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6 位作者 周晓平 洪波 许奕 黄清海 张珑 佘家贵 赵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 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于 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 ,一侧单纯支架植入 ,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 目的 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于 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 ,一侧单纯支架植入 ,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行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 ,并观察大体解剖及电镜检查。结果 单纯支架植入的动脉瘤内无血栓形成 ,瘤颈处新生内膜生长较慢 ,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内很快形成血栓 ,新生内膜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不但可以降低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可脱卸弹簧圈 颈动脉 宽颈动脉瘤 介入治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张珑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 ,6~ 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 4例手术成功 ,1例失败 ;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 4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 98例临床随访 3~ 3 2个月 ,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 62例 (随访期 6~ 12个月 ) ,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 ,2例明显缩小 ,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 ,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防止动脉瘤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研究 适应证 并发症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6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植入术 宽颈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张珑 佘家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 ,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 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 ,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 ,5 6例成功 ,均达到 90 %以上栓塞 ,载瘤动脉通畅 ,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颅内宽颈动脉瘤 动脉瘤急性破裂 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GDC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 ,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 3~ 6个月 ,无支架内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支架覆盖重要动脉开口并不影响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GDC 血管内支架 填塞 宽颈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复发 侧支血管 难治性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1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 ,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 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 ,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 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 ,4 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 5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 6个月造影随访 5 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 ,4例仍有瘤颈残留 ,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 ;1 2~ 37个月随访 4 3例中 ,2例瘤颈残余 ,1例动脉瘤复发 ,其余完全闭塞 ,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 ,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影像学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颅内宽颈动脉瘤 影像学 介入治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维持时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成林 梁上男 +1 位作者 吴炎宇 邓汉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5-820,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1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术后双联...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1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将患者分为短期组(n=127,持续3个月)、中期组(n=174,持续6个月)、长期组(n=115,持续≥9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3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Log-rank法进行组间对比。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期间416例患者中15例(3.61%,15/416)出现迟发性脑缺血,其中短期组8例、中期组7例,均发生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个月后。短期组、中期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长期组(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瘤颈宽>4 mm、Raymond栓塞效果分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是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Raymond栓塞效果分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为迟发性脑缺血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延长至≥9个月,有助于降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Raymond栓塞效果分级越高,患者越有可能发生迟发性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迟发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英文)
8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通过股动脉途径 ,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 GDC的技术治疗 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 :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通过股动脉途径 ,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 GDC的技术治疗 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 :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 ,其余 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 :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介入疗法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介入治疗成功案例报道 被引量:8
9
作者 彭佳丽 赵蓉 +13 位作者 李格飞 吴依兰 史妍慧 刘译升 赵颖 姚前 张绮婷 王硕 方洁 潘辉 唐学梅 郑博 刘枫荻 刘建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0-1822,共3页
乙状窦憩室是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该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持续性、搏动性耳鸣,呈吹风样,与心搏频率一致,按压左颈部静脉时耳鸣消失,是静脉搏动性耳... 乙状窦憩室是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该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持续性、搏动性耳鸣,呈吹风样,与心搏频率一致,按压左颈部静脉时耳鸣消失,是静脉搏动性耳鸣的典型症状,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左侧乙状窦憩室大而复杂。采用经血管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术后患者耳鸣症状明显改善。介入治疗为静脉窦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憩室 搏动性耳鸣 介入治疗 血管内栓塞术 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T管应用介入技术封堵外科术后胆管瘘2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文亮 魏宁 +2 位作者 徐浩 祖茂衡 王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43-1045,共3页
临床资料 患者1:男,65岁。2009年12月因“腹痛伴黄疸、高热1周”在当地医院拟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胆管结石”予以剖腹探查、胆管切开取石、腹腔引流和留置T管持续胆管冲洗引流等外科治疗,症状和体征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黄疸... 临床资料 患者1:男,65岁。2009年12月因“腹痛伴黄疸、高热1周”在当地医院拟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胆管结石”予以剖腹探查、胆管切开取石、腹腔引流和留置T管持续胆管冲洗引流等外科治疗,症状和体征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黄疸、发热达39℃,T管引流液由约300ml/d增多达800ml/d,色黄,浑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瘘 支架 胆汁瘤 弹簧圈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使用胆道内支架输送器的研制
11
作者 孔令斌 冯青 郑兴仪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1,共2页
采用医用无毒材料 (医用PVC、PE等 ) ,通过加工工艺、粘接工艺的研究 ,优选合适的工艺参数及配方 ,研制成一次性使用胆道内支架输送器。产品经检验表明 ,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经临床试用证明产品符合临床要求。
关键词 一次性 使用 胆道内支架输送器 研制 胆道狭窄扩张 介入治疗 PVC 医用PE ABS 聚氯乙烯 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