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巷道稳定性多参量监测 被引量:37
1
作者 姜耀东 吕玉凯 +1 位作者 赵毅鑫 高占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01-1606,共6页
以综采工作面前方出现小断层为研究背景,采用锚杆测力计、锚索测力计、多功能测枪、电磁辐射仪、红外测温仪、风速计及湿度计等多参量手段对巷道稳定性进行了监测;通过对巷道围岩的应力、位移、电磁辐射和温度同步监测的同时,实现了对... 以综采工作面前方出现小断层为研究背景,采用锚杆测力计、锚索测力计、多功能测枪、电磁辐射仪、红外测温仪、风速计及湿度计等多参量手段对巷道稳定性进行了监测;通过对巷道围岩的应力、位移、电磁辐射和温度同步监测的同时,实现了对巷道围岩体的宏细观相结合的成功监测。结合数值模拟对断层位置处的应力和内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多参量监测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温度作为内能的直接表现形式,有着和应力、位移相同的发展变化规律;电磁辐射体现着煤岩体内部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微破裂的频次,能在细观上监测巷道围岩体变化;多参量中各参量依照其重要性及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巷道变形量、电磁辐射强度值、巷道内部温度、巷道应力;结合电磁辐射、温度、应力和位移的多参量监测方法可以实现对巷道围岩体进行不同的空间尺度、全方位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断层 多参量监测 主成分分析 宏细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推进剂复合材料贮箱基体开裂预测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任明法 张笑闻 +2 位作者 常鑫 黄诚 王博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05-1012,共8页
基于六边形单胞模型,构建了宏细观结构力学响应场间的关联矩阵,建立了低温推进剂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宏细观一体化分析方法,采用工程常用的能够预测不同失效模式的宏细观强度准则,对机械和温度载荷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基体开裂进行预测。... 基于六边形单胞模型,构建了宏细观结构力学响应场间的关联矩阵,建立了低温推进剂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宏细观一体化分析方法,采用工程常用的能够预测不同失效模式的宏细观强度准则,对机械和温度载荷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基体开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机械载荷下,与试验数据相比,宏观Hashin准则、改进的宏观Tsai-Wu准则、细观最大应力准则和细观Hashin准则均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但在温度载荷下,由于考虑了组分材料间热力学性能的不匹配,使用细观强度准则与宏观强度准则预测的结果相比具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不同载荷情况下基体开裂预测结果的分析,提出了采用细观最大应力准则作为基体开裂判据,同时结合考虑组分材料热力学性能差异影响的宏细观一体化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低温推进剂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基体开裂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贮箱 基体开裂 低温 单胞模型 强度准则 宏细观一体化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伟锞 李志强 李晓丽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第1期36-48,共13页
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 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余震法,为震后快速判定宏观震中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对1970年以来近40组破坏性地震的研究,利用余震法可在震后6h根据地震破裂性质推断宏观震中,其准确度、时效性都能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场快速评估 余震法 微观震中 宏观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CFD耦合方法的煤系土边坡失稳机理宏细观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鸿 张榜 +1 位作者 丰浩然 吴灿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72,共10页
边坡的宏观力学特性是由组成土体颗粒的细观参数及其运动决定的,基于连续介质模型的有限元方法虽然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基本等效地得到边坡土体的应力变形特性,但难以反映边坡体在微细观尺度上的变形失稳机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将离散元方... 边坡的宏观力学特性是由组成土体颗粒的细观参数及其运动决定的,基于连续介质模型的有限元方法虽然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基本等效地得到边坡土体的应力变形特性,但难以反映边坡体在微细观尺度上的变形失稳机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将离散元方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进行耦合,建立了煤系土边坡3维DEM-CFD流固耦合细观作用计算模型,对降雨作用下煤系土边坡失稳破坏的细观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EM-CFD流固耦合方法模拟的煤系土边坡破坏形式主要是雨水冲刷,边坡滑动面预测为近似的直线段,这与室外模型试验边坡雨水冲刷的范围非常接近,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适应性。边坡土体颗粒的力链、配位数以及孔隙率等细观参数,在降雨过程中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如坡顶颗粒的孔隙率由初始状态的0.35变化至失稳状态的0.80,这些细观参数的变化与边坡土体的宏观力学表现直接关联。文中通过对颗粒细观参数变化分析,从细观角度解释了雨水作用下煤系土边坡的破坏演变规律。研究成果为该区域煤系土边坡的防护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并从微细观角度更好地分析离散介质岩土工程的宏观力学规律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土边坡 失稳机理 DEM-CFD流固耦合方法 模型试验 宏细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