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之间距离的MSCT测量 被引量:1
1
作者 吕亚萍 唐光健 +4 位作者 兰永树 胡兴宇 唐光才 辛页 张富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的:提供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正常值并分析其变异情况。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量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CT扫... 目的:提供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正常值并分析其变异情况。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量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右侧(4.75±2.33)mm,左侧(6.06±2.52)mm,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小于左侧。男性(5.54±2.58)mm,女性(5.29±2.44)mm,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PR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管垂直部 颈静脉窝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面神经管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宝东 王风林 李德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1期35-36,62-63,共4页
为适应耳科行乳突根治术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修补术等需要,本文用50例成人锯开的颞骨标本对骨性面神经管的鼓室段(水平段)、锥段、乳突段(垂直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其长度、管径、壁厚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庭窗的距离:探讨了其与临床... 为适应耳科行乳突根治术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修补术等需要,本文用50例成人锯开的颞骨标本对骨性面神经管的鼓室段(水平段)、锥段、乳突段(垂直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其长度、管径、壁厚及其与颈静脉窝、前庭窗的距离:探讨了其与临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管 颈静脉窝 前庭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后窝外侧入路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3
作者 纪荣明 李玉泉 +2 位作者 熊剑 黄章翔 周晓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测量 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 :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 0 .67± 6.3 8)mm ,(2 4.15± 4.46)mm... 目的 :为颅后窝手术入路提供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测量 16例成人头颅标本。结果 :乳突尖至茎突尖、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尖至寰椎横突外侧端三者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 0 .67± 6.3 8)mm ,(2 4.15± 4.46)mm和 (15 .2 0± 3 .5 0 )mm。乳突尖至面神经、颈静脉孔的外缘和颈动脉管外口的外缘、枕骨髁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 (10 .11± 3 .0 2 )mm ,(2 2 .93± 3 .5 9)mm ,(3 0 .40±3 .3 7)mm和 (3 1.43± 3 .11)mm。乳突尖至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出颅处的距离分别为 (2 6.13± 5 .49)mm ,(2 4.2 7± 4.11)mm ,(2 1.17± 4.3 4)mm和 (2 4.64± 4.64 )mm。结论 :在颅后窝外侧入路的手术中 ,应重视乳突至茎突、寰椎横突外侧端和茎突至C1横突外侧端的间距 ,以及乳突至颈内静、动脉 ,Ⅸ、Ⅹ、Ⅺ和Ⅻ对脑神经的位置和距离等能有效地在手术时保护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窝手术 颈内静脉 颈内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颅底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颞下窝径路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良发 姜泗长 +2 位作者 杨伟炎 顾瑞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可分为隆起型(占66.7%)和低平型(占33.3%)。岩下窦开口部位有三种类型。Ⅸ脑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Ⅹ、Ⅺ脑神经多位于其内侧。Ⅺ脑神经与岩下窦末端关系密切,可分三种类型。颈内动脉水平段距鼓膜张肌平均为2.2mm,距脑膜中动脉和下颌神经分别平均为6.8mm和6.9mm。结论:避免手术损伤后脑神经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辨认清楚后明视下操作。鼓膜张肌、脑膜中动脉、下颌神经是预测和辨认颈内动脉水平的良好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脑神经 解剖学 颞下窝径路 外科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MRI脑容积成像序列增强影像特征与颈静脉球瘤手术入路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钰 冯国栋 +8 位作者 苏童 毛铭阳 田旭 徐振潭 周海龙 房洪营 张竹花 高志强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952-957,共6页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患者术前MRI脑容积成像(brain volume imaging,BRAVO)增强影像特征与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JT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资料中记录...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患者术前MRI脑容积成像(brain volume imaging,BRAVO)增强影像特征与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JT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资料中记录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颞下窝入路(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IFA)组、颞下窝联合入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CIFA)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确定肿瘤Fisch分型,并与术中确定的Fisch分型进行一致性比较。测量BRAVO序列图像横轴位肿瘤最大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及脑膜侵犯宽度、脑膜侵犯深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2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JT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IFA组16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入路)、CIFA组9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B型入路)。影像C分型为C1型1例、C2型10例、C3型12例、C4型2例;影像D分型为De1型8例、Di1型6例、Di2型5例。除1例患者术前影像分型(C3型)与手术分型(C2型)不一致外,其余患者影像C、D分型与手术C、D分型均一致(Kappa=0.934,P<0.001;Kappa=1.000,P<0.001)。两组患者术前影像C分型(P=0.029)、D分型(P=0.006)均有显著性差异。CIFA组横轴位肿瘤最大径(P=0.013)、脑膜侵犯深度(P=0.003)、脑膜侵犯宽度(P=0.011)均大于IFA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P=0.125)与IF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可用于术前评估GJT患者的Fisch分型。术前BRAVO序列的增强影像特征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球瘤 脑容积成像 颞下窝入路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颈静脉窝和腮腺深叶脑膜瘤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渊 张啸波 肖越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35-1435,共1页
患者女,51岁,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15天。体格检查: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耳后颈部肿胀,可触及6cm×4cm×4cm条索状肿块,质地中等,无触压痛,与皮肤无明显粘连;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脑血管CT增强+三维重建:考虑右... 患者女,51岁,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15天。体格检查: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耳后颈部肿胀,可触及6cm×4cm×4cm条索状肿块,质地中等,无触压痛,与皮肤无明显粘连;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脑血管CT增强+三维重建:考虑右侧颈静脉血栓形成(图1)。颈部MR平扫+增强:右侧颈动脉分叉外后方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图2)。行颅底颈部巨大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茎突内侧、胸锁乳突肌前内侧,包膜完整,包绕部分副神经,迷走神经位于颈内动脉与肿物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颅底 颈静脉窝 腮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例颞下窝A型入路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疗效:改进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阳 薛玉斌 +5 位作者 叶婷 曲晓鹏 严旭坤 王璞 刘强 夏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6期940-945,共6页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 目的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结论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窝A型入路 改进 颈静脉球瘤 面神经功能 脑脊液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窝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贵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1期40-41,共2页
本文通过130侧成人颈静脉窝深度的测量和窝深大伴内、外移时,与内耳道、前庭导水管外口、面神经管垂直部以及颅中窝的局部解剖关系的观察,为临床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与治疗、面神经减压术及面神经缺损的神经移植术等提供有关的应用解剖... 本文通过130侧成人颈静脉窝深度的测量和窝深大伴内、外移时,与内耳道、前庭导水管外口、面神经管垂直部以及颅中窝的局部解剖关系的观察,为临床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与治疗、面神经减压术及面神经缺损的神经移植术等提供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并讨论了临床应用中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窝 茎乳孔 面神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