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景谷MS6.6地震震源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孕震环境 被引量:10
1
作者 程远志 汤吉 +1 位作者 邓琰 董泽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2-369,共18页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地区发生MS6.6地震,震源机制显示此次地震为逆走滑型,地震断层面走向140°,同时余震分布显示破裂面走向也为NNW向。文中对1条横穿景谷震区,与地震破裂面垂直的大地电磁测线数据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地区发生MS6.6地震,震源机制显示此次地震为逆走滑型,地震断层面走向140°,同时余震分布显示破裂面走向也为NNW向。文中对1条横穿景谷震区,与地震破裂面垂直的大地电磁测线数据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的全面分析,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得到了震源区较为详细的地壳电性结构。结果表明:1)震源区电性结构可以分为4层:地表以下约4km为相对低阻层,主要由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组成,电阻率10~100Ω·m;地下5~10km为相对高阻层,可能由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电阻率〉1000Ω·m;15~30km为中下地壳低阻层,电阻率〈10Ω·m;30km以下为壳幔过渡层,电阻率值约为30Ω·m。2)景谷地震主震发生在高阻层和壳内低阻层的分界面上。3)对余震的震源深度统计发现5km和10km两个深度范围内余震较多,与电性梯度带的位置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电性梯度带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陆态网络”基准站东西分量时序曲线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桂荣 艾力夏提·玉山 +3 位作者 王晓强 朱治国 帕尔哈提·再努拉 布艾杰尔·库尔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2-548,共7页
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震中附近"陆态网络"基准站GPS数据,并应用PODAP软件进行解算。结果发现震中附近大多数基准站位移三分量时间序列曲线出现突变性异常,异常分量主要为东西分量;异常出现时间集中在震前4周左右;异... 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震中附近"陆态网络"基准站GPS数据,并应用PODAP软件进行解算。结果发现震中附近大多数基准站位移三分量时间序列曲线出现突变性异常,异常分量主要为东西分量;异常出现时间集中在震前4周左右;异常幅度为1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基准站 时序曲线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北斗数据研究2022年泸定M_(W)6.6地震的同震位移特征
3
作者 贺添 孟国杰 +4 位作者 吴伟伟 赵国强 董志华 刘泰 魏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NSS连续站的北斗数据对2022-09-05四川省泸定县M_(W)6.6地震的静态形变场和动态形变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高精度GNS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各测站30 s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震前8 d和震后6 d单日解坐标时间序列,利用震前和震后平均坐标差值提取同震静态位移场。结果表明,最大同震位移位于震中距约39 km处的SYD5(安顺场)站,EW向和NS向位移分别为-19.57±2.08 mm和10.88±1.79 mm;位移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震中100 km以外各测站的同震位移均小于4 mm,在空间分布上静态位移场显示出泸定地震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然后,基于PRIDE PPP-AR软件利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对1 Hz采样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站动态位移波形,并利用震前和震后稳定时段各2 min的动态位移均值计算测站静态位移。结果表明,距离震中较近的SYD5(安顺场)、SYB1(康定)、SYE0(栗子坪)和SYD9(冕宁)站记录到明显的动态形变,EW向动态形变明显大于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SYD5(安顺场)和SYB1(康定)站具有显著的静态位移,其他测站静态位移不显著。最后,对BDS数据得到的静态位移与GPS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北斗系统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发生在实验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的同震静态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W)6.6地震 BDS 同震形变 静态位移 动态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月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0-1081,共12页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102°E内,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变大再变小;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RTL面积分——I(RTL)从2013年8月开始上升,达到峰值点后回落,峰值点至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个月。研究时段近15a时,研究区内发生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前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景谷地震前,先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后于震前1a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分布在22.5°~25°N,99.5°~101.5°E范围内,I(RTL)峰值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这说明即使发震位置相距较近且震级相当的地震,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也会明显不同。对于景谷MS6.6,不同研究时段检测到的结果虽有不同,但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分布和参数I(RTL)出现峰值的时间较一致,所以探索RTL空间分布和参数I(RTL)与发震位置和时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 RTL面积分 景谷地震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景谷MS6.6和2018年墨江MS5.9地震前视应力、视体积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关灵 孔德育 +1 位作者 孙楠 杨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5-362,共8页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显示,岩石破坏前会出现扩容现象,可用累积视体积的变化来度量岩体体积的变化。结合岩石破坏前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对滇西南块体震源参数的计算,探讨2014年景谷MS6.6和2018年墨江MS5.9地震前后,震源区及邻区视应力、视体...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显示,岩石破坏前会出现扩容现象,可用累积视体积的变化来度量岩体体积的变化。结合岩石破坏前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对滇西南块体震源参数的计算,探讨2014年景谷MS6.6和2018年墨江MS5.9地震前后,震源区及邻区视应力、视体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地震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0.58,视应力与震级的相关性较大,与地震矩存在正相关关系;景谷MS6.6地震前8.4个月和墨江MS5.9地震前4.2个月,视应力和归准化视应力均出现高值异常,累积视体积增长,且增长速率增大。景谷地震前其震源区、墨江地震前震源区同一断裂带南段为视应力高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ms6.6地震 墨江M_S5.9地震 视应力 视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源-和静M_(S)6.6地震余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 被引量:1
6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2,共6页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5 km内,且以20 km内居多,震级偏差范围为±M_(L)0.4,多数集中在±M_(L)0.2。RISP系统检测到的相同地震同震相的到时差主要集中在±0.25 s之间,对Pg震相的识别率高于Sg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P 新源-和静M_(S)6.6地震 自动编目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3次M>6地震灾害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彦琪 陈维锋 +3 位作者 卢永坤 陈坤华 林国良 李世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2,共9页
以2014年云南地区发生的盈江6.1、鲁甸6.5和景谷6.6级等3次震级相近的地震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3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基础上,分析引发鲁甸地震灾害较重及盈江、景谷地震灾害相对较轻的原因,针对地震灾害区域性差异特点提出了农居房屋建房... 以2014年云南地区发生的盈江6.1、鲁甸6.5和景谷6.6级等3次震级相近的地震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3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基础上,分析引发鲁甸地震灾害较重及盈江、景谷地震灾害相对较轻的原因,针对地震灾害区域性差异特点提出了农居房屋建房理念、结构抗震选址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盈江地震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3 位作者 郑文俊 闵伟 任治坤 李志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626,共11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 S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 S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行的长条形区域内。该长条形区域面积约为250km2,长度约40km,最大宽度约8km。对应不同构造段落的区域内滑坡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了不同段落发震构造的特征差异。滑坡的主体分布范围与震中位置表明了构造破裂是从SEE向NWW方向发展的。最后,分析了该滑坡主体分布区中心线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差10km的2种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滑坡 滑坡分类 构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郑文俊 闵伟 +5 位作者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4-615,共12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地震震害 发震构造 临潭-宕昌断裂 甘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与云南鲁甸6.5级地震致灾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侯建盛 李洋 +2 位作者 宋立军 卢永坤 袁志祥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2期100-101,143,共3页
介绍了2014年连续发生的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与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情况,从地震烈度、房屋建筑震害、人口密度、次生灾害与地理环境等致灾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总结了两次地震灾情差异性。
关键词 景谷6.6级地震 鲁甸6.5级地震 致灾因素 地震烈度 震害 次生灾害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谷M_S6.6地震同震地表破坏特征与孕震构造 被引量:16
11
作者 常祖峰 陈晓利 +3 位作者 陈宇军 李鉴林 林辉 洪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39-2552,共14页
无量山断裂带位于云南西南部,主要由磨黑、宁洱、普文和景谷—云仙4条断裂组成,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明显.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滇西南块体向南运动,中下地壳广泛存在的低速层为块体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刚性的临沧花岗岩体对其南向运动起着... 无量山断裂带位于云南西南部,主要由磨黑、宁洱、普文和景谷—云仙4条断裂组成,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明显.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滇西南块体向南运动,中下地壳广泛存在的低速层为块体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刚性的临沧花岗岩体对其南向运动起着顶托作用,使得东、西两侧块体运动速率出现差异,且块体运动方向与无量山断裂带呈小角度相交.在此背景下,无量山断裂带表现为水平右旋走滑运动,起着滑动分解应变的作用.在其与横向断层交汇部位或在断裂端部,应力易于集中而引发地震,此次MS6.6地震就发生在断裂的端部.据野外科考调查,在宏观震中区集中出现带状砂土液化和地裂缝等地面破坏.喷砂孔呈串珠状线性分布,主要有NW和NE两组;NW向地裂缝呈右阶雁行状、NE向地裂缝呈左阶雁行状排列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构造成因.地震烈度长轴方向、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此次地震是沿NW向节面右旋走滑所致,宏观地面破坏特征和微观观测结果非常吻合,一致表明此次地震破裂与景谷—云仙断裂运动有关,其孕震构造应是景谷—云仙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无量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砂土液化 地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宋成科 倪喆 +2 位作者 苏树朋 闫琳琳 孟宪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7-361,共5页
概述芦山M7.0地震和景谷M6.6地震前,震中及周边区域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分布特征,并对这2次地震震中及周边区域岩石圈结构和介质性质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芦山M7.0地震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但表现出较好的趋势性,仅呈... 概述芦山M7.0地震和景谷M6.6地震前,震中及周边区域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分布特征,并对这2次地震震中及周边区域岩石圈结构和介质性质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芦山M7.0地震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但表现出较好的趋势性,仅呈现出震中区域矢量值小的特征,这可能与该地区岩石圈结构相对均匀有关;景谷M6.6地震震中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方向散乱且量值很小,近场区域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方向依然散乱,这可能与该区域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地质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磁场 岩石圈结构 芦山地震 景谷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和景谷地震的震害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洪海春 尤捷 +1 位作者 陶小三 王恒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3-1022,共10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S6.6地震。这2次地震的震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相差不大,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却相差很大。在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地...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S6.6地震。这2次地震的震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相差不大,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却相差很大。在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砂土液化、房屋建筑损毁等灾害轻重差别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鲁甸地震灾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人口密度大,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而景谷地震灾区地质环境较好,植被茂密,人口密度低,相比同量级地震的加速度小,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较好。总体而言,鲁甸MS6.5地震的震害比景谷MS6.6地震要严重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地震烈度 震害 崩塌 滑坡 地裂缝 砂土液化 房屋建筑损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谷M6.6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区域性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少安 郝洪涛 韦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3-615,共3页
利用国家重力网和云南省区域重力网获得的高精度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14-10-07云南景谷M6.6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滇西南区域重力场变化幅度大、速度快、升降转换周期短,揭示出在复杂构造环境和反复增强的应力场条件下,... 利用国家重力网和云南省区域重力网获得的高精度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14-10-07云南景谷M6.6地震前区域重力场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滇西南区域重力场变化幅度大、速度快、升降转换周期短,揭示出在复杂构造环境和反复增强的应力场条件下,地震能量快速积累和释放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重力场 演变规律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谷M_S6.6地震对南汀河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浩越 江国焰 +3 位作者 何宏林 徐锡伟 魏占玉 高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97-4206,共10页
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块体内部的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几乎横切整个块体,总长度达380km,是块体内NE向断裂中最长的一条,也是次级块体的边界断裂.南汀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非常强烈,但仅南段在1941年记录到一次约7级的地震,其余段落还没... 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块体内部的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几乎横切整个块体,总长度达380km,是块体内NE向断裂中最长的一条,也是次级块体的边界断裂.南汀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非常强烈,但仅南段在1941年记录到一次约7级的地震,其余段落还没有5级以上地震的记录,目前可能正处于应力积累和孕震阶段.2014年10月7日发生的景谷MS6.6地震位于断裂带南东约94km,其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与余震皆呈北西展布,指向南汀河断裂带.为了解景谷地震对周边构造特别是南汀河断裂带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地震触发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利用两种同震滑动分布模型计算获得的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对震中附近的断裂,如澜沧江断裂和景谷断裂影响较大,局部应力增加可达90kPa;对较远的断裂,如南汀河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的影响较小,应力变化值均小于10kPa.通过设置不同断层参数进一步计算,南汀河断裂带北段两支断裂断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扰动呈半圆形分布,应力增加的最大值位于24.15°N附近的地表,沿断层的走向和深度都逐渐减小.其中西支断裂上应力变化最大值为0.89kPa,东支断裂上为1.18kPa.此外,在南汀河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该断裂段全新世以来发生过产生地表破裂的大地震,震级应当不低于7级.放射性碳测年将该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限定在900—1480AD,离逝时间为535—1115年.结合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本文计算得到南汀河断裂带北段已经积累的水平滑动量为2.8+1.5/-1.0m,进一步利用滑动量与震级的经验公式可估算出该断裂段目前积累的滑动量如果完全释放将会产生一个7.5+0.1/-0.2级的地震.虽然景谷地震在南汀河断裂带上触发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值表明,该地震可能不会引起南汀河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突变,但仍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再考虑到断裂带北段目前已经积累了约7.5级地震所需的能量,该断裂段在未来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汀河断裂带 景谷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 滇西南块体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漳地震和2014年景谷地震的能矩比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金 陈运泰 张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24-3337,共14页
2013年岷漳地震和2014年景谷地震两个地震的矩震级均为M W6.1,但相同等级烈度区域的面积差异显著,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与震源破裂过程中辐射的地震波高频成分密切相关,作者系统地测定与研究了这两个地震的震源谱和反... 2013年岷漳地震和2014年景谷地震两个地震的矩震级均为M W6.1,但相同等级烈度区域的面积差异显著,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与震源破裂过程中辐射的地震波高频成分密切相关,作者系统地测定与研究了这两个地震的震源谱和反映其震源特征的能矩比等震源参量.结果表明,虽然岷漳地震和景谷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基本相同,分别为1.6×10^18 Nm和1.8×10^18 Nm,而且前者还比后者略小些,但其释放的地震波辐射能却差异显著,分别为1.3×10^14 J和0.6×10^14 J;因而前者的能矩比(8.1×10^-5)是后者能矩比(3.3×10^-5)的大约2.5倍.相应地,岷漳地震的视应力和应力降也都明显大于景谷地震的视应力和应力降.此外,这两个地震震源谱结果均显示出其高频趋势均按角频率ω的-2幂次衰减,符合“ω2模式”;采用理论震源谱公式计算结果分别约占实际结果的54%和50%,两个地震的地震波辐射能解析解之间的差异依然约2.3倍.震源破裂特征的显著差异导致岷漳地震单位地震矩释放的地震波辐射能更多,即岷漳地震能矩比更大,是导致这两个矩震级均为M W6.1地震的地震烈度差异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漳地震 景谷地震 等震线 震源谱 能矩比 ω2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谷M_S6.6、云南沧源M_S5.5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崔子健 李志雄 陈章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540,697,共6页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 作为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的拓展应用,计算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余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后谱振幅相关系数维持在高值,主震后2个月,发生了MS5.8、5.9强余震。该高值体现出震源机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强的区域应力水平,有利于强余震的发生和区域中强地震丛集。沧源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结果与景谷地震相似,一直处于高值。景谷地震与沧源地震所在地区历史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不能简单地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预测后续地震的大小,但两个序列的高值也许显示滇南较大区域目前正处于强应力状态下,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沧源地震 谱振幅相关系数 震源机制一致性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及其强余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建文 刘琼仙 +7 位作者 段建新 林国良 杨藜薇 徐硕 李世成 包一峰 段洪杰 高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8-315,共8页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_S6.6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NSMONS)的40个台站(阵)获取了主震的强震动记录。位于极震区永平镇的强震动台站完整记录了地震动时程,其北南向PGA为627.1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教学楼破坏严重,与记录所反映...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_S6.6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NSMONS)的40个台站(阵)获取了主震的强震动记录。位于极震区永平镇的强震动台站完整记录了地震动时程,其北南向PGA为627.1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教学楼破坏严重,与记录所反映的强烈震动程度相吻合。12月6日主震区再次发生MS5.8、5.9强余震,NSMONS的多个台站(阵)及布设于震区的强震动流动台站获取了两次地震强震动记录。首先介绍获取强震动观测记录,接着对其强震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对比分析景谷地震与鲁甸地震强震动的差异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观测记录 强余震 景谷地震 鲁甸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与云南景谷M_S6.6地震滑坡灾害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代博洋 吴波 +2 位作者 常昊 晏祥省 白仙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对时间相近、震级相差不大的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和10月7日景谷M_S6.6地震造成的滑坡灾害的规模、数量及灾害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造成鲁甸M_S6.5和景谷M_S6.6地震滑坡重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文环境的差异、岩性的差异、... 对时间相近、震级相差不大的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和10月7日景谷M_S6.6地震造成的滑坡灾害的规模、数量及灾害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造成鲁甸M_S6.5和景谷M_S6.6地震滑坡重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文环境的差异、岩性的差异、地形地貌的差异以及植被的差异。对于鲁甸震区而言,巨大的地形高差、玄武岩和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以及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冰冻风化与化学风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是造成地震滑坡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滑坡 自然地理条件 玄武岩 风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景谷地震震中附近地裂缝成因初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峰 何宏林 +4 位作者 袁仁茂 任治坤 韩非 常祖峰 李西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782-789,共8页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发生了M_s6.6级地震,震中附近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裂缝。本文通过对这些地裂缝的实地调查,结合震源机制、余震分布、烈度分布等其它信息,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地裂缝的成因。结果显示,这些地裂缝都是斜坡在地震的...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景谷县发生了M_s6.6级地震,震中附近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裂缝。本文通过对这些地裂缝的实地调查,结合震源机制、余震分布、烈度分布等其它信息,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地裂缝的成因。结果显示,这些地裂缝都是斜坡在地震的震动影响下,由于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讨论了不同裂缝的形成机制和模型,为以后甄别地裂缝成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地裂缝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