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文王受命称王考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33,共8页
史称周文王平虞芮之讼而受命称王 ,后儒曾以正统观念加以怀疑是不对的。文王受命并称王在西周古文献及古文字资料中是有充分证据的 ,也是完全可信的。周文王受命称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10 5 8年。
关键词 文王 文王受命称王 平虞芮 文王称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周文王的即位与称王——读清华简《保训》札记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振波 车今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3,共2页
根据传世文献,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号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元。是否改元,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寻。清华简《保训》如果确为周文王遗嘱,其中"惟王五十年"一语,可以证明周文王生前已经称王,但不足以证明他从... 根据传世文献,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号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元。是否改元,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寻。清华简《保训》如果确为周文王遗嘱,其中"惟王五十年"一语,可以证明周文王生前已经称王,但不足以证明他从即位之年就已经称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王 即位 改称号 改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成氏》“文王服九邦”考辨——兼论《容成氏》的主体思想及其学派归属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卫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5,共8页
《容成氏》所述"文王服九邦"一事,存在着作者根据其主观立场,对史实进行增饰和改造的现象。作者之所以改造"文王服九邦"故事,并将其置于《容成氏》的"革命"之说中,主要是为了反衬"武王伐纣"的... 《容成氏》所述"文王服九邦"一事,存在着作者根据其主观立场,对史实进行增饰和改造的现象。作者之所以改造"文王服九邦"故事,并将其置于《容成氏》的"革命"之说中,主要是为了反衬"武王伐纣"的残酷性,从而凸显"禅让"优于"革命"。《容成氏》凸显"汤武革命"的暴力特征,是其不纯属于墨家或儒家学派的一个标志。《容成氏》的叙事风格及其思想,也受到了战国纵横家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容成氏》可谓一部糅合了儒家、墨家、纵横家思想的具有"杂家"特色的作品。《容成氏》的这一特色,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地学术思想走向融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成氏 文王 九邦 杂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瓷器上“文王访贤图像”的设计特征研究
4
作者 褚宏福 刘乐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101,107,共7页
访贤图像在明清陶瓷中大量出现,因其既展现了帝王礼聘贤士的高尚品格,又蕴含着受聘入世、一展抱负的美好愿景,而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同时来自中国画、民间版画、小说也为瓷器图像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本文以瓷上“文王访贤图像”为线索,... 访贤图像在明清陶瓷中大量出现,因其既展现了帝王礼聘贤士的高尚品格,又蕴含着受聘入世、一展抱负的美好愿景,而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同时来自中国画、民间版画、小说也为瓷器图像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本文以瓷上“文王访贤图像”为线索,通过探究其来源、图式的借鉴与强化和图像中主体人物形象、符号元素、叙事情节来分析其设计特征,为陶瓷人物故事图像的解读提供些许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王访贤图像 设计特征 明清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乐教”的发生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81,共19页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愉悦 音乐 周公 制礼作乐 快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