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oint analysis of urban shopping destination and travel mode choice accounting for potential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alternatives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姚宇 丁川 +3 位作者 王耀武 刘超 崔愉晨 Sabyasachee Mishr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378-3385,共8页
In recent years,there have been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joint analysis of the travel behavior based on discrete choice models as well as in the formulation of increasingly flexible closed-form models belonging t... In recent years,there have been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joint analysis of the travel behavior based on discrete choice models as well as in the formulation of increasingly flexible closed-form models belonging to the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class.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scribe the simultaneous choice of shopping destination and travel-to-shop mode in downtown area by making use of the cross-nested logit(CNL) structure that allows for potential spatial correlation.The analysis uses data collected in the downtown areas of Maryland-Washington,D.C.region for shopping trips,considering household,individual,land use,and travel-related characteristics.The estim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imilarity parameter in the CNL model is 0.37 and significant at the 95% level,indicating that the alternatives have high spatial correlation for the short shopping distance.The results of analysis reveal detaile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ravel behavior of joint choice shopping destination and travel mode.Moreover,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for a group of scenarios arising from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parking fees in downtown area,was undertaken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a change in car travel cost on the shopping destination and travel mode switching.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and urban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pping destination travel mode choice joint choice cross-nested logit Monte Carlo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铆钉数量和分布模式对自冲铆接头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
2
作者 成艾国 王超 +1 位作者 于万元 何智成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13,共12页
为了提升钢-铝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了多接头的增强方案,系统研究了铆钉数量和分布模式对钢-铝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首先,设计了6种接头,通过剪切拉伸试验表征了接头在不同接头配置下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然后... 为了提升钢-铝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采用了多接头的增强方案,系统研究了铆钉数量和分布模式对钢-铝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首先,设计了6种接头,通过剪切拉伸试验表征了接头在不同接头配置下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然后,建立了自冲铆接过程和剪切拉伸试验的仿真模型,分析了铆接过程和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多接头方案可以获得更高的峰值力和能量吸收,但峰值力存在部分衰减。采用在剪切方向布置一个铆钉抑制钢板弯曲的双接头J2-1和三接头J3-2的效果最优。铆钉数量和分布模式改变了接头的失效模式,存在互锁失效、钉头脱出和铆钉断裂3种失效模式。多接头方案可以降低铆钉上分布的应力,但会增加上层钢板上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冲铆接 多接头 力学性能 失效模式 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ldflow的五通管接头模流分析及模具设计
3
作者 黄可 邹华杰 +2 位作者 靳敏 许晨晨 强宇汉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6,共4页
对某型号五通管接头进行结构分析,获得模具设计难点。将制品模型作缩小处理,在Moldflow 2024模流分析软件中,所有效应下全局变形最严重区域,出现在G1管端处,翘曲率为0.92%;全局变形量最低出现在浇口附近,翘曲率为0.02%。设计主瓣合镶件... 对某型号五通管接头进行结构分析,获得模具设计难点。将制品模型作缩小处理,在Moldflow 2024模流分析软件中,所有效应下全局变形最严重区域,出现在G1管端处,翘曲率为0.92%;全局变形量最低出现在浇口附近,翘曲率为0.02%。设计主瓣合镶件及从动瓣合镶件,保障了内缩动作平顺。通过瓣合成型件在预压弹簧驱动下将模具轴向运动转置为径向运动,实现瓣合成型件与制品的分离。设置隔水管,将制品内侧热量快速导出,以保证制品内外收缩均衡,实现快速注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通管接头 单浇口 翘曲率 抽芯机构 模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铝合金自冲铆接头裂纹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邢保英 陈锦聪 +3 位作者 阎治铭 张洪申 曾凯 邹春芽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6,共8页
针对2024铝合金自冲铆接头底部易出现裂纹的问题,通过铆接实验来分析裂纹形成机理,并结合2024铝合金板材先退火再铆接的工艺开展裂纹抑制研究;同时,对比了接头剖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 针对2024铝合金自冲铆接头底部易出现裂纹的问题,通过铆接实验来分析裂纹形成机理,并结合2024铝合金板材先退火再铆接的工艺开展裂纹抑制研究;同时,对比了接头剖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对接头断口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其失效机理,进而分析热处理工艺对接头力学性能和失效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铝合金板材经360℃退火处理后,其塑性和延伸率显著提高,硬度下降了23.6%。当2024铝合金板材未经退火处理直接进行铆接时,裂纹萌生点位于铆钉管腿尖区域,接头底部出现沿径向分布的宏观裂纹;退火处理后接头底部无明显裂纹,连接点的密封性、抗腐蚀性能显著增强。未退火处理组接头剖面的晶粒结构粗大、不规则,且铆钉管腿尖区域的变形较大,而退火处理组接头剖面的晶粒结构细化且更匀称。退火处理组接头的静强度下降了12.93%,但失效位移和能量吸收值分别提高了27.3%和19.31%,其失效形式由上板完全断裂转变为下板撕裂,且连接点底部被铆扣拉穿,断口由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研究结果可为自冲铆接工艺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自冲铆接头 裂纹 热处理工艺 力学性能 失效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尾榫连接接缝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受弯性能
5
作者 袁爱民 余京浩 +3 位作者 李维生 侯达 陈琦 王玺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2-360,共9页
针对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在接缝处断开导致的结构性能退化问题,提出了此类梁接缝局部连接的燕尾榫连接构造设计,并对燕尾榫连接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试验梁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观察试验现象,总结破坏模式,分析荷载挠度曲线,预应力... 针对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在接缝处断开导致的结构性能退化问题,提出了此类梁接缝局部连接的燕尾榫连接构造设计,并对燕尾榫连接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试验梁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观察试验现象,总结破坏模式,分析荷载挠度曲线,预应力变化曲线以及接缝张开宽度沿梁高变化规律,揭示了燕尾榫连接构造设计体外预应力节段梁的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燕尾榫接缝连接方式的预制节段梁具有良好的延性,增加了预制节段梁的强度,具有多级破坏的特征;极限承载力状态时,燕尾榫连接提高了接缝处受压区抵抗强度,梁体极限承载力更大;张开接缝处的接缝宽度沿梁高呈线性分布,虚拟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建立了接缝燕尾榫连接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的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节段梁 接缝局部连接 体外预应力束 破坏模式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共轴驱动永磁球型关节设计及扰动抑制
6
作者 张永顺 刘志军 +1 位作者 刘振虎 王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针对当前永磁球型关节普遍存在电磁驱动结构复杂,耦合磁场建模困难,磁矩奇异性,抵抗外界扰动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据永磁体转子轴线始终趋于磁场旋转轴线的旋转定轴效应,研制了一种以内置全悬浮永磁体转子的万向随动机构为主体的永磁柔性... 针对当前永磁球型关节普遍存在电磁驱动结构复杂,耦合磁场建模困难,磁矩奇异性,抵抗外界扰动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据永磁体转子轴线始终趋于磁场旋转轴线的旋转定轴效应,研制了一种以内置全悬浮永磁体转子的万向随动机构为主体的永磁柔性直驱球型关节。球型关节的定子由两组鞍形线圈和一组亥姆线圈三轴正交嵌套而成。为解决磁矩控制变量冗余问题,采用磁场旋转轴线侧摆、俯仰角为独立控制变量的三相电流公式叠加空间万向旋转磁场,实现磁场内同步旋转永磁体转子侧摆、俯仰磁矩解耦和在空间万向磁场旋转轴线导引下的永磁球型关节侧摆、俯仰两自由度运动。进而,用Lyapunov函数证明系统稳定性,采用基于模糊算法优化的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方法抑制抖振和降低输出端轨迹误差。模拟结果验证了模糊优化滑模控制器的有效性。相比未模糊优化滑模控制方法,存在外界扰动时,优化模糊控制器通过切换增益进行自适应调整,能有效抑制系统控制输入产生的抖振,并提高轨迹跟踪速度,降低跟踪误差。仿真和试验表明,球型关节电磁结构简单,磁场解析建模便利,电流输入变量与磁矩输出变量一一对应,抗干扰能力和抖振抑制效果良好,实现了球型关节期望轨迹的快速跟踪,动态跟踪性能良好,改善了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柔性球型关节 旋转共轴效应 空间万向旋转磁场 滑模控制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芯钢管连接的PVC-CFRP管混凝土柱-RC梁边节点应变分析
7
作者 于峰 施坤 +2 位作者 管玉聪 方圆 许波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7,共11页
为分析芯钢管连接的PVC-CFRP管混凝土柱-RC梁边节点的应变发展规律,通过10个芯钢管边节点试件和1个普通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试验,探析芯钢管含钢率、CFRP条带间距、节点环箍配箍率、轴压比和梁纵筋配筋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件在... 为分析芯钢管连接的PVC-CFRP管混凝土柱-RC梁边节点的应变发展规律,通过10个芯钢管边节点试件和1个普通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试验,探析芯钢管含钢率、CFRP条带间距、节点环箍配箍率、轴压比和梁纵筋配筋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件在节点处发生剪切破坏。早期节点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斜压杆承担,当试件达到峰值承载力时,节点斜向压力仍由混凝土承担,而斜向拉力由柱纵筋和节点环形箍筋共同承担,芯钢管直接参与抗剪。考虑芯钢管含钢率、节点环箍配箍率和轴压比的影响,引入边节点抗剪综合影响系数,建立边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FRP管混凝土 节点 钢管混凝土 破坏形态 应变分析 受剪机理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钢筋焊接接头受拉性能试验及破坏模式
8
作者 朱伟庆 窦通宇 +3 位作者 孙敬航 韦李欣 齐佳轩 杨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为探究钢板-钢筋焊接接头受拉性能及破坏模式,制作10组钢板-钢筋焊接接头试件并对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分析了钢筋直径、钢板厚度、钢板宽度和搭接长度对试件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的影响以及应力沿钢筋纵向和钢板纵横向的分布规律,并利用ABA... 为探究钢板-钢筋焊接接头受拉性能及破坏模式,制作10组钢板-钢筋焊接接头试件并对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分析了钢筋直径、钢板厚度、钢板宽度和搭接长度对试件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的影响以及应力沿钢筋纵向和钢板纵横向的分布规律,并利用ABAQU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钢板宽度为50 mm时,钢板厚度由10 mm增加至12 mm,破坏模式会由钢板撕裂转变为钢筋断裂,且钢板宽度和钢板厚度对破坏模式影响较大;搭接长度小于等于30 mm时,焊缝会同钢板发生撕裂;焊接接头承载力随钢筋直径、钢板厚度、钢板宽度和搭接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钢板厚度对接头承载力影响最大;钢筋相同测点处应变总体变化趋势为随钢筋直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余参数则与之相反;钢板相同测点处应变总体变化趋势为随钢板宽度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余参数则与之相反;沿测试端至固定端方向,钢筋和焊缝上拉应力逐渐减小,钢板上拉应力逐渐增大;沿钢板横向方向,钢板上应力由其轴心线向两侧边缘逐渐减小;有限元模拟结果同试验破坏模式和荷载位移曲线吻合良好,有限元模拟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钢筋焊接 焊接接头 受拉性能 破坏模式 ABAQUS 有限元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集结模式的中欧班列开行方案与运行图联合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剑 秦可萱 +3 位作者 林姗 张然 李洋 杨忠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2,共12页
中欧班列大多开行“点对点”直达列车,这需要较长集结时间来满足编组数量,导致运输时效性大幅下降。对此,本文将直达模式与集结模式引入中欧班列,并开展开行方案与运行图联合优化研究。针对运输成本低与运输时间短的双目标优化,借助于... 中欧班列大多开行“点对点”直达列车,这需要较长集结时间来满足编组数量,导致运输时效性大幅下降。对此,本文将直达模式与集结模式引入中欧班列,并开展开行方案与运行图联合优化研究。针对运输成本低与运输时间短的双目标优化,借助于ε约束法来寻求双重目标的帕累托前沿,并设计嵌入CPLEX的启发式算法框架。以中欧班列西通道上7个车站和20票货物为背景,对本文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降低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需要以牺牲运输时间为代价,开行直达与集结班列分别有助于降低成本和缩短时间。“集结+直达”模式相比全直达模式,虽然增加了9.6%运输成本,但却缩短了20.3%的运输时间。相比于运行图联合优化,开行方案单独优化的结果无法满足列车接续以及运输时限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集结模式 联合优化 中欧班列 双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载荷下复合材料胶-螺混合连接结构破坏模式研究
10
作者 张高涛 方志刚 +4 位作者 倪爱清 边天涯 李想 李亮 王继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2,共7页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碳玻混杂复合材料的胶-螺混合搭接结构在弯曲载荷下的失效模式,并进行了弯曲试验验证;然后,本文考察了上搭接板所占厚度比例对混合连接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并根据结果提出了连接结构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数...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碳玻混杂复合材料的胶-螺混合搭接结构在弯曲载荷下的失效模式,并进行了弯曲试验验证;然后,本文考察了上搭接板所占厚度比例对混合连接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并根据结果提出了连接结构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载荷-位移曲线的关键失效时刻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初始损伤表现为胶层失效,产生于连接区右侧端部,并出现第一峰值载荷;随着位移载荷的增加,裂纹继续扩展,胶层完全破坏后,螺栓将继续单独承受载荷,直到复合材料发生挤压破坏,最终导致整体结构失效。优化设计的结果表明,提高上搭接板厚度可有效提升极限承载力,其中上搭接板厚度为总厚度的65%的连接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相比原设计(上板厚度占总厚度的50%)极限承载能力提升了98.6%,最终失效模式由上搭接板右侧螺孔挤压失效转变为上下搭接板两侧螺孔均发生挤压失效,上搭接板与下搭接板失效程度基本一致,结构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胶-螺混合连接 失效模式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管片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抗拉性能分析
11
作者 闫祎晨 张孟喜 +1 位作者 官林星 李明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163,共8页
盾构管片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是目前盾构法隧道施工的一种新技术,该连接件具有拼装时间短、无需人工拧紧、成型隧道内壁光滑、真圆度高、防水性能高的优点,但关于新型连接件的设计构造和力学性能还不明确。基于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抗... 盾构管片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是目前盾构法隧道施工的一种新技术,该连接件具有拼装时间短、无需人工拧紧、成型隧道内壁光滑、真圆度高、防水性能高的优点,但关于新型连接件的设计构造和力学性能还不明确。基于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抗拉试验,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连接件极限抗拉承载力、破坏模式、内力分布规律以及锚固性能等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连接件锚筋构造参数对极限承载力、破坏模式和锚固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根据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可将连接件整个受力过程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局部屈服阶段和整体屈服阶段;连接件的极限抗拉承载力约为670 kN,公接头腹板处应力最大,与试验中公接头腹板被拉断的现象相吻合;该连接件的锚固性能较好,连接件锚筋轴力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减小;锚筋长度决定连接件的锚固性能,锚筋直径决定连接件的承载性能和破坏模式,建议锚筋长度取400 mm,锚筋直径取28 mm;提出连接件受拉后的3种破坏模式:接头拉断破坏、锚筋拉断破坏、混凝土锥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管片接头 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 抗拉性能 破坏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力推覆试验的土体-沉管隧道反应机制研究
12
作者 程新俊 徐琨鹏 +3 位作者 景立平 崔杰 李亚东 梁海安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3-1453,共11页
目前地下结构静力推覆试验仅限于土层一致变形,缺乏面向土层相对变形作用时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试验方法。为此,设计了局部推覆试验机制,开展了土体-沉管隧道静力推覆模型试验,重点分析了沉管隧道、场地土的变形与受力特征,揭示了接头失... 目前地下结构静力推覆试验仅限于土层一致变形,缺乏面向土层相对变形作用时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试验方法。为此,设计了局部推覆试验机制,开展了土体-沉管隧道静力推覆模型试验,重点分析了沉管隧道、场地土的变形与受力特征,揭示了接头失效模式,探讨了场地土-沉管隧道相互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沉管隧道因柔性接头的作用,对场地的适应性强,随着土层相对变形的加剧,靠近推覆端与远离推覆端管节相同埋深处受到的土压力差最大可达71.6 kPa,管节之间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接头失效时,破坏现象主要集中在靠近推覆端管节剪力键处,其层间位移角达1/223,而远离推覆端管节仅为1/1024;场地土-沉管隧道相互作用主要经历了场地土挤密、土层相对变形迅速发展及接头失效3个阶段,场地土挤密阶段管节本体刚度维持较好,靠近推覆端与远离推覆端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发展缓慢,土层相对变形迅速发展阶段管节之间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靠近推覆端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突破1,远离推覆端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仍发展较缓,接头失效阶段,靠近推覆端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可达3.1,远离推覆端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仅为0.67。研究成果可为沉管隧道抗震性能分析与地震风险评估提供试验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抗震 沉管隧道 静力推覆模型试验 接头 变形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物理力学参量的联合分布状态对岩石能量耗散的影响
13
作者 耿乾逞 王国元 +3 位作者 由爽 范文博 纪洪广 赵龙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1219,共9页
为了探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随机性和自相关性与其力学性质及能量耗散的关联,选取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黏聚力作为岩石的不确定性参数,借助Copula函数描绘了典型概率分布下多元参数的联合分布状态,并运用Python脚本构建对... 为了探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随机性和自相关性与其力学性质及能量耗散的关联,选取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黏聚力作为岩石的不确定性参数,借助Copula函数描绘了典型概率分布下多元参数的联合分布状态,并运用Python脚本构建对应的数值模型,进而剖析岩石物理学参量的联合分布状态对其力学性质与能量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泊松比和黏聚力的最优边缘分布为威布尔分布,而内摩擦角呈正态分布。联合分布状态改变了岩石各阶段的能量分配与释放方式及破坏模式,使岩石展现出显著的塑性特征,峰值强度降低,承载能力弱化,其破坏模式由弹-脆性转变为弹-塑性;非线性破坏阶段出现分化,此状态下考虑联合分布状态的岩石耗散能增长快,且峰后破坏阶段弹性能低、耗散能高,能量释放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力学参量 联合分布 二次开发 能量耗散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VMD-WT微震信号联合去噪方法
14
作者 熊璐伟 李庶林 +4 位作者 杨明辉 陈兰英 卢贤锥 郑宗槟 陈志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外部环境噪声信号的存在,影响着微震监测系统对岩体破裂灾害的预警效果。针对微震信号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强、非稳定的特点与传统VMD、WT算法中在去噪处理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MDWT联合去噪方法。首先,使用GSWOA算... 外部环境噪声信号的存在,影响着微震监测系统对岩体破裂灾害的预警效果。针对微震信号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强、非稳定的特点与传统VMD、WT算法中在去噪处理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MDWT联合去噪方法。首先,使用GSWOA算法对VMD中的分解个数及惩罚因子进行参数寻优,将优化后的参数代入VMD算法中将含噪信号分解为若干个IMF分量;其次,使用MI法对IMF分量进行分类,将有效分量保留并重构信号;最后,使用GSWOA算法对改进阈值函数的WT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实现对含噪信号的二次去噪。对构建的仿真信号进行去噪处理,验证了改进后的联合去噪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并进一步将此方法应用于实测微震信号的去噪处理中,并以信噪比、均方根误差、平方绝对误差作为去噪效果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与单一的EMD、WT、VMD去噪算法及EMD-SVD、VMD-SVD联合去噪算法相比,改进的VMD-WT去噪方法能在保留原有信号信息的基础上,更好地去除微震信号中的噪声干扰,为后续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岩体破裂灾害进行预警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信号 变分模态分解 小波阈值 联合去噪 互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量理论的球形关节动力学建模与运动控制研究
15
作者 鞠鲁峰 王磊 +3 位作者 文彦 李国丽 许家紫 李申奥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为了实现多电机集成系统在一定空间内有效完成多自由度运动工作,提出一种新型三自由度球形关节及其动力学建模方法与运动控制策略,以解决其空间运动问题。首先,采用李群及旋量理论和指数积公式完成球形关节的运动学分析与建模;接着,结... 为了实现多电机集成系统在一定空间内有效完成多自由度运动工作,提出一种新型三自由度球形关节及其动力学建模方法与运动控制策略,以解决其空间运动问题。首先,采用李群及旋量理论和指数积公式完成球形关节的运动学分析与建模;接着,结合旋量理论和凯恩方程,得到基于旋量理论的球形关节动力学凯恩方程;然后,为实现对三自由度球形关节的高精度运动控制,设计一种基于饱和函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算法。相较于常规的基于符号函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算法,该算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滑模控制中存在的抖振较大的问题;最后,对球形关节动力学方程进行仿真,验证了其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并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开展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其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关节 三自由度 旋量理论 指数积 凯恩方程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柔性复合管道连接接头设计与失效分析
16
作者 靳凯 张瑾 +2 位作者 汪云家 黄炜 任京文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0,共7页
随着深海油气田的进一步开发,对纤维增强热塑性管道的连接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设计了一种结合热熔对接技术和热熔缠绕技术的新型连接接头。基于引入纤维断裂应变的薄壁圆筒理论,建立了接头强度理论计算模型,初步计算获得接头的... 随着深海油气田的进一步开发,对纤维增强热塑性管道的连接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设计了一种结合热熔对接技术和热熔缠绕技术的新型连接接头。基于引入纤维断裂应变的薄壁圆筒理论,建立了接头强度理论计算模型,初步计算获得接头的层数和长度。采用ANSYS建立管道和接头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Hashin-Yeh失效准则、最大应变准则和Von-Mises屈服准则,对爆破工况和拉伸工况下接头的失效模式和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下新型接头的失效模式均为接头拔脱失效。爆破工况下接头失效由柔性管端面向接头端面扩展,接头纤维的危险失效模式为接头纤维拉伸失效。拉伸工况下失效由接头端面向柔性管端面扩展,接头纤维的危险失效模式为纤维压缩失效。理论模型计算所得柔性管接头的纤维强度有一定冗余。所得结论可为纤维增强柔性管接头的设计和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热塑性管道 粘接接头 爆破失效 失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与换代策略的联合决策模型——基于消费者市场细分视角
17
作者 杜华峰 官振中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8,共21页
销售模式与换代策略分别属于企业改善经济利润的宏观及微观战略手段,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成为近年来业界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于创新密集型科技产业,以消费者的不同市场细分结构为切入点,分别构建并求解了售卖+单品、售卖+共生、租... 销售模式与换代策略分别属于企业改善经济利润的宏观及微观战略手段,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成为近年来业界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于创新密集型科技产业,以消费者的不同市场细分结构为切入点,分别构建并求解了售卖+单品、售卖+共生、租赁+单品以及租赁+共生四种组合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并对比分析了模型在不同情形下的均衡总利润,以探讨销售模式与换代策略的联合决策机理。研究表明:条件互补关系是影响企业联合均衡决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协调销售模式与换代策略的关键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租赁模式与两种换代策略均有可能互补,而售卖模式仅与单品换代策略存在互补关系。同时,从单向影响来看,换代策略对最优销售模式的影响呈现不对称特点。即在单品换代策略下,最优销售模式不存在始终占优的情形;而在共生换代策略下,租赁模式始终优于售卖模式。另外,当消费者策略程度适中时,随着产品间相对创新程度的增大,联合均衡决策将沿着租赁+单品→租赁+共生→租赁+单品的路径实现交替变化。最后,本文在考虑了创新产品的口碑效应后发现主要结论依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代策略 销售模式 市场细分 联合决策 持续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蜘蛛蜂算法的EHA滑模控制器优化研究
18
作者 李维波 张浩 +2 位作者 徐成虎 张茂杰 方华亮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6-253,共8页
[目的]为实现电动静液作动器(EHA)的精确位置控制并降低滑模控制器的参数整定难度,提高滑模控制器的综合性能,提出采用蜘蛛蜂优化算法(SWO)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方法]建立电动静液作动器的简化模型,设计相应的滑模控制器,并利用SWO... [目的]为实现电动静液作动器(EHA)的精确位置控制并降低滑模控制器的参数整定难度,提高滑模控制器的综合性能,提出采用蜘蛛蜂优化算法(SWO)对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方法]建立电动静液作动器的简化模型,设计相应的滑模控制器,并利用SWO算法对该控制器的滑模面和趋近率参数进行整定,进而使用Matlab/Simulink和AMEsim仿真软件搭建联合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手动方式和SWO算法分别整定滑模控制器参数,其对比仿真结果表明:SWO算法优化后的滑模控制器避免了超调,提高了抗干扰性,且收敛速度提高了33.6%,证明了采用蜘蛛蜂算法优化EHA滑模控制器的滑模面和趋近率参数的可行性。[结论]研究成果可为EHA滑模控制器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A装置 滑模控制器 优化 蜘蛛蜂优化算法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拆卸RCS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9
作者 蔡建国 李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6,共12页
可拆卸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teel beam,RCS)组合框架由钢筋混凝土柱、钢梁和可拆卸连接件组成,梁柱节点采用螺栓抗剪连接件连接,既可实现构件拆卸回收利用又能保证力的有效传递。然而,目前可拆卸RCS框架结构... 可拆卸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teel beam,RCS)组合框架由钢筋混凝土柱、钢梁和可拆卸连接件组成,梁柱节点采用螺栓抗剪连接件连接,既可实现构件拆卸回收利用又能保证力的有效传递。然而,目前可拆卸RCS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尚不明确,亟需开展可拆卸RCS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为此,已有研究的非可拆卸常规RCS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累计耗能等方面对比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可以有效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借助相同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采用新型可拆卸连接方式的RCS框架有限元模型,深入研究了在不同节点连接方式下的RCS框架试件的抗震性能,包括受力传递路径、应力云图、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延性与耗能等性能,并分析了框架结构实现可拆卸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新型可拆卸节点连接方式可以将塑性铰控制在远端梁截面区域,有效保护节点核心区,提高了极限承载力、刚度;滞回曲线更加饱满,减缓强度和刚度退化速率,大幅提升框架耗能能力。采用新型可拆卸节点连接方式的试件可以有效保证传力路径的连续性,且其各项抗震性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RCS框架结构。研究成果及结论为可拆卸RCS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力的设计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拆卸节点 RCS框架结构 破坏模式 抗震性能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模式对Cu-Al微电阻点焊过程中电极烧损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张志春 王晓庆 +1 位作者 吴明海 杨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6,共9页
为了明确微电子封装Cu-Al引线键合工艺中加热模式对微电阻点焊电极烧损行为及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单极性和双极性加热模式下微电阻点焊电极的全生命周期连续焊接和分阶段焊接试验。基于试验过程中电极的电、热和几何物理特性... 为了明确微电子封装Cu-Al引线键合工艺中加热模式对微电阻点焊电极烧损行为及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分别开展了单极性和双极性加热模式下微电阻点焊电极的全生命周期连续焊接和分阶段焊接试验。基于试验过程中电极的电、热和几何物理特性以及焊接接头的形貌和拉剪力,阐述了连续焊接过程中在不同加热模式下电极的烧损规律,定量表征了分阶段焊接过程中在不同加热模式下各焊接阶段电极的烧损量,探究了在不同加热模式下电极烧损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加热模式下电极的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双极性加热模式能有效延长电极使用寿命、改善焊接接头表面质量及提高焊接接头拉剪强度;两种加热模式下电极的全生命周期连续烧损均呈现初始烧损、稳定烧损和剧烈烧损三个时期;在双极性加热模式下电极各焊接阶段的烧损量均小于单极性加热模式;疲劳裂纹、表层剥离、熔滴溅射、再结晶、晶粒长大及熔化是两种加热模式下电极的主要失效形式,高温氧化、热应力循环及瞬态热冲击是电极失效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阻点焊电极 加热模式 烧损规律 失效机理 接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