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材料Co-SiW_(12)-CB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1
作者 张以菊 郭军 +2 位作者 张丹 邱双艳 卢林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5,100,共7页
采用浸渍法并在160℃的空气中退火制备了钴原子团簇-多钨金属氧簇-炭黑复合材料(Co Clusters-SiW_(12)-CB,简写为Co-SiW_(12)-CB),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投射电子显微镜(HADDF-STEM)、X射... 采用浸渍法并在160℃的空气中退火制备了钴原子团簇-多钨金属氧簇-炭黑复合材料(Co Clusters-SiW_(12)-CB,简写为Co-SiW_(12)-CB),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投射电子显微镜(HADDF-S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能谱仪(EDS)及BET测试对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测试其析氢性能。结果表明:Co原子团簇可以稳定地锚定在表面,得益于金属-载体的相互作用;在1.0mol/L KOH碱性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所需的析氢反应过电位为423mV,塔菲尔斜率为119mV/dec。此外,催化材料的稳定性较好,在碱性电解液中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析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原子团簇 多金属氧酸盐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和环己烯分步制联环己烷过程催化剂设计及性能提升研究
2
作者 刘瑞林 王森 +5 位作者 孟繁春 李卓 杨慧敏 赵世超 覃勇 张斌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0-1298,共9页
联环己烷是一种高储氢密度、低沸点储氢试剂。与联苯加氢相比,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制环己基苯再加氢是一种有望实现大规模制备联环己烷的途径。在成熟的烷基化技术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高效环己基苯加氢催化剂的研发。本研究首先使用酸化的... 联环己烷是一种高储氢密度、低沸点储氢试剂。与联苯加氢相比,苯和环己烯烷基化制环己基苯再加氢是一种有望实现大规模制备联环己烷的途径。在成熟的烷基化技术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高效环己基苯加氢催化剂的研发。本研究首先使用酸化的USY分子筛催化苯和环己烯烷基化至环己基苯,获得100%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进一步通过原子层沉积(ALD)在γ-Al_(2)O_(3)表面预先沉积不同厚度的TiO_(2)膜后再负载铂颗粒制得Pt/TiO_(2)/γ-Al_(2)O_(3)催化剂,研究TiO_(2)膜提升催化剂环己基苯加氢性能机制。TEM、CO脉冲吸附、CO-DRIFTs、准原位XPS、H-D交换和H2-TPR表征显示,与Pt/γ-Al_(2)O_(3)相比,Pt/TiO_(2)/γ-Al_(2)O_(3)催化剂不改变Pt颗粒的分散度,但能够形成新的Pt-TiO_(2)相互作用,提高铂表面电子密度、平面活性位点比例和降低氢溢流能垒,提升环己烷基苯加氢性能。研究为进一步发展联环己烷有机液态储氢试剂提供理论支持。相关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调控策略可应用于其他芳香性分子高效加氢催化剂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态储氢 联环己烷 加氢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原子层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确定丙氨酸-α-多肽构象稳定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长生 王嘉 杨忠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488,共4页
使用 B3 LYP/6-3 1 G* 方法优化得到了丙氨酸二肽和三肽分子的 2 3个稳定构象 .定义了丙氨酸多肽中的特殊氢原子 .对构象中与特殊氢原子有关的主要弱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种快速确定多肽构象稳定性的新方法 .确定了相应的弱相... 使用 B3 LYP/6-3 1 G* 方法优化得到了丙氨酸二肽和三肽分子的 2 3个稳定构象 .定义了丙氨酸多肽中的特殊氢原子 .对构象中与特殊氢原子有关的主要弱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种快速确定多肽构象稳定性的新方法 .确定了相应的弱相互作用参数 .将新方法应用于三肽分子构象相对稳定性的预测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氢原子 七元环H…O作用 五元环H…O作用 HH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构筑Pd/TiO_(2)限域催化剂及其在1,4-丁炔二醇加氢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淑芳 杨高举 +2 位作者 褚盼楠 张斌 赵永祥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8-355,I0001,I0002,共10页
利用ALD制备了TiO_(2)限域的Pd催化剂,研究了限域空间内Pd纳米颗粒与TiO_(2)的界面作用对1,4-丁炔二醇(BYD)加氢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管外负载型催化剂,限域催化剂在催化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反应中体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1,4-丁烯二... 利用ALD制备了TiO_(2)限域的Pd催化剂,研究了限域空间内Pd纳米颗粒与TiO_(2)的界面作用对1,4-丁炔二醇(BYD)加氢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管外负载型催化剂,限域催化剂在催化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反应中体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1,4-丁烯二醇的选择性.HR-TEM、EDX-Mapping、XRD、XPS和H2-TPR表征说明,限域体系中Pd-TiO_(2)的界面相互作用强于传统TiO_(2)表面负载型Pd催化剂,这种强界面作用不仅能够提高BYD的加氢活性,也可抑制半加氢产物1,4-丁烯二醇的异构化和深度加氢,提高1,4-丁烯二醇的选择性,而且限域结构也可阻止管内壁Pd纳米颗粒的脱落,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限域结构 Pd-催化剂 界面相互作用 1 4-丁炔二醇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水复合物中氢键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原媛 孙乐 +2 位作者 李玉莹 王晓红 黄正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在MP2/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AP与水分子通过不同种氢键作用形成的6种AP-H2O复合物.首先分析这些复合物的几何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然后运用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自然键轨道理论(... 为了解对乙酰氨基酚(A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在MP2/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AP与水分子通过不同种氢键作用形成的6种AP-H2O复合物.首先分析这些复合物的几何结构、能量和振动频率,然后运用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定域分子轨道-能量分解分析(LMO-EDA)等理论和方法对AP-H_2O复合物中的氢键相互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AP分子中的—CH基团与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的C8H8A···O2A分子内氢键在多数AP-H_2O复合物中被保留下来;(2)AW1和AW6中的分子间氢键强于其他氢键;(3)AP的羰基氧原子是最有可能与H_2O分子形成氢键的位点,第2个最有可能与H_2O分子形成氢键的位点是AP的酚羟基,前者中H_2O是质子供体,而后者中H_2O则是质子受体;(4)AP-H_2O的形成过程中,氢键作用与结构畸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AP-H_2O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但前者的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复合物 氢键作用 自然键轨道理论(NBO) 分子中原子的量子理论(QTA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