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6篇文章
< 1 2 2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碳源合成多响应碳量子点用于铁离子和L-抗坏血酸的检测
1
作者 钟丽娜 陈晶玲 赵青华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以生物质橙子皮为原料,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橙子皮基碳量子点(orange peel-based carbon quantum dots,OP-CQDs),并用荧光分析法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P-CQDs水溶性好、荧光强、在生理pH范围内性能稳定。OP-CQDs对铁离... 以生物质橙子皮为原料,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橙子皮基碳量子点(orange peel-based carbon quantum dots,OP-CQDs),并用荧光分析法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P-CQDs水溶性好、荧光强、在生理pH范围内性能稳定。OP-CQDs对铁离子(Fe^(3+))有特异性猝灭反应且灵敏度高,同时,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AA)能够使OP-CQDs-Fe^(3+)体系的荧光部分恢复,形成了“开-关-开”的荧光检测体系。Fe^(3+)和L-AA的检出限分别为1.1和31.8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荧光分析法 绿色碳源 铁离子 l-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熏蒸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初探
2
作者 智亚楠 尤伟晨 +3 位作者 李芸 李宇洁 王春生 陈利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1,共9页
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 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微观形态和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利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测定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麦角甾醇合成、细胞膜胞外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开展了L-香芹酮对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L-香芹酮对5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熏蒸72 h EC_(50)在5.29~18.69μL/L之间。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EC_(50)为11.78μL/L;经L-香芹酮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干瘪,扭曲,细胞器结构紊乱;PI染色结果表明,L-香芹酮熏蒸处理严重影响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EC_(50)和EC_(90)剂量处理组麦角甾醇含量分别降低27.3%和43.2%,胞内物质外泄,菌丝液的相对电导率上升,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外渗程度高于对照。EC_(90)剂量熏蒸处理对草莓灰霉病治疗和保护防控效果分别为85.43%和90.31%。综上,L-香芹酮可通过破坏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来发挥抑菌功效,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结果为新型植物源熏蒸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香芹酮 熏蒸抑菌活性 灰葡萄孢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Euler gamma函数Γ与一类L-函数的代数微分无关性
3
作者 李效敏 李奕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6-109,148,共5页
本文研究了Euler gamma函数Γ与满足公理(Ⅰ)—(Ⅴ)的L-函数类S中的L-函数的代数微分无关性问题,证明了S中的L-函数与Euler gamma函数Γ不满足任意给定的非平凡代数微分方程。本文的主要结果推广了李宝勤和叶专2016年的相应结果,改进了... 本文研究了Euler gamma函数Γ与满足公理(Ⅰ)—(Ⅴ)的L-函数类S中的L-函数的代数微分无关性问题,证明了S中的L-函数与Euler gamma函数Γ不满足任意给定的非平凡代数微分方程。本文的主要结果推广了李宝勤和叶专2016年的相应结果,改进了陈玮和王琼2021年的相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ler gamma函数Γ l-函数类S 微分无关性 代数微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苹果酸/抗坏血酸对废旧钴酸锂电池中钴与锂元素浸出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鹏飞 蓝樊盛 +3 位作者 蓝峻峰 叶有明 谢雪珍 陈燕萌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15,共7页
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的资源化回收对于缓解资源短缺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以L-苹果酸/抗坏血酸体系为浸出剂,从废旧钴酸锂电池中回收钴与锂,考察了L-苹果酸和抗坏血酸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和时间对钴、锂浸... 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的资源化回收对于缓解资源短缺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以L-苹果酸/抗坏血酸体系为浸出剂,从废旧钴酸锂电池中回收钴与锂,考察了L-苹果酸和抗坏血酸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和时间对钴、锂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分析和SEM表征探讨了浸出机制。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L-苹果酸浓度0.2 mol/L,抗坏血酸浓度0.1 mol/L,液固体积质量比0.3 mL/1 mg,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1 h,在该条件下,钴和锂浸出率均达98%以上;浸出过程主要受外部扩散控制。该法高效、环保,可为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的绿色回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苹果酸 抗坏血酸 废旧钴酸锂电池 浸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ipheral Concentration of Hydroxyproline and 3-methyl-histidine in Postpartum Cow 被引量:1
5
作者 TIANWen-ru HEJian-b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0年第1期14-20,共7页
A total of 16 Friesian cow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o determine the peripheral concentration of hydroxyproline(HYPRO) and 3 methyl histidine(3 MEHIS).The objective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 A total of 16 Friesian cow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o determine the peripheral concentration of hydroxyproline(HYPRO) and 3 methyl histidine(3 MEHIS).The objectives of the experiment were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agen and myosin degradation and uterine involution in the postpartum cow.The results showed tht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HYPRO and 3 MEHIS were 13.47±2.38 and 18.35±2.77 n mole/mL,respectively,for the cows during the days 60~90 postpartum.And for the cows immediately after calv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HYPRO and 3 HEHIS reduced from 34.29 and 28.06 nmole/mL on the day one after calving to the normal lever of 13.23 and 17.97 n mole on the day 50 postpartum,respectively.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ipheral concentrations of both HYPRO and 3 MEHIS and the diameters of the involuting uterus(r=0.8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 3 methyl histidine hydroxyproline uterine in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喂不同剂量的L-瓜氨酸对母羊繁殖性能及相关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妮格尔阿依·安尼瓦尔 李卓 +5 位作者 赵茜 艾克拜尔·艾合麦提 英提扎尔·阿不力孜 王旭光 阿布力孜·吾斯曼 赵国栋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补喂不同剂量的L-瓜氨酸(L-Citrulline,L-Cit)对湖羊繁殖性能及相关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挑选120只胎次为2~3胎、体重45.65 kg±5.79 kg的健康湖羊母羊,平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试验III组,每组3... 试验旨在研究补喂不同剂量的L-瓜氨酸(L-Citrulline,L-Cit)对湖羊繁殖性能及相关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挑选120只胎次为2~3胎、体重45.65 kg±5.79 kg的健康湖羊母羊,平均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试验III组,每组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每天每只母羊补喂10、20和30 g的L-瓜氨酸。预饲期7 d,正式饲喂期20 d。在母羊阴道内埋置阴道海绵栓(FGA)的第1天记为试验的第0天,于第12天撤栓,第14天进行人工授精,同时肌肉注射1 mL的促排三号(LRH-A_(3))。埋栓处理后第7天、第14天和第18天,在母羊空腹的情况下使用含有肝素钠抗凝剂的采血管通过颈静脉采集血样,检测试验羊只血清中的LH、GnRH、E_(2)和P_(4)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第0天试验Ⅱ组和Ⅲ组的血清孕酮(P_(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间也差异显著(P<0.05)。第7天试验Ⅲ组的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的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第14天试验Ⅲ组的血清E_(2)水平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第18天试验Ⅲ组的血清GnRH水平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Ⅱ组的血清E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试验Ⅰ组(P<0.05)。给母羊补喂LCit后,试验Ⅰ、Ⅱ、Ⅲ组的受胎率、产羔率及双羔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母羊受胎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4.59%(P<0.05)、150.00%(P<0.05)和24.23%(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给湖羊母羊补喂L-Cit提高了受胎率,L-Cit的添加量以每天每只10 g或20 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瓜氨酸 湖羊 生殖激素 繁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O-L-Cys对水中Hg(Ⅱ)的去除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胡娟 马楫 +5 位作者 林振锋 盛铭军 朱国营 王红专 王晓梁 郭永福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4,共8页
为提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水热法合成了MgAl-LDOL-Cys复合吸附剂。利用SEM、FTIR、XPS、Zeta电位等对复合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煅烧后的层状双金属... 为提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水热法合成了MgAl-LDOL-Cys复合吸附剂。利用SEM、FTIR、XPS、Zeta电位等对复合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煅烧后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O)被L-半胱氨酸(L-Cys)包裹,L-Cys分子通过与MgAl-LDO表面氧化物基团或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实现稳定插层。MgAl-LDO-L-Cys对Hg(Ⅱ)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25℃下Hg(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97.92 mg/g,且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MgAl-LDO-L-Cys在10次循环使用后,对Hg(Ⅱ)的吸附量依然可达到初始吸附量的71.9%,且在其他离子的存在下,MgAl-LDO-L-Cys对Hg(Ⅱ)依然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MgAl-LDO-L-Cys主要通过巯基、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基团与Hg(Ⅱ)发生络合作用去除水中的Hg(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l-半胱氨酸 Hg(Ⅱ)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核壳表面分子印迹-在线衍生液相色谱法测定特医食品中L-羟脯氨酸含量
8
作者 朱帅 孙璐璐 +5 位作者 沈松松 赵淑娟 魏旭东 冯婷婷 李娜 张水锋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80,共7页
基于磁性分子印迹净化处理和柱前自动在线衍生,建立特医食品中L-羟脯氨酸的测定方法。以L-羟脯氨酸(L-Hydroxyproline,L-Hyp)作为模板分子,Fe3O4作为磁核,制备对L-Hyp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核壳表面分子印迹微球,用于对特医食品中L-Hyp... 基于磁性分子印迹净化处理和柱前自动在线衍生,建立特医食品中L-羟脯氨酸的测定方法。以L-羟脯氨酸(L-Hydroxyproline,L-Hyp)作为模板分子,Fe3O4作为磁核,制备对L-Hyp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核壳表面分子印迹微球,用于对特医食品中L-Hyp进行净化和富集。结合液相色谱仪自动进样器,通过编辑自动进样程序,实现在定量环内衍生,经亲水型(HILIC)色谱柱分离后,由紫外检测器测定。结果表明,L-Hyp在1~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特医食品中检出限为3.0 mg/kg,定量限为10.0 mg/kg,回收率为81.0%~105.0%,精密度为1.5%~7.8%。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可自动化衍生、抗干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特医食品中L-Hyp的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分子印迹 l-羟脯氨酸 在线衍生 液相色谱法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产L-乳酸屎肠球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益生性能研究
9
作者 陈凌宇 程媛 +2 位作者 刁文涛 李志建 刘德海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4-79,共6页
试验旨在筛选高产L-乳酸的益生菌株。从仔猪新鲜粪便中分离出1株产L-乳酸的屎肠球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并优化培养条件,采用耐酸、耐胆盐、抑菌等试验判断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显示,经形态学观... 试验旨在筛选高产L-乳酸的益生菌株。从仔猪新鲜粪便中分离出1株产L-乳酸的屎肠球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测序进行鉴定,并优化培养条件,采用耐酸、耐胆盐、抑菌等试验判断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显示,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测序鉴定该菌株为屎肠球菌,命名为HKS023。在接种量3%、培养温度37℃、培养基初始pH值6.3、装载量80 mL、摇床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培养24 h后HKS023菌株的活菌数最高。抑菌试验结果显示,HKS023菌株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抗逆性试验结果显示,HKS023菌株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较强。研究表明,试验分离出的屎肠球菌菌株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和抑菌等益生特性,可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细菌 屎肠球菌 分离 鉴定 抑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精氨酸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倩 果士婷 +2 位作者 辛波 钟成 王钰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305,共16页
L-精氨酸是一种碱性氨基酸,是护肤产品中常用的中和剂、保湿剂和抗氧化剂,此外,L-精氨酸还广泛应用于饲料、医药、食品等领域。以工程化的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为催化剂,以可再生的淀粉糖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生产L-... L-精氨酸是一种碱性氨基酸,是护肤产品中常用的中和剂、保湿剂和抗氧化剂,此外,L-精氨酸还广泛应用于饲料、医药、食品等领域。以工程化的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为催化剂,以可再生的淀粉糖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生产L-精氨酸是目前该产品最主要的生产方法。为创制高效的工程微生物菌种,早期研究者通常采用诱变筛选的方法,但由于突变的不确定性和非定向性,育种效率较低。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人工设计L-精氨酸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并通过基因编辑理性创制工程微生物菌种成为研究的主流。本文综述了不同微生物中发现的L-精氨酸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以谷氨酸棒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主,介绍了设计创制L-精氨酸高产菌种的合成生物学代谢改造策略,以及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高通量筛选在L-精氨酸高产菌种筛选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进一步提高L-精氨酸生物合成水平的潜在策略,以及一碳原料等新型非粮碳资源在未来L-精氨酸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代谢工程 合成生物学 一碳原料 谷氨酸棒杆菌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CP提高L-亮氨酸生产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开水 刘韪玮 +1 位作者 马零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7,共10页
L-亮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支链氨基酸,在医药、食品、饲料、化妆品等多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工业上用于生产L-亮氨酸的菌株存在转化率低、副产物多、结晶后产率大幅下降等问题。为获得一株性能优越的L-亮氨酸生产菌株,该研究对L-亮氨... L-亮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支链氨基酸,在医药、食品、饲料、化妆品等多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工业上用于生产L-亮氨酸的菌株存在转化率低、副产物多、结晶后产率大幅下降等问题。为获得一株性能优越的L-亮氨酸生产菌株,该研究对L-亮氨酸生产菌株谷氨酸棒状杆菌CP进行系统代谢工程改造。首先,敲除竞争途径并引入外源磷酸酮醇酶(由fxpk编码)加强前体物(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供应;其次,加强主代谢流(亮氨酸途径和支链氨基酸共同途径)提高L-亮氨酸产量;随后,加强胞内NADPH的供应;最后,敲除L-亮氨酸内转运蛋白BrnQ,最终获得的可高效生产L-亮氨酸的工程菌株CP06-1在5 L生物反应器中经50 h发酵后L-亮氨酸产量达65.3 g/L,糖酸转化率25.1%。此外,为解决L-亮氨酸结晶后产生的泡沫影响菌体吸收营养和溶氧的问题,该研究采取了半连续发酵的方式在L-亮氨酸结晶前通过放液-补液来延长菌株产酸高峰期,最终5 L生物反应器发酵50 h共生产L-亮氨酸228.8 g,糖酸转化率达27.9%,较分批补料提高了11.2%。该研究为L-亮氨酸生产菌株的改造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亮氨酸 系统代谢工程 谷氨酸棒状杆菌 乙酰辅酶A NADPH 半连续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棒杆菌中L-高丝氨酸转运蛋白的挖掘及功能分析
12
作者 张霞 祁玉婷 +4 位作者 钟兆月 徐宁 刘君 姜巨全 邵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1,共8页
L-高丝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手性氨基酸,在农业、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高丝氨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氨基酸转运蛋白不仅可以降低反馈抑制和细胞毒性,还能提高氨基酸产量,已成为代谢工程改... L-高丝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手性氨基酸,在农业、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用途。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高丝氨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氨基酸转运蛋白不仅可以降低反馈抑制和细胞毒性,还能提高氨基酸产量,已成为代谢工程改造的重要靶点。目前,谷氨酸棒杆菌中L-高丝氨酸转运蛋白仍然未知。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谷氨酸棒杆菌中筛选出10个L-高丝氨酸转运蛋白候选基因,经过体外和体内L-高丝氨酸耐受性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在大肠杆菌三重高丝氨酸转运缺陷突变体中,异源过表达brnFE、azlCD和lysE基因,能显著恢复大肠杆菌突变体的生长缺陷,而在谷氨酸棒杆菌体内,只有lysE敲除菌较对照生物量下降16%,推测在体内LysE蛋白具有更重要的高丝氨酸外排能力。进一步对LysE的外排活性进行分析,发现lysE敲除菌的外排能力降低了18%。最后,在高丝氨酸底盘菌中,评估了敲除或过表达lysE基因对L-高丝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lysE基因缺失导致L-高丝氨酸的产量降低了65%,而过表达lysE使L-高丝氨酸产量提高了22%。综上所述,谷氨酸棒杆菌LysE蛋白具有转运L-高丝氨酸的能力,相关结果为开发高效的L-高丝氨酸细胞工厂提供了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高丝氨酸 外排蛋白 谷氨酸棒杆菌 序列比对 Ly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L-肉碱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脂质吸收的影响
13
作者 熊锦翼 尹杰 +4 位作者 黄兴国 谢仁杰 李宏坤 梁坤 姚汉兴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08,共7页
为研究L-肉碱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脂质吸收的影响,试验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70 kg左右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育肥猪(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肉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g/k... 为研究L-肉碱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脂质吸收的影响,试验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70 kg左右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育肥猪(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肉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g/kg L-肉碱,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肉碱组饲料能量和粗纤维消化率分别极显著提高2.44%、31.66%(P<0.01),且肉碱组饲料粗脂肪消化率有降低的趋势(P=0.068)。相比于对照组,肉碱组空肠脂滴面积极显著降低33.29%(P<0.01),空肠脂肪酸C15:1含量极显著降低52.78%(P<0.01),空肠脂肪酸C14:0、C17:0、C21:0、C20:5n3、SFA及PUF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5.68%、37.34%、20%、27.15%、42.75%、51.15%(P<0.05),空肠CD36、ApoB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52%、39%(P<0.05)。研究表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100 mg/kg L-肉碱可以降低肠道脂肪酸转运载体的基因表达量,减少肠道脂肪酸吸收,并提高饲料能量和粗纤维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肉碱 生长性能 脂肪酸 基因表达 育肥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改造谷氨酸棒杆菌高效发酵生产L-高丝氨酸
14
作者 钟兆月 马振平 +5 位作者 祁玉婷 张霞 徐宁 刘君 邵丽 姜巨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L-高丝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手性氨基酸,在食品、饲料、医药和农业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但目前改造食品安全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高丝氨酸的实例仍然较少。该研究以野生型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通过敲除thrB、alaT和ddh弱... L-高丝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手性氨基酸,在食品、饲料、医药和农业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但目前改造食品安全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高丝氨酸的实例仍然较少。该研究以野生型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通过敲除thrB、alaT和ddh弱化L-高丝氨酸竞争途径,并过表达lysC、hom和ppc强化L-高丝氨酸合成代谢流,实现了L-高丝氨酸的有效积累。随后,通过增强胞内NADPH供应以及促进L-高丝氨酸外排效率,进一步提升L-高丝氨酸生产。最后,通过改造和重塑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系统,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实现了L-高丝氨酸的高效合成。最优基因工程菌在摇瓶条件下可积累9.29 g/L L-高丝氨酸,在5 L发酵罐条件下可积累77.53 g/L L-高丝氨酸,生产强度达到1.29 g/(L·h),是已报道谷氨酸棒杆菌生产L-高丝氨酸的最高水平。该研究将为构建L-高丝氨酸高产菌株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高丝氨酸 谷氨酸棒杆菌 代谢工程 细胞工厂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对杂交施氏鲟幼鱼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15
作者 王晗雅 刘烊廷 +5 位作者 杜飞 王帅 陆绍霞 韩世成 王常安 刘红柏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87-2598,共12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杂交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i)幼鱼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21.23±0.17)g的杂交施氏鲟,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Ala-Gln)对杂交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i)幼鱼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21.23±0.17)g的杂交施氏鲟,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G1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5%(G2组)、0.50%(G3组)、0.75%(G4组)和1.00%Ala-Gln(G5组)的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和肥满度逐渐提高,饲料系数逐渐降低,其中与G1组相比,G5组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G4组和G5组肥满度显著提高(P<0.05)。2)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G4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G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G2组(P<0.05)。3)饲料中添加Ala-Gln未改变全鱼氨基酸组成模式。G5组全鱼总氨基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4组(P<0.05)。4)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血清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与G1组相比,G3组、G4组和G5组血清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5)随着饲料中Ala-Gln添加量的提高,粪能和排泄能逐渐降低,其中与G1组相比,G3组、G4组和G5组粪能和排泄能显著降低(P<0.05);G5组生长能最高,显著高于G1组和G2组(P<0.05);同时,G5组代谢能显著低于G1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Ala-Gln可提高杂交施氏鲟幼鱼终末体重和肥满度,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并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施氏鲟幼鱼饲料中以添加0.75%~1.00%Ala-Gln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 施氏鲟 生长性能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醛脱氢酶Ald在谷氨酸棒杆菌生产L-高丝氨酸的作用
16
作者 祁玉婷 钟兆月 +5 位作者 张霞 徐宁 魏亮 刘君 姜巨全 邵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4,共7页
玉米浆是玉米湿磨工业的主要副产品,在工业发酵中被广泛用作经济有效的营养源。然而,玉米浆影响发酵性能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玉米浆可以促进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发酵生产L-高丝氨酸。为... 玉米浆是玉米湿磨工业的主要副产品,在工业发酵中被广泛用作经济有效的营养源。然而,玉米浆影响发酵性能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玉米浆可以促进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发酵生产L-高丝氨酸。为探究添加玉米浆对L-高丝氨酸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与代谢通路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学分析并挖掘其潜在的关键基因,最终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编码醛脱氢酶Ald的cg3096在玉米浆高效促进L-高丝氨酸发酵生产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这可能部分归因于细胞内NADPH供应水平的提高。此外,过表达cg3096可以显著提高底物转运(amt、cg0922、urtABC)和利用基因(cg0535-cg0536)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揭示了cg3096在L-高丝氨酸高水平生产中的基本功能和潜在机制,为玉米浆在发酵过程中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玉米浆 l-高丝氨酸 转录组分析 cg3096 发酵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半胱氨酸提取农田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
17
作者 魏四平 李兵 +2 位作者 赵玉岩 魏俏巧 吴景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1-611,共11页
砷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其生物有效性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本文探讨了一种可靠且高效的方法来提取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态砷(水溶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砷的总... 砷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其生物有效性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价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本文探讨了一种可靠且高效的方法来提取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态砷(水溶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砷的总和)。基于L-半胱氨酸溶液能有效地与砷形成螯合物的特性,首先选取L-半胱氨酸溶液作为提取剂,对提取剂的质量浓度、提取温度、超声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分别测定不同提取温度和不同提取剂质量浓度条件下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砷的质量分数;然后与顺序提取结果相比较,以确定L-半胱氨酸提取法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L-半胱氨酸质量浓度为10 g/L、超声温度为40℃、超声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DT-1样品生物有效态砷的提取结果为7.37μg/g,与顺序提取生物有效态砷的结果(7.83μg/g)非常接近;相比顺序提取法,该方法只需要1步提取而且提取时间缩短了65 h,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性 l-半胱氨酸 风险评价 土壤 环境质量 顺序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茶氨酸在浓香型白酒中滋味表达及稳定性研究
18
作者 曹晓念 吕杨俊 +5 位作者 刘青青 朱跃进 曹天驰 兰余 沈才洪 张士康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68,共6页
该研究应用电子舌检测结合感官评价,分析42%vol浓香型白酒中分别添加0、0.04%、0.06%、0.08%、0.10%、0.16%、1.00%L-茶氨酸,在不同体积分数(0、2%、12%、22%、32%、42%、52%)乙醇溶液中添加0.08%L-茶氨酸及不同品饮温度(5℃、15℃、25... 该研究应用电子舌检测结合感官评价,分析42%vol浓香型白酒中分别添加0、0.04%、0.06%、0.08%、0.10%、0.16%、1.00%L-茶氨酸,在不同体积分数(0、2%、12%、22%、32%、42%、52%)乙醇溶液中添加0.08%L-茶氨酸及不同品饮温度(5℃、15℃、25℃)添加0.08%L-茶氨酸42%vol浓香型白酒的滋味表达,并对添加0.04%、0.08%、0.10%L-茶氨酸浓香型白酒进行常温贮藏13月、16月、19月、22月,考察L-茶氨酸在白酒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L-茶氨酸在42%vol浓香型白酒中添加量≥0.08%时,具有显著鲜味;随着L-茶氨酸在浓香型白酒中添加量的升高,其对白酒酸、甜、咸的表达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但对浓香型白酒苦味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当乙醇体积分数在0~22%时,L-茶氨酸的滋味表达没有显著变化,乙醇体积分数为42%~52%时,L-茶氨酸的鲜、咸味显著增高,酸味受抑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L-茶氨酸在浓香型白酒中含量呈先显著下降后趋于稳定的状态,最高减少了42.36%,酒体无沉淀。该研究为L-茶氨酸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l-茶氨酸 浓香型白酒 乙醇 滋味表达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麦秸秆综纤维素快速糖化液为碳源的L-乳酸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洪草 许雪芹 +4 位作者 王晓凡 朱慧霞 马晓静 姚日生 王淮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0,共5页
该试验以酶解5 h的麦秸秆综纤维素糖化液为替代碳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发酵产L-乳酸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种龄4.20 h,接种量5%,发酵温度50℃,装液量42%,转速150 r/min。在此... 该试验以酶解5 h的麦秸秆综纤维素糖化液为替代碳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发酵产L-乳酸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种龄4.20 h,接种量5%,发酵温度50℃,装液量42%,转速15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18 h,L-乳酸的产量为54.92 g/L。由此表明,使用麦秸秆综纤维素经过快速糖化所得的糖化液作为L-乳酸发酵的碳源,可以替代粮食淀粉作为碳源发酵生产乳酸,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力推动秸秆类木质纤维素替代粮食淀粉用于乳酸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l-乳酸 糖化液 响应面法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
20
作者 汪吉鹏 朱滕滕 +4 位作者 刘璐 马铖 魏晓博 刘慧燕 方海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方法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以E. coli NXA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λ-Red同源重组敲除编码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brnQ,获得突变菌株E. coli NXA1。然后将E. coli NXA1经常温常压等离子... 本研究旨在通过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方法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以E. coli NXA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λ-Red同源重组敲除编码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brnQ,获得突变菌株E. coli NXA1。然后将E. coli NXA1经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紫外(UV)与亚硝基胍(NTG)多轮复合诱变,以α-氨基丁酸(α-AB)为结构类似物进行筛选,筛选得到突变菌株E. coli NXA2。摇瓶发酵结果表明,在37℃、200 r/min条件下发酵40 h后,E. coli NXA1的L-异亮氨酸滴度为2.76 g/L,较E. coli NXA提高了33.98%;E. coli NXA2的L-异亮氨酸滴度为3.22 g/L,较E. coli NXA1提高了16.67%,较E. coli NXA提高了56.31%。对菌株E. coli NXA2经连续传代20代后,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对大肠杆菌提高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有明显效果,为选育L-异亮氨酸高产菌株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λ-Red重组技术 brnQ基因 复合诱变 发酵 l-异亮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