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ano powder(Al2O3-CaO)addition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blend matrix composite 被引量:1
1
作者 Hayder Abbas Sallal Alaa AAbdul-Hamead Farhad Mohammad Othm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25-431,共7页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hich consists of two materials(Al2 O3-CaO),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particles on the ...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hich consists of two materials(Al2 O3-CaO),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particle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polymer blend(EP 4%+96%UPE).The powder was evalu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SEM),particle size analysis,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X).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co mposite material was assessed by tensile test,bending test and hardness test.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howed goo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aluminum oxide and calcium oxide,smoothness in particles’size at calcination in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formation of different shapes of nanoparticles and different(kappa and gamma)phases of the Al2 O particles.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behavior tests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ed composite material,especially at 1.5%,compared with polymer blend material without nano powder addition.The tensile properties improved about(24 and 14.9)%and bending resistance about(23.5 and16.8)%and hardness by(25 and 22)%when adding particles of size(63.8 and 68.6)respectively.Therefore,this refl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manufacture the nanoco mposite powd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is powder as a strengthening material for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using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in bio applications,especially in the fabrication of artificial li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OL-GEL method polymer BLEND MATRIX nanocomposit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Ba_(5)Nb_(4)O_(15)提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薄膜的储能性能
2
作者 刘阳 郭铁柱 +2 位作者 郭艳 赵维琛 周迪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29,共6页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在开发具有高储能密度的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超薄五铌酸钡(Ba_(5)Nb_(4)O_(15),BNO)纳米片,并将其作为填料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和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复...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在开发具有高储能密度的电容器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超薄五铌酸钡(Ba_(5)Nb_(4)O_(15),BNO)纳米片,并将其作为填料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和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复合制备纳米复合薄膜,研究超薄BNO纳米片对聚合物复合薄膜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NO低添加量下,聚合物纳米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和电气强度均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提高了能量密度。当BNO质量分数为0.5%时,纳米复合薄膜的最大能量密度达到了13.96 J/cm^(3),较纯P(VDF-CTFE)/PMMA聚合物提高了2.6倍,储能效率达到了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纳米片 五铌酸钡 界面极化 聚合物纳米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自组装工艺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3
作者 宋寒霖 赫玉欣 +3 位作者 张丽 王浏杰 杜厚义 张瑞麟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7,共6页
基于界面自组装工艺制备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PBNCs)因具有强度高、韧性大、制造成本低、制备流程简单、适用性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研究。简要介绍了界面自组装工艺的原理及PBNCs的种类,综述了PBNCs在传感器、电容器和光电探测器等领... 基于界面自组装工艺制备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PBNCs)因具有强度高、韧性大、制造成本低、制备流程简单、适用性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研究。简要介绍了界面自组装工艺的原理及PBNCs的种类,综述了PBNCs在传感器、电容器和光电探测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PBNCs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自组装 纳米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Ir合金@超支化聚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硝基苯加氢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文涛 张明明 +2 位作者 邓益 赵燕熹 黄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3,共5页
以IrCl_(3)和PdCl_(2)为金属前驱体,120℃反应1 h得到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HBP)负载的双金属复合材料,继而在350℃煅烧2 h合成得到HBP自组装碳骨架限域稳定的Pd-Ir合金纳米粒子(Pd-Ir@HBP-350)。结果表明,以Pd-Ir@HBP-350为硝基苯加氢催... 以IrCl_(3)和PdCl_(2)为金属前驱体,120℃反应1 h得到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HBP)负载的双金属复合材料,继而在350℃煅烧2 h合成得到HBP自组装碳骨架限域稳定的Pd-Ir合金纳米粒子(Pd-Ir@HBP-350)。结果表明,以Pd-Ir@HBP-350为硝基苯加氢催化剂,在异丙醇中,1.5 MPa H_(2)压力下60℃反应2 h,硝基苯转化率为100%,苯胺选择性达99%以上,表现出高催化活性、高选择性、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合物 Pd-Ir合金 复合纳米材料 硝基苯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7)La_(3)Zr_(2)O_(12)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
5
作者 毛亭欣 丁丽香 +1 位作者 张海军 雷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6-366,共11页
石榴石型无机固态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LLZO)因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宽的电位窗口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全固态电池理想的电解质材料之一。然而,LLZO在制备过程中存在高温锂挥发、立方相结构难以稳定以及烧结致... 石榴石型无机固态电解质Li_(7)La_(3)Zr_(2)O_(12)(LLZO)因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宽的电位窗口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全固态电池理想的电解质材料之一。然而,LLZO在制备过程中存在高温锂挥发、立方相结构难以稳定以及烧结致密度低等问题,离子电导率提升空间受限,阻碍了其商业应用。本文介绍了LLZO的制备技术进展,包括烧结助剂法、微波烧结法和电场辅助烧结法,系统分析了抑制锂挥发与提高致密度的策略;探讨了LLZO在Li位、Zr位以及La位的元素掺杂改性,以及LLZO-聚合物复合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设计开发具有更高离子电导率的LLZO固态电解质提供参考;总结了LLZO烧结制备、掺杂改性和复合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LLZO固态电解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7)La_(3)Zr_(2)O_(12) 无机固态电解质 掺杂改性 聚合物 复合改性 固相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木质文物保护的全氢聚硅氮烷疏水涂层
6
作者 沈鑫 欧军飞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80,共12页
木质文物易受潮,导致其保存状况不稳定。全氢聚硅氮烷(PHPS)是一种陶瓷涂层前驱体,具有室温固化、成膜透明、硬度高、附着力强等优点。首次将PHPS用于木质文物封护,研究涂料固含量等因素对涂层透光性、疏水性、耐久性等因素的影响。当P... 木质文物易受潮,导致其保存状况不稳定。全氢聚硅氮烷(PHPS)是一种陶瓷涂层前驱体,具有室温固化、成膜透明、硬度高、附着力强等优点。首次将PHPS用于木质文物封护,研究涂料固含量等因素对涂层透光性、疏水性、耐久性等因素的影响。当PHPS固含量为6 wt.%时,木材表面涂层的疏水性最佳,接触角可达122°;涂层的疏水性能使得木材的吸水率从原来的91%显著降低至约28%。涂层具备良好的透明度,可见光透过率约为91%,使得涂覆前后木材的颜色变化极小(色差值ΔE仅为1.88),肉眼几乎无法察觉差异。涂层表现出良好耐久性,在面对砂纸摩擦、水流/沙砾冲击、酸液浸泡、紫外辐照等各种机械和化学作用时,疏水性没有显著下降。全氢聚硅氮烷涂层能有效延缓水分渗透,抵御物理、化学侵蚀,从而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在木质文物保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聚合物 陶瓷涂层 透明 防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薄膜电容器应用的高储能密度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研究进展
7
作者 尹训茜 倪金哲 +2 位作者 孙大宇 陈昭伟 贾芷若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6-2259,共14页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朝着多功能化、集成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传统介电材料很难满足电力电子设备对高能量密度以及小设备体积和重量的需求。高储能密度的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因其优异的加工性能、良好的可设计性和介电性能而受到了广...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朝着多功能化、集成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传统介电材料很难满足电力电子设备对高能量密度以及小设备体积和重量的需求。高储能密度的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因其优异的加工性能、良好的可设计性和介电性能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首先介绍了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及界面;然后,从低含量填料填充、核壳结构(改性)填料填充、聚合物电介质表面处理和多层结构构建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高储能密度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体系的构建策略;最后,指出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材料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电容器 电介质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储能性能 核壳结构 多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体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隋洋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3-1217,共5页
综述了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体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自由体积增大理论、约束释放理论以及选择性吸附理论三种降黏理论,总结了各个理论适用体系需满足的条件(包括纳米填料的尺寸、数量等)。指出大多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降黏机理仍... 综述了纳米填料对聚合物基体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自由体积增大理论、约束释放理论以及选择性吸附理论三种降黏理论,总结了各个理论适用体系需满足的条件(包括纳米填料的尺寸、数量等)。指出大多数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降黏机理仍尚不明确,现有降黏理论无法对这些体系的降黏现象做出解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降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填料 降黏理论 自由体积增大理论 约束释放理论 选择性吸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小娟 张平 +3 位作者 吴垠 周邦富 贺丽 张治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6-340,共5页
战创伤导致的出血失控被认为是战场上引起减员甚至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开发快速高效的止血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野战外科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战创伤止血材料的分类、特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 战创伤导致的出血失控被认为是战场上引起减员甚至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开发快速高效的止血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野战外科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战创伤止血材料的分类、特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战场上新型纳米止血材料的研发和设计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创伤 快速高效止血 高分子类止血材料 无机类止血材料 新型纳米止血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P(AM-BA)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絮凝效能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红梅 祝凤蕊 +4 位作者 尹玲 孙林阳 李凯欣 张颖 齐晗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A以化学键连接在聚丙烯酰胺(PAM)长链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离子键连接。PAC-P(AM-BA)热分解温度为233.93℃,比表面积为30.351m^(2)·g^(-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AC-P(AM-BA)最佳投加量为20 mg·L^(-1),沉降时间为10 h,其絮体分形维数为1.733。在絮凝效能对比实验中,PAC-P(AM-BA)的平均除油率为90.3%,较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分别高出16.4%和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胶束聚合法 无机-有机杂化 高分子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膜分离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岳庆友 王宝珠 +2 位作者 李存磊 赵然磊 乔雨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0-1245,共16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低温蒸馏法等传统工艺相比,膜分离法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小型化、环境友好、易与其他技术集成等优势。目前,膜材料的选择、改性以及对膜结构的重构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低温蒸馏法等传统工艺相比,膜分离法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小型化、环境友好、易与其他技术集成等优势。目前,膜材料的选择、改性以及对膜结构的重构是提高膜材料分离性能的关键。该文总结对比了有机聚合物膜、无机膜及混合基质膜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分离机理、材料及性能进行了介绍,重点综述了材料的改性研究及用于制备混合基质膜的填充材料,展望了CO_(2)分离膜材料性能改进的研究方向及膜分离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膜分离法 有机聚合物膜 无机膜 混合基质膜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宇 侯珊珊 由福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井下环境要求,而无机纳米材料又存在分散性不足的缺陷,将纳米材料接枝到聚合物链上或将聚合物嵌入纳米材料中形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可发挥两种材料的协同增效作用,进而提升水基钻井液的综合性... 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井下环境要求,而无机纳米材料又存在分散性不足的缺陷,将纳米材料接枝到聚合物链上或将聚合物嵌入纳米材料中形成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可发挥两种材料的协同增效作用,进而提升水基钻井液的综合性能。文章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改善水基钻井液流变性、优化封堵降滤失性、增强封堵防塌性方面的应用,总结了其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改善钻井液流变性的机理包括聚合物增强固体纳米颗粒在钻井液中的分散性、增加流体层间内摩擦力、通过聚合物与黏土颗粒之间的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等。优化钻井液封堵降滤失性的机理包括利用无机纳米材料对微孔进行封堵,形成致密的泥饼,利用聚合物的强吸附性和两亲性,在泥饼表面形成疏水膜等。增强钻井液封堵防塌作用的机理包括纳米颗粒桥接和堵塞页岩纳米孔隙,形成致密屏障,阻止水分子侵入页岩;聚合物链上的多功能基团在黏土表面形成竞争吸附,降低黏土对水分子的吸附;成熟聚胺类聚合物的氨基嵌入和阳离子压缩双电层的综合作用,强化页岩水化抑制性能。提出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如大规模生产过程中无机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质中可能出现的分散不均匀问题。最后,从降磨减阻、储层保护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对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纳米复合材料 水基钻井液 流变 降滤失 封堵防塌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纳层叠挤出过程无机粒子混合效果的仿真分析
13
作者 张莉彦 杜翔宇 +3 位作者 丁玉梅 杨卫民 焦志伟 何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5,共6页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扭转式微纳层叠方法,利用粒子示踪技术分析了微纳层叠单元对无机粒子的分散调控作用,并在相同流场条件下,将其与双螺杆混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文中所使用的微纳层叠单元因其独特的扭转结构,流道内存在强剪切应...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扭转式微纳层叠方法,利用粒子示踪技术分析了微纳层叠单元对无机粒子的分散调控作用,并在相同流场条件下,将其与双螺杆混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文中所使用的微纳层叠单元因其独特的扭转结构,流道内存在强剪切应力,在相同条件下,其平均剪切应力是双螺杆的几十倍;微纳层叠单元出口粒径在小尺寸区域占比更多,且峰值密度达0.09,较双螺杆高出0.07。所以综合各表征结果发现,本文所使用的微纳层叠单元对无机粒子有较强的分散调控能力,能够使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实现较好的分散混合。本文证实了微纳层叠装置对无机粒子与聚合物熔体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微纳层叠 仿真模拟 无机粒子 混合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化学驱注入井解堵剂构建、性能和注入工艺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惠茹 卢祥国 +4 位作者 何欣 刘进祥 高建崇 崔天宇 唐晓旭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5,共11页
渤海J油田经历长期化学驱,注入井储层低渗透部位堵塞严重,常规解堵措施效果较差,亟待开发新型解堵剂和解堵工艺。为此,以渤海油田目标油藏聚合物驱水井返排堵塞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化学驱注入井解堵剂构建、性能评价和工艺研究。结果表... 渤海J油田经历长期化学驱,注入井储层低渗透部位堵塞严重,常规解堵措施效果较差,亟待开发新型解堵剂和解堵工艺。为此,以渤海油田目标油藏聚合物驱水井返排堵塞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化学驱注入井解堵剂构建、性能评价和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油田化学驱水井返排堵塞物由87.77%水、3.83%原油、2.76%聚合物和5.64%无机垢构成,其中无机垢主要包括59.1%SiO_(2)、25.9%CaCO_(3)和11.4%MgCO_(3),同时含有少量的BaCO_(3)、SrCO_(3)、BaSO_4、SrSO_4和Fe_(2)O_(3)。根据堵塞物成分,构建了由有机溶剂、解聚剂和溶垢剂等组成的新型解堵剂。优选出的有机溶剂为甲苯与正戊醇的混合物(质量比9∶1~7∶3),解聚剂为0.5%~1.0%过硫酸铵,溶垢剂为5.46%溶垢剂1(α-环糊精包合体和β-环糊精包合体)+0.54%柠檬酸。3种类型解堵剂依次加药的溶垢效果好于复配加药方式,按解聚剂+有机溶剂+溶垢剂(质量比为1∶2∶3)的加药顺序,对堵塞物的溶垢率为98.1%。岩心解堵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解堵剂对无机混合垢和聚合物堵塞的解堵率超过80%。与单独解堵作业相比,无机凝胶调剖+解堵联合作业兼具“堵”和“疏”双重功效,采收率增幅提高6.9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聚合物 注入井 无机垢 解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层间颗粒增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涵怡 柯红军 +2 位作者 汪东 张洋 李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75-582,共8页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具有高强高模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体育、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达到了材料轻量化的要求。目前使用较多的树脂基体以环氧树脂(EP)等热固性树脂为代表,普遍存在脆性大、韧性差的问题,导致复合材料层...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具有高强高模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体育、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达到了材料轻量化的要求。目前使用较多的树脂基体以环氧树脂(EP)等热固性树脂为代表,普遍存在脆性大、韧性差的问题,导致复合材料层合板容易在层间发生开裂。层间增韧是一种有效的增韧方式,它可以在不改变基体树脂粘度的情况下对特定区域进行增韧,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本文介绍了层间断裂模式并总结了层间断裂韧性(ILFT)测试的数据处理方法,总结了聚合物颗粒与无机纳米颗粒(主要是碳纳米管)的颗粒种类、增韧机制、引入方式,并主要通过层间断裂韧性评价了各种颗粒的增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层间增韧 层间断裂韧性 聚合物颗粒 无机纳米颗粒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辐射光致发光的高剂量测量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克 邹雨辰 +4 位作者 肖万成 尹隆乡 张海峰 王晓冬 费雄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3-1047,共1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若干用于辐射探测的辐射光致发光材料因其可测量剂量限值高及剂量范围宽,已被广泛应用于核退役设施剂量监控、荧光核径迹探测、医学治疗、辐射成像及核辐射场所可视化等领域。本研究针对目前可用于高剂量测量的辐射光致... 近年来,研究发现若干用于辐射探测的辐射光致发光材料因其可测量剂量限值高及剂量范围宽,已被广泛应用于核退役设施剂量监控、荧光核径迹探测、医学治疗、辐射成像及核辐射场所可视化等领域。本研究针对目前可用于高剂量测量的辐射光致发光材料(包括无机激活剂离子掺杂体系、无机未掺杂体系及有机聚合物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重点对各体系的发光机理、基本特征、种类及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同时对比分析不同体系材料辐射剂量响应高低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能优劣。本研究旨在对目前适用于高剂量测量的辐射光致发光材料在剂量探测性能提升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同时提出改进优化的可行性举措,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光致发光 高剂量测量 无机激活剂离子 有机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井用纳米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修建 于永金 +3 位作者 齐奉忠 李长坤 徐璞 刘慧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5-737,共13页
纳米材料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油气井固井工程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文章论述了固井领域常用的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颗粒、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其中,纳米硅、纳米沸石粉、埃洛石纳米管、纳米碳酸钙、纳米黏土... 纳米材料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油气井固井工程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文章论述了固井领域常用的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颗粒、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其中,纳米硅、纳米沸石粉、埃洛石纳米管、纳米碳酸钙、纳米黏土、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铝、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等功能材料在油井水泥石力学性能改进方面的效果显著,但由于纳米材料难分散问题而限制了其规模应用;聚合物胶乳、纳米乳液等有机纳米颗粒可明显改善水泥浆防窜性能、前置液洗油效果和冲洗效率等,对保障固井施工安全和固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改性技术在聚合物类固井外加剂耐温能力提升和综合性能改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其综合性能较传统聚合物大大提高。针对复杂深层及非常规油气井固井重大工程技术难点,从纳米表面接枝改性和纳米插层复合技术两方面提出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类固井外加剂的研发建议,对抗超高温高性能固井关键外加剂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 聚合物改性 固井 油气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相氮化碳在聚合物电解质膜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守一 望宇皓 +4 位作者 刘莉莉 欧阳云祥 李娜 胡朝霞 陈守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1,共7页
燃料电池因具有能源转换效率高、近零污染、低噪音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聚合物电解质膜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性能优劣决定了电池的实际表现。为解决聚合物电解质膜在稳定性及离子传导率方面存在的不足,无机纳米材料掺杂作... 燃料电池因具有能源转换效率高、近零污染、低噪音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聚合物电解质膜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性能优劣决定了电池的实际表现。为解决聚合物电解质膜在稳定性及离子传导率方面存在的不足,无机纳米材料掺杂作为常规的改性手段应用到聚合物电解质膜材料中。近年来,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优秀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膜材料的制备和改性。本文主要综述了g-C_(3)N_4的结构和性质,总结了g-C_(3)N_4基复合膜的制备方法,重点对目前g-C_(3)N_4在聚合物电解质膜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展示了其在聚合物电解质膜改性方面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聚合物电解质膜 无机纳米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聚合物井解堵剂及工艺措施解堵效果
19
作者 崔天宇 卢祥国 +3 位作者 高建崇 何欣 刘进祥 孙惠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623,共8页
渤海L、S和J油田经过长期注水注聚开发,储层的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聚合物在储层内发生滞留,导致储层吸液能力大幅度下降,解堵是缓解当前情况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为满足渤海化学驱解堵技术需求,评价了由解聚剂、酸和螯合剂组成的复和解... 渤海L、S和J油田经过长期注水注聚开发,储层的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聚合物在储层内发生滞留,导致储层吸液能力大幅度下降,解堵是缓解当前情况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为满足渤海化学驱解堵技术需求,评价了由解聚剂、酸和螯合剂组成的复和解堵剂和溶垢剂的解堵效果,探究了注入方式、注入压力和调剖措施对解堵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将1.0%过硫酸铵与0.5%无机缓蚀剂组成解聚剂,当其质量分数为1.0%、段塞尺寸为0.05 PV时,聚合物堵塞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达90.31%,解聚效果较好。将0.54%柠檬酸与5.46%螯合剂组成溶垢剂,当其质量分数为6.0%和8.0%时,对3种无机垢堵塞岩心渗透率恢复率超过80%,溶垢效果较好。提高解堵剂注液速度可提升注入压力和改善解堵效果,注入压力升高至3.0倍和3.5倍水驱压力时的采收率增幅为0.74百分点和0.88百分点。但提升注入压力后大部分液体仍会进入储层高渗透部位,低渗透层吸液量增幅十分有限,进而影响解堵效果。为此,提出调剖+解堵联合作业工艺措施,即在注入解堵剂之前先进行调剖。与单纯解堵相比,当注入0.3、0.6 PV无机凝胶调剖剂时,调剖+解堵联合作业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7.7百分点和12.19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井 聚合物 无机垢 解堵剂 调剖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絮凝剂对污水中无机砂的去除效能研究
20
作者 刘丰畅 龚文静 +3 位作者 吉晓鹏 王妙灵 文泽宇 潘伟亮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84-2689,共6页
污水处理厂现有工艺中沉砂池存在细小无机砂颗粒去除难的问题。以化学絮凝辅助除砂,研究了无机絮凝剂、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三类药剂在分别投加至低、高砂模拟废水及污水厂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 污水处理厂现有工艺中沉砂池存在细小无机砂颗粒去除难的问题。以化学絮凝辅助除砂,研究了无机絮凝剂、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三类药剂在分别投加至低、高砂模拟废水及污水厂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作为单一絮凝剂对各废水上清液含砂量以及粒径大于50μm的悬浮固体的去除效果较佳;对低、高砂模拟废水上清液含砂量分别从130 mg/L降至31.8 mg/L和240 mg/L降至31.3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5%和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砂 无机絮凝剂 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