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ctococcus lactis谷氨酸脱羧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酶学性质 被引量:29
1
作者 许建军 江波 许时婴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9-84,共6页
采用溶菌酶处理、超声破碎、硫酸铵分级、3次DEAE SepharoseCL 6B层析、SephacrylS 200凝胶过滤等手段,从乳酸菌细胞中分离纯化得到谷氨酸脱羧酶(GAD;EC4.1.1.15).纯化酶的比活力为14.4U/mg,纯化倍数31,回收率3.8%,SDS PAGE得到亚基的... 采用溶菌酶处理、超声破碎、硫酸铵分级、3次DEAE SepharoseCL 6B层析、SephacrylS 200凝胶过滤等手段,从乳酸菌细胞中分离纯化得到谷氨酸脱羧酶(GAD;EC4.1.1.15).纯化酶的比活力为14.4U/mg,纯化倍数31,回收率3.8%,SDS PAGE得到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L 谷氨酸是测试的18种氨基酸中的惟一作用底物,表明乳酸菌GAD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酶在pH值3.6~5.4时具有活性,pH值4.7时活性最高,pH值6.0以上时没有活力.耐热性实验表明,pH值4.7条件下处理5h后,60℃时该酶仍能保持80%以上的活性,80℃以上迅速失活,由Lineweaver Burk作图得到的GAD的Km值为1.9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ococcus lactis 谷氨酸脱羧酶(GAD) 纯化 γ-氨基丁酸(GA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胁迫对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春燕 李籽潼 +1 位作者 乌日娜 张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7-490,共4页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在酸胁迫条件下的应激反应,本试验测定了在不同pH值梯度条件下,Lactococcus lactis LN26菌体浓度、胞内pH、H+-ATPase活性、胞内ATP浓度、细菌素产量。结果表明:随着酸度的增加Lactococ...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在酸胁迫条件下的应激反应,本试验测定了在不同pH值梯度条件下,Lactococcus lactis LN26菌体浓度、胞内pH、H+-ATPase活性、胞内ATP浓度、细菌素产量。结果表明:随着酸度的增加Lactococcus lactis LN26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在pH值3.0条件下,菌体浓度最低;酸胁迫增强了H+-ATPase活性,在pH值3.0处理时,H+-ATPase活性最高;酸胁迫对乳酸链球菌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pH值为6.0时最适合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的生长以及乳酸链球菌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胁迫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 菌体浓度 H+-ATPase 乳酸链球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接种比例对Bifidobacterium lactis益生菌发酵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慧 白梅 +4 位作者 王记成 魏爱彬 孔亚楠 张和平 孙天松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10,17,共5页
将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ND02(LB-ND02)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ND03(ST-ND03)按1∶1、1∶10、1∶100、1∶1000接种于脱脂乳中,同时接入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V9(B.lactis V9,接种量为2.0×107... 将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ND02(LB-ND02)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ND03(ST-ND03)按1∶1、1∶10、1∶100、1∶1000接种于脱脂乳中,同时接入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V9(B.lactis V9,接种量为2.0×107g-1),于42℃进行发酵。通过对发酵及贮藏过程中发酵乳指标的测定,评价LB-ND02和ST-ND03的接种比例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B-ND02接种比例减小,凝乳时间显著延长,B.lactis V9活菌数显著提高。4℃贮藏28 d后,随LB-ND02接种比例减小,B.lactis V9存活率差异显著,后酸化也显著减弱。研究发现,LB-ND02和ST-ND03的接种比例,显著影响发酵乳的发酵时间、B.lactis V9活菌数、后酸化及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ND02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ND03 BIFIDOBACTERIUM lactis V9 益生菌发酵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疫苗抗原递送载体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研究进展
4
作者 任大勇 李昌 +5 位作者 秦艳青 郭欢欢 杜寿文 刘宏锋 高楠 金宁一 《中国兽药杂志》 2012年第6期53-56,共4页
综述了基因工程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在基因组学、安全性、功能性、疫苗载体构建、菌株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NZ9000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表达系统进行了评述,展望了其在生物制药、疫苗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今后... 综述了基因工程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在基因组学、安全性、功能性、疫苗载体构建、菌株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NZ9000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表达系统进行了评述,展望了其在生物制药、疫苗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疫苗 递送载体 乳酸乳球菌NZ9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源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一倍 杨求华 +5 位作者 李忠琴 王丽莉 李慧耀 肖益群 吴建绍 林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5-884,共10页
利用MRS固体培养基从南移仿刺参肠道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乳酸菌,命名为AJC-XP-15,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6.5;其表面疏水性和自聚率分别为34.56%和35.61%,经16S 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将其鉴定为乳酸乳球... 利用MRS固体培养基从南移仿刺参肠道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乳酸菌,命名为AJC-XP-15,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6.5;其表面疏水性和自聚率分别为34.56%和35.61%,经16S 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将其鉴定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拮抗实验结果显示,菌株AJC-XP-15及其发酵上清液对塔氏弧菌(Vibriotubiash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等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体外益生实验表明,菌株AJC-XP-15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很好,在pH3.0的模拟人工胃液处理3 h后的存活率为71.43%,在pH 6.8的模拟人工肠液处理3 h后的存活率为92.1%;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菌株AJC-XP-15的无细胞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分别为(82.67±6.92)%和(15.36±2.95)%,其发酵上清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为(26.36±2.58)%;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JC-XP-15对四环素、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等抗生素敏感,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研究结果可为仿刺参肠道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候选益生菌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分离鉴定 生长特性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表达purC基因对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酸胁迫抗性的影响
6
作者 杨佩珊 张娟 +2 位作者 刘为佳 朱政明 堵国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4,共7页
通过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中过量表达嘌呤代谢途径中编码磷酸核糖基氨基咪唑-琥珀酰胺合酶的pur C基因,测定了重组菌株在酸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经p H 4. 0胁迫培养4 h后,重组菌株的存活率为对照菌株的83. 2倍。采用AT... 通过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中过量表达嘌呤代谢途径中编码磷酸核糖基氨基咪唑-琥珀酰胺合酶的pur C基因,测定了重组菌株在酸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经p H 4. 0胁迫培养4 h后,重组菌株的存活率为对照菌株的83. 2倍。采用ATP测定试剂盒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考察菌株胞内ATP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在酸胁迫条件下维持了更高的胞内ATP和氨基酸(天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通过为细胞提供能量和消耗胞内质子的方式,帮助乳酸乳球菌抵御酸胁迫。研究发现,在乳酸乳球菌中过表达pur C基因能够明显提高菌株的酸胁迫抗性,同时为进一步通过改造嘌呤代谢途径提高乳酸菌酸胁迫耐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C过表达 酸胁迫耐受性 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lactis KLDS4.0325产细菌素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娜娜 李婉 +2 位作者 于上富 刘飞 霍贵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7-142,共6页
以分离自新疆牧民家庭自制酸马奶中的乳酸乳球菌KLDS4.0325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以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碳源、氮源及复合氮源)、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优化其产细菌素培养基。PB... 以分离自新疆牧民家庭自制酸马奶中的乳酸乳球菌KLDS4.0325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以抑菌圈直径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碳源、氮源及复合氮源)、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优化其产细菌素培养基。PB实验结果表明,对细菌素产量影响显著的因素有蔗糖、蛋白胨、抗坏血酸钠;经Box-Behnken实验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128.99 g/L蔗糖,17.59 g/L蛋白胨,10 g/L酪蛋白胨,10 g/L磷酸氢二钾,60 g/L碳酸钙,1.5 g/L硫酸镁,1.49 g/L抗坏血酸钠,1.5 g/Lβ-甘油磷酸钠,乙酸钠、氯化钠、硫酸锰各为1.0 g/L;该条件下抑菌圈直径为24.76 mm,效价可达5000 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3.31倍。并经验证实验证明该配方下的实验结果与预测值吻合,因此该回归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乳酸乳球菌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重组乳酸菌r-L.Lactis-VP2-RCK对IBDV母源抗体不同水平雏鸡的免疫效果
8
作者 张靖飞 张园 陈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母源抗体是早期干扰活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商品蛋鸡法氏囊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并且在母源抗体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观察免疫重组乳酸菌r-L.Lactis-VP2-RCK的免疫效果是否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结果显示,母源抗体在3日龄~6日龄... 母源抗体是早期干扰活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商品蛋鸡法氏囊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并且在母源抗体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观察免疫重组乳酸菌r-L.Lactis-VP2-RCK的免疫效果是否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结果显示,母源抗体在3日龄~6日龄的时候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逐渐衰减;在6日龄母源抗体达到最高峰时,对低、中等和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雏鸡免疫重组乳酸菌r-L.Lactis-VP2-RCK。3个免疫组都能在免疫后1周迅速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研究表明,重组乳酸菌r-L.Lactis-VP2-RCK免疫雏鸡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并能产生显著的免疫应答,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商品化的重组乳酸菌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乳酸菌 母源抗体 免疫评价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庆庆 黄飞云 +2 位作者 唐永军 范振鑫 岳碧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5,共6页
动物肠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在各种动物身上,包括家养动物和圈养野生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是引发肠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野生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该... 动物肠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在各种动物身上,包括家养动物和圈养野生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是引发肠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野生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该菌株对动物胃肠环境适应性强,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具备一定的开发利用前景。该菌株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中华蟾蜍 益生菌 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芽孢杆菌及乳酸乳球菌共培养对有机酸代谢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王爱元 张维 +6 位作者 严雯雯 何夷敏 张紫萱 陈晖 廖蓓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9-244,共6页
该研究以1株产丙酸的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R3与1株产乳酸的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Z5为研究对象,比较纯培养与共培养条件下两株菌生长和代谢的差异,并以葡萄糖和乳酸为碳源探究菌株Z5对菌株R3生长及代谢的影响。结... 该研究以1株产丙酸的热带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R3与1株产乳酸的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Z5为研究对象,比较纯培养与共培养条件下两株菌生长和代谢的差异,并以葡萄糖和乳酸为碳源探究菌株Z5对菌株R3生长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菌株R3在乳酸质量浓度为10 g/L时丙酸产量最高(1.793 g/L),而菌株Z5在葡萄糖质量浓度为30 g/L时乳酸产量最高(9.75 g/L);在共培养条件下,菌株Z5利用葡萄糖代谢只生成乳酸,菌株R3利用葡萄糖生成丙酸。菌株Z5对菌株R3生长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Z5与R3同时接种时,菌株Z5的生长优势超过菌株R3,且菌株Z5代谢葡萄糖生成乳酸为菌株R3提供底物代谢生成丙酸、琥珀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芽孢杆菌 乳酸乳球菌 纯培养 共培养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乳酸乳球菌硒蛋白表达机制及酶活特性
11
作者 彭静静 岳世阳 +2 位作者 卢良华 刘小玲 王成华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16-123,共8页
通过构建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pNZ8148-GPx基因重组菌(简称NG1)以及分别在LlGPx(即NG1表达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3个半胱氨酸位点(C36、C63、C81)和倒数第2个赖氨酸位点(L156)引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 通过构建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pNZ8148-GPx基因重组菌(简称NG1)以及分别在LlGPx(即NG1表达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3个半胱氨酸位点(C36、C63、C81)和倒数第2个赖氨酸位点(L156)引入编码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Sec)的终止密码子UGA和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元件(selenocysteine insertion sequence,SECIS)构建产特异性硒蛋白突变株,探讨天然乳酸乳球菌对含Sec硒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在无诱导、乳酸链球菌素(Nisin)诱导和富硒诱导条件下的LlGPx活性差异。结果显示,LlGPx突变体构建成功,富硒诱导下LlGPx活性为89.10 mU/mg,突变体的GPx活性为56.17~84.45 mU/mg,两者差异小;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野生型对照菌NG1在17.8 kDa的位置有一显著条带,而突变株均没有出现显著的硒蛋白完整或截短条带,说明在乳酸菌NZ9000内只引入UGA和SECIS时,UGA不能被有效通读至检测限。该研究为后期构建新型硒蛋白及其乳酸菌细胞工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乳酸乳球菌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突变体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分析谷朊粉酶解液对乳酸乳球菌合成Nisin的影响
12
作者 龚宇杰 魏丽雅 +7 位作者 李沛 李库 刘向军 颜东方 刘月峰 袁奇 王志 陈雄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9,共8页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探究了乳酸乳球菌在以谷朊粉酶解液为主要氮源的发酵体系中二次生长及乳酸链球菌素(Nisin)二次合成现象的分子机制;通过比较二次生长期(25h)与停滞期(18h)的基因表达差异,重点分析了氧化胁迫、DNA修复、肽酶活性、糖...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探究了乳酸乳球菌在以谷朊粉酶解液为主要氮源的发酵体系中二次生长及乳酸链球菌素(Nisin)二次合成现象的分子机制;通过比较二次生长期(25h)与停滞期(18h)的基因表达差异,重点分析了氧化胁迫、DNA修复、肽酶活性、糖酵解途径、PTS系统、淀粉酶、糖苷酶、磷酸戊糖途径、DNA及肽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变化,并通过qPCR验证了糖苷酶、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DNA修复、蛋白质修复相关基因及部分肽酶基因的表达量情况。结果表明,谷朊粉酶解液作为氮源时,淀粉酶和糖苷酶基因表达量下调;乳酸乳球菌通过上调碳源利用糖酵解途径、氧化应激响应、DNA修复、氨基酸转运及磷酸戊糖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提升了迟效碳源代谢效率与氧化胁迫适应能力;同时,DNA及肽聚糖合成基因表达量上调,协同促进了乳酸乳球菌二次生长,提升了Nisin产量(26h达12917IU·mL^(-1))。揭示了谷朊粉酶解液发酵体系中乳酸乳球菌通过多途径基因协同调控实现代谢适应及Nisin产量提升,为Nisin高效发酵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乳酸链球菌素 二次生长 转录组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乳球菌F44中转录因子RdrA耐酸性能研究
13
作者 任书江 袁琳 +3 位作者 吴昊 原雪峰 杨华 张建斌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提升菌株酸耐受能力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研究发现,乳酸乳球菌F44中一种功能未知的DeoR/GlpR家族转录因子RdrA与菌株酸耐受能力相关。为研究RdrA对F44菌株耐酸性能的影响,比较rdrA缺陷型、过表达菌株和F44原始菌株的生长曲线、p... 提升菌株酸耐受能力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研究发现,乳酸乳球菌F44中一种功能未知的DeoR/GlpR家族转录因子RdrA与菌株酸耐受能力相关。为研究RdrA对F44菌株耐酸性能的影响,比较rdrA缺陷型、过表达菌株和F44原始菌株的生长曲线、pH曲线、酸耐受、Nisin耐受和Nisin效价,对RdrA的功能进行表征。此外,对rdrA缺陷突变型菌株和F44原始菌株进行转录组学测序,进一步研究RdrA影响F44菌株酸耐受的靶标基因和代谢通路。转录组测序和qPCR结果表明,RdrA主要通过抑制细胞被膜的流动性和韧性,降低胞内蛋氨酸水平,以及抑制DNA分子修复和蛋白修饰过程,降低F44酸耐受能力。研究首次揭示未知功能的转录因子RdrA,为提高乳酸乳球菌耐酸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分子靶点,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转录因子 转录组学 酸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表达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及其对鸭的免疫原性分析
14
作者 吴佳辉 沈世彦 +10 位作者 邓锦波 吴海阳 任芷欣 吴杨博 黄娟 黄浩滨 潘伟雄 赵锃珏 何容肖 孙崇军 张玲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4-787,共14页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受到感染的雏禽死亡率高,给家禽健康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尽管传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禽流感,但由于鸭类养殖方式多为散户散养,环境多变,在接种传统疫苗时存在操作繁琐和免疫应激强等问题。为...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受到感染的雏禽死亡率高,给家禽健康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尽管传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禽流感,但由于鸭类养殖方式多为散户散养,环境多变,在接种传统疫苗时存在操作繁琐和免疫应激强等问题。为了解决此难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便捷且安全的雏鸭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口服生物制剂。我们通过构建系列锚定序列(pgsA、BmpA、cA和M6)-GFP报告表达系统,可视化地评估了不同类型锚定序列对乳酸菌乳球表面展示系统的效果,成功筛选出BmpA和cA作为乳酸菌乳球中的高效锚定序列。比较优化密码子前后的HA在乳酸乳球菌的表达效果后,选取优化密码子的HA基因序列与BmpA、cA连接,构建乳酸菌表达质粒。然后把构建好的表达质粒转入基因组整合HA 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中,从而得到诱导型分泌联合表面展示HA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NZB-HA1-pNZ8148-BmpA-HA1和NZB-HA1-pNZ8148-HA1-cA)。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口服单一表达型的重组乳酸乳球菌相比,口服诱导型分泌-表面展示乳酸乳球菌能诱生雏鸭血清中更佳的HA特异性IgG水平。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锚定序列-GFP乳酸菌筛选系统,利用其筛选出了适合乳酸乳球菌的高效锚定序列。并将HA蛋白通过分泌联合表面展示的方式在乳酸乳球菌进行复合表达,成功获得了对雏鸭具有良好HA免疫原性的口服生物制剂,为后续开发操作简便、安全的鸭禽流感口服疫苗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定序列 乳酸乳球菌 禽流感 雏鸭 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级重组乳酸乳球菌强组成型分泌猪肠道益生的pEGF-p40
15
作者 何容肖 吴杨博 +10 位作者 张淑霞 赵锃珏 黄娟 潘伟雄 任芷欣 黄浩滨 吴佳辉 吴海阳 沈世彦 孙崇军 张玲华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3-2258,共16页
猪表皮生长因子(pEGF)与三叶因子协同给药已被证明能有效促进猪的肠道增殖与修复。本研究旨在构建食品级重组乳酸乳球菌强组成型表达系统并将其用于融合表达pEGF以及对猪肠道有益生作用的鼠李糖乳杆菌衍生蛋白p40,以克服目前乳酸乳球菌... 猪表皮生长因子(pEGF)与三叶因子协同给药已被证明能有效促进猪的肠道增殖与修复。本研究旨在构建食品级重组乳酸乳球菌强组成型表达系统并将其用于融合表达pEGF以及对猪肠道有益生作用的鼠李糖乳杆菌衍生蛋白p40,以克服目前乳酸乳球菌重组表达中组成型表达量低的现状以及避免抗生素使用的问题,并初步探索一种更强效的猪肠道益生制剂。首先,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报告系统,以常用乳酸乳球菌组成型启动子P32为对照,从乳酸乳球菌NZ9000组成型高表达蛋白质的启动子以及前人研究发现的乳酸乳球菌强组成型启动子中,可视化地筛选出乳酸乳球菌NZ9000的伸长因子Tu的启动子(P1)活性最强。进一步地,将pNZ8148的氯霉素抗性基因替换为乳链菌肽抗性基因,成功构建了具有良好的乳链菌肽耐受性且完全失去氯霉素抗性的食品级重组乳酸乳球菌强组成型表达系统NZ9000/pP1NR。同时,本研究利用该系统成功表达pEGF和融合蛋白pEGF-p40。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含有pEGF-p40的菌株培养上清更有效地促进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增殖。通过qRT-PCR检测了刺激后IPEC-J2细胞的SGLT-1、GLUT-2、SUC、EGFR和GLP2R,结果显示含有pEGF-p40的培养上清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于仅含有pEGF的培养上清。本研究构建了食品级重组乳酸乳球菌强组成型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对猪肠道具有益生作用的pEGF-p40,为其他益生物质的安全生产提供借鉴,为开发一种强效的猪肠道益生制剂做了先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组成型表达 pEGF P40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胁迫下乳酸乳球菌IMAU51121的代谢组学研究
16
作者 薄晓宇 王会莹 +2 位作者 袁保壹 刘湘芸 包秋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9,共9页
【目的】探究酸胁迫下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IMAU51121的代谢物变化。【方法】将L.lactis IMAU51121在pH为4.0的GM17肉汤培养基中酸胁迫0.5 h,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酸胁迫前后的代谢物变化,采用多元统... 【目的】探究酸胁迫下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IMAU51121的代谢物变化。【方法】将L.lactis IMAU51121在pH为4.0的GM17肉汤培养基中酸胁迫0.5 h,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酸胁迫前后的代谢物变化,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鉴定到1178种代谢物,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P<0.05和差异倍数(FC)>1.2的条件共筛选到20种主要差异代谢物。在酸胁迫后,L-组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等11种代谢物相对含量增加,瓜氨酸、β-酪氨酸、尿苷二磷酸(UDP)-葡萄糖等9种代谢物相对含量下降。KEGG通路富集及拓扑分析表明,酸胁迫影响了精氨酸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等5条关键差异代谢通路。【结论】酸胁迫影响L.lactis IMAU51121的生长和代谢,L.lactis IMAU51121通过调整氨基酸、糖、脂类、核苷酸等物质水平及代谢通路来抵御酸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酸胁迫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乳球菌Q13细菌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
17
作者 刘爽 王金丽 +3 位作者 梁安健 杨洋洋 朱成林 唐俊妮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38,共9页
为探究乳酸乳球菌Q13所产细菌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菌机制,利用乳酸乳球菌Q13细菌素对MRSA进行处理,对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长情况... 为探究乳酸乳球菌Q13所产细菌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菌机制,利用乳酸乳球菌Q13细菌素对MRSA进行处理,对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长情况、生物被膜形成、DNA复制情况等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研究细菌素对MRSA被膜形成基因、毒力基因、与DNA复制有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Q13细菌素对MRSA的MIC为0.78 mg/mL,能够明显抑制MRSA生长,扫描电镜观察发现Q13细菌素可破坏MRSA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流出;MRSA细胞在不同浓度Q13细菌素处理下核酸和蛋白泄漏量均明显提高,当Q13细菌素质量浓度为1 MIC时,核酸和蛋白泄漏量分别提高了614.71%、1173.91%;Q13细菌素对MRSA生物被膜有抑制和清除作用,当Q13细菌素质量浓度为1 MIC时,对被膜抑制率与清除率分别达到95.03%、56.14%;与抗生素药物复合使用时,抗生素对Q13细菌素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经Q13细菌素处理的MRSA细胞DNA含量有所减少;Q13细菌素处理可引起耐药基因、被膜形成相关基因、毒力基因、与DNA复制有关基因表达下调。综上,Q13细菌素将来可作为天然防腐剂应用到食品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细菌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8
作者 杨琪 苏嘉琪 +3 位作者 张思琦 岳嘉豪 邹郑欣 辛杭书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2787,共1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同型乳酸菌和同型异型混合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组:1)对照组(CK组),没有任何处理;2)添加植物乳杆菌组(LP组,2.5×10^(8)CFU/kg);3)添加乳酸乳球菌和布氏乳杆菌组(LLLB组,2.6... 本试验旨在研究同型乳酸菌和同型异型混合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其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组:1)对照组(CK组),没有任何处理;2)添加植物乳杆菌组(LP组,2.5×10^(8)CFU/kg);3)添加乳酸乳球菌和布氏乳杆菌组(LLLB组,2.6×10^(8)CFU/kg;乳酸乳球菌∶布氏乳杆菌=1∶1),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个样品。青贮1、2、3、5、7、15、30和45 d后,开封取样,测定发酵指标和微生物区系;取45 d的样品进行营养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LP组全株玉米青贮的可溶性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含量显著高于LLLB组(P<0.05)。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组分中,LP组不可利用蛋白质(PC)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LP组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LLLB组(P<0.05)。LP组总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K组及LLLB组(P<0.05)。青贮45 d,LP组及LLLB组乙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CK组(P<0.05)。青贮5~45 d,LLLB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P组(P<0.05)。青贮30 d,LP组及LLLB组操作分类单元及Chao1指数显著低于CK组(P<0.05)。在青贮过程中,LP组和LLLB组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提高,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其中,乳酸菌属相对丰度在LP组从30.50%增加到77.85%,LLLB组从32.84%增加到77.23%;LP组的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从33.34%下降到5.68%,LLLB组的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从25.15%下降到5.69%。综上所述,全株玉米青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添加剂对其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优于乳酸乳球菌和布氏乳杆菌组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植物乳杆菌 布氏乳杆菌 乳酸乳球菌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nase及其突变体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异源表达
19
作者 艾雅倩 穆冬冬 +2 位作者 李兴江 王瑾 吴学凤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0,共6页
为了得到纯化简便的核糖核酸酶,文章将来自解淀粉芽孢杆菌BH072的核糖核酸酶Barnase基因克隆到携带信号肽Usp45的诱导性载体中,然后将其导入乳酸乳球菌中进行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Barnase分子量... 为了得到纯化简便的核糖核酸酶,文章将来自解淀粉芽孢杆菌BH072的核糖核酸酶Barnase基因克隆到携带信号肽Usp45的诱导性载体中,然后将其导入乳酸乳球菌中进行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验证Barnase分子量大小为14.64 kDa,确认酶蛋白表达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Barnase的表达量与活性,将Barnase的第58位天冬酰胺突变成组氨酸,并对表达时间和诱导剂质量浓度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孵育时间36 h、诱导剂质量浓度3μg/L,该条件下纯化突变体酶活性达到3.7 k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star基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蛋白表达 乳酸乳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乳酸乳球菌发酵大豆蛋白产低聚肽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卢美欢 仝泽方 +2 位作者 马英辉 张美丽 李利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筛选可以发酵分解大豆蛋白的食源性微生物,对分解产生的多肽进行分子量分析,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低聚肽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自制泡菜中分离到一株食源性乳酸菌PZ1,经形态和16S rDNA鉴定为乳酸乳球菌;全基因组分析PZ1菌株具有... 筛选可以发酵分解大豆蛋白的食源性微生物,对分解产生的多肽进行分子量分析,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低聚肽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自制泡菜中分离到一株食源性乳酸菌PZ1,经形态和16S rDNA鉴定为乳酸乳球菌;全基因组分析PZ1菌株具有多种肽酶和蛋白酶基因,具备分解蛋白的潜在能力;利用PZ1发酵大豆分离蛋白,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发酵产生的多肽,分子量1000 Da以下占比达85%;通过超滤纯化获得300~1000 Da的低聚肽;研究大豆低聚肽的抗氧化活性,发现低聚肽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浓度为2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79.31%、78.27%和84.62%。因此乳酸乳球菌PZ1能够高效降解大豆蛋白,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大豆功能产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大豆蛋白 低聚肽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