集,模型可以挖掘和利用多坡面监测数据中更丰富的变形特征。依据基础岩性对综合数据集进行分类,构建不同的预训练模型,并应用于对应岩性的新建坡面,能够在保证数据集数量较为充足的同时,增强分类数据集对不同类别坡体变形规律的表征能力,通过提升预训练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分布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建模效果。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在对应岩性新建坡面上,建模效果总体上显著优于单坡面模型和基于其他综合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可以为新建坡面位移预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短期位移预测 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 预训练模型 新建坡面 普适型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InSAR技术的云南车邑坪滑坡活动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佳艺 杨成生 +2 位作者 魏云杰 朱赛楠 李祖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化结果。结果表明,车邑坪滑坡沿斜坡方向的最大形变速率超过-90 mm/a,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速率超过-40 mm/a。滑坡前缘和中部的变形较大,后缘较小,表现出滑移式滑坡的特征。根据降雨数据与时间序列结果分析,降雨对滑坡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加速变形特征。同时,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层岩性及澜沧江水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滑坡活动。该研究可为峡谷库区滑坡变形机制的解释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邑坪滑坡 相位堆叠InSAR技术 SBAS-InSAR 形变监测 二维形变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滑坡识别及监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泉林 李秀珍 +1 位作者 龚俊豪 赵晨澄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6,共8页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多处大型滑坡。该研究以黄河上游龙羊峡—盐锅峡段为研究区,基于地质条件调查、历史滑坡数据及遥感资料,选取2018—2021年80余景SENTTINEL-1A卫星数据,通过SBAS-InSAR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多处大型滑坡。该研究以黄河上游龙羊峡—盐锅峡段为研究区,基于地质条件调查、历史滑坡数据及遥感资料,选取2018—2021年80余景SENTTINEL-1A卫星数据,通过SBAS-InSAR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并将其转为沿斜坡方向形变速率。据此识别出57处缓慢变形的大型滑坡,并通过对变形速率的核密度分析,确定了形变集中区域。ROC曲线显示,这些区域与历史滑坡分布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以龙羊峡库区白刺滩典型滑坡为例,选取典型剖面及形变点,分析了时序形变与降雨量和水库水位变化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白刺滩滑坡受到降雨和库水位变化影响显著,尤其是滑坡前缘形变序列与降雨量及库水位变化具有较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识别及监测 SBAS-InSAR技术 时序分析 核密度分析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滑坡监测的自发电雨量传感器的研制
10
作者 王国斌 陈军 +3 位作者 代先尧 张永权 王超 吴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318-6323,共6页
滑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大多数滑坡与降雨直接相关,因此降雨量监测对于滑坡预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研制了一种用于滑坡监测的自发电雨量传感器。传感器包括传动单元和传感单元,通过降雨诱导纳米材料接触... 滑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大多数滑坡与降雨直接相关,因此降雨量监测对于滑坡预报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研制了一种用于滑坡监测的自发电雨量传感器。传感器包括传动单元和传感单元,通过降雨诱导纳米材料接触摩擦实现降雨测量和自发电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在0~300 mL/24 h的量程范围内的测量误差为5%,线性度为3.4%,可在温度小于100℃及相对湿度小于90%的环境下正常工作,且当传感器外接负载阻值为7.8×10^(7)Ω时可输出最大功率203.5 nW。传感器能够满足野外滑坡雨量监测的实际需要,可为相关雨量监测传感器的研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量传感器 自供电 摩擦纳米发电机 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落石视频监测的露天矿岩质边坡临滑预警研究
11
作者 刘飞跃 杨天鸿 +4 位作者 朱万成 杨振琦 邓文学 李华 陈澫赟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2-800,共9页
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是露天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开展边坡临滑预警研究、给出合理的预警时机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通过对32个岩质滑坡案例的临滑前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落石/岩体运动是岩质边坡的普适性临滑预警前兆”的认识;利用... 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是露天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开展边坡临滑预警研究、给出合理的预警时机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通过对32个岩质滑坡案例的临滑前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落石/岩体运动是岩质边坡的普适性临滑预警前兆”的认识;利用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规范里要求的视频监测数据,采用基于运动目标追踪的机器视觉方法,识别计算出实现落石频率与运动区域面积的动态识别与量化计算,通过设定阈值可以对滑坡启动但尚未波及区域提供提前量为数十秒至数小时的临滑预警。以国外某露天采石场滑坡与研山铁矿N26线滑坡为例开展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岩质滑坡全过程包括偶有落石、小规模落石、落石成行和整体滑坡4个阶段,对于6,30 m高的两个岩质滑坡案例,预警提前量分别为35,113 s。基于落石视频监测的露天矿岩质边坡临滑预警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的现场验证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岩质边坡 临滑预警 落石监测 运动目标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SBAS-InSAR的藕塘滑坡灾害时序变形特征分析
12
作者 李新宇 殷坤龙 +4 位作者 梁鑫 谢小旭 廖映雪 王诺娜 尹昊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9,共14页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以来,水位升降诱发了大量间歇性变形的水库滑坡,开展时序变形监测对理解水库滑坡运动特征和灾害早期预警至关重要。以奉节县藕塘滑坡为例,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运行以来,水位升降诱发了大量间歇性变形的水库滑坡,开展时序变形监测对理解水库滑坡运动特征和灾害早期预警至关重要。以奉节县藕塘滑坡为例,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为基础,使用永久散射体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小基线集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和PS-SBAS-InSAR技术开展经济普适的滑坡变形广域时序性监测,以解决地基传感器获得的点状信息在滑坡演化特征分析方面的缺陷;对2018—2019年藕塘滑坡地区的31景Sentinel-1A升轨数据进行了解算,通过对比地表GNSS数据,评价了3种SAR解算技术的监测效果,并通过对藕塘滑坡的时序变形特征及机理分析,明确了InSAR技术在滑坡运动学特征分析与变形分区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PS-SBAS-InSAR的监测效果最佳,其均方根误差和拟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8967 mm和0.9561;根据InSAR监测结果,将藕塘滑坡划分为弱变形区(-10 mm/a≤v_(slope)≤0 mm/a)、中等变形区(-30 mm/a≤v_(slope)<-10 mm/a)、强变形区(-70 mm/a≤v_(slope)<-30 mm/a);滑坡变形与降雨量、库水位升降密切相关,其在空间上呈现出后部变形最大、前部次之、中部最小,时间上呈现出汛期变形较大、非汛期变形较小的特点;目前藕塘滑坡处于持续蠕滑阶段,表现出前部牵引-后部推移的变形破坏模式。基于该方法的变形特征解译和强度分区为滑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形变监测 PS-SBAS-InSAR 早期识别 时间序列分析 藕塘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 技术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昶旭 张永双 任三绍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526,共14页
【研究目的】滑坡灾害是威胁山区重大工程建设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已成为有效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资料,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InSA... 【研究目的】滑坡灾害是威胁山区重大工程建设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已成为有效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资料,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InSAR技术在滑坡灾害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滑坡InSAR识别主要包括区域性滑坡识别、重点区段滑坡识别和单体滑坡精准识别;滑坡InSAR监测主要针对具有重大险情的大型单体滑坡,着重阐述了监测方法选取和预警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与监测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复杂地形条件下侧视成像几何畸变挑战、滑坡大梯度形变探测挑战、大气延迟及植被穿透的挑战等。InSAR技术在滑坡应用中还存在着大范围监测能力不足、处理流程自动化程度较低、数据分析与挖掘程度不够等问题。【结论】对InSAR技术未来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伴随着未来InSAR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使滑坡灾害风险防范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INSAR技术 早期识别 监测预警 人工智能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倾片麻岩滑坡影响因素分析——以兰陵溪滑坡为例
14
作者 周一骥 党超 +1 位作者 王建平 马思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7,共7页
兰陵溪溪口至衫木溪溪口是三峡库区特有变质岩区域,该区域发育的滑坡具有特殊性.本文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根据两年的监测数据按时间序列精细划分,采用过程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研究影响滑坡变形的因素.结果表明:库水是影响滑坡变形... 兰陵溪溪口至衫木溪溪口是三峡库区特有变质岩区域,该区域发育的滑坡具有特殊性.本文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根据两年的监测数据按时间序列精细划分,采用过程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研究影响滑坡变形的因素.结果表明:库水是影响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库水位高于160 m时,库水以不同速率升降,兰陵溪滑坡发生强变形;库水位低于160 m,库水升降速率对滑坡变形无明显影响,滑坡处于缓慢变形期.降雨是诱发滑坡变形的次要因素.库水下降或上升耦合强降雨时,在降雨与库水作用下,诱发滑坡剧烈变形;低水位期,强降雨促进滑坡变形.由现场调查并结合监测数据分析可知,滑坡剪出口位于高程155 m附近.研究成果对兰陵溪滑坡的监测预警、防治工程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同类型涉水岩质滑坡成因分析与变形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兰陵溪滑坡 位移监测数据 精细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山区公路弃渣场滑坡风险管控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研究
15
作者 吴美 汪斌 +3 位作者 刘惠妹 徐伟恒 王秋华 刘运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50,180,共16页
[目的]从“天—空—地”3个层面上对山区公路弃渣场易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与科学预警,以期为精准地监测弃渣场的安全状况提供关键数据和技术支撑,进而为弃渣场滑坡风险评估和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宣曲(宣威—曲... [目的]从“天—空—地”3个层面上对山区公路弃渣场易滑坡风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与科学预警,以期为精准地监测弃渣场的安全状况提供关键数据和技术支撑,进而为弃渣场滑坡风险评估和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宣曲(宣威—曲靖)高速公路(38^(#),41^(#)和45^(#))弃渣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现代监测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实时动态弃渣场滑坡安全预警监测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和地面传感器协同监测方法,对2015—2024年进行多源、多时相弃渣场边坡地物变化特征分析与地表形变演化监测,并结合累计变形和形变速率判据开展滑坡风险的预警判定。[结果]①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得出扰动范围内的弃渣场植被已逐渐恢复生长,38^(#),41^(#)和45^(#)弃渣场整体植被覆盖面积相比2018年平均增长了50%。②经计算得出38^(#)和41^(#)弃渣场的实际扰动面积仅超出设计扰动面积的0.04和0.50 hm 2,而45^(#)弃渣场扰动范围保持不变。同时确定弃渣量、扰动面积、最大堆高、坡度和坡比均符合滑坡体稳定要求,表明各弃渣场边坡整体保持稳定状态,发生滑坡风险的可能性较低。③GNSS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总平均变形速率V t<7 mm/d,其中41^(#)JCD3-高程方向累计变形达到最大值1815.4 mm,处于累计变形判据注意级预警的临界区间内,滑坡体形变呈下降趋势,发生滑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结论]利用预警判定方法监测出各弃渣场综合为Ⅰ级滑坡预警级别,当位移累计量达到预设阈值时即触发预警系统,验证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公路 弃渣场 天空地一体化 滑坡风险 智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I-InSAR技术的清江库区堆积层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16
作者 曾斌 彭一桂 +3 位作者 吴志超 艾东 袁晶晶 黄维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针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环清江库区两岸堆积层滑坡多发且隐蔽性强的问题,为克服传统人工监测和光学遥感调查的局限性以及常规PS、SBAS-InSAR技术在山区可获取形变点较少的现状,提出采用相干散射体时序InSAR(CSI-InSAR)技术对库区进行早期... 针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环清江库区两岸堆积层滑坡多发且隐蔽性强的问题,为克服传统人工监测和光学遥感调查的局限性以及常规PS、SBAS-InSAR技术在山区可获取形变点较少的现状,提出采用相干散射体时序InSAR(CSI-InSAR)技术对库区进行早期滑坡隐患识别。利用2021年10月5日—2022年6月2日时间段的Sentinel-1A升轨数据,使用振幅离差阈值法和BWS(Burrows-Wheeler Similarity)检验方法,提取了PS点和DS点,并根据最大坡度向形变速率转换公式,对形变点进行筛选,最后通过热点分析圈划出了滑坡隐患区。结果表明:清江两岸都以下降形变为主,下降速率在-6~-15 mm/a之间;渔峡口镇至资丘镇沿岸的下降点较多,与历史滑坡灾害点的分布较为吻合;高相干CSI形变点与GNSS数据记录的时序曲线的趋势较为一致;圈划出的33处滑坡隐患区均具备堆积层滑坡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本研究使用的CSI-InSAR技术在山区较为适用,解译结果可靠性高,可为类似山区堆积层滑坡的隐患识别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层滑坡 滑坡隐患识别 CSI-InSAR SBAS-InSAR 地表形变监测 清江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弱光纤光栅的滑坡失效测斜管复测方法
17
作者 童广勤 刘顶明 +1 位作者 陈子寒 黄江楼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1,共5页
针对失效测斜管的再利用,提出了一种多芯超弱光纤光栅阵列的柔性测斜方法。基于波长-变形的反演算法构建了光纤柔性测斜理论,设计了一种直径6 mm、内嵌3芯、分辨率0.5 m的超弱光纤光栅变形感知光缆,直接灌浆埋设到失效测斜管中。采用太... 针对失效测斜管的再利用,提出了一种多芯超弱光纤光栅阵列的柔性测斜方法。基于波长-变形的反演算法构建了光纤柔性测斜理论,设计了一种直径6 mm、内嵌3芯、分辨率0.5 m的超弱光纤光栅变形感知光缆,直接灌浆埋设到失效测斜管中。采用太阳能供电,低功耗解调模块实时采集,4G远程传输,在三峡库区的八字门滑坡实现失效测斜孔的自动化复测。结果表明,多芯超弱光纤光栅柔性测斜系统能监测到八字门滑坡的明显位移,7月雨季时在距离地面6 m深处的最大位移变化量24.4 mm,3芯光纤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备份和佐证,较好地满足了失效测斜孔复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柔性测斜 超弱光纤光栅 测斜管复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边坡滑坡预警模型与应用
18
作者 王贻朋 徐大伟 +4 位作者 魏明阳 李波 胡慧敏 杨明生 徐玉玲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9-173,共5页
边坡滑坡作为一种突发性、高破坏性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安全。由于单一传感器对多因素耦合效应的识别能力不足,使得滑坡预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限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融合预警模型。... 边坡滑坡作为一种突发性、高破坏性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安全。由于单一传感器对多因素耦合效应的识别能力不足,使得滑坡预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限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融合预警模型。借助于BP神经网络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分别对倾斜仪、GNSS位移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合理训练与预测,综合3种传感器归一化的预测数据,利用加权评分的方式融合多传感器预测结果,完成滑坡风险的最终评分,建设高效、准确的监测系统。该预警系统在某输油管道附近的边坡被成功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BP神经网络 风险评分 地灾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豪 何朝阳 +5 位作者 巨能攀 马志刚 刘洋 孟睿 解明礼 肖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7-1069,共13页
在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传统的单设备单参数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存在误报现象。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预警结论,针对拥有多套监测设备的滑坡体需要建立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多参数预警方法使用多个参数指标预警模型来综合处理各个... 在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传统的单设备单参数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存在误报现象。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预警结论,针对拥有多套监测设备的滑坡体需要建立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多参数预警方法使用多个参数指标预警模型来综合处理各个设备的监测数据,考虑各个模型权重得出多个设备的综合预警等级。多设备协同预警方法将多套设备根据其空间分布划分成不同组,基于滑坡机理确定各组设备的权重,以监测设备的特征属性进行权重修正。在综合考虑每个设备的预警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滑坡整体变形演化情况,并得出同一时段滑坡整体预警级别。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滑坡各个部位及整体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并及时准确地发布预警。以四川省小金县沙龙乡苍松村黄水沟滑坡为原型案例测试方法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单参数单设备预警方法,该方法将预警次数从32次下降到11次,误报次数从5次下降到1次,预警准确率从84%上升到91%。本方法可以提高滑坡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定防灾决策和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预警 监测设备 监测参数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化理论与上限分析的膨胀土滑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晓华 王东清 +1 位作者 袁帅 张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在膨胀土和滑坡共同作用下,隧道洞口段施工更容易引发地表开裂甚至滑坡等工程灾害,在隧道内采用微型桩群防治滑坡比抗滑桩具有优势。本文基于均匀化理论与上限分析对某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膨胀土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并评价微型桩群和... 在膨胀土和滑坡共同作用下,隧道洞口段施工更容易引发地表开裂甚至滑坡等工程灾害,在隧道内采用微型桩群防治滑坡比抗滑桩具有优势。本文基于均匀化理论与上限分析对某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膨胀土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并评价微型桩群和削方卸载不同组合方式的处置效果,计算时将微型桩群及桩周土通过均匀化理论等效为符合摩尔库仑强度准则的等效加固体来,以此提高计算效率,最后通过对现场削方+微型桩群加固处置后的滑坡变形监测来验证计算的合理性,得出如下结论:相较于土的强度参数,等效加固体内摩擦角保持不变,黏聚力从26kPa提高到85.36kPa。处置前后的滑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做处理时,滑坡滑动面从滑坡上方岩土交界面延续到隧道洞口前;仅采用微型桩群加固时,滑坡安全系数在1.17左右,滑动面从岩土交界面延续到隧道洞口后;同时采用微型桩群加固和削方卸载时,滑坡安全系数提高到1.26~1.28,滑动面上缘由土石交界面前移。现场变形监测表明地表变形与深层土体变形均不超过3mm,该措施能保障滑坡的稳定性,同时也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滑坡 均匀化理论 极限分析 强度折减法 现场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