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 on the Magnetopause From Global MHD Simulations
1
作者 HUANG Zhaohui DING Kai WANG 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1,共7页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B_z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and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_d are generally treat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solar wind that determine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sph... The north-south component B_z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 and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_d are generally treat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solar wind that determine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sphere.By using the 3D global MHD simulations,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planetary Electric Field(IEF) on the size and shape of magnetopause quantitatively. 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the geometry of the magnetopause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P_d and B_z,as expected.However,the dawn-dusk IEFs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magnetopause erosion because of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thus affecting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magnetopause.Higher solar wind speed with the same B_z will lead to bigger dawn-dusk IEFs,which means the higher reconnection rate,and then results in more magnetic flux removal from the dayside. Consequently,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moves inward and flank magnetopause moves ou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电场 磁层顶 MHD 模拟 几何形状 行星际磁场 几何处理 太阳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赤道电场穿透效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魏勇 洪明华 +1 位作者 万卫星 杜爱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9-1284,共6页
电场穿透作为强烈地磁活动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电动力学耦合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关注于观测证据的寻找以及物理过程的模拟,"电场穿透效率"这一重要定量化指标... 电场穿透作为强烈地磁活动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电动力学耦合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关注于观测证据的寻找以及物理过程的模拟,"电场穿透效率"这一重要定量化指标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本文定义赤道电场增量与对应的行星际电场增量的比值为穿透效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穿透效率的地方时变化以及与中性风发电机的关系做了实验性讨论,在一定简化条件下结果表明:(1)不考虑跨极盖电势饱和的情况下,赤道电场增量与行星际电场增量呈线性关系,且中性风发电机并不影响电场穿透效率;(2)恒定重联线长度L的限定下,穿透效率具有明显地方时依赖性.例如对于L=2.6RE,在9LT至23LT之间,穿透效率维持在10%左右;0LT至7LT之间,穿透效率迅速从2%上升至30%后又迅速回落到原始水平,形成尖峰.这些结果基本符合观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行星际电场 电场穿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向电流极性和密度异常事件统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慧 虞蕾 郑志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4-1307,共14页
本文利用Swarm卫星2015—2016年高精度的磁场矢量数据,将晨昏地方时扇区高纬场向电流(Field-Aligned Currents,FACs)事件按极性和电流密度分为四类,并首次比较研究了四类FACs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极性正常事件(晨... 本文利用Swarm卫星2015—2016年高精度的磁场矢量数据,将晨昏地方时扇区高纬场向电流(Field-Aligned Currents,FACs)事件按极性和电流密度分为四类,并首次比较研究了四类FACs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极性正常事件(晨侧靠极侧电流元向下流入电离层,靠赤道侧电流元向上流出电离层,昏侧电流极性相反,即传统意义上的R1和R2FACs)发生率约为70%,其中R1FACs强于R2事件的发生率为R1FACs弱于R2的3~5倍;极性异常事件(与传统的R1和R2FACs流向相反,两片电流元定义为R1*和R2*FACs)发生率约占30%,其中R1*<R2*的发生率约为R1*>R2*的1.5~2.5倍.进一步分析发现极性正常事件主要发生在南向IMF Bz期间,与重联电场相关性较好,净电流密度随着重联电场和电离层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R1<R2事件通常位于IMF Bz北向偏转期间,与亚暴过程有关.同时,极性异常事件通常发生于北向IMF Bz期间.相对于极性正常事件,极性异常事件所处磁纬向极侧偏移4°.在北半球,晨侧R1*>R2*事件通常发生在IMF By<0期间,昏侧事件主要发生在IMF By>0期间,而R1*<R2*事件所对应IMF By极性相反,南半球情形与北半球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行星际磁场 重联电场 亚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继春 田剑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 利用ACE卫星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观测数据和相应时期的Dst指数,分析了行星际电场和Dst指数的相关关系,讨论了行星际电场作为研究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良好参数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行星际电场与Dst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强和中等地磁活动期间,存在显著的突变特征曲线;相对于丁、V2Bz、VB2和ε,行星际电场的突变特征曲线更易识别;弱的扰动磁层背景状况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及电场晨昏分量的较大波动影响着磁暴的发展,使磁暴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从而增加磁暴的强度;对主相有多个发展阶段磁暴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电场 太阳风 磁暴 DST指数 地磁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主相多阶发展行星际起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佟亚男 刘四清 +2 位作者 张效信 林瑞淋 龚建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9-1456,共18页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 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与磁云有关的80起中强磁暴(Dst*≤-50nT),对其主相期间不同发展阶数磁暴的行星际起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研究了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以及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在磁暴主相多阶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并对导致磁暴主相增加一阶的行星际起因做了初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有一半以上的中强磁暴主相具有多个发展阶段,其中一阶磁暴和多阶磁暴(包括二阶和二阶以上磁暴)在中等磁暴(-100nT%Dst*≤-50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8%和46.2%,在强磁暴(Dst*≤一100nT)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6%和57.4%;(2)随着磁暴主相发展阶数的增加,磁暴主相的平均持续时间也随之延长;(3)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磁云本体单独作用、鞘区与磁云共同作用、磁云与其他行星际结构共同作用都可能引起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4)有46.5%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与磁云本体共同作用引起,有34.9%的多阶磁暴是由鞘区磁场单独作用和磁云本体单独作用引起,其余的多阶磁暴是由其他复杂行星际结构引起;(5)在鞘区磁场单独作用的事件中,鞘区磁场结构是影响磁暴主相多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6)磁暴主相的多阶发展与晨昏电场Ey、行星际磁场Bx南向分量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Ey和Bx阶段性的发展,磁暴主相也呈现多阶发展的趋势,且每阶Dst’极小值与该阶Eymax和Bxmi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耦合方程分别为Dst*min=-34.62—11.89×Eymax和Dst*min=-5.90+8.50×Bx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磁暴 DST指数 磁云 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 行星际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侧伴随电子加速的离子上行事件的分布特征
6
作者 余尧 胡泽骏 蔡红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9-1846,共18页
本文基于2005年1月和7月DMSP F13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侧伴随电子加速的顶部电离层离子整体上行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离子上行主要发生在磁纬70°~80°MLAT范围内,加速电子磁层源区对应低纬边界层和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冬... 本文基于2005年1月和7月DMSP F13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侧伴随电子加速的顶部电离层离子整体上行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离子上行主要发生在磁纬70°~80°MLAT范围内,加速电子磁层源区对应低纬边界层和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冬季上行存在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主要发生在晨侧(06∶00—09∶00 MLT),夏季上行主要发生在磁正午(09∶00—15∶00 MLT),以磁正午为中心近似呈对称分布,并且冬季离子上行发生率显著高于夏季;离子上行发生率在中等地磁活动时期显著增强,上行区域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向低纬度方向扩展;行星际磁场Bx>0时,对应等离子体片边界层13∶00—18∶00 MLT和06∶00—09∶00 MLT区域内上行发生率增加,行星际磁场By的方向会导致上行高发区以磁正午为中心发生反转,行星际磁场南向时,上行发生率增强;冬季离子上行平均速度高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加速 离子上行 地磁活动 行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行星际磁场下的场向电流统计学研究
7
作者 曹雪 刘丁维 +1 位作者 黄韬 张科灯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18,共8页
基于CHAMP卫星高精度磁场观测数据,对2001—2009年径向行星际磁场(RIMF,radial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s)条件下的场向电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与2001—2009年期间场向电流的平均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正午时... 基于CHAMP卫星高精度磁场观测数据,对2001—2009年径向行星际磁场(RIMF,radial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s)条件下的场向电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与2001—2009年期间场向电流的平均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正午时刻场向电流的平均强度对地偶极子倾角有明显线性依赖,冬夏季电流强度比值约为3左右,RIMF条件下冬夏季比值降为2;相对年平均值来说,RIMF条件下行星际磁场总幅度、重联电场、太阳风动压均有所减小,AE指数减弱,Dst指数略有降低;在通常情形下重联电场是场向电流很好的控制参数,但是在RIMF下,重联电场不再与电流强度相关;北半球电流强度在向地IMF条件下大于向日IMF,而南半球则相反,虽然RIMF条件下场向电流的均值小于年平均值,但是正午时段场向电流强度大于年平均值的概率大约为0.2,RIMF条件下仍然有地磁扰动事件(比如亚暴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径向行星际磁场 重联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