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6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DNA assessment of fish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in Zhutuo spawning groun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1
作者 LU Jia WANG Li +3 位作者 LI Ruijiao YANG Jin ZHANG Peng YANG Shengfa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54-467,共14页
[Obj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policy may alter fish diversity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awning grounds with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 [Obj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Ten-Year Fishing Ban policy may alter fish diversity and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spawning grounds with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or Rare and Endemic Fish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This study initiate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natural spawning habitats from February 2022 to assess these ecological changes.[Methods]Environmental DNA(eDNA)metabarcoding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biodiversity patterns,and niche parameters of dominant species.Water sampling followed the CEN/TS 19461 standard across five monitoring transects(ZT1-ZT5).[Results]The eDNA analysis detected 45 species of fish belonging to 38 genera,13 families,and 3 orders were detect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DNA(eDNA)in this survey,including 10 species endemic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uch as Procypris rabaudi and Myxocyprinus asiaticus.The fish community was mainly composed of bottom-dwelling,settling ovum-producing,omnivorous fish.The variation ranges of the Chao1 index,ACE index,Shannon index,and Simpson index are 736~996,719~965,1.58~3.23,and 0.83~0.99,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fish species in spawning sites are abundant and community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is high.All indexes are highest at ZT1 monitoring points.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at a certain similarity level,fish community types in spawning sites could b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ZT1,ZT3,and ZT5 clustered together,and ZT2 and ZT4 clustered together,indicating similar fish community habitats.There are 9 dominant fish species in typical deep pool habitats in the reserve,with niche widths(Bi)ranging from 1.13 to 3.87.The dominant fish species are broad and medium niche fish,such as Cyprinus carpio and Hemiculter tchangi,with the niche overlap index(Oik)of some dominant fish species reaching more than 0.95.This indicates fierce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among the fish in this spawning ground.[Conclusion]The Zhutuo spawning ground demonstrates high species richness with homogeneou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tense resource competition.This study establishes an eDNA-based monitoring framework that enhances conventional survey method,providing critical baseline data for adapt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fishing moratorium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metabarcoding fishes endemic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pawning ground fish diversity niche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 Pollution in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of the Main Stem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2
作者 WANG Che-huaSenior Engineer, Changjiang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Wuhan 430051, China PENG BiaoSenior Engineer, Changjiang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Wuhan 430051,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3-68,共6页
It has become general for surface waters being polluted by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 test was pe... It has become general for surface waters being polluted by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 test was performed on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water, bottom material and fish bodies which were sampled from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 researchers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sorts, concentration level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MEG (Multimedia Environmental Goal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① the water body of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has been generally polluted. In the test, totally 12 types with 308 kinds of organic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The main pollutants were paraffins, PAHs and lipids; and ② micro organic pollutant content in fish bodies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bottom material which is in turn higher than that in water; and ③ pollution is relatively severe in the river reaches of mid-to-large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cities with fairly great TAS (Total Ambient Severity) of public health and ecologic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organic compounds content level distribution features water POLLUTION situation MAJOR CITY river reaches main stem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滑坡形变分析
3
作者 刘奕凡 余波 +1 位作者 黎杰 黄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77,共5页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位于地质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需要进行大范围滑坡隐患识别。以龙羊峡—李家峡库坝群段为研究区域,采用SBAS-InSAR方法形成小基线干涉像对,利用振幅离差指数和相干性系数法选取PS点(永久散射体),...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位于地质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需要进行大范围滑坡隐患识别。以龙羊峡—李家峡库坝群段为研究区域,采用SBAS-InSAR方法形成小基线干涉像对,利用振幅离差指数和相干性系数法选取PS点(永久散射体),利用KS统计检验方法选取DS点(分布式散射体),通过时序形变解算得到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和形变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形变速率为-80~50 mm/a,其中大部分区域形变速率为-10~10 mm/a,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结合坡度与形变速率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域滑坡隐患点13处;距拉西瓦水电站右岸库区仅1 km的果卜坡体坡顶下方滑坡后缘处形变速率最大达80 mm/a,坡顶形变量逐年递增,2021—2024年累积形变量达到3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形变 SBAS-inSAR PS选点 DS选点 黄河上游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夏藏滩滑坡区地表变形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岳磊 刘昌义 +7 位作者 丛晓明 唐彬元 付江涛 邢光延 雷浩川 赵吉美 吕伟涛 胡夏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70,共13页
黄河上游两岸巨型滑坡发育,对以龙羊峡水电工程为代表的黄河上游梯级电站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一定影响和潜在危害。为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分布区地表形变特征,以位于青海尖扎境内的黄河上游右岸夏藏滩滑坡分布区... 黄河上游两岸巨型滑坡发育,对以龙羊峡水电工程为代表的黄河上游梯级电站以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一定影响和潜在危害。为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分布区地表形变特征,以位于青海尖扎境内的黄河上游右岸夏藏滩滑坡分布区为研究区,利用升轨、降轨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InSAR技术对滑坡体地表形变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基于InSAR技术监测结果进行现场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升轨、降轨Sentinel-1A影像数据所获得的区内滑坡体地表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24mm/a和21mm/a,最大累计变形量分别为133mm和128mm;2017—2022年监测周期内,随着监测时间增加,位于夏藏滩滑坡前缘的次级滑坡特征点A和B累计位移量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基于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滑坡体地表累计变形量具有一致性特征,该结果表明InSAR技术适用于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流域巨型滑坡体地表变形的监测。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开展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地表变形监测提供有效方法,而且为该流域有效防治古滑坡复活提供数据支撑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拉干峡—寺沟峡流域 夏藏滩巨型滑坡 inSAR技术 地表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上游出山店库区桥头遗址存续前后的古环境背景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玉凤 武志江 +5 位作者 李双权 刘洪妍 任萧 郭仰山 王朝栋 郭丽华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3,共17页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 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4.6 ka BP(5.4 cal.ka 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4.0 ka 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 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2.5 ka BP(1.8 cal.ka 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桥头遗址 古环境 古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效果及河道影响分析
6
作者 任智慧 任伟 +2 位作者 王婷 马怀宝 贾梦豪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51,共7页
2024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等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进行联合排沙运用,历时16 d,取得了较好的排沙减淤效果。沙坡头、青铜峡、海勃湾、万家寨和龙口5座水库合计排沙15 261万t,库区合计冲刷6 692万t,联合排沙比为178... 2024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等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进行联合排沙运用,历时16 d,取得了较好的排沙减淤效果。沙坡头、青铜峡、海勃湾、万家寨和龙口5座水库合计排沙15 261万t,库区合计冲刷6 692万t,联合排沙比为178.1%;青铜峡、海勃湾水库坝前段冲刷剧烈,为今后库区减淤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万家寨水库实现了年度泥沙冲淤平衡,有效延缓了库区淤积。这表明,利用上游水库蓄水实施联合排沙运用,不仅效果明显,而且为平枯水年份水库减淤提供了新的调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排沙 水库调度 冲淤 黄河上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多灾种大数据预警平台研究
7
作者 徐路凯 于国卿 +3 位作者 李书霞 郑元勋 张野 王超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4,共5页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崩滑流、山洪等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水库大坝安全。为实现多灾种风险的全链条动态预警与应急决策支持,设计研发了多灾种大数据预警平台。平台涵盖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多灾种预警模型计算、预警发...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崩滑流、山洪等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水库大坝安全。为实现多灾种风险的全链条动态预警与应急决策支持,设计研发了多灾种大数据预警平台。平台涵盖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多灾种预警模型计算、预警发布及实景三维模型展示等多个功能模块。通过集成GNSS站点监测数据、无人机遥感数据、高分及哨兵卫星遥感数据,实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可视化;突破单灾种风险预警概率模型局限,构建一个标准化、可扩展的多灾种风险预警概率模型库;采用三维可视化融合Cesium与UE5引擎,高精度模拟洪水演进、崩滑流灾害过程,同时提供淹没分析、剖面测量等空间交互工具。该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复杂灾害风险,为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提供精准、可视化风险预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灾种 大数据 预警平台 库坝群段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和考虑滑坡负样本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8
作者 郑元勋 周康康 +4 位作者 胡少伟 张海超 于国卿 徐路凯 彭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23,共8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单一分类器精确度欠佳,以及滑坡负样本选择较为随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量法的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耦合集成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黄河上... 滑坡易发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单一分类器精确度欠佳,以及滑坡负样本选择较为随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量法的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耦合集成学习算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黄河上游李家峡至公伯峡段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降水量等13个因子作为滑坡发生的评价因子,采用缓冲区、低坡度和信息量法3种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通过构建分类回归树(CART)以及3种集成学习算法(Bagging、Boosting和随机森林)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分析不同集成学习算法和不同滑坡负样本选择方式下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集成学习算法均可以提升单一基分类器的模型性能,且Boosting算法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信息量法负样本选择方式充分考虑了大多数评价因子,模型可靠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集成学习 信息量法 滑坡负样本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9
作者 王宗敏 梁创恒 +4 位作者 刘心怡 刘奕凡 晋磊 蔡迎春 舒小颂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07,115,共6页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参与关系等6类语义关联。采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知识存储与动态推理,设计多源数据映射机制,支持灾害事件、触发因子、衍生灾害等实体及其关系的多维查询。结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理与图拓扑分析算法,对灾害链传播路径进行量化评估。针对2023年黄河上游某地滑坡事件,通过图数据库推理功能可发现滑坡与泥石流之间的潜在关系链条。相比传统数据库,知识图谱查询信息速度快、精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多灾种 多源信息 本体 关系映射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典型水利风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0
作者 吴兆丹 辛沛祝 +1 位作者 邵佳瑞 赵敏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98,共7页
水利风景区具有多种功能,在维护水利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拓宽水管单位经营领域乃至拉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扎根理论,选取唐徕闸水利风景区、鸣翠湖水利风景区、沙湖水利风景区等为样... 水利风景区具有多种功能,在维护水利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拓宽水管单位经营领域乃至拉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扎根理论,选取唐徕闸水利风景区、鸣翠湖水利风景区、沙湖水利风景区等为样本,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情况,从景区管理、生态保护、水文化挖掘、综合效益4个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典型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并剖析现存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业链理论等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典型水利风景区普遍存在人员专业结构失衡、宣传力度较弱等问题,其中公益主导型水利风景区发展存在管理人员不足、运营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问题,经营主导型水利风景区发展面临公益管护缺少专项资金、人员流失严重、水文化建设不足、产业链较短等困难;提出加强管理运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运营投融资机制、加强水利风景区宣传推广力度、差异化进行水文化建设、多途径拓展水利风景区产业链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利风景区 应对策略分析 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供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
11
作者 何刚 齐林 +1 位作者 王理想 杨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84-3294,共11页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耦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1)在2002—2020年,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呈螺旋上升趋势,其中极显著上升区域约占1.36%。(2)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标准差椭圆分布主要走向为“东北—西南”,全局呈逐渐加强的正相关性。(3)人口密度、坡向、土壤含水量分别是人类活动、下垫面、水文气象维度中对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驱动力最强的因子。(4)人口密度对新安江上游各子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驱动作用始终为负,坡向的驱动作用主要为负,土壤含水量的驱动作用始终为正。研究可为制定流域尺度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 新安江上游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与恢复
12
作者 赵素婷 周瑞 +1 位作者 袁赛波 厉恩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从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角度,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总体情况及湿地植物保护现状,分析了这些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文过程改变、生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水利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入侵种泛滥、流域综合治理及科研观测研究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湿地生境、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质、改善江湖关系、防治入侵生物、健全流域管理体系及加强观测研究等。以期推动流域系统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湖泊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湖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保护与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综合治理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上游积雪演变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居嘉 杨明祥 +4 位作者 王贺佳 张利敏 李红刚 管镇 董宁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9,共8页
融雪水是澜沧江流域春季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澜沧江上游积雪变化规律,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水资源科学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卫星遥感积雪覆盖率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澜沧江... 融雪水是澜沧江流域春季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澜沧江上游积雪变化规律,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水资源科学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卫星遥感积雪覆盖率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澜沧江上游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了融雪径流模型(SRM),模拟了澜沧江上游2008—2018年融雪期径流过程,并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开展了参数率定。结果表明:①澜沧江上游积雪覆盖率在春季、秋季、冬季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在夏季呈不显著减小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分别为0.16、0.06、0.13、0.17。②澜沧江源区西南和北部沿界狭长区域积雪覆盖率在四季均呈增大趋势,东南区域积雪覆盖率呈减小趋势;其中,西北部区域积雪覆盖率增幅在冬季达到最大,可达3%/a。③SRM在澜沧江上游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5月份率定期和验证期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87和0.78。研究结果对高寒区融雪径流模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上游 积雪覆盖率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融雪径流模型 趋势分析 融雪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增殖放流点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亮 赵文贵 +3 位作者 成江 胡胜利 赵志超 刘国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库建设、河道改道、堤防修建和水文调节等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栖息环境恶化和大量栖息地的丧失。为了深入了解这种情况,选取长江上游保护区中段典型代表性朱沱站中4个典型河流断面近3 a的生境数据,分析典型断面的水文特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流速、水深以及珍稀特有鱼类空间分布特征,获取全面的鱼类生境特征数据。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设完善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研究发现,99%的珍稀特有鱼类信号采集于低流速区(0.0~1.4 m/s),其中80%左右的鱼类聚集在流速低于0.8 m/s的缓流区;在冬季越冬期间,鱼群位置点的水深平均值为44.28 m,最小值为15 m,最大值为57.47 m。长江上游的绝对水深在23~56 m之间时,不足以提供鱼类栖息。但在蓄水期,水位抬高进而在同时满足流速、水深和干扰少等条件下,能够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通过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生境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辅助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研究增殖措施可以指导人工放流等管理行为,有助于恢复和增强鱼类种群,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珍稀特有鱼类 生境特征 鱼类栖息地 增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降雨融雪径流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煜宁 张珂 +1 位作者 王宇昊 蒋飞卿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针对在寒区大尺度流域难以开展同位素示踪法水源解析、降雨-融雪径流模拟精度低、洪水遭遇风险难以量化等问题,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iRainSnowHydro对金沙江上游石鼓流域进行水源分割和径流模拟。基于降雨、融雪水源解析结果,结合实测... 针对在寒区大尺度流域难以开展同位素示踪法水源解析、降雨-融雪径流模拟精度低、洪水遭遇风险难以量化等问题,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iRainSnowHydro对金沙江上游石鼓流域进行水源分割和径流模拟。基于降雨、融雪水源解析结果,结合实测流量数据,运用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二维和三维联合分布,分别计算了雨、雪、洪组合事件的丰枯遭遇风险。结果表明:iRainSnowHydro模型对金沙江上游的日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纳什效率系数达0.8以上;流域水源组成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融雪径流占比高,且稳定在(27±6)%;在二维联合分布中,雨、洪的丰枯同步遭遇风险最大,为56.34%;在三维联合分布中,雨、雪、洪丰枯同步遭遇风险为15.39%,出现雨、雪、洪三碰头的极端天气事件概率为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降雨-融雪径流 水源解析 丰枯遭遇 iRainSnowHydro模型 COPULA函数 金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流氮分布及潜在沉积物微生物驱动过程
16
作者 杨早 李娜英 +5 位作者 仲波 王晓锋 李贤祥 刘鑫 梅鑫瞳 何奕忻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4-1326,I0034,I0035,共15页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过程。在自然水体中,河流沉积物的氮功能菌在氮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河流氮分布及沉积物微生物驱动过程,本文对岷江上游3个海拔河段的水体和沉积物进行氮分布研究,...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过程。在自然水体中,河流沉积物的氮功能菌在氮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河流氮分布及沉积物微生物驱动过程,本文对岷江上游3个海拔河段的水体和沉积物进行氮分布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高海拔河段(>3000 m),沉积物铵盐含量较高,硝酸盐含量较低,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在2000~3000 m海拔河段显著高于其他海拔河段,同时氮组分分布受到pH、溶解氧、流速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岷江上游沉积物细菌群落主要受沉积物氮组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古菌群落主要受海拔、沉积物氮组分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岷江上游沉积物潜在氮转化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在地理空间上呈显著衰减模式,且高海拔河段的潜在氮转化古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中,潜在硝化古菌是岷江上游的优势菌群,且潜在硝化古菌与潜在异化型硝酸盐还原古菌在高海拔河段显著高于较低海拔河段。对岷江上游不同氮转化过程而言,Nitrososphaerales目、Nitrososphaeraceae科、Nitrososphaeraceae属是参与硝化过程的关键菌群,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是硝酸盐还原过程的关键菌群,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是固氮过程的主要菌群,黄色杆菌属(Xanthobacter)、副球菌属(Paracocc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反硝化过程的主要菌群。本文揭示了岷江上游高海拔河段的氮分布主要受到潜在沉积物氮转化古菌的驱动,该结论可为岷江上游河流生态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氮分布 氮转化 沉积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段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杨有田 吴吉东 +1 位作者 许映军 郭进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49,83,共6页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是重要的防洪屏障,在发挥防洪、供水、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该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特征,探讨了库坝群段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风险应对挑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库坝群... 黄河上游干流库坝群是重要的防洪屏障,在发挥防洪、供水、发电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同时,面临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该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特征,探讨了库坝群段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及其风险应对挑战。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库坝群段的自然灾害呈现复合性和系统性特征,超强地震、巨型滑坡、超标准洪水等极端事件可能引发灾害链;防灾减灾面临多源动态风险识别不足、联合调度与应急响应机制待完善、气候变化适应性滞后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坝群 梯级水库 多灾种风险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动态研究
18
作者 黄丹 赵伟 +3 位作者 谢海浪 江雅婷 何晨曦 骆东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319,331,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与均衡性的时空异质性及两者的“核心—边缘”特征。[结果](1)省市尺度上,重庆市的发展活力最高,增长幅度为7.33,发展更为均衡;县域尺度上,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均值上升3.25,均衡性均值下降0.14,整体由“显著失衡”转变为“逐渐均衡”。(2)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及均衡性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从发展活力来看,川渝贵均处于空间核心极化阶段;从均衡性来看,各县域处于空间边缘扩散阶段,并逐步向空间动态均衡阶段发展。(3)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核心—边缘”特征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弱化,并表现出省市迥异;发展活力的“核心—边缘”特征较均衡性更凸出,急需采取措施激活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结论]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需重视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缓解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带来的剧烈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缘理论 发展活力 均衡性 长江上游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19
作者 张海霞 刘孝盈 +1 位作者 杨明 张治昊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1986年龙羊峡水库蓄水运用,都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水来沙减少,洪峰流量削减,洪水发生概率降低。与1968年以前相比,1968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减轻,1986年以后,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和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表明,汛期来水量小,来沙系数大,流量过程参数小,水沙过程不利于输沙,河段汛期容易淤积;汛期来水量大,来沙系数小,流量过程参数大,水沙过程有利于输沙,河段汛期淤积减轻甚至转换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内蒙古河段 水沙过程 冲淤演变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乌海宽谷河流阶地特征与地貌演化研究
20
作者 刘晓波 李荣西 +3 位作者 全成 吴小力 张皓颖 曹鹏举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0-975,共16页
位于银川盆地和河套盆地交接处的乌海宽谷的形成,直观记录了黄河上游末段的历史演化过程。然而,该段黄河阶地的地层-年代序列还未建立、黄河的形成和切割历史仍不明确。本文在野外地貌、地层和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乌海宽谷东侧的... 位于银川盆地和河套盆地交接处的乌海宽谷的形成,直观记录了黄河上游末段的历史演化过程。然而,该段黄河阶地的地层-年代序列还未建立、黄河的形成和切割历史仍不明确。本文在野外地貌、地层和沉积学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乌海宽谷东侧的4级河流阶地,结合光释光(OSL)测年方法对阶地沉积物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T1阶地为堆积阶地,阶地废弃年龄大于0.52±0.04 ka;T2~T4阶地为基座阶地,沉积序列相似,上部为河流相沉积,下部为湖相沉积。T2、T3和T4阶地废弃年龄约为41.98±2.70 ka、67.48±4.07 ka和102.32±6.00 ka;阶地T4~T3、T3~T2和T2~T0间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0.11 mm/a(102~67 ka)、0.24 mm/a(67~42 ka)、0.26 mm/a(42 ka至今),显示黄河下切速率逐渐增加的特征。乌海宽谷T2~T3阶地中湖相地层时代与晚更新世“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发育时间一致,说明当时该古大湖的范围已到达乌海宽谷。乌海宽谷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在古大湖范围缩小、消亡的过程中发育的,代表着晚更新世黄河上游末端湖-河地貌之间的演变。通过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各黄河阶地低级序列的详细对比,结合区域构造及气候信息,认为晚更新世乌海宽谷河流阶地的形成及湖-河地貌的演变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地貌演化 晚更新世 乌海宽谷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