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的上控、直诉与京控 被引量:10
1
作者 柏桦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2,共8页
清代文献没有直诉之名,多见的是叩阍、京控、上控。当代的研究并没有加以细致分析,甚至讲:"叩阍,又称京控,俗称告御状"。不但将京控纳入直诉来论述,而且不加区别,其误解是明显的。因为《清史稿·刑法志三》将京控与叩阍... 清代文献没有直诉之名,多见的是叩阍、京控、上控。当代的研究并没有加以细致分析,甚至讲:"叩阍,又称京控,俗称告御状"。不但将京控纳入直诉来论述,而且不加区别,其误解是明显的。因为《清史稿·刑法志三》将京控与叩阍分别定义,而且京控与叩阍的审理程序也不相同,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审理程序及量刑定罪方面展开论述,并且通过叩阍、京控、上控案件的审理过程,分析其中的不同,以期在更正前讹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京控与叩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叩阍 京控 上控 越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的“青天”?——清代京控制度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43-52,共10页
许多研究者把当代中国的上访认为是古代直诉制度在当今的复活和延续。由秦至清,古代中国创造出一套高度发达和精巧的权利救济制度,其中清代的京控(至京城控告)是其发展的最高峰。文章采用历史考证和比较研究方法,依次对京控的概念、京... 许多研究者把当代中国的上访认为是古代直诉制度在当今的复活和延续。由秦至清,古代中国创造出一套高度发达和精巧的权利救济制度,其中清代的京控(至京城控告)是其发展的最高峰。文章采用历史考证和比较研究方法,依次对京控的概念、京控案件审判方式之变迁以及京控在清末法律改革中的命运等方面予以探讨,并通过京控与民初大理院审判的比较,力图从现代法的角度勾勒这一传统社会独具特色的司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控 发审局 大理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奏与京控:嘉庆帝的“言路”及其疏通努力 被引量:3
3
作者 崔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123,共12页
由于将乾隆末年以来政治衰退的关键原因归结为和珅擅权导致的上下"壅弊",嘉庆帝亲政后立即将"去壅弊"树为最为重要的一项帝王"治道",认为只有实现"下情无不上达",方能顺利施行"新政"... 由于将乾隆末年以来政治衰退的关键原因归结为和珅擅权导致的上下"壅弊",嘉庆帝亲政后立即将"去壅弊"树为最为重要的一项帝王"治道",认为只有实现"下情无不上达",方能顺利施行"新政"中的各项"治术"。为此,嘉庆帝倡导"广开言路",先是鼓励官员积极上奏言事并扩大奏事官员的范围,继而下令受理所有士民的京控呈词,从而形成两条分别以官、民为载体的"言路",并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采取多种举措以维护两条"言路"传递"下情"的能力。嘉庆帝对官员密奏的鼓励和彻底放开京控不仅一度改变了官场气象,而且士民因遭受冤屈而产生的压抑和愤怒亦得到了释放的机会。嘉庆帝的"去壅弊"努力使他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到了吏治民情的真实信息,并为其展开相应的整顿奠定了基础。虽然最终无力挽回颓势,嘉庆帝的积极行动却多少延缓了"国家的崩溃",从而对清帝国的历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庆帝 “广开言路” 密奏 京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朝京控的结构性缺陷:历史考察与当代借鉴
4
作者 王永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清朝京控的结构性缺陷在于腐败低效的官僚体系、限制上诉的运作机制、厌讼好讼的文化悖论。虽然这一结构性缺陷使得其功能难以实现,但其深层原因却是清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历史证明,只要社会关系的紧张度增大或者政府管理... 清朝京控的结构性缺陷在于腐败低效的官僚体系、限制上诉的运作机制、厌讼好讼的文化悖论。虽然这一结构性缺陷使得其功能难以实现,但其深层原因却是清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历史证明,只要社会关系的紧张度增大或者政府管理质量低下,京控就会爆发。由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陷阱(断裂的社会),可以解释我国当前信访尤其是进京上访不断增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京控 结构性缺陷 历史考察 当代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昂贵的京控——嘉庆朝徐姓自戕案分析
5
作者 石怡 罗冬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180,共9页
清代日益分化与竞讼的地方社会增加了司法需求,而开放的京控,尤其是嘉庆帝的改革,冀望为民众申冤,同时整饬吏治,适应了这种需求,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清代京控及司法制度与行政体制同轨,为一金字塔构造,优质司法资源集中于顶部... 清代日益分化与竞讼的地方社会增加了司法需求,而开放的京控,尤其是嘉庆帝的改革,冀望为民众申冤,同时整饬吏治,适应了这种需求,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清代京控及司法制度与行政体制同轨,为一金字塔构造,优质司法资源集中于顶部,改革仅强化了顶部纵向司法监控压力,地方贫弱的司法资源和能力并未增强。就嘉庆末徐姓京控案看,县级主审司法能力贫弱,院司道府复审多处违法,虽然原告自戕京控,促动清廷纠正了错案,但其成本极其昂贵,京控呈现出司法效力与效率的背离。这种背离一旦达到临界点,不仅有损地方政府威信,即使朝廷权威也一并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京控 徐姓自戕案 司法效力与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曲直之间:再观清代的“京控多诬”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宇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清朝为免百姓有冤难伸,设置京控制度,准许冤抑者赴京师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乾隆朝以前京控管控较严,清仁宗为疏通言路、革新政治而放松百姓京控之限。由此,京控数量剧增,诬告比例也随之上升,官员为求自保而有意调和曲直... 清朝为免百姓有冤难伸,设置京控制度,准许冤抑者赴京师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乾隆朝以前京控管控较严,清仁宗为疏通言路、革新政治而放松百姓京控之限。由此,京控数量剧增,诬告比例也随之上升,官员为求自保而有意调和曲直,将京控多以诬告结案,建构并强化了民众“京控多诬”的形象。在这一认识与利益分歧下,京控逐渐流于形式,不仅没能达到为民申冤的目的,也未能实现清仁宗疏通言路的初衷,反而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京控多诬”的构建,亦反映了嘉道以后国家政治和政策的革新在推行过程中被官僚体制下的因循颓废而消磨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河南 生监 京控 诬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民隐于京控的中挫:“广兴案”与嘉庆帝的吏治重估 被引量:4
7
作者 崔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6-119,178,共15页
因认定白莲教起事实由地方官未能“勤求民隐”所激成,加之推行“广开言路”后官员上言往往不关国计民生,嘉庆帝于1799年9月下令都察院受理所有京控案件,以期“民隐得以上闻”。这一求民隐于京控的理念试图以公正审理京控案件来更准确地... 因认定白莲教起事实由地方官未能“勤求民隐”所激成,加之推行“广开言路”后官员上言往往不关国计民生,嘉庆帝于1799年9月下令都察院受理所有京控案件,以期“民隐得以上闻”。这一求民隐于京控的理念试图以公正审理京控案件来更准确地掌握闾阎疾苦,进而把脉官场积弊,并在数年实践后形成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省审理重大京控案的模式。在此背景下,1809年2月发生的“广兴案”对嘉庆帝便具有浓厚的中挫意味。作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践行者,钦差大臣广兴在山东、河南审案期间的任意婪索不啻于对求民隐于京控理念的公然背叛。此外,案件暴露出的地方官员“逢迎取悦”和监察官员“相率缄默”之弊同样成为嘉庆帝获取民隐的障碍。这些打击促使嘉庆帝开始重新认识吏治废弛的严重程度,并直接影响着他对未来政治和社会危机产生根源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庆帝 广兴 求民隐于京控 钦差大臣 吏治重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刑部对顶凶问题的治理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明 张如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6,共8页
在命案逐级审转的时限压力和各层级间纠错成本的作用下,特别是掌握着地方“隐权力”的吏役的推助,清代地方顶凶生成,并能经逐级复核无异,进而递至中央。在京控揭发顶凶情弊之外,刑部通过对地方具题的案件文本进行“书面审”,常能发现纰... 在命案逐级审转的时限压力和各层级间纠错成本的作用下,特别是掌握着地方“隐权力”的吏役的推助,清代地方顶凶生成,并能经逐级复核无异,进而递至中央。在京控揭发顶凶情弊之外,刑部通过对地方具题的案件文本进行“书面审”,常能发现纰漏以查错纠弊。为治理地方顶凶问题,刑部不仅通过持续的立法工作、修订例文以因应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为治理顶凶提供法律依据,还派出官员具体审办地方顶凶疑难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凶 刑部 审转 京控 复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