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um proteomic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to explor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Yiqi Huoxue decoction
1
作者 LI Ying WANG Zhi-bo +5 位作者 ZHU Ming-jun WANG Yong-xia MA Bo MIAO Lan PAN Ying-hong LIU Jian-xu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34-734,共1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Yiqi Huoxu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Yiqi Huoxu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treated with Yiqi Huoxue decoction for 3 months,and the changes of cardiac function were observed.61 serum samples(including 29 cases of disease group and 32 cases of Yiqi Huoxue expression group)were analyzed by non labeled proteomics.The disease group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rotein with expression level difference of more than 1.2 folds(P<0.05)was screened.The molecular function,biological pathway and protein interaction of the different proteins were analyzed by bioinformatics,so as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pathway of Yiqi Huoxu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RESULTS Clinical treatment found that Yiqi Huoxue decoction can improve TCM syndrome score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egulate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levels,prolong thrombin time,and improve heart function.The results of proteom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69 proteins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disease group.Bioinformatics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Yiqi Huoxue decoction may regulate ApoA1,alpha-2 and other proteins to act on HDL assembly,platelet degradation,PI3K Akt signaling pathway,and then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CONCLUSION Yiqi Huoxue deco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heart function decline caused by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It mainly act on energy metabolism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pathway by activating HDL assembly and platelet degradation signal pathway proteins.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treatment mechanism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Yiqi Huoxue decoction PROTEO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邦江“急性虚证”理论在卒中后多重耐药菌肺炎中的运用
2
作者 刘珊珊 黄春燕 +3 位作者 谢荣芳 祝盼盼 兰智慧 方邦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6-68,共3页
“急性虚证”是一种由卒感外邪、中毒或疫疠、失液、失血以及各种外伤等急性的、严重的病理因素导致人体正气迅速耗散的病理状态。卒中后多重耐药菌肺炎病情缠绵,病程日久,以气虚为本,痰、瘀、热、毒为标,具有正气大耗,邪毒内盛的证候特... “急性虚证”是一种由卒感外邪、中毒或疫疠、失液、失血以及各种外伤等急性的、严重的病理因素导致人体正气迅速耗散的病理状态。卒中后多重耐药菌肺炎病情缠绵,病程日久,以气虚为本,痰、瘀、热、毒为标,具有正气大耗,邪毒内盛的证候特点,可归为“急性虚证”范畴。卒中后多重耐药菌肺炎具有急、重、虚的证候特点,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扶正以健脾益气为大法。方教授治疗多重耐药菌肺炎的理念以“平衡观”为首要特色,重在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他强调治疗祛除的是病邪,保护的是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邦江 急性虚证 卒中 多重耐药菌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疗效及对早期眼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晴 张远龙 杨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益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的疗效及对早期眼表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肾虚肝郁型干眼症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 目的研究益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的疗效及对早期眼表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肾虚肝郁型干眼症女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研究组基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给予益肾调肝方(生地黄15 g,白芍12 g,香附12 g,龟板1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青皮10 g,泽泻10 g,枸杞子9 g,菊花5 g,沙参5 g,川楝子5 g)治疗,两组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眼表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评分],疗效,泪液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IL)-6、IL-33]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为(4.89±0.74)分,研究组为(1.60±0.35)分,两组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BUT为(5.64±1.15)s、SIT为(7.76±1.35)mm/5 min、FL评分为(2.38±0.49)分,研究组分别为(10.08±1.29)s、(11.25±2.26)mm/5 min、(0.85±0.14)分,两组眼表功能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BUT、SIT高于对照组,FL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4例、无效21例,研究组分别为35例、22例、3例,两组疗效等级分布有统计学意义(Z=-5.044,P<0.05),研究组有效率(95.00%,57/60)高于对照组(65.00%,39/60)(P<0.05)。治疗后对照组泪液IL-6水平为(17.26±3.71)pg/mL、IL-33为(11.49±2.18)pg/mL,研究组分别为(15.13±3.30)pg/mL、(10.30±1.85)pg/mL,两组泪液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例腹泻,症状较轻可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5)。结论益肾调肝方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女性肾虚肝郁型干眼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眼表功能,提高疗效,减轻泪液炎症水平,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症 围绝经期女性 肾虚肝郁 益肾调肝方 疗效 早期眼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病“郁、虚、湿、毒、瘀”核心病机探讨
4
作者 叶永安 靳茜 +1 位作者 李小科 杜宏波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2-1566,共5页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参见现代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结合文献资料、流调等提出慢性肝病“郁、虚、湿、毒、瘀”病机理论。郁、虚、湿、毒、瘀贯穿慢性肝病全程,五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复合兼夹、互为因果。其中,郁、虚为发病之本,湿、毒、瘀...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参见现代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结合文献资料、流调等提出慢性肝病“郁、虚、湿、毒、瘀”病机理论。郁、虚、湿、毒、瘀贯穿慢性肝病全程,五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复合兼夹、互为因果。其中,郁、虚为发病之本,湿、毒、瘀为致病之标。“郁、虚”以肝郁脾虚为核心,治疗以“肝脾同调”为基础;“湿”性缠绵难愈,辨别湿浊、痰湿和湿热等辨“质”施治;“毒”复杂多变,分清湿毒、痰毒、瘀毒、癌毒等辨“类”施治;“瘀”为进展之要,视血瘀轻重辨“度”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慢性肝病 病机 辨证施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非免疫抑制治疗对脾肾阳虚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姚天文 韩世盛 +2 位作者 苏哲苓 徐艳秋 王怡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8-2242,共5页
目的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非免疫抑制治疗对脾肾阳虚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非免疫抑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疗程24周。检测临床疗... 目的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非免疫抑制治疗对脾肾阳虚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非免疫抑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疗程24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24 h UTP、ALB、eGFR、Nephrin、Podocin、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24 h UTP、Nephrin、Podocin降低(P<0.05),ALB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非免疫抑制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脾肾阳虚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缓解足细胞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非免疫抑制治疗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脾肾阳虚 中医证候 足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痹证组方的铺灸疗法合针刺在消渴病痹证中的应用
6
作者 郭良玉 郑新颖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痹证组方加黄芪、当归的铺灸疗法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消渴病痹证的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9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Ⅱ组以及Ⅲ组每组33例,Ⅰ组予以基础治疗,Ⅱ组于Ⅰ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Ⅲ组于Ⅱ组... 目的探讨基于痹证组方加黄芪、当归的铺灸疗法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消渴病痹证的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9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Ⅱ组以及Ⅲ组每组33例,Ⅰ组予以基础治疗,Ⅱ组于Ⅰ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Ⅲ组于Ⅱ组基础上结合基于痹证组方加黄芪、当归的铺灸疗法,治疗1周为1个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中医证候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人核转录因子p50(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p50,NF-κB-p50)、人核转录因子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p65,NF-κB-p65)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表达水平,研究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Ⅲ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Ⅰ组、Ⅱ组,Ⅱ组高于Ⅰ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3组TCSS、中医主证、次证评分、外周血NF-κB-p50、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且Ⅲ组低于Ⅰ组、Ⅱ组,Ⅱ组低于Ⅰ组;3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值、血清SOD、TAOC水平均升高,且Ⅲ组高于Ⅰ组、Ⅱ组,Ⅱ组高于Ⅰ组(P<0.05)。结论基于痹证组方加黄芪、当归的铺灸疗法结合针刺有助于改善气虚血瘀型消渴病痹证患者神经及临床症状,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分析机制与其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痹证 痹证组方 气虚血瘀 针刺 黄芪 当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地榆散方对肺癌靶向治疗引发口腔黏膜炎阴虚热毒证患者疗效观察
7
作者 赵玮 管翠强 郭洪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8-201,共4页
目的研究加味地榆散对肺癌靶向治疗引发口腔黏膜炎阴虚热毒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肺癌靶向治疗口腔黏膜炎阴虚热毒证患者86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 目的研究加味地榆散对肺癌靶向治疗引发口腔黏膜炎阴虚热毒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肺癌靶向治疗口腔黏膜炎阴虚热毒证患者86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地榆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分级、中医症状积分(口干咽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手足心热)、炎症因子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卡氏功能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味觉异常、舌苔发黄、恶心呕吐、嗳气等)。结果治疗前两组口腔黏膜炎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口干咽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手足心热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项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KPS评分均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9.30%(4/43)、6.98%(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地榆散对肺癌靶向治疗口腔黏膜炎阴虚热毒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能够显著改善口腔黏膜炎分级状况,消除炎症、缓解各种不适症状,提高机体健康水平,是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靶向治疗 口腔黏膜炎 阴虚热毒证 地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视角探析“血不利则为水”的辨治
8
作者 谭辉 刘宝利 许钒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27,632,共6页
“血不利则为水”是张机对于血瘀水停病机的重要概括。血瘀则水不通,水留则血不行,血与水俱为有形之阴,邪之有形则碍气乏动,邪之为阴则耗阳难蒸。阳与气皆属无形之阳,气之推动、阳之蒸化既趋于无力,必使血、水诸阴者无推而成瘀,失温而成... “血不利则为水”是张机对于血瘀水停病机的重要概括。血瘀则水不通,水留则血不行,血与水俱为有形之阴,邪之有形则碍气乏动,邪之为阴则耗阳难蒸。阳与气皆属无形之阳,气之推动、阳之蒸化既趋于无力,必使血、水诸阴者无推而成瘀,失温而成凝,终致“阳气虚-瘀水并-癥积成”之互因互致的病理结果。张机法“津血同源”之义,从血与水的生理病理关系辨治临证水肿诸证的开创性论述,深刻影响了后世以活血通络利水、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利水、温阳化积利水等“虚-瘀-水”并治诸法用于多种水肿病的治疗。而对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现代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多从线性思维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去探讨,未能体现“活血、利水、温阳”等中医综合治法的多层次、多靶点、交联与动态的作用特点,并且与中医秉承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不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不利则为水 水肿 瘀血 瘀水互结 阳虚癥积 辨证论治 活血利水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珠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9
作者 董灿 齐熠炜 +1 位作者 邱萍 万凌峰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0-1187,共8页
目的:观察芪珠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并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的31例NAFLD脾虚湿热证患者为观察组,研究期间随机选取江苏省... 目的:观察芪珠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脾虚湿热证的疗效,并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的31例NAFLD脾虚湿热证患者为观察组,研究期间随机选取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21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在饮食调整、运动、心理干预等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NAFLD患者口服芪珠方颗粒剂疗,每日1剂,疗程12周。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肝脏硬度(LSM)值、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疗效指数和血清代谢组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AP、LSM、BMI、GPT、GOT、GGT、TC、TG比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HDL-C较治疗前上升(P<0.05),LDL-C和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例患者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共鉴定出41个差异代谢物;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硬脂酸等10个代谢物表达下调,二十二碳六烯酸等22个代谢物表达上调。共鉴定出3条主要代谢通路,分别为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卟啉代谢。结论:芪珠方通过减轻肝脏脂肪沉积,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肝功能等有效治疗NAFLD脾虚湿热证患者,作用机制与调节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初级胆汁酸的合成、卟啉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珠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脾虚湿热证 代谢组学 血脂 肝功能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利莉 章丹宁 +1 位作者 薛梅 卞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揭示中医基础理论、促进中医药临床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多样,评价标准不一。基于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以临床常见的心气虚证、肝郁证、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揭示中医基础理论、促进中医药临床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多样,评价标准不一。基于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以临床常见的心气虚证、肝郁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肾阳虚证为代表,总结分析近年来最常用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方法,为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动物模型 构建 评价 心气虚证 肝郁证 脾气虚证 肺气虚证 肾阳虚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世家从气虚血瘀论治消渴病兼证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春颖 于世家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共4页
目的挖掘于世家教授气虚血瘀理论的内涵,总结并归纳气虚血瘀理论在消渴病兼证辨证论治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病历资料及医籍论著,总结归纳于世家教授气虚血瘀论治消渴病兼证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经验。结果气虚血... 目的挖掘于世家教授气虚血瘀理论的内涵,总结并归纳气虚血瘀理论在消渴病兼证辨证论治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病历资料及医籍论著,总结归纳于世家教授气虚血瘀论治消渴病兼证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经验。结果气虚血瘀是消渴病兼证的重要病理因素,其病机根本离不开气虚血瘀,应用补气活血法治疗消渴病兼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于世家教授从气虚血瘀论治消渴病兼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血瘀 消渴病兼证 于世家教授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年文献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阳 赵钟辉 +2 位作者 于姚 郭建友 郭蓉娟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共4页
对中国知网(CNKI)近15年抑郁症中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挖掘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心脾两虚证”“气郁化火证”“肝郁痰阻证”“肾虚肝郁证”,... 对中国知网(CNKI)近15年抑郁症中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挖掘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心脾两虚证”“气郁化火证”“肝郁痰阻证”“肾虚肝郁证”,主要病位依次为“肝”“脾”“心”“肾”,常见的病性依次为“气虚”“气滞”“火热”“痰湿”“阳虚”。“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肝”“脾”是抑郁症脏腑病机中最重要的两个脏;“气虚”和“气滞”是两个最主要的病理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肝郁脾虚证 证候 证候要素 文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气虚证-脾阴虚证”病机演变的大鼠肠道菌群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朱连连 周雯 +1 位作者 王莹 战丽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9-1692,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脾气虚证-脾阴虚证”病机演变发展过程中宿主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探究其发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力竭游泳、饮食失节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证大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脾气虚证-脾阴虚证”病机演变发展过程中宿主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探究其发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力竭游泳、饮食失节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证大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并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技术,观察脾虚证不同阶段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小肠组织sIgA、IL-4、IL-10、TGF-β下降,IFN-γ和IL-17水平上升(P<0.05,P<0.01),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证明脾虚大鼠免疫功能低下。此外,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Firmicutes和Bacteroides比例改变,Proteobacteria的丰度有所增加。模型大鼠Lactobacillus、Oscillospira等益生菌丰度下降(P<0.01,P<0.05),Clostridium、SMB53、Campylobacterales、Desulfovibrionales及Enterobacteriales等病原菌丰度上升(P<0.05)。脾气虚阶段肠道菌群的特征性变化为Allobaculum、Bifidobacterium、Prevotella和Adlercreutzia异常增加(P<0.01),脾阴虚阶段肠道菌群特征为Ruminococcus丰度明显上升(P<0.05)。结论脾虚证大鼠表现出较弱的免疫功能以及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中益生菌丰度下降,病原菌丰度增加。肠道菌群在脾虚证发展过程中呈动态改变,在脾气虚证和脾阴虚证不同阶段肠道菌群各有其特点。通过调节脾虚证动物中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其肠道免疫状态,这可能是治疗脾虚证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脾气虚证 脾阴虚证 肠道菌群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14
作者 王振涛 王佑华 +3 位作者 陆曙 何丽云 徐惠梅 《扩张型心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项目组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8-258,共11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的异质性心肌病,易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国内≥35岁成人患病人数约177万,病死率高。指南的制订遵循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南制定规范,整合中西医...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的异质性心肌病,易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国内≥35岁成人患病人数约177万,病死率高。指南的制订遵循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南制定规范,整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循证证据,并初步拟定推荐方药,经多轮专家名义组会议投票最终确定是否推荐及其推荐方向和强度。中医病名上,将本病统一为“心胀病”,病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兼夹水饮。中医辨证包括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及阳虚水停证3种主要证型,可兼血瘀、水停证。治疗目标以控制症状、改善预后为主。治疗方案上,西医治疗方案主要参考现行DCM相关指南。中医辨证论治按照证型不同推荐相应的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静脉制剂。此外,伴低血压者推荐递增益气升陷药物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中西医结合 指南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证 阳虚水停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文谦 齐景馨 +2 位作者 黄凯悦 洪银洁 甘慧娟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8,共8页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对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28只,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替普瑞酮组、柴芍六君汤组,每组8只,正常...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对柴芍六君汤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28只,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替普瑞酮组、柴芍六君汤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灭菌饮用水灌胃,其余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持续4周。观察大鼠宏观指标、胃黏膜组织形态,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IL-32、胃泌素-17(GAS-17)含量,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三叶因子2(TFF2)、前列腺素E_(2)(PGE_(2))mRNA表达水平,16S rDNA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并分析菌群和屏障保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柴芍六君汤组和替普瑞酮组大鼠宏观指标、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果改善,IL-1β、IL-18、IL-32、GAS-17含量及PGE_(2)mRNA表达降低(P<0.01,P<0.001),NO、eNos、TFF2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替普瑞酮组异杆菌属、普雷沃菌属等和柴芍六君汤组乳酸杆菌属、帕拉普氏菌属等丰度降低(P<0.05,P<0.01,P<0.001)。乳酸杆菌属、异杆菌属等与NO、eNos、TFF2 mRNA水平负相关,与PGE_(2)mRNA水平正相关,脱硫弧菌属、阿氏菌属等与NO、eNos、TFF2 mRNA水平正相关,与PGE_(2)mRNA水平负相关(P<0.05)。结论:柴芍六君汤可能通过调节菌群丰度来恢复菌群的稳态,从而降低胃黏膜炎症反应,达到保护胃黏膜屏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柴芍六君汤 肝郁脾虚证 肠道菌群 黏膜屏障 炎症介质 中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演变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李伟珂 伊明洋 +6 位作者 倪园园 闫丽祯 关建新 王世豪 王慧杰 李建生 王至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05-2214,共10页
目的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气虚证演变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范例。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演变影响因素研究调查表》,在全国10家三甲医院动... 目的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气虚证演变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范例。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演变影响因素研究调查表》,在全国10家三甲医院动态采集650例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期第1天、第14天、危险窗期第1天、第28天、稳定期第1天、第90天临床资料;采用SAS 9.4软件,通过PROC NLMIXED过程,收集性别、年龄等8个基线数据;占比最高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3个合并症;风寒证、痰热证等9个兼夹证候作为固定效应,将个体水平作为随机效应,逐步拟合模型,筛选气虚证在疾病全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合格病例637例,动态采集其急性加重期第1天、第14天、危险窗期第1天、第28天、稳定期第1天、第90天临床资料,发现前一年急性加重次数、饮酒、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兼夹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6分钟步行距离、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questionnaire,mMRC)影响气虚证的演变(P<0.05)。结论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从复杂多时点动态数据中揭示了影响气虚证演变的相关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方法学 证候演变 影响因素 COPD 气虚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钠促进四神丸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研究
17
作者 狄嘉欣 肖嫩群 +1 位作者 彭买姣 谭周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8-646,共9页
目的 探讨丁酸钠和四神丸配伍对肾阳亏虚证泄泻小鼠的疗效,为发挥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腺嘌呤联合番泻叶灌胃,建立肾阳亏虚证泄泻小鼠模型。灌胃给药100%四神丸水煎液、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水煎液、100 mg/k... 目的 探讨丁酸钠和四神丸配伍对肾阳亏虚证泄泻小鼠的疗效,为发挥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腺嘌呤联合番泻叶灌胃,建立肾阳亏虚证泄泻小鼠模型。灌胃给药100%四神丸水煎液、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水煎液、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水煎液、200 mg/kg丁酸钠+25%四神丸水煎液,以及300 mg/kg丁酸钠,比较分析小鼠一般体征、摄食饮水、肛温、体重、粪便含水率、脏器指数、肠道内容物菌群及酶活性。结果 治疗后小鼠精神状态、摄食饮水量、肛温以及粪便含水率逐渐恢复。自然恢复组、200 mg/kg丁酸钠+25%四神丸组和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组小鼠体重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体重(34.23±4.93)g升高,接近正常组小鼠体重(35.69±4.78)g。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脾脏指数恢复正常,与自然恢复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胸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鼠肠道内菌群开始恢复,细菌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大肠埃希菌数显著降低(P<0.01),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大肠埃希菌数最少;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和50 mg/kg丁酸钠+75%四神丸组小鼠双歧杆菌数量恢复至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乳酸杆菌数量恢复显著(P<0.05)。自然恢复组小鼠淀粉酶、乳糖酶、蛋白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酶活性更接近正常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100%四神丸使小鼠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小鼠木聚糖酶活性与正常组最接近。结论 丁酸钠配伍促进四神丸疗效发挥,100 mg/kg丁酸钠+50%四神丸组改善小鼠精神状态、泄泻症状、肠道内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稳态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丁酸钠和四神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肾阳亏虚证泄泻 酶活性 肠道微生态 四神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藏思想”探析心脾两虚型儿童孤独症
18
作者 梁绿圆 王艺萍 +4 位作者 曹佳蕾 陈晨 党伟利 魏炳琦 马丙祥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51,共4页
“互藏”思想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医学象形思维和类推思维方式的结晶,化生“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等以“五行-五脏-五神-五志”为理论基础的生物全息概念。文章从心、脾两脏内寓五行五脏、心脾互藏以及“互藏思想”指导临床心脾... “互藏”思想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医学象形思维和类推思维方式的结晶,化生“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等以“五行-五脏-五神-五志”为理论基础的生物全息概念。文章从心、脾两脏内寓五行五脏、心脾互藏以及“互藏思想”指导临床心脾两虚型孤独症诊治3方面分析,为临床诊治儿童孤独症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藏 五行 五脏 心脾两虚 孤独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炎通络颗粒治疗脾虚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对照研究
19
作者 江晓涛 林洁 +11 位作者 邹雨杉 杨泽虹 潘静琳 熊哲锟 王昌龙 黄远程 王姝烨 严艳花 郑君辉 文艺 刘凤斌 李培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2-831,共10页
目的评价胃炎通络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纳入100例脾虚瘀阻型CAG受试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服用胃炎通络颗粒联合叶酸模拟剂,对... 目的评价胃炎通络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纳入100例脾虚瘀阻型CAG受试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服用胃炎通络颗粒联合叶酸模拟剂,对照组服用叶酸片联合中药颗粒模拟剂,2组疗程均为24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脱落8例、对照组脱落10例。治疗前后比较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分期和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逆转率;治疗前后评估脾胃系疾病之慢性胃炎患者报告结局量表(SSDPRO-C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安全性指标变化;ELISA法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磷酸化的核因子κB(p-NF-κB)、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CDX2)蛋白水平,qPCR法比较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绒毛蛋白1(VIL1)、黏蛋白2(MUC2)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OLGA分期逆转率和OLGIM分期逆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但2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逆转率未见显著差异;2组生理领域得分和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P<0.01);试验组生理领域、独立性、心理得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胃脘痞满、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腹胀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便溏和面色暗滞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并未观察到此效应,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各证候条目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试验组血清PGⅠ、PGⅡ、PGR、G-17含量,胃黏膜p-NF-κB、CDX2蛋白和IL-1β、IL-6、VIL1、MUC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P<0.01),而对照组除PGⅡ外,其他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P<0.01),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胃炎通络颗粒能一定程度改善CAG患者胃黏膜病理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症通路降低IL-1β、IL-6表达、下调CDX2抑制VIL1、MUC2肠化标志物转录,进而逆转炎症-肠化恶性循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通络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虚瘀阻证 多中心 随机对照试验 NF-κB CDX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虚湿瘀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20
作者 高冉冉 韩聪 +1 位作者 连梦慧 李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7,共15页
目的构建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多组学阐释其蛋白和代谢通路变化。方法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合(BZ)组,每组8只,实验周期6周。采用“环孢素+高脂饮食... 目的构建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多组学阐释其蛋白和代谢通路变化。方法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合(BZ)组,每组8只,实验周期6周。采用“环孢素+高脂饮食+游泳力竭+恒温恒湿”建立气虚湿瘀肾纤维化小鼠模型,通过观察一般体征,测定肾功能、舌象RGB(红、绿、蓝)值、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炎症和氧化指标,结合肾组织HE、Masson、PAS、油红O染色、TUNEL细胞凋亡和TGF-β免疫荧光对该模型进行评价;肾蛋白质组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筛选出差异蛋白和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BZ组小鼠第3周开始出现体质量下降(P<0.05),第4周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同时出现进食及饮水量减少,毛发杂乱光泽度下降,精神萎靡,活动度下降,大便质稀。BZ组Scr、BUN、UACR、NAG均较N组升高(P<0.05或P<0.01),Scr、NAG水平与M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Z组小鼠舌象R值显著低于N组(P<0.01),B值高于N组,且均与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Z组小鼠全血多切变率黏度、HCT较N组和M组均升高,PV较N组升高(P<0.05或P<0.01)。BZ组TC、LDL-C、CRP、IL-6、MDA水平较N组和M组均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较N组下降(P<0.05)。BZ组小鼠可见肾小管胞质空泡化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生和脂质累积显著。BZ组肾组织细胞凋亡及TGF-β沉积增加。BZ组和N组共有299个差异蛋白,其中180个上调,119个下调;3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5个上调,118个下调;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路被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到,共涉及3个差异蛋白,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牛磺酸、3-亚磺酰基丙氨酸、牛磺胆酸、酰基辅酶A氨基酸N-酰基转移酶1和酰基辅酶A氨基酸N-酰基转移酶2、超长链3-氧酰辅酶A还原酶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通过“环孢素+高脂饮食+游泳力竭+恒温恒湿”法构建气虚湿瘀肾纤维化(RF)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气虚湿瘀肾纤维化中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湿瘀 肾纤维化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多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