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维生素C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立斌 张伟 +3 位作者 王安利 马细兰 张海发 刘付永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1-677,共7页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花鲈幼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由0提高到9...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花鲈幼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由0提高到98.9mg/kg,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为103.0mg/kg左右;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在0—98.9mg/kg时,花鲈幼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花鲈幼鱼获得最大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时,饲料中维生素C最低添加量为97.2mg/kg和105.0mg/kg;花鲈幼鱼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维生素C添加量达到396.4mg/kg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C适宜添加量为400m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维生素C 生长 免疫 组织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曹林 张婷婷 +2 位作者 徐后国 郑珂珂 梁萌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5,共10页
本研究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来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实验设4个等氮等能的饲料处理组,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通过在对照组... 本研究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来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实验设4个等氮等能的饲料处理组,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通过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水解猪血蛋白、水解豆粕蛋白和水解酵母蛋白替代10%的鱼粉来获得不同类型的实验组饲料,即水解猪血蛋白组、水解豆粕蛋白组和水解酵母蛋白组。养殖实验在近海浮式网箱中进行,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的养殖网箱,每个网箱30尾鱼。实验结果显示,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水解猪血蛋白、水解豆粕蛋白及水解酵母蛋白并没有对鲈鱼幼鱼的鱼体、肝脏、肌肉和内脏的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水解酵母蛋白的处理组显著降低了鲈鱼幼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水解酵母蛋白替代鱼粉显著提高了鲈鱼幼鱼肌肉中C20∶1n-9的含量,而水解豆粕蛋白和水解酵母蛋白显著降低了肌肉中C22∶5n-3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水解酵母蛋白显著降低了血清中C20∶5n-3的含量(P<0.05)。在腹部脂肪组织中,与对照组相比,猪血、豆粕及酵母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极显著提高了饱和脂肪酸、十八碳及十六碳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及亚麻酸的含量,而极显著降低了C20∶1n-9、C20∶4n-6、C22∶5n-3和C22∶6n-3的含量(P<0.01)。本研究表明,高植物蛋白饲料中猪血、豆粕及酵母蛋白水解物替代10%的饲料鱼粉并未有效调节鲈鱼幼鱼鱼体、肝脏、肌肉及内脏的脂肪累积,但水解酵母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代谢。水解蛋白对鲈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调节因水解蛋白的类型及鱼体组织类型而异。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不同类型水解蛋白对养殖鱼类脂肪累积的调节作用,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高植物蛋白饲料 水解蛋白 脂肪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素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血清IGF-1含量及肝脏IGF-1和IGFBP-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钱焜 温海深 +3 位作者 迟美丽 倪蒙 张冬茜 丁玉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4,共6页
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成鱼腹腔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利用放射性免疫激素测定方法(RIA)检测了花鲈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注射后6、12、2... 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成鱼腹腔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利用放射性免疫激素测定方法(RIA)检测了花鲈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注射后6、12、24、48 h内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花鲈肝脏中IGF-1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1,IGFBP-1)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LHRH-A3的花鲈血清中IGF-1的含量在24 h后出现了明显的降低(P<0.05),而花鲈肝脏中IG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6 h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肝脏中IGFB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呈现下降趋势。注射HCG的花鲈血清中IGF-1的含量在注射后12 h出现了明显降低(P<0.05),24 h后血清中IGF-1含量持续降低。肝脏中IG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的24 h内均保持稳定,而在处理后的48 h出现了显著上升(P<0.05)。肝脏中IGFB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12h检测到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LHRH-A3和HCG均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作用来触发花鲈IGF系统的应答反应,但是其中具体机制尚不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酚棉籽蛋白在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饲料中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琳 高鹏 +3 位作者 李昕 薛敏 吴秀峰 秦兰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脱酚棉籽蛋白 替代鱼粉 鲈鱼 应用 饲料蛋白源 氨基酸平衡 鱼体成分 能量代谢 水产饲料 实验对象 鱼粉蛋白 消化率 可能性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格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对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需求量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成强 梁萌青 +2 位作者 徐后国 郑珂珂 柳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55,共10页
选用初始体重(207.16±0.72)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规格鲈鱼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最适需求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5%、0.22%、0.37%、0.60%、1.38%及2... 选用初始体重(207.16±0.72)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规格鲈鱼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最适需求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5%、0.22%、0.37%、0.60%、1.38%及2.32%(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84 d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测定鲈鱼生长、体成分、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等指标综合评价鲈鱼对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不同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相对平稳的趋势(P<0.05),且在ARA含量为0.37%饲料组出现最大值,饲料效率(FE)呈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同的趋势;饲料中不同ARA含量对鲈鱼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则呈现出相反趋势;随着饲料ARA含量的升高,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在0.37%ARA水平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作为评定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207.16±0.72)g规格的鲈鱼对饲料中ARA的最适需求量均为饲料干重的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花生四烯酸 生长性能 需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被引量:32
6
作者 常青 梁萌青 +1 位作者 王家林 翟毓秀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试验以Cr2 O3 为指示物 ,以 70 %基础饲料和 30 %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 ,测定花鲈对红鱼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肉骨粉和棉籽粕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在水温 2 5± 1℃的试验条件下 ,花... 试验以Cr2 O3 为指示物 ,以 70 %基础饲料和 30 %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 ,测定花鲈对红鱼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肉骨粉和棉籽粕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在水温 2 5± 1℃的试验条件下 ,花鲈对鱼粉、豆粕、花生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在 6 0 %以上 ;对鱼粉、豆粕、花生粕和菜籽粕的蛋白质、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都在 80 %以上 ;花鲈对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范围在 16 99%— 83 96 %。测得每种原料的 16种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花鲈对原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变化与对蛋白质消化率的变化相一致 ,除了赖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之外 ,花鲈对肉骨粉中氨基酸的利用率最低。花鲈对饼粕类原料中的含硫氨基酸 (如蛋氨酸 )的表观消化率低于其他氨基酸 ,对鱼粉中氨基酸利用率最低的为组氨酸 ,对肉骨粉中氨基酸利用率最低的为苏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消化率 花鲈 鱼粉 肉骨粉 干物质 菜籽粕 饲料原料 氨基酸 组氨酸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吴春玉 曹俊明 +5 位作者 黄燕华 王国霞 赵红霞 刘小玲 付晶晶 李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33-3040,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体重为(8.35±0.17)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β...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体重为(8.35±0.17)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β-葡聚糖添加组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400、600、800和1 000 mg/kgβ-葡聚糖的试验饲料,饲养6周后,应用氯化铵进行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β-葡聚糖添加组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之间存活率、肥满度、肝体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花鲈鱼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氨氮应激96 h,400和600 mg/kgβ-葡聚糖添加组的累计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以及抗氨氮应激能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运用抛物线与折线模型相结合分析得出花鲈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415.1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Β-葡聚糖 生长性能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氨氮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对花鲈和西伯利亚鲟生长和肉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志勇 薛敏 +3 位作者 王嘉 吴秀峰 郑银桦 韩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60-1275,共16页
通过16周的生长试验,比较研究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生长和肉质的影响。2种试验鱼的对照组饲料均以低温蒸汽干燥鱼粉(白鱼粉)作为唯一蛋白质源,花鲈对照组饲料含56... 通过16周的生长试验,比较研究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生长和肉质的影响。2种试验鱼的对照组饲料均以低温蒸汽干燥鱼粉(白鱼粉)作为唯一蛋白质源,花鲈对照组饲料含56.9%的白鱼粉,粗蛋白质含量为40%,命名为LJ-FM;西伯利亚鲟对照组饲料含51.0%的白鱼粉,粗蛋白质含量为36%,命名为AB-FM。以混合植物蛋白质(豆粕∶谷元粉为1.00∶1.67,粗蛋白质含量为64.84%)在等氮等能的基础上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25%、50%、75%、100%的鱼粉,并相应命名为LJ-PPB25、LJ-PPB50、LJ-PPB75、LJ-PPB100和AB-PPB25、AB-PPB50、AB-PPB75、AB-PPB100。花鲈的初始体重为(7.34±0.01)g,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西伯利亚鲟的初始体重为(49.48±1.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2尾。结果表明: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后,花鲈的摄食率显著下降(P<0.05);末均重以LJ-PPB25组最高,显著高于LJ-PPB75和LJ-PPB100组(P<0.05);LJ-PPB100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后,花鲈全鱼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粗蛋白质含量和总能无显著变化(P>0.05)。各组西伯利亚鲟的摄食率、末均重、饲料系数及体成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替代水平下,西伯利亚鲟肌肉中各个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远高于花鲈。一定水平(≤75%)的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能显著提高花鲈肌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以及西伯利亚鲟肌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对于花鲈,摄食含混合植物蛋白质饲料后肌肉中游离组氨酸(生物胺的前体物)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西伯利亚鲟肌肉中游离组氨酸含量却随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水平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AB-PPB100组最低,显著低于除AB-PPB7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随着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水平的上升,花鲈肌肉游离氨基酸中牛磺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以对照组最低,显著低于除LJ-PPB10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但对西伯利亚鲟没有显著影响(P>0.05)。2种试验鱼鲜鱼片的质构特性差异较大,但熟鱼片差异较小。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后对2种试验鱼鲜鱼片和熟鱼片质构特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2种试验鱼鲜鱼片的剪切力差异较大,西伯利亚鲟要远高于花鲈,但二者均未随着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水平的上升而发生显著变化(P>0.05)。2种试验鱼鲜鱼片中胶原蛋白含量差异较小,且随着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水平的上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替代水平为25%时达到最高值。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对花鲈鲜鱼片的滴水损失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降低了西伯利亚鲟鲜鱼片的滴水损失,且在替代水平为50%和100%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LJ-PPB25组花鲈的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LJ-PPB100组(P<0.05),但AB-PPB25组与AB-PPB100组间西伯利亚鲟的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生长及肉质结果,花鲈饲料中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的水平不宜高于50%。混合植物蛋白质完全替代鱼粉不影响西伯利亚鲟的生长,但考虑肉质指标建议最高替代水平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西伯利亚鲟 混合植物蛋白质 鱼粉 生长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黄鱼和鲈氮磷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春晓 麦康森 +4 位作者 艾庆辉 段清源 申徒基康 张璐 李会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6,共6页
本研究以大黄鱼和鲈为实验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PY)和非淀粉性多糖酶(WX和VP)对其氨氮和可溶性磷(PO43--P)排泄的影响。以含植物蛋白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向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酶的活性为2500IU/g)、800mg WX(主要包... 本研究以大黄鱼和鲈为实验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PY)和非淀粉性多糖酶(WX和VP)对其氨氮和可溶性磷(PO43--P)排泄的影响。以含植物蛋白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向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酶的活性为2500IU/g)、800mg WX(主要包括葡聚糖酶、戊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各种酶的活性皆为50IU/g)、400mg VP(主要为木聚糖酶,酶的活性为1000IU/g)以及800mg WX+400mg VP配制出5种实验饲料。实验鱼在海水网箱中经过8周的摄食驯养后,转入室内水族箱中进行氮磷排泄测定实验。在水族箱中经2天的适应后,测定饥饿状态下氨氮及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然后饱食投喂,并连续测定摄食后48h内鱼体氨氮和可溶性磷的排泄率。实验期间水温为26.5—32.5℃,盐度为32.5‰—36‰,溶氧在7 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实验鱼的氨氮和可溶性磷排泄不受实验饲料影响(p>0.05)。而在饱食条件下,实验饲料中添加非淀粉性多糖酶(WX、VP及WX+VP)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p<0.05),而添加植酸酶组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处理对实验鱼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植酸酶组实验鱼的可溶性磷排泄率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植酸酶 非淀粉性多糖酶 氮排泄 磷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水霉病及其病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爱华 聂品 卢全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8-390,共3页
关键词 水霉病 花鲈 霉菌 生长特性 结构 鉴定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亚麻酸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成强 徐后国 +2 位作者 梁萌青 郑珂珂 柳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23-3133,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亚麻酸(ALA)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苏子油,制成ALA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0.06%、0.99%、2.03%、3.18%、4.12%和5.08%...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亚麻酸(ALA)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苏子油,制成ALA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0.06%、0.99%、2.03%、3.18%、4.12%和5.08%的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将上述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07.77±0.64)g的鲈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LA含量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2.03%ALA组有最大值,同时2.03%与3.18%ALA组的SGR和FE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与脏体指数(VSI)均在5.08%ALA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ALA组(P〈0.05);存活率(SR)和肥满度(CF)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呈现增加趋势,4.12%和5.08%ALA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0.06%ALA组(P〈0.05),而4.12%和5.08%ALA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则显著高于0.06%、0.99%、2.03%、3.18%ALA组(P〈0.05);不同组之间鱼体的水分与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2.03%ALA组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3.18%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06%与5.08%ALA组(P〈0.05)。2.03%、3.18%ALA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0.06%和5.08%ALA组(P〈0.05);同时,肝脏中MDA含量在2.03%ALA组达到最低,除与3.18%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在2.03%ALA组最低,且显著低于0.06%与5.08%ALA组(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含量在4.12%ALA组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ALA组(P〈0.05);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3%、3.18%、4.12%AL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含量(2.03%-3.18%)的ALA能够促进大规格鲈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体重为207.77-406.94 g的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53%和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格鲈鱼 亚麻酸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植酸酶在豆粕型饲料中替代磷酸二氢钙对花鲈生长及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罗琳 吴秀峰 +3 位作者 薛敏 曹海宁 柏文东 姚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9,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豆粕型饲料中用中性植酸酶替代不同水平的磷酸二氢钙,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和磷代谢及利用的影响。以(2.52±0.01)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用中性植酸酶分别替代试验用的豆粕型饲料中60%(PE6)、80%(PE8)和100%(... 本文旨在研究豆粕型饲料中用中性植酸酶替代不同水平的磷酸二氢钙,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和磷代谢及利用的影响。以(2.52±0.01)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用中性植酸酶分别替代试验用的豆粕型饲料中60%(PE6)、80%(PE8)和100%(PET)的磷酸二氢钙,每个替代水平饲料中分别设置1000FTU/kg(PE610,PE810,PET10)和1500FTU/kg(PE615,PE815,PET15)2个梯度。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豆粕型饲料中用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后,对各试验组花鲈的生长、鱼体成分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PE615和PE815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815组的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PE610、PET10和PET15组(P<0.05),而PE615和PE815的总磷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E610组和PET15组的(P<0.05)。各试验组的总磷摄入量、表观磷的摄入量、粪磷和非粪磷的排出量均随试验料中磷酸二氢钙添加量的减少而显著降低(P<0.05),而除PE610和PE815以外的各试验组的总磷储积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本试验的结果,在含有30.5%豆粕的花鲈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中性植酸酶同时减少磷酸二氢钙的添加量后,仍能显著提高饲料中磷的消化和利用(P<0.05)。中性植酸酶的添加量以1000FTU/kg饲料为宜,其作用相当于12g/kg的磷酸二氢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ronicus) 中性植酸酶 磷酸二氢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璐 李静 +4 位作者 麦康森 艾庆辉 张春晓 李会涛 袁禹惠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2-141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1 534.1和3 091.2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在34.2-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但是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高于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变化不显著并且出现平台期(P〉0.05)。同样,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似的变化趋势。2)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鱼体粗灰分、钙和磷含量,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粗灰分含量以及脊椎骨钙和磷含量(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羟脯氨酸、钙离子和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鲈鱼肝体指数及肝脏脂肪和维生素D含量(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肝脏维生素D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并在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达到1 534.1 IU/kg时变化趋于平稳。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431.0 IU/kg饲料。以肝脏维生素D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脏维生素D沉积量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2 444.4 IU/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维生素D 生长 需求 钙磷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花鲈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51
14
作者 常青 梁萌青 +1 位作者 王家林 孙静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22,共6页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和2%的壳聚糖,连续投喂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60d,探讨壳聚糖对花鲈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和1%壳聚糖可以显著促进花鲈的生长,但是不同添加浓度对成活率均无影响。在30d时添...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和2%的壳聚糖,连续投喂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60d,探讨壳聚糖对花鲈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和1%壳聚糖可以显著促进花鲈的生长,但是不同添加浓度对成活率均无影响。在30d时添加0.5%或1%壳聚糖能有效提高花鲈的补体活性、溶菌酶活性和吞噬活性;在60d时仅明显提高补体活性。添加壳聚糖对白细胞的数量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花鲈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和淡水养殖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建和 徐加涛 +2 位作者 林永健 罗刚 毕祥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09-211,共3页
采用Folch液回流提取投喂相同配合饲料的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背部肌肉脂质,脂质经氢氧化钾-三氟化硼法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海水花鲈肌肉脂肪酸中单不饱... 采用Folch液回流提取投喂相同配合饲料的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背部肌肉脂质,脂质经氢氧化钾-三氟化硼法甲酯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肌肉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海水花鲈肌肉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明显高于淡水花鲈,而饱和脂肪酸(SFA)、n-6系列PUFA和AA(C20:4n-6)含量则低于淡水养殖花鲈。海水养殖花鲈和淡水养殖花鲈肌肉中n-6和n-3系列PUFA比值分别为0.27和0.42,均远低于HMSO(英国卫生部)推荐的最高安全限值(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脂肪酸 海水 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良候 叶金聪 +2 位作者 林向阳 温凭 郑镇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7-60,共4页
报道了 1 989~ 1 993年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捕自天然海区、围垦内湾和网箱培育的亲鱼注射 LRH- A与 HCG诱导能顺利排卵 ,产卵率 70 %~ 1 0 0 % ,受精卵卵径 1 .2 5~ 1 .40 mm,浮性卵 ,受精率 2 1 .0 %~ 89.0 % ,在水温 1 ... 报道了 1 989~ 1 993年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捕自天然海区、围垦内湾和网箱培育的亲鱼注射 LRH- A与 HCG诱导能顺利排卵 ,产卵率 70 %~ 1 0 0 % ,受精卵卵径 1 .2 5~ 1 .40 mm,浮性卵 ,受精率 2 1 .0 %~ 89.0 % ,在水温 1 8.0~ 2 1 .2℃、盐度 31 .0~ 34.0的条件下 ,一般经 5 0 .6 7h孵出仔鱼 ,孵化率46 .0 %~ 90 .0 %。人工育苗在室外土池进行 ,最高成活率 1 1 .7%。初孵仔鱼全长 3.5 3~ 4.2 8mm,经培育 6 0 d左右变态为幼鱼。 1 989年 ,1 990年 ,1 991年 ,1 992年和 1 993年分别育出幼鱼 2 790 ,2 4770 ,30 741 ,1 1 6 41及 1 0 5 0 0 0尾 ,全长为 2 .33~ 5 .1 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土池 育苗 人工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桂玲 梁萌青 +3 位作者 周丽 常青 王家林 柳旭东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0(control)、500mg/kg(PR-500)和3000mg/kg(PR-3000)的添加量加入到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基础饲料中,在饲喂42d和84d后分别取样,以血清溶菌酶活力、替代补体活力(ACH50)、头肾巨噬细胞杀菌力及呼吸... 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0(control)、500mg/kg(PR-500)和3000mg/kg(PR-3000)的添加量加入到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基础饲料中,在饲喂42d和84d后分别取样,以血清溶菌酶活力、替代补体活力(ACH50)、头肾巨噬细胞杀菌力及呼吸爆发活力为判据,确定微生态制剂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饲喂84d后的花鲈进行攻毒实验,测定累积死亡率,以确定微生态制剂对花鲈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84d时,实验组的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喂42d时,实验组花鲈的血清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84d时,实验组的溶菌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42d与84d时实验组花鲈的替代补体活力(ACH5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喂84d时,实验组花鲈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R-3000组花鲈的巨噬细胞杀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花鲈的头肾巨噬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花鲈最早出现死亡;攻毒后第27~32h期间,对照组花鲈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复合微生态制剂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和西伯利亚鲟生长激素/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轴相关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勇 薛敏 +3 位作者 王嘉 吴秀峰 郑银桦 韩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8-1292,共15页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CE)技术克隆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西伯利亚鲟( Acipenser baerii Brandt)生长激素( GH)和生长激素受体( GHR ) cDNA 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花鲈 ...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CE)技术克隆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和西伯利亚鲟( Acipenser baerii Brandt)生长激素( GH)和生长激素受体( GHR ) cDNA 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花鲈 GH ( GenBank 登录号 JQ995145) cDNA 全长949 bp,开放阅读框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3.06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6.0%~90.2%;花鲈GHRⅠ( GenBank登录号JX402001) cDNA全长3070 bp,开放阅读框1911 bp,编码63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70.79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2.2%~86.2%;花鲈GHRⅡ( GenBank登录号JQ995146) cDNA全长2926 bp,开放阅读框1749 bp,编码58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4.4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0.8%~81.4%。西伯利亚鲟GH( GenBank登录号JX003684) cDNA全长999 bp,开放阅读框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24.14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8.3%~70.1%;西伯利亚鲟GHR( GenBank登录号JX003685) cDNA全长2283 bp,开放阅读框1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3.4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39.5%~49.2%。花鲈和西伯利亚鲟GH和GHR 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鱼类GH/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轴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西伯利亚鲟 基因克隆 GH/IGF-Ⅰ轴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生长催乳素的分离纯化与N-末端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斌 张培军 +3 位作者 苗宏志 李德尚 森山俊介 川内浩司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3-89,共7页
生长催乳素(SL)是生长激素/催乳素家族的一种新的脑垂体蛋白质激素,本研究首次从鲈鱼脑垂体中分离得到.鲈鱼脑垂体在碱性条件下,经葡聚糖凝胶(SephadexG-100)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出纯化... 生长催乳素(SL)是生长激素/催乳素家族的一种新的脑垂体蛋白质激素,本研究首次从鲈鱼脑垂体中分离得到.鲈鱼脑垂体在碱性条件下,经葡聚糖凝胶(SephadexG-100)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出纯化的鲈鱼生长催乳素,(sbSL),并与大麻哈鱼生长催乳素(sSL)抗体发生特异性的Western免疫印迹交叉反应证实。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鲈鱼生长催乳素分别是由分子量为23.2×103和28.4×103u两种形式组成(后者可能是一种糖基化形式).根据Edman降解原理,测得鲈鱼生长催乳素的N-末端16个氨基酸的序列,它与已知鱼类生长催乳素的N-末端序列比较,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由此进一步证实,分离纯化得到的鲈鱼生长催乳素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生长催乳素 分离 纯化 序列分析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免疫调节剂对花鲈生长性能、免疫力以及细菌感染后存活率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郁欢欢 薛敏 +3 位作者 韩芳 王嘉 郑银桦 吴秀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86-2396,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比较几种免疫调节剂对花鲈生长性能、免疫力以及细菌感染后存活率的影响。首先设计1个鱼粉含量为38.500%的正对照组饲料,然后以豆粕替代正对照组饲料中13.500%的鱼粉作为对照组饲料,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010%预混级黄霉素(... 本试验旨在比较几种免疫调节剂对花鲈生长性能、免疫力以及细菌感染后存活率的影响。首先设计1个鱼粉含量为38.500%的正对照组饲料,然后以豆粕替代正对照组饲料中13.500%的鱼粉作为对照组饲料,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010%预混级黄霉素(负对照组)、0.004%壳寡糖、1.000%百泰A、0.050%酵母细胞壁、0.500%牛磺酸配成5种试验饲料,将上述7个组依次命名为FM、SBM、Fla、COS、GA、YCW、Tau组。选用初始体重为(18.30±0.01)g的花鲈840尾,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72 d后使用维氏气单胞菌(每100 g体重4×104CFU)对花鲈进行背鳍基部肌肉注射攻毒,观察记录攻毒后7 d的累计存活率。结果表明:豆粕替代13.500%的鱼粉后,花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著上升(P<0.05),添加免疫调节剂后上述指标未能得到改善。各组花鲈的肥满度、肝体比没有显著变化(P>0.05),YCW组的脏体比显著高于SBM组(P<0.05),COS组的脾脏指数显著低于SBM组(P<0.05)。攻毒前,Fla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和一氧化氮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但是攻毒48 h后,Fla组花鲈全部死亡。攻毒前,GA、YCW组的血浆补体3含量显著高于COS组(P<0.05)。攻毒后,Tau组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含量、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以及全血呼吸爆发强度在7个组中均处于最高水平。FM、SBM、COS、GA、YCW、Tau组攻毒7 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50%、40%、50%、60%、85%、65%。由结果得出,上述几种免疫调节剂的添加对花鲈的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但是百泰A、酵母细胞壁、牛磺酸显著提高了花鲈的免疫力和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而黄霉素则对花鲈的抗病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免疫调节剂 生长性能 免疫力 细菌攻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