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市七里河分洪工程对贾鲁河、七里河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王利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6期76-80,共5页
为提升郑州市贾鲁河的防洪能力,在不改变贾鲁河现状断面的情况下,使贾鲁河中牟城区段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拟实施七里河分洪工程,以减少七里河入贾鲁河的洪水,但分洪工程的实施势必会对周边水体产生影响。本文从分洪工程... 为提升郑州市贾鲁河的防洪能力,在不改变贾鲁河现状断面的情况下,使贾鲁河中牟城区段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拟实施七里河分洪工程,以减少七里河入贾鲁河的洪水,但分洪工程的实施势必会对周边水体产生影响。本文从分洪工程实施前后对提升贾鲁河防洪能力、有效降低七里河水位及贾鲁河流域遭遇不同标准洪水情况下的工程运行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郑州段贾鲁河流域及七里河分洪工程的运行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洪工程 贾鲁河 七里河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鲁河生态补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机理研究
2
作者 张艺潆 严天岗 屈吉鸿 《山东水利》 2024年第2期31-33,36,共4页
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开展了生态补水、地下水与含水介质的水岩相互作用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含水介质、不同比例补水主要的变化规律及机理。结果显示:对于同一含水介质,生态补水所占比例越高,混合液中K+、Na+、Ca2+、HC... 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开展了生态补水、地下水与含水介质的水岩相互作用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含水介质、不同比例补水主要的变化规律及机理。结果显示:对于同一含水介质,生态补水所占比例越高,混合液中K+、Na+、Ca2+、HCO3-浓度越低。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Na+、Cl-、HCO3-、SO42-浓度的增加主要来自岩盐、石膏、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反应过程中还发生了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与纯水组相比,生态补水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化学组分,改善了区域水环境。南水北调水已成为郑州供水的主要水源,解决了郑州市的严重缺水问题,对保障贾鲁河流域生活供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水 贾鲁河 水化学组分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贾鲁河防洪布局研究
3
作者 王利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9期69-73,共5页
为解决郑州市贾鲁河防洪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现状,谋划未来,整体布局,提出了“上蓄、中滞、下排”的郑州市贾鲁河防洪工程布局,将贾鲁河尖岗水库至七里河入贾鲁河口段防洪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贾鲁河七里河入贾鲁河口至中牟陇海铁路桥... 为解决郑州市贾鲁河防洪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现状,谋划未来,整体布局,提出了“上蓄、中滞、下排”的郑州市贾鲁河防洪工程布局,将贾鲁河尖岗水库至七里河入贾鲁河口段防洪标准提升至200年一遇,贾鲁河七里河入贾鲁河口至中牟陇海铁路桥段防洪标准提升至100年一遇,大大缓解郑州市城区及中牟县的防洪压力。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城市的防洪布局及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鲁河 防洪布局 上蓄 中滞 下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七里河分洪工程分洪流量分析研究
4
作者 王利伟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7期70-74,共5页
本文通过对分洪流量制约因素进行梳理,依据河道断面及河道特征参数,复核了贾鲁河下游关键节点最大过流能力,确定了影响分洪流量的关键因素。结合贾鲁河防洪工程总体布局,采用马斯京根法分析演算了不同分洪流量对贾鲁河下游关键节点流量... 本文通过对分洪流量制约因素进行梳理,依据河道断面及河道特征参数,复核了贾鲁河下游关键节点最大过流能力,确定了影响分洪流量的关键因素。结合贾鲁河防洪工程总体布局,采用马斯京根法分析演算了不同分洪流量对贾鲁河下游关键节点流量的影响,合理确定了分洪流量的规模,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贾鲁河防洪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洪流量 贾鲁河 七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湿周法的贾鲁河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 被引量:15
5
作者 于鲁冀 陈慧敏 +2 位作者 王莉 吕晓燕 范鹏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94,共6页
针对贾鲁河实际情况,选取中牟和扶沟水文站作为控制断面,利用斜率法、曲率法和多目标评价法3种改进湿周法计算分析贾鲁河不同频率年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采用多目标评价法(r=2)计算结果最大,曲率法最小,中牟断面用多目标评价法(r... 针对贾鲁河实际情况,选取中牟和扶沟水文站作为控制断面,利用斜率法、曲率法和多目标评价法3种改进湿周法计算分析贾鲁河不同频率年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采用多目标评价法(r=2)计算结果最大,曲率法最小,中牟断面用多目标评价法(r=2)计算生态需水量较为合理,扶沟断面用斜率法计算生态需水量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湿周法 斜率法 曲率法 多目标评价法 贾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颍河(河南段)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24
6
作者 高红莉 李洪涛 赵风兰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3期23-26,共4页
对沙颍河流域(河南段)的沙河、颍河、贾鲁河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沙颍河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果显示:①流域内主要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水体TN浓度均超过Ⅴ类地表水质量标准要求,为劣Ⅴ类。②流域水体CODMn、TP浓度从上游的Ⅳ类... 对沙颍河流域(河南段)的沙河、颍河、贾鲁河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沙颍河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果显示:①流域内主要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水体TN浓度均超过Ⅴ类地表水质量标准要求,为劣Ⅴ类。②流域水体CODMn、TP浓度从上游的Ⅳ类到下游的Ⅴ类逐步恶化,部分河段超过Ⅴ类水质要求。周口段贾鲁河和沙颍河NH3-N、TN、TP、CODMn浓度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沙河、颍河TN、CODMn浓度为Ⅴ类或超Ⅴ类水质标准,NH3-N符合Ⅲ类水质标准,TP符合Ⅳ类水质标准。③沙颍河流域水体TN、TP、CODMn浓度随季节而变,枯水季节的TN、TP浓度明显高于丰水季节,CODMn浓度明显低于丰水期。④沙颍河流域主要污染因子为TN,其次为CODMn和TP。认为流域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为贾鲁河,其次为颍河和沙河,该流域水体不仅点源污染严重,还存在明显的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时空分布规律 沙颍河 贾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河流水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25
7
作者 穆征 王方勇 +1 位作者 李静 代智光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3,共3页
针对引起贾鲁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贾鲁河郑州段的5个实测断面的6个指标进行了评价,其中3个断面处属于Ⅴ类水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于河流... 针对引起贾鲁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以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贾鲁河郑州段的5个实测断面的6个指标进行了评价,其中3个断面处属于Ⅴ类水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于河流水质的评价是合理的,同时也为贾鲁河河流治理方案和投资策略等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河流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贾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芦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对下垫面治理的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冉大川 齐斌 +1 位作者 肖培青 焦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3,共7页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从下垫面治理入手,对佳芦河流域"2012-7-27"暴雨洪水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成因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洪水泥沙关系和汛期降雨产流关系及其变化,采用"指标法"计算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从下垫面治理入手,对佳芦河流域"2012-7-27"暴雨洪水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成因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洪水泥沙关系和汛期降雨产流关系及其变化,采用"指标法"计算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量,并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减沙能力和植被措施对流域洪水泥沙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1)"2012-7-27"暴雨的雨量、雨强和笼罩面积都很大,但洪峰流量、最大含沙量、洪水量和洪水输沙量却明显减小;流域汛期降雨产流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以场次洪水对应的面平均雨量为参数,可以分为暴雨区、大雨区和一般降雨区等3个区。(2)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削洪减沙作用十分明显。"2012-7-27"暴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分别达到26.8%和38.3%,其中坝地减洪减沙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71.0%和51.9%,林草等植被措施(包括封禁治理)减洪减沙所占比例其次,梯田减洪减沙所占比例位居第三。(3)植被措施对流域洪水泥沙削减作用显著,但梯田、林地减沙能力均未达到其最大减沙能力,抵御暴雨洪水的空间仍然很大,草地减沙能力约为其最大减沙能力的1.8倍,需要继续加大植被措施建设力度。同时,在流域治理中要继续加大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水 下垫面治理 减沙能力 佳芦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停 李金荣 +1 位作者 王莉 刘春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707-16708,共2页
[目的]研究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释放的影响。[方法]结合贾鲁河(郑州段)污染现状,通过原始柱状底泥模拟试验,研究了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转化的影响。[结果]溶解氧是影响贾鲁河底泥中氮转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溶解氧浓度对氨氮、亚硝... [目的]研究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释放的影响。[方法]结合贾鲁河(郑州段)污染现状,通过原始柱状底泥模拟试验,研究了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转化的影响。[结果]溶解氧是影响贾鲁河底泥中氮转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溶解氧浓度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转化时间和效率的影响不同。好氧环境条件下,氨化、亚硝化、硝化作用进行较彻底,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转化时间少于厌氧环境,其转化效率高于厌氧环境。[结论]该研究为贾鲁河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贾鲁河 底泥 氮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鲁冀 贾佳 葛丽燕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61,共6页
目前,有关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对经济可行性因素的考虑。在分析河流生态修复评价和相关经济可行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识别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探讨了河流周边社会经济因素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产生的影响... 目前,有关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对经济可行性因素的考虑。在分析河流生态修复评价和相关经济可行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识别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探讨了河流周边社会经济因素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产生的影响,并从修复必要性评价和经济可行性评价两方面着手构建了适用于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最后,以河南省贾鲁河郑州段和周口段为例开展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证明本评价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修复评价 经济可行性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贾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芦河流域“7·27”暴雨洪水浅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亚军 朱世同 金双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24,共2页
以佳芦河流域2012年"7.27"暴雨洪水为例,采用场次暴雨洪水资料,分别统计流域面平均雨量、暴雨中心最大2 h雨量、大于50 mm以上降雨笼罩面积、次洪洪量、次洪输沙量等指标,分析暴雨洪水输沙关系。结果表明:该次暴雨中心雨量和... 以佳芦河流域2012年"7.27"暴雨洪水为例,采用场次暴雨洪水资料,分别统计流域面平均雨量、暴雨中心最大2 h雨量、大于50 mm以上降雨笼罩面积、次洪洪量、次洪输沙量等指标,分析暴雨洪水输沙关系。结果表明:该次暴雨中心雨量和最大2 h雨量最大,面雨量是该地区1971年以来的最大值;与历史洪水相比,相似的降雨量综合因子产生的次洪洪量和次洪沙量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下垫面削峰作用显著,水土保持成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水 泥沙 佳芦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贾鲁河栖息地完整性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兵 温腾 +1 位作者 盛晟 安树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4期16733-16738,共6页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贾鲁河9个河流断面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分析了栖息地综合指数(HI)与水质理化指标、底栖动物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栖息地质量状况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贾鲁河9个河段中,有超过50%的河段处于不...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贾鲁河9个河流断面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分析了栖息地综合指数(HI)与水质理化指标、底栖动物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栖息地质量状况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贾鲁河9个河段中,有超过50%的河段处于不健康状态;栖息地质量与水质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底栖动物生物量、B-IBI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相关(P<0.05);栖息地主要通过河道内生境变化与河滨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贾鲁河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其中底质类型和城镇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两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完整性 贾鲁河 底栖动物 河道特征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区域农业干旱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富强 王金杰 石家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近年来,干旱在我国呈现出广发和频发态势,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农业干旱,其成灾机理最复杂、涉及范围最广、灾害影响最严重。以贾鲁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土地利用、DEM等数据,构建了基于SWA... 近年来,干旱在我国呈现出广发和频发态势,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农业干旱,其成灾机理最复杂、涉及范围最广、灾害影响最严重。以贾鲁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土地利用、DEM等数据,构建了基于SWAT的区域农业干旱模拟模型,选取土壤相对湿度作为农业干旱指标进行模型的适用性评价,并系统分析贾鲁河流域的农业干旱特征。结果显示:(1)所建模型对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的模拟效果良好,农业干旱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基本吻合,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贾鲁河流域轻度干旱主要发生于初春、春末及夏初;中度干旱主要发生于初春及春末;重度干旱主要发生于春夏之交及夏秋之交;特大干旱主要发生于春季及春夏之交;(3)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整体呈现9 a的周期性特征,季节性特征明显;(4)春旱、春末夏初旱是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的主要类型,流域上游地区及下游地区发生春末夏初旱的频率最高,中游地区发生初春旱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SWAT模型 干旱模拟 贾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富强 闫旭 杨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9-65,共7页
土壤相对湿度可以反映土壤水分状况和地表水文过程的大部分信息,是表征农业干旱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贾鲁河流域内郑州、许昌、西华3个站点1991—2013年的土壤相对湿度逐旬监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系统分析了... 土壤相对湿度可以反映土壤水分状况和地表水文过程的大部分信息,是表征农业干旱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贾鲁河流域内郑州、许昌、西华3个站点1991—2013年的土壤相对湿度逐旬监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系统分析了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3年,贾鲁河流域的土壤相对湿度总体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1993年、1995年、2013年分别出现突变点;时间尺度上,存在8~12 a、12~16 a的变化周期,14 a为第一主周期,且年内农作物不同生长季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春末夏初旱、初春旱、伏期旱、秋季旱;空间尺度上,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变化趋势,特殊干旱年份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上、中游,下游基本无旱情发生。此研究结果可为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土壤相对湿度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时空特征 贾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非线性水环境管理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24,40,共6页
以郑州市贾鲁河水环境治理规划为基础,统筹考虑到治理区域内的工程建设、水环境改善策略、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以及配套水库调度等,构建了灰色非线性水环境管理模型,并选择遗传算法作为计算手段,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构建的模型同时考虑... 以郑州市贾鲁河水环境治理规划为基础,统筹考虑到治理区域内的工程建设、水环境改善策略、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以及配套水库调度等,构建了灰色非线性水环境管理模型,并选择遗传算法作为计算手段,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构建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治理区域内的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南水北调补水、区域内3个生态湖泊与治理河段的净化能力等。通过优化运行协调,实现了运行费用经济合理、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达标等多项治理目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非线性规划在区域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潜力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灰色系统 非线性规划 水环境管理 模型构建 优化运行 贾鲁河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前期黄河南泛与贾鲁河的形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隆文 张睿文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5期73-80,共8页
明代前期采取“北堤南分”的治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黄河在河南境内出现过数条南下入淮泛道,贾鲁河即是其中之一。贾鲁河是在正统二年黄泛通道孙家渡河上初步形成的,经刘大夏疏浚后,与元代贾鲁大河互为表里,分泄黄河来水,行河时... 明代前期采取“北堤南分”的治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黄河在河南境内出现过数条南下入淮泛道,贾鲁河即是其中之一。贾鲁河是在正统二年黄泛通道孙家渡河上初步形成的,经刘大夏疏浚后,与元代贾鲁大河互为表里,分泄黄河来水,行河时间近百年之久,故又有“小黄河”之称。明正德以后,治黄策略由分流治河变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在治黄方略转变影响下,贾鲁大河主流逐渐归于一槽,黄河南泛通道基本断绝,贾鲁河分黄河水南下的历史宣告结束。贾鲁河的水源构成随之发生改变,水量丰沛的嵩阴山地诸山泉水、双洎河汇入贾鲁河,改善了贾鲁河的水运条件,促进流域沿岸明清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鲁河 河道形成 黄河南泛 治黄策略 水源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cd和Budyko模型的佳芦河干湿季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莫淑红 甄晓彤 +2 位作者 陈丽丽 程龙 陈明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1-510,525,共11页
河川径流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过程是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区佳芦河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线性回归法对干、湿季水文气象要素进行趋势分析;采用滑动F检验法、滑动... 河川径流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过程是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区佳芦河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线性回归法对干、湿季水文气象要素进行趋势分析;采用滑动F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Lee-Heghinian检验法等进行径流变异性分析;采用abcd模型与基于扩展的Budyko模型的季尺度垂直分解法进行径流变化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干季和湿季降水均有不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均呈显著上升,潜在蒸散发干季显著上升、湿季不显著上升,而干湿两季径流都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干季和湿季径流序列分别在1972年和1984年发生突变。人类活动是佳芦河流域干季和湿季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干季径流的影响分别为减少2.2 mm月和增加0.07 mm月,对湿季径流序列的影响分别为减少7.84 mm月和增加0.92 mm月。模型模拟效果较好,适用于佳芦河流域径流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模型 Budyko模型 季尺度垂直分解法 佳芦河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鲁河辨误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琳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51-57,共7页
战国鸿沟水系、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宋代汴河与明清贾鲁河是历史上黄淮平原最重要的水系。随着鸿沟水系、通济渠与宋代汴河的湮废,明清贾鲁河的水运作用日益显著。明清之后,贾鲁河承担了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历史重任。由于当前学界... 战国鸿沟水系、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宋代汴河与明清贾鲁河是历史上黄淮平原最重要的水系。随着鸿沟水系、通济渠与宋代汴河的湮废,明清贾鲁河的水运作用日益显著。明清之后,贾鲁河承担了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历史重任。由于当前学界对明清贾鲁河的基础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因此对于贾鲁河的历史产生了诸多错误认识。依据文献记载与河道考古资料,通过考证贾鲁河的名称由来、河道走向、形成背景与性质等问题,可确认贾鲁河形成于明清之际,它不是战国鸿沟水系的遗存。再从其河道走向来看,其与元末河臣贾鲁所开的黄河主泓贾鲁河段亦并非同一条河流,因此贾鲁河并非元代贾鲁疏浚。同时,由于贾鲁河形成时间较晚,下游段更没有利用北宋蔡河故道行河,所以它与北宋时期的蔡河无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鲁河 鸿沟水系 蔡河故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芦河流域水沙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俞奇骏 张洪波 +1 位作者 陈克宇 顾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持续加强,导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普遍发生径流减少甚至断流以及水沙关系变异等问题,为此,探究该地区流域水沙变化特征、趋势及内在原因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滑动平均法和有序聚类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持续加强,导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普遍发生径流减少甚至断流以及水沙关系变异等问题,为此,探究该地区流域水沙变化特征、趋势及内在原因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滑动平均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法对佳芦河流域1957-2010年水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用水文分析法定量分离出降水及人类活动对该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现减少趋势,且两者在1972年均发生突变,突变点后年平均径流仅为突变点前的21.56%,年输沙量减少更为显著,仅为6.4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972年后,人类活动对年径流和年输沙量的减少的影响分别占81%和67.23%,并且各个时期影响率不同,但整体上呈逐步加强趋势。人类活动是导致佳芦河流域径流及输沙量减少的主导因素,在当前气候条件稳定的情况下这种缩减趋势仍将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径流 输沙量 水文分析法 人类活动影响 佳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滨水区植物配置探析——以贾鲁河郑州城区段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安增强 刘静霞 吴怀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0期10520-10522,共3页
探讨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关系。以郑州市城区的骨干河道贾鲁河为例,介绍了工程概况、场地现状、河流水质及土壤调查检测情况。通过梳理贾鲁河治理段及河滩区域的水系,指出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最... 探讨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关系。以郑州市城区的骨干河道贾鲁河为例,介绍了工程概况、场地现状、河流水质及土壤调查检测情况。通过梳理贾鲁河治理段及河滩区域的水系,指出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形成"一廊、一核、五区"的生态空间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滨水区的植物配置方式,强调将水生植物与城市滨水区相结合,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将成为现代城市滨水区生态改造的新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鲁河 生态修复 植物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