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cook-of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mal safety venting area of RBOE charge 被引量:1
1
作者 Kebin Zhang Wenbin Li +3 位作者 Changfang Zhao Zhifang Wei Shuxia Zhang Jin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1期271-287,共17页
RBOE is a new type of DNAN-based high-energy melt-cast mixed explosive,whose safety under thermal stimula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eating conditions and venting area of the warhead.Based on the thermal decomp... RBOE is a new type of DNAN-based high-energy melt-cast mixed explosive,whose safety under thermal stimula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eating conditions and venting area of the warhead.Based on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mponent of RBOE explosive,the cook-off calculation models of RBOE warhead before and after ignition were established.In addition,closed and vented warheads were designed,as well as fast and slow cook-off test devices.The cook-of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mal safety venting area of RBOE warhead were extensively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osed RBOE warhead underwent deflagration reaction under both slow and fast cook-off conditions.The calculation result of the shell wall temperature before slow cookoff ignition response of the warhead was 454.06 K,with an error of+1.75%compared to the test result of462.15 K,and the temperature rise rate calculated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The calculated ignition time of RBOE warhead under fast cook-off was 161 s,with an error of+8.8%compared to the test result of 148 s,which verified the accuracy of cook-off model of RBOE warhead before ignition.According to the cook-off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warhead after ignition and cook-off test of the vented warhead,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thermal safety venting area was 1124.61 mm^(2)for fast cook-off and 530.66 mm~2 for slow cook-off,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reaction of warhead above combustion.Therefore,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hermal safety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insensitive warhe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OE explosive Cook-off mode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Pressure growth Venting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based on improved backtracking and ALPS-GP algorithms of air-to-air missile
2
作者 ZHANG Haodi WANG Yuhui HE Jiale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1期292-310,共19页
In the field of calculating the attack area of air-to-air missiles in modern air combat scenarios,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including real-time calculation,accuracy efficiency trade-off,and the absence of t... In the field of calculating the attack area of air-to-air missiles in modern air combat scenarios,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including real-time calculation,accuracy efficiency trade-off,and the absenc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model,restrict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To address these issues,an improved backtrack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improve calculation efficiency.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olution time and maintenance of accuracy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are achieved by us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Furthermore,the age-layered population structure genetic programming(ALPS-GP)algorithm is introduced to determine an analytical polynomial model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considering real-time requirements.The accuracy of the polynomial model is enhanced through the coefficient correction using an improved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The study reveals a remarkable combination of high accuracy and efficient real-time computation,with a mean error of 91.89 m using the analytical polynomial model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solved in just 10^(-4)s,thu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combat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combat three-dimensional attack area improved backtracking algorithm age-layered population structure genetic programming(ALPS-GP)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defects formation and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teel plate of quasi-cracking area subjected to explosive load
3
作者 Zheng-qing Zhou Ze-chen Du +5 位作者 Xiao Wang Hui-ling Jiang Qiang Zhou Yu-long Zhang Yu-zhe Liu Pei-ze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80-593,共14页
As the protective component,steel plate had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because of frequently threats of explosive loads.In this paper,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of damage in the quasi-crackin... As the protective component,steel plate had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because of frequently threats of explosive loads.In this paper,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of damage in the quasi-cracking area of steel plate subjected to explosive load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cro defects and dynamic mechanical response were revealed.After the explosion experiment,five observation points were selected equidistant from the quasi-cracking area of the section of the steel plate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defect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s were analyzed by optical microscope(O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EBSD).The observation result shows that many slip bands(SBs) appeared,and the grain orientation changed obviously in the steel plate,the two were the main damage types of micro defects.In addition,cracks,peeling pits,grooves and other lager micro defects were appeared in the lower area of the plate.The stress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ation poin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an effective numerical model.The mechanism of damage generation and crack propagation in the quasicracking area were clarified by comparing the specific impulse of each observation poi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icro defec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gen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micro defects are related to the stress area(i.e.the upper compression area,the neutral plane area,and the lower tension area).The micro defects gather and expand at the grain boundary,and will become macroscopic damage under the continuous action of tensile stress.Besides,the micro defects at the midpoint of the section of the steel plate in the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explosion center(i.e.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were also studied.It was found that the specific impulse at these positions were much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the micro defects were only SBs and a few micro cracks,and the thos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explosion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load Quasi-cracking area Micro defects Steel plate Dynamic response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有序性 被引量:1
4
作者 云露 曹自成 +3 位作者 耿锋 汪洋 丁勇 刘永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塔河和顺北油气田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富集程度最高、油气连片分布、多层系聚集的两大油气田。分析了塔河和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气性质、油品多相态、成藏模式与差异成藏富集、油气井油气产出与断... 塔河和顺北油气田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富集程度最高、油气连片分布、多层系聚集的两大油气田。分析了塔河和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气性质、油品多相态、成藏模式与差异成藏富集、油气井油气产出与断裂差异活动性,研究了塔北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有序性。结果表明:①多源多期生排烃、烃源岩差异热演化、长期稳定发育的古隆起和古斜坡背景及储层形成与发育共同控制了塔北台盆区油气性质和油品相态的有序分布。②多期构造调整和多期成藏控制了塔北台盆区气藏-超重质油藏的油气主成藏期、油气藏类型有序分布和油气富集程度。③断裂垂向输导和研究区东部岩性与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形成了顺北成藏模式;顺北地区多为原地充注,油柱高度大;坡度控制下侧向调整与通源断裂带规模控制了油气差异富集;烃源岩演化特征控制了本区在海西晚期和燕山期成藏为主的原生油气藏分布;断裂、不整合面和岩溶缝洞体横向输导为主形成了塔河成藏模式;塔河油气田呈现多期立体连片成藏,深大断裂带与古隆起和古斜坡控制了油气差异富集。④在富油气区带整体有序成藏背景下,通源走滑断裂带具有“控储、控藏、控富”有序成藏特性,油气沿深大走滑断裂带运移路径周边圈闭富集。⑤根据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有序性分布,提出环满加尔坳陷西缘、环轮台断裂带和环阿瓦提北坡为立体勘探增储上产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规律 有序分布 油气藏 奥陶系 顺北地区 塔河地区 塔北台盆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邬志辉 王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当前我国学龄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总量上先波峰、后波谷的“波浪式”新生人口走势;二是分布上增区少、减区多的“分化式”区域人口态势;三是类型上变化大、问题多的“焦点式”特殊人口形势。学龄人口变化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当前我国学龄人口变化总体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总量上先波峰、后波谷的“波浪式”新生人口走势;二是分布上增区少、减区多的“分化式”区域人口态势;三是类型上变化大、问题多的“焦点式”特殊人口形势。学龄人口变化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学龄人口总量变动影响了各个阶段公共教育服务,学龄人口空间变动影响了不同区域公共教育服务,学龄人口类型变动影响了各种特殊公共教育服务。要树立战略思维、类型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和具体论,在辩证统一中确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学龄人口增长区要确立属地供给原则、统筹学位供求矛盾、实施教师优化配置、构建“钱随生走”机制。学龄人口减少区要重塑办学质量提升机制、完善教师配置优化机制、建立特型资源标准机制、厘清经费需求保障机制。学龄人口稳定区要分类型、找定位、强服务、提质量,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人口增长区 人口减少区 人口稳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健康乡村:内涵特征、重点领域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于法稳 孙韩小雪 +1 位作者 吴青林 梁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而健康乡村作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论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而健康乡村作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论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健康乡村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剖析了健康乡村的内涵特征;基于大健康理念,从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完善与保障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与健康水平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服务价值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与宜居水平的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基层组织体系的强化与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确定六个重点领域;围绕着这些重点领域,从全面树立大健康理念、科学制定健康乡村规划、聚焦健康乡村重点领域、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机制制度体系五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乡村 乡村振兴 重点领域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毛清华 翟姣 +2 位作者 胡鑫 苏毅楠 薛旭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7-1361,共15页
为解决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尺度多变、危险区域动态变化等因素导致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时,视频AI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RSCA-YOLOv8s与危险区域自动划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针对综采工作面人员识别准确... 为解决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尺度多变、危险区域动态变化等因素导致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时,视频AI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RSCA-YOLOv8s与危险区域自动划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针对综采工作面人员识别准确率低问题,在YOLOv8s模型基础上引入RFAConv-SE(Squeeze-and-Excitation with Receptive-Field Attention Convolution)与CCNet(Criss-Cross Attention Network)注意力模块提高复杂背景图像中模型对全局及上下文信息的捕获能力,C2f模块融合Res2Net网络提高模型的多尺度和小目标人员特征提取能力,通过改进的SPCASFF(Adaptive Structure Feature Fusion with Sub-Pixel Convolution layer)模块提升模型对多尺度人员特征的自适应融合能力。针对综采工作面摄像头跟随液压支架动态变化导致危险区域在视场范围内动态变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护帮板、挡煤板标志性目标关键特征点提取的危险区域自动划分方法。针对危险区域不规则变化与基于重叠度的判断方法参数设置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射线法判断人员与危险区域像素坐标位置关系的人员入侵危险区域精准识别方法。通过消融试验、RSCA-YOLOv8s与YOLOv5s、YOLOv8-SPDConv等方法对比试验,以及综采工作面7组多场景危险区域自动划分与5组人员入侵危险区域识别试验测试,结果表明:RSCA-YOLOv8s的人员识别方法准确率更高,达到了97.2%,相较基线模型mAP@0.5提高了1.1%,mAP@0.5:0.95提高了2.5%,对小目标人员具有更准确的识别能力和更高的识别精度;该方法危险区域自动划分的平均准确率为97.285%,人员入侵危险区域的判别准确率为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人员入侵 危险区域 多尺度目标 YOLOv8s 区域自动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领域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洋 周孟亮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9,共8页
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民幸福感、存在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三农”,建设“生... 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民幸福感、存在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三农”,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未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需重点关注生活、生态、生产三个方面,坚持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稳步推进聚焦核心、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主体引领共建共享,从多方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重点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盾构隧道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精细化爆破预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魏海霞 崔有权 +4 位作者 陈建福 杨小林 褚怀保 祝杰 陈士海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158,共9页
海域盾构施工中常遇到大粒径孤石和基岩凸起段,通常采用爆破法进行预处理,爆破预处理的效果是盾构机顺利通过的关键。依托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综合考虑海域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覆盖层条件、爆破块度控制指标及海洋生物安全控制标准,... 海域盾构施工中常遇到大粒径孤石和基岩凸起段,通常采用爆破法进行预处理,爆破预处理的效果是盾构机顺利通过的关键。依托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综合考虑海域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覆盖层条件、爆破块度控制指标及海洋生物安全控制标准,提出了一种盾构隧道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精细化爆破预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包括:爆破孔网参数设计;炸药单耗、单孔装药量、平均块度尺寸的计算;装药结构及爆破网路设计;爆破块度分布效果预测;考虑生态环境影响进一步优化爆破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爆破预处理后的块度在30 cm以内,满足盾构机推进的块度尺寸要求;盾构机在爆破预处理段能够顺利掘进,与正常段推进参数基本相近。实现了海域盾构隧道孤石和基岩凸起段的精细化、生态化、高效化和安全化爆破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盾构 孤石 基岩凸起段 爆破预处理 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干环境下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事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宏 王秀明 +6 位作者 王万筠 赵岩 裴宇杰 胡赛安 冯钰博 杨域 姜旭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8,共16页
为增强对山区龙卷风暴的认识,应用不同波段天气雷达和风廓线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5月14日发生在华北北部山区(围场和隆化)的2个EF1级弱龙卷,包括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龙卷... 为增强对山区龙卷风暴的认识,应用不同波段天气雷达和风廓线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5月14日发生在华北北部山区(围场和隆化)的2个EF1级弱龙卷,包括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龙卷母风暴由干线及其伴随的地面辐合线触发。近风暴环境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风垂直切变较强,低层水汽和0—1 km风垂直切变显著增大有利于超级单体龙卷形成。午后热雷暴活动对山区局地水汽影响是此次龙卷近风暴环境水汽含量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产生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回波强度总体不强,其中围场龙卷风暴回波强度在40 dBz以下,且强回波范围小,地面降水不足2 mm,中气旋和钩状回波头部对应旋转上升气流与降水回波分离,2个龙卷风暴均为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2个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近风暴环境及精细结构演变,识别出低层中等强度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表明X波段雷达可捕捉到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围场龙卷特征的出现与龙卷发生有很好的时间对应关系,隆化龙卷发生前8 min可观测到TVS特征,此次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预警时效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干环境 超级单体 弱降水 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春江 马晨 +1 位作者 李瑾 王小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作为丘陵山地种植历史最久、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推进整个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该文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关键技术为“切口”,在梳理国内丘陵山地的特征与丘... 作为丘陵山地种植历史最久、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推进整个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该文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关键技术为“切口”,在梳理国内丘陵山地的特征与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水稻耕、种、收等主要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开展技术前沿与态势分析,剖析国内外水稻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差距,提出不同环节下国内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态势,以期为推动水稻全程全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补齐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短板、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提供新思路、新方向。研究表明:1)2022年国内丘陵山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0.8%,并且在不同的环节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与先进国家相比,国内的水稻耕种收机械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基础不牢、产品的综合性能不高,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地的轻量、高效、高稳定性的水稻耕种收机械相对匮乏,发动机高功率低排放设计制造技术、刀具抗损降耗优化设计技术、车架轻量化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攻克;3)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是未来国内丘陵山地水稻生产作业装备发展方向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 水稻机械化 关键技术 主要挑战 未来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丽娟 王哲 +3 位作者 李晓媛 宋胜华 刘敏 刘鹏飞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7-847,共11页
[研究目的]为了全面了解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为水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基于2019—2020年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地理统计学、Piper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石家... [研究目的]为了全面了解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为水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基于2019—2020年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地理统计学、Piper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地区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影响水质的主要化学指标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pH值在7.13~8.48之间,介于中性水和弱碱性水之间;TH(总硬度)和TDS(溶解性总固体)均值分别为391.03 mg/l和590.60 mg/1,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全区和各水文地质单元阴、阳离子基本以HCO_(3)-、SO_(4)^(2−)、Ca^(2+)和Na^(+)为主,台地、河谷平原区阳离子表现为以Ca^(2+)和Mg^(2+)为主,且Na^(+)、Cl^(−)、SO_(4)^(2−)、NO_(3)^(-)等离子空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大;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Mg为主,其次为SO_(4)·HCO_(3)-Ca·Mg型,且从台地区到冲洪积平原区水化学类型逐渐变得复杂;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冲洪积平原和台地区部分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超标指标为TH、SO_(4)^(2−)和NO_(3)^(-),河谷平原区3项指标综合超标率最高,达到62.5%。TH、SO_(4)^(2−)和NO_(3)^(-)三项指标超标的地下水样品的化学组分除受碳酸盐矿物溶解影响外,也受到硫酸盐矿物溶解和人类活动(农业活动和市政污水排放)影响。[结论]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呈明显的分带性,从台地区到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的TH和TDS浓度逐渐降低,水化学类型逐渐复杂化,水质超标率逐渐降低,且水质超标现象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对石家庄地区浅层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为水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化学特征 超标指标 形成机制 石家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变扰动效应下红砂岩敏感邻域范围试验研究
13
作者 王波 任永政 +5 位作者 田志银 马世纪 高翔宇 孙宏旭 王军 黄万朋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5-265,共11页
深部岩体受到“强扰动”和“高地压”的影响,失稳致灾的风险逐渐增加。开展流变扰动效应理论研究是深部岩体稳定性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中,岩石流变扰动效应敏感邻域范围的识别与分析是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不同围压条件下通过细分红砂... 深部岩体受到“强扰动”和“高地压”的影响,失稳致灾的风险逐渐增加。开展流变扰动效应理论研究是深部岩体稳定性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中,岩石流变扰动效应敏感邻域范围的识别与分析是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不同围压条件下通过细分红砂岩流变的轴向应力等级,选取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下具有标志性的累计残余变形发展阶段(衰减阶段、近似等速阶段及加速阶段),结合流变扰动效应下其与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动力响应的一致相关性,多角度分析红砂岩流变扰动效应敏感邻域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红砂岩流变扰动累计残余变形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与静态流变相似的特征。随着围压的增加,其不同阶段的反应特征和速率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对岩体的稳定性和强度产生一定影响。②利用岩石流变扰动敏感性相关系数,进一步将红砂岩流变扰动敏感邻域划分为弱敏感区和强敏感区,并指出弱敏感区应作为流变岩体稳定性防护的关键阶段。③综合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宏微观损伤演化特征响应分析,围压增大会导致红砂岩流变扰动敏感邻域范围的收缩和弱敏感区间的减少,加速了向强敏感区的特征转化。同时,随着围压的增大处于强敏感邻域内红砂岩的破坏发育速率也随之增大。本研究通过岩石流变扰动效应下对红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变形量动力响应的综合分析,多角度揭示红砂岩流变扰动效应敏感邻域的动态演化特征,为深部岩体的安全开采和稳定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流变扰动效应 扰动敏感邻域 强敏感区 弱敏感区 敏感邻域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TSR-RRT^(*)算法的机械臂路径规划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小松 康磊 +2 位作者 单泽彪 苏成志 刘云清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针对传统RRT^(*)算法在路径扩展中存在随机采样偏置性差、路径搜索效率低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重定义采样区域RRT^(*)(RTSR-RRT^(*))算法。首先,在RRT^(*)算法中引入目标偏置策略,降低采样的随机性,增加采样点的偏向性;其次,将... 针对传统RRT^(*)算法在路径扩展中存在随机采样偏置性差、路径搜索效率低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重定义采样区域RRT^(*)(RTSR-RRT^(*))算法。首先,在RRT^(*)算法中引入目标偏置策略,降低采样的随机性,增加采样点的偏向性;其次,将扩展节点与目标点的偏移角度及周围障碍物分布的密集程度按占空比转换得到的角度叠加,再以扩展节点为顶点,与目标点连线为平分线,平分两角度之和形成的采样区域,实现对采样区域的重定义,缩小采样空间,提高路径搜索效率;再次,在重定义采样区域进行二次采样,通过目标点固定引力与采样点变引力共同作用,优化新节点生长方向,进一步提高路径扩展的偏向性,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最终生成规划路径。为验证所提算法的优越性,通过与RRT^(*)算法、informed-RRT^(*)算法、GB-RRT^(*)算法和AEC-RRT^(*)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RRT^(*)算法,规划时间节省35%,采样点数量降低58%;相较informed-RRT^(*)算法,规划时间节省40%,采样点数量降低50%;相较GB-RRT^(*)算法,规划时间节省29%,采样点数量降低54%;相较AEC-RRT^(*)算法,规划时间节省31%,采样点数量降低53%。最后,利用机械臂测试平台对所规划路径进行了运动测试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机械臂 重定义采样区域 变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生物群落的连通性初探
15
作者 陈涛 李征 +3 位作者 路吉坤 伏光辉 张硕 高世科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开展综合调查。结果显示,4种生境的物种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一些重要物种能够同时存在于多种生境,也有些特有物种仅存在于一种生境。ARA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远高于其他生境,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体长在ARA、NCA和OCA均显著大于NA的(P<0.05),这一差异与饵料生物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体长分布差异表明,物种洄游行为在生物分布和生境连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洄游性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在人工生境内的体长显著大于自然生境的(P<0.05)。定栖性鱼类如矛尾虾虎鱼体长在OCA显著大于ARA和NCA的(P<0.05),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体长在NCA显著大于ARA和OCA的(P<0.05)。本研究表明:人工生境通过提升生境复杂性,形成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个体发育的环境条件。饵料生物分布和物种洄游特性与不同生境间的连通性具有潜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人工鱼礁区 牡蛎礁区 紫菜养殖区 天然海区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覆盖区煤层上覆岩系层状结构对开采区土壤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双明 宋世杰 +5 位作者 魏江波 刘浪 牛瑞琳 李源红 谈庆钰 田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共20页
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难题。科学认识煤层上覆岩层对煤炭开采采动损害向地表传递的响应规律是实现煤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保护的重大需求。以陕北黄土覆盖区煤炭开采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地质... 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难题。科学认识煤层上覆岩层对煤炭开采采动损害向地表传递的响应规律是实现煤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保护的重大需求。以陕北黄土覆盖区煤炭开采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采样测试、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针对覆岩层数、层厚、岩性、厚硬岩层与煤层的空间位置等层状结构对地下采煤的“响应-传递”特点,研究了相同采矿条件下煤层覆岩层状结构对采动覆岩应力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煤层覆岩层状结构下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侵蚀四大特性的损伤特征及煤炭开采区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变化对侵蚀特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相同或相近的采矿条件下,采煤沉陷区地表生态损害结果的迥异主要取决于煤层上覆岩(土)层对地下采煤活动的应力应变响应、由下向上的传递及土壤损害特点。在覆岩层状结构与采动应力传递的耦合下,煤层覆岩自下而上形成了垂向强力链塑性变形区(VCP)、水平强力链弹塑性变形区(HCEP)、水平强力链弹性变形区(HCE)的采动损害特征。其中,煤层覆岩下部的互层结构及特征对塑性变形区界面高度具有重要影响。煤层上覆岩(土)层和地表土层(壤)均是地下采煤活动及其损害作用的响应载体。岩层层数、层厚、岩性、厚硬岩层与煤层的空间位置及地表变形等是影响土壤损害类型及特点的重要地质因素。②厚砂岩在覆岩中的位置是地下“VCP-HCEP”界面、“HCEP-HCE”界面发育高度和地表形变程度的第一主控因素,决定了“两界面”的发育位置和地表变形的程度,高位厚砂岩对“两界面”发育和地表形变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砂层系数作为第二主控因素,在既定厚砂岩位置且砂层系数小于73%条件下与“两界面”发育和地表形变均呈正相关关系;③基于两大主控因素划分了4个覆岩层状结构基本类型,从“地下覆岩层状结构基本类型+地表形态变化程度+地表采动损害形式+土壤质量特性指标”耦合的角度,发现“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类型对地表土壤损害效应最为显著,其中沉陷坡面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指标的损伤均集中在坡顶、坡中部位,降幅介于11.81%~42.01%(p<0.05);采动地裂缝是沉陷坡面土壤损伤的主要原因;④“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类型对坡面土壤可蚀性K值的放大效应最为明显,平均增幅为26.38%(p<0.05),其中坡顶部位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增幅最大,为37.98%(p<0.05);沉陷坡面同一部位裂缝区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增幅较非裂缝区高出92.28%(p<0.05);黄土沉陷坡面可蚀性K值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率、黏粒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区是陕北黄土沟壑煤炭开采区生态损害的关键区域,应采取充填减沉、土壤改良等人工措施进行保护与修复,对于“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小于73%”和“高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区可采取人工辅助的生态修复方式,对于“高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小于73%”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区则可采取自然恢复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层状结构 响应传递 土壤 损伤效应 陕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控储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勇 刘永旸 +5 位作者 赵圣贤 尹美璇 李博 陈雷 吴帅材 谢圣阳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9,共11页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时期,泸州—渝西地区为“一隆起、一洼陷、两缓坡”的古地貌格局,沉积区可划分为水下隆起区、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②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硅质矿物为主,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黄铁矿次之。可识别出10种页岩岩相类型,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组合(S)和混合质页岩相组合(M),其中硅质页岩相组合(S)在水下隆起区更为发育,且纵向上更具连续性,是优质岩相组合。③不同地貌单元的页岩岩相的发育程度及储层参数(TOC、孔隙度、含气量)存在明显差异,水下隆起区页岩TOC值为3.03%~5.06%,平均值为4.25%;孔隙度为4.81%~6.30%,平均值为5.46%;含气量为1.70%~7.62%,平均值为5.05%,其页岩储层品质优于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平面上,优质页岩具有高TOC、高孔隙度和高含气量的特征,呈带状分布于水下隆起区及其周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模法 硅质页岩岩相 储层品质 水下隆起区 水下斜坡带 水下低洼区 沉积古地貌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泸州—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颂吉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短板、乡村养老服务亟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依托县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质量,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水平,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愿 狄生伟 +3 位作者 崔世泉 田亚光 林旭 白会新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文章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思政为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从后备母猪生产、妊娠母猪生产、哺乳母猪生产...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文章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思政为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从后备母猪生产、妊娠母猪生产、哺乳母猪生产教学过程中挖掘后备力量的重要性,水桶效应,发展和辩证思维,职业责任心,践行科学、认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心怀对动物生命的敬畏,秉承动物福利生产理念等思政元素,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案例展示、课堂讨论、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将上述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猪饲养管理”课程 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 三农情怀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周年优化对灌区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晓娟 魏娇娇 +5 位作者 陈彩锦 李雪雪 马宏秀 李凯 陈永伟 孙权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52,共15页
为了缓解宁夏季节性青饲料短缺和氮肥施用过量等草畜发展不平衡现状。开展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模式及其周年氮肥合理施用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周年优化施氮量,均... 为了缓解宁夏季节性青饲料短缺和氮肥施用过量等草畜发展不平衡现状。开展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模式及其周年氮肥合理施用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秋播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复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周年优化施氮量,均为纯氮水平(单位为kg‧hm^(-2)),分别为N_(1)(0 kg‧hm^(-2),CK)、N_(2)(150 kg‧hm^(-2))、N_(3)(300 kg‧hm^(-2))、N_(4)(450 kg‧hm^(-2))、N_(5)(600 kg‧hm^(-2)),系统研究氮肥周年优化对复种系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周年优化施氮量对复种系统两种饲草株高、茎粗、SPAD值、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两种饲草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增大,小黑麦在开花期,青贮玉米在灌浆期各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在N_(4)水平时呈下降趋势,整体表现为N_(4)>N_(5)>N_(3)>N_(2)>N_(1);复种系统鲜草产量随着周年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_(5)水平时产量最大,为156.8 t‧hm^(-2),比对照增产61.3%,干草产量随周年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_(4)水平时产量最大,为39.1 t‧hm^(-2),比对照增产45.9%,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为30.2%;复种系统鲜草产量与青贮玉米鲜草产量显著正相关,干草产量与小黑麦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复种系统氮素利用率与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NDF)极显著正相关,与酸性洗涤纤维(ADF)显著正相关。优化施氮量对饲草营养品质有显著影响,N_(4)水平下各营养指标表现最好,显著提高了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和复种系统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其中,小黑麦、青贮玉米和复种系统CP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33.7%、11.2%和31.8%,显著降低了ADF和NDF含量;经肥料效应方程模拟得出,宁夏引黄灌区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饲草复种系统最高产量施肥量为560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584 kg‧hm^(-2),可为灌区饲草复种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周年优化 灌区 饲草 复种系统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