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采用RCT研究的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采用RCT研究的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或nCPAP干预,观察患儿动脉血气分析、应用nIPPV和nCPAP时间、并发症和预后等指标,比较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后需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比例及其预后结局。结果研究期间nIPPV组纳入48例,nCPAP组纳入53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胎龄、年龄、出生体重、出生后5 m inApgar评分、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和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呼吸衰竭原发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治疗后1 h血气分析pH和PaO2显著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治疗成功率为77.1%(37/48例),nCPAP组为62.3%(33/53例),nIPPV组显著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成功的患儿平均应用nIPPV和nCPAP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的预后结局中治愈和好转出院45/48例(93.8%),nCPAP组为46/53例(8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相比,nIPPV治疗可显著降低呼吸衰竭新生儿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比例。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加肺复张策略(LR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创伤后合并ARDS的患者28例,先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维持8 h后,随机选择ASV或继续IPPV机械通气。选择ASV通气模式时,其分钟通...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加肺复张策略(LR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创伤后合并ARDS的患者28例,先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维持8 h后,随机选择ASV或继续IPPV机械通气。选择ASV通气模式时,其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IPPV时相同。通气时,两种模式下的呼气末正压(PEEP)均按0、5、10cmH2O依次增加,每一PEEP的通气时间为60 m in。ASV通气模式时,在每一PEEP水平加用LRM(ASV+LRM模式)。前一通气模式使用3h后,将通气模式调为IPPV,PEEP调到0;1h后换另一种模式。每个PEEP水平通气50 m 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在同一PEEP水平下,ASV+LRM模式与IPPV模式相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SV+LRM模式时,同一PEEP水平下气道峰值压(PI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EEP为5cmH2O时,肺动态顺应性、动脉氧分压和氧供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LRM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手汗症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D组(双腔管组)行单肺通气;L组(喉罩组)行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目的评估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手汗症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D组(双腔管组)行单肺通气;L组(喉罩组)行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双手温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喉罩/双腔管置入前(T2)、喉罩/双腔管置入后1 m in(T3)、右胸切皮即刻(T4)、切断右胸交感神经即刻(T5)、右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6)、切断左胸交感神经即刻(T7)、左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8)、苏醒后拨喉罩/双腔管即刻(T9)各时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etCO2、SpO2、MAP、HR等指标。同时记录喉罩/双腔管置入时间、麻醉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麻醉药的用量。结果 L组置入时间和麻醉时间明显少于D组(P<0.05);L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D组(P<0.05),两组麻醉手术均顺利,未发生呕吐、反流、误吸,术后无声音嘶哑。拔喉罩/双腔管呛咳、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D组(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明显高于T1和T2时(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亦明显高于L组(P<0.05)。胸腔镜操作期间两组T5和T7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P<0.05)。结论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适用于胸腔镜手汗症手术的麻醉。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小潮气量间歇正压通气(IPPV)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哮喘患者全身麻醉时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哮喘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常规潮气量(10 mL/kg)IPPV,B组小潮气量...目的·探究小潮气量间歇正压通气(IPPV)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哮喘患者全身麻醉时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哮喘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常规潮气量(10 mL/kg)IPPV,B组小潮气量(6 mL/kg)IPPV,C组小潮气量(6 mL/kg)IPPV加低水平PEEP(5 cm H_2O)。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即刻及诱导后5、30、60、120 min的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肺泡动态顺应性(Cdyn)。监测麻醉诱导前脱氧5 min和麻醉诱导后60、120 min动脉血气;记录血氧分压(PaO_2)和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数值。结果·与A组相比,C组各时段Ppeak均明显降低(P<0.01),而在麻醉诱导后60、120 min Cdyn均显著增高(P<0.05)。与A和B组相比,C组在麻醉诱导后60、120 min PaO_2也明显升高(P<0.01)而PaCO_2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哮喘患者而言,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模式可降低气道压力,提高肺动态顺应性,改善氧合参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呼吸管理模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疗效。方法采用RCT研究的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NICU住院的呼吸衰竭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分别实施nIPPV或nCPAP干预,观察患儿动脉血气分析、应用nIPPV和nCPAP时间、并发症和预后等指标,比较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后需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比例及其预后结局。结果研究期间nIPPV组纳入48例,nCPAP组纳入53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胎龄、年龄、出生体重、出生后5 m inApgar评分、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和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呼吸衰竭原发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治疗后1 h血气分析pH和PaO2显著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治疗成功率为77.1%(37/48例),nCPAP组为62.3%(33/53例),nIPPV组显著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成功的患儿平均应用nIPPV和nCPAP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的预后结局中治愈和好转出院45/48例(93.8%),nCPAP组为46/53例(8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相比,nIPPV治疗可显著降低呼吸衰竭新生儿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比例。
文摘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加肺复张策略(LR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创伤后合并ARDS的患者28例,先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维持8 h后,随机选择ASV或继续IPPV机械通气。选择ASV通气模式时,其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IPPV时相同。通气时,两种模式下的呼气末正压(PEEP)均按0、5、10cmH2O依次增加,每一PEEP的通气时间为60 m in。ASV通气模式时,在每一PEEP水平加用LRM(ASV+LRM模式)。前一通气模式使用3h后,将通气模式调为IPPV,PEEP调到0;1h后换另一种模式。每个PEEP水平通气50 m 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在同一PEEP水平下,ASV+LRM模式与IPPV模式相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SV+LRM模式时,同一PEEP水平下气道峰值压(PI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EEP为5cmH2O时,肺动态顺应性、动脉氧分压和氧供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LRM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
文摘目的评估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在胸腔镜手汗症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拟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汗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D组(双腔管组)行单肺通气;L组(喉罩组)行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双手温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喉罩/双腔管置入前(T2)、喉罩/双腔管置入后1 m in(T3)、右胸切皮即刻(T4)、切断右胸交感神经即刻(T5)、右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6)、切断左胸交感神经即刻(T7)、左侧入镜孔缝合完成(T8)、苏醒后拨喉罩/双腔管即刻(T9)各时点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etCO2、SpO2、MAP、HR等指标。同时记录喉罩/双腔管置入时间、麻醉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麻醉药的用量。结果 L组置入时间和麻醉时间明显少于D组(P<0.05);L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D组(P<0.05),两组麻醉手术均顺利,未发生呕吐、反流、误吸,术后无声音嘶哑。拔喉罩/双腔管呛咳、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D组(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明显高于T1和T2时(P<0.05),D组MAP、HR水平在T3和T9时亦明显高于L组(P<0.05)。胸腔镜操作期间两组T5和T7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P<0.05)。结论喉罩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适用于胸腔镜手汗症手术的麻醉。
文摘目的·探究小潮气量间歇正压通气(IPPV)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哮喘患者全身麻醉时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哮喘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常规潮气量(10 mL/kg)IPPV,B组小潮气量(6 mL/kg)IPPV,C组小潮气量(6 mL/kg)IPPV加低水平PEEP(5 cm H_2O)。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即刻及诱导后5、30、60、120 min的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肺泡动态顺应性(Cdyn)。监测麻醉诱导前脱氧5 min和麻醉诱导后60、120 min动脉血气;记录血氧分压(PaO_2)和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数值。结果·与A组相比,C组各时段Ppeak均明显降低(P<0.01),而在麻醉诱导后60、120 min Cdyn均显著增高(P<0.05)。与A和B组相比,C组在麻醉诱导后60、120 min PaO_2也明显升高(P<0.01)而PaCO_2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哮喘患者而言,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模式可降低气道压力,提高肺动态顺应性,改善氧合参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呼吸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