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Barekese River Basin of Ghana
1
作者 Tyhra Carolyn Kumasi Kwasi Obiri-Danso James Hawkins Ephraim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1-101,共1页
The Barekese reservoir provides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public pipe borne water to the Kumasi metropolis and its environs.However,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Barekese river basin has seen persistent degradation thr... The Barekese reservoir provides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public pipe borne water to the Kumasi metropolis and its environs.However,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Barekese river basin has seen persistent degradation throug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long its catchment area which also raises concern on the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The study exa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ekese CATCHMENT area land cover change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的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质量监测——以彬长矿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姚顽强 李悠 +4 位作者 郑俊良 蔺小虎 相里海龙 惠伯辰 李文欣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66,共8页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深入剖析该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区LUCC的生态质量。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矿区LUCC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转移特征,形成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新LUCC格局,并伴随着林地大范围转出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情况,转移量约191.04 km^(2)。②5 a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由0.54降至0.47,研究发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绿度和干度指标因子影响。③2017—2022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2%,分析结果可为西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 GIS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雄安新区2013−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和生态政策评估
3
作者 朱国梁 江波 刘雨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设立至今耕地面积减少,不透水面和林地面积增长,蓝绿空间面积占比由12%增加至30%,雄安3县(雄县、容城县和安新县)建设严格遵循了新区《规划纲要》中植树造林、城市发展、湿地涵养3项不同的建设任务,各县主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别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变、耕地与不透水面的相互转变以及耕地向水体和水生植被的转变;3)不透水面扩张与城市建设对生态品质的负面影响正逐步被森林覆盖率、蓝绿空间面积增加带来的正面影响所抵消.总体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遵循新区规划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面向对象分类 遥感 landsat8 建设政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属矿区生态价值时空特征及其模拟研究
5
作者 张睿 李凤霞 +3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李萌 吴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227,共9页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 为精准估算秦岭金属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文将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网格分析相结合,用于模拟预测生态价值及其驱动因素。对秦岭金属矿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ESV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它的响应,并对研究区2030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3年,土地利用转移总面积为6.353×10^(3)km^(2),其中以耕地转林地、草地转林地为主。(2)2000-2023年,研究区总生态价值呈上升趋势,林地和耕地约占研究区总ESV的90%,不同的土地转移对ESV的正负效应不同。(3)线性发展模拟情景下的总ESV在2030年大幅增加,耕地保护情景、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总ESV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促进矿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多情景模拟预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US模型 秦岭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遥感分析
6
作者 李凤霞 张睿 +2 位作者 张怡雯 冯晓刚 胡墨清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了更全面分析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把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相结合的用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方法。首先,对矿区进行土地利用... 为了更全面分析秦岭金堆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把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相结合的用于评价矿区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方法。首先,对矿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然后,反演矿区的绿度(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湿度(WET)、干度(normalized differential building-soil index,NDBSI)、热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最后,把RSEI与LUCC相结合,对秦岭金堆矿2013—2023年的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金堆矿2013—2023年,绿度指标呈上升趋势,热度指标呈下降趋势;金堆矿2013年、2018年、2023年RSEI分别为0.574、0.621和0.65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把RSEI和LUCC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矿区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化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中游土壤湿度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博 韩庆功 +1 位作者 张杰琳 彭守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目的]为识别黄河中游土壤湿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B2模型模拟黄河中游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表层土壤... [目的]为识别黄河中游土壤湿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B2模型模拟黄河中游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表层土壤湿度(SSM)与根区土壤湿度(RZSM),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随机森林、SHAP分析其主要驱动因子;使用情景设置法分析土地覆盖与气候变化对SSM和RZSM变化的贡献。[结果]1)参数校准后的SiB2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黄河中游的土壤湿度。2)黄河中游土壤湿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SSM和RZSM在不同生态分区、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分布特征存在差异。3)降水、土壤类型和向下短波辐射是黄河中游SSM的主要驱动因子,降水、土壤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是黄河中游RZSM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生态分区土壤湿度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4)黄河中游土地覆盖类型的转换对RZSM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叶面积指数(LAI)升高导致RZSM降低是主要的变化方向。5)相较于2000年,2020年SSM和RZSM的下降分别由气候变化的差异和土地覆盖变化的差异所主导。[结论]2000—2020年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导致根区土壤水分下降,降水量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后土壤湿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2模型 土壤湿度 土地覆盖变化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 30数据和CA__Markov模型的郑州市200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特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培 贾守军 +3 位作者 马朝阳 卢晓峰 韩瑞梅 贾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282-287,共6页
[目的]针对不同分类算法对地物识别结果的差异性导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难以为城市变化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问题。[方法]研究以GlobeLand 30标准产品为数据源,结合CA_Markov模型,对郑州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幅度、程度,... [目的]针对不同分类算法对地物识别结果的差异性导致地表覆盖变化分析难以为城市变化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问题。[方法]研究以GlobeLand 30标准产品为数据源,结合CA_Markov模型,对郑州地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幅度、程度,以及熵值演变方向等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与模拟预测。[结果](1)2000—2010年,郑州地区人造地表显著增加,湿地、耕地、草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其中人造地表和湿地的变化速度相对较快;(2)2000—2010年,郑州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8.04,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都有所提升,优势度相应降低;(3)预测2020年郑州地区地表覆盖状态同2010年相比,人造地表和草地分别增加68.88%和49.99%,水体、湿地增加幅度均在30%以上,耕地、林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结论]2000—2020年,郑州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分布格局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eland 30 CA-Markov模型 地表覆盖变化 预测分析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晓祥 严长清 +3 位作者 刘斯琦 阿慧娟 朱晨曦 戴煜暄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3期82-87,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混合变化检测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进行变化检测,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并对每种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于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等优点,适合试验区以及整个江苏海岸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检测。最终,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获得了5期近30年江苏海岸带土地覆被分类图,证明了主成分分析法可有效应用于江苏海岸带的变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变化检测 江苏海岸带 主成分分析 混合变化检测 变化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中银铁路对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风险影响
11
作者 雷泽鑫 李丽君 +1 位作者 韦妍柔 赵旭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5,共6页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风险动态变化进行归纳。研究结论:(1)铁路沿线3km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特别是铁路建设期间,斑块形态趋于简单集中,景观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2)铁路显著干扰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速度快、变化程度高,区域开发强度在铁路建设及运营阶段逐步加大;(3)显著干扰范围内,生态风险指数(ERI)在铁路建设期显著增加、高风险区域快速扩展;铁路运营期间生态风险趋于稳定,但部分高风险区域仍然持续存在,反映出铁路建设与运营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4)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铁路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建设 黄土高原 缓冲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滨海地区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
12
作者 廖超明 李宥儒 +6 位作者 徐彬彬 秦元丽 曾顺琪 云子恒 顾观海 韦媛媛 石春柔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4,共12页
[目的]开展北部湾滨海地区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面向北部湾滨海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融合光谱特征、纹... [目的]开展北部湾滨海地区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面向北部湾滨海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融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以及地形特征,完成2012—202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集制作和格局演变分析,引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讨驱动机制。[结果]①经参数优化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实现覆被信息有效提取,各期LUCC产品总体精度均在0.88~0.92,kappa系数介于0.86~0.90,结合4 km×4 km解译图斑与Google Earth同期同位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目视对比,表明解译结果与地物的实际布局具有较好一致性。②2012—2022年钦州市林地面积增加91.93 km^(2),耕地面积减少284.73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80.05 km^(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上升趋势。③研究期内,经济动力(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地形特征(高程、坡度)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2012—2022年钦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作为,未来应充分利用“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地球引擎(GEE)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河西绿洲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戴声佩 张勃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河西绿洲甘州区1975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四期Landsat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信息图谱,通过图谱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河西绿洲甘州区1975年、1987年、1999年和2009年四期Landsat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系列土地利用信息图谱,通过图谱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5年~2009年河西绿洲甘州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出持续的增加态势,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开垦为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河西绿洲 甘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22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14
作者 吴文卿 李秀梅 +4 位作者 杨萍 薛建文 窦祥洲 徐家乐 吴高鹏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38,共13页
为了厘清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2—2022年泾河流域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转移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分析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研究泾河流域土地利用... 为了厘清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2—2022年泾河流域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转移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分析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研究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单因子影响及双因子交互耦合的作用。结果表明:泾河流域近30 a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0.21%,森林的面积大幅增加,且主要由农田和草原2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入,不透水面的面积变化较大,主要侵占农田和水域面积;研究期内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减小2.49,且近30 a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为-0.010 1,处于土地利用发展的衰退期;近10 a间泾河流域南部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强度增大,多数高强度土地利用区域集中在主城区;高程、气温和人口密度是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且自然气候类因素的影响强于社会经济类和人为因素类的影响,当单因子在交互作用后,解释力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变量分区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及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15
作者 王恩铭 刘明皓 +2 位作者 王琨 代俊 许汀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 分区建模和多尺度信息挖掘是当前解决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途径。该文针对现有模型对空间异质性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耦合分区与多尺度信息挖掘的KMeans++-ConViT-CA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因变量地类的邻域元胞活跃度和自变量驱动因子的空间相似度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分区基础上,应用ConViT模型挖掘土地适宜性的尺度信息,并以重庆都市圈为例从分区效应、尺度效应、模型效应3个角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模型Kappa系数达0.8362,FoM达0.4178,比未分区的ConViT-CA模型分别提升0.0541、0.0507,比单独基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分区模型分别提升0.0221、0.0291和0.0381、0.0442(分区效应);与挖掘转换规则时只关注局部特征的双变量单一尺度的KMeans++-CNN-CA模型及KMeans++-ViT-CA模型相比分别提升0.0294、0.035和0.0206、0.0244(尺度效应),比其他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分别提升0.0884、0.0826(模型效应)。②分区方法对建模精度影响较大,考虑邻域元胞活跃度分区的双变量建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变量建模方法对空间异质性规律学习不足的问题,模拟精度更高。③分区与多尺度模型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通过模型耦合可发挥该模型在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的综合优势,从而改善建模效果,提高土地覆被变化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深度学习 分区建模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的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变化及预测
16
作者 郭桓超 何湜 +2 位作者 闫戈丁 李慧 景海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共8页
为了研究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武汉大学发布的CLCD 30 m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道路、自然、地形、人口、经济和土壤6类驱动因素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 为了研究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武汉大学发布的CLCD 30 m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道路、自然、地形、人口、经济和土壤6类驱动因素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研究太行山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这一变化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太行山地区2035年的土地覆盖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农田、灌木、草地和荒地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森林、水体和不透水面积呈上升趋势.(2)2020—2035年,仅水体转变为下降趋势,其他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趋势保持不变.(3)道路、自然、地形和土壤因素整体上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具有较强影响,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 太行山区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17
作者 刘永林 刘丁慧 +5 位作者 肖慧娴 钟明洋 赵家宇 刘怡 邓晓蓉 袁余洋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2-700,共9页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 为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影响,以近20年“退耕还林”历史的重庆江津区为例,分别采集旱地、水田和林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表层土壤各40份、10份和40份,室内测试分析土壤p H、有机质、常量元素、总硒及其5种硒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高于旱地和水田;(2)次生林地土壤总硒、水溶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有机结合态硒均显著高于旱地;(3)天然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旱地,且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硒、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均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结果表明土地覆被类型及其转化显著影响土壤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研究可为更好地管理和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硒形态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
18
作者 罗赵慧 王一超 +8 位作者 朱璐平 张晓君 裴金铃 杨晓 王欣 房巧丽 周丽旋 梁明易 于锡军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0,共11页
快速城市化是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防控城市化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 快速城市化是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防控城市化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及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森林、农田和城镇是大湾区主要生态系统,草地、灌木和未利用地面积占比相对较小。(2)2000—2020年城镇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类型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城镇扩张主要途径是对周边农田和森林的侵占。(3)2000—2015年大湾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连通度呈波动变化,但2015年后,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破碎化程度均有所下降,连通性增强。(4)斑块密度、香浓多样性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蔓延度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增强景观空间的完整性、连通性与团聚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城市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Ps-RCPs情景下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19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2 位作者 周志高 张子睿 黄慧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厘清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与社会统计数据,基于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从全国尺度模拟未来不同SSPs-RCP... 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厘清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多源遥感数据与社会统计数据,基于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从全国尺度模拟未来不同SSPs-RCPs情景下土地利用状况,并分析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40年不同SSPs-RCPs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除SSP3-RCP7.0情景外,耕地呈现持续减少趋势;除SSP1-RCP2.6情景外,林地呈现持续减少趋势;2)相比于2020年,2040年中国不同SSPs-RCPs情景下的碳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是SSP5-RCP8.5情景,减少了826.89 Mt,造成了188.83×10^(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降幅最小的是SSP1-RCP2.6情景,减少了374.58 Mt,造成了14.83×10^(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3)2040年不同SSPs-RCPs情景下,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换是碳储量增加的主导因素,由此增加了875.52 Mt的碳储量,并获得了208.14×10^(4)万美元的经济价值;而耕地、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碳储量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由此减少了2165.70 Mt的碳储量,并造成了514.87×10^(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碳储量价值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邬亚娟 刘廷玺 +3 位作者 童新 罗艳云 段利民 王冠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672-8682,共11页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在复杂下垫面不同覆被类型的同步识别效果较好,所有影像分类精度均达到88%以上,分类效果较好,其中2017年分类精度最高为95.24%,达到了分类研究的要求;(2)研究区存在着"半灌丛-草甸地-灌丛"的植被结构特征,且整体表现为"南进北退"的变化趋势。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涉下,研究区整体上遵循了半干旱区植被条件改善的一般规律,侧面反映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不稳定性和脆弱性;(3)研究区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总面积达到2623.59 hm^(2),总变化强度为63.76%。其中正向演替的比例为52.61%,以半灌丛面积的持续减小与沙地草甸面积的持续扩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同时,半灌丛转为沙地的面积为184.95 hm^(2),表明以放牧为主的研究区同时发生着局部的逆行演变;(4)质心迁移结果反映了1987—2017年间,除人为影响较大的林地、草地以及耕地向北迁移外,其他植被类型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南迁,主要植被类型重心迁移距离依次由大到小为耕地>半灌丛>灌丛>沙地草甸>湿地草甸>林地。研究通过记录科尔沁沙地连续扩展的时空模式,展示了遥感—生态和时间序列影像在30 m分辨率下跟踪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潜力,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效率,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土地利用/覆被 landsat TM/OLI 土地利用动态度 质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