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及Ecological Footprint一词的翻译 被引量:4
1
作者 匡耀求 黄宁生 《热带地理》 2004年第3期298-300,F003,共4页
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并与我国学者提出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着重讨论了生态踩占模型中Ecologicfootprint一词的翻译,认为应根据上下文的意境将其分别译为"生态踩占"... 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并与我国学者提出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着重讨论了生态踩占模型中Ecologicfootprint一词的翻译,认为应根据上下文的意境将其分别译为"生态踩占"、"生态立足区"和"生态足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踩占 可持续发展 评价模型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能值生态足迹的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治军 向扬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随降雨量波动较大,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均值为0.160 hm^(2)/人,水资源生态足迹年均值为1.521 hm^(2)/人,整体处于呈减小趋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区域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从2011年的0.057 hm^(2)/人下降到2019年的0.019 hm^(2)/人,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相对较高,但从5.79下降到4.39,达到相对安全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生态效益率的协调发展分布较集中,水资源生态效益随区域水资源压力的缓解而增大。总体而言,西安市水资源安全形式仍然紧张,未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与水资源配置的优化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改进能值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水资源生态效益率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水生态足迹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旭 马巍 +3 位作者 杨燕 韩灵新 王军亮 金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并结合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近年来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69%左右;②水生态足迹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盈亏密切相关,多地呈现水生态盈余状态;④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资源消耗相对稳定,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较好,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⑥经济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改善云南省的人水关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 脱钩模型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时空分布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4
作者 向慧 彭保发 +3 位作者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2)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3)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种植业生态效率 DEA-SBM模型 提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恢复背景下延河流域蒸散发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5
作者 臧振峰 刘素华 +3 位作者 李向东 黄旭东 王春颖 王维真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31-139,共9页
环境要素通过改变冠层导度、能量分配等影响蒸散发动态,厘清环境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机制是生态水文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研究区,考虑土地覆盖类型的动态变化,提出动态最优冠层导度方案,实现蒸散发模型的改... 环境要素通过改变冠层导度、能量分配等影响蒸散发动态,厘清环境要素对蒸散发的影响机制是生态水文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研究区,考虑土地覆盖类型的动态变化,提出动态最优冠层导度方案,实现蒸散发模型的改进。在剖析2000—2023年生态恢复背景下的蒸散发时空格局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阐明多种环境要素对蒸散发形成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蒸散发模型在站点和流域尺度上均显著地降低了模拟误差;2)ET时间变化分析显示,年际蒸散发在2000—2023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空间演变格局表明,大部分区域的蒸散发呈现显著性增长趋势,小部分地区如村镇等的蒸散发受植被稀疏、地表硬化等的影响呈现减少趋势;3)驱动机制分析显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降水(precipitation,P)、空气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4个因素是影响延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FVC的解释力最大。比湿(specific humidity,SH)和人口数(population,POP)在2010年后也成为关键驱动因素(解释力大于0.1)。交互作用探测的解释力均大于单因素,且形式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FVC与其他因子的交互效应更明显。FVC与VPD、VPD与P、P与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AT)之间的交互作用主导了2000—2023年延河流域蒸散发的形成及异质性。研究成果对于全面理解生态恢复背景下的蒸散发及其驱动机制具有科学意义,并可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模型改进 驱动机制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农业用水生态效率水平测度、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分析
6
作者 周小琛 赖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4-737,共14页
农业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农业用水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用水三维生态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纳入农业用水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集,运用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 农业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农业用水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用水三维生态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纳入农业用水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集,运用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对农业用水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运用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分析农业用水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重庆市农业用水三维生态足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主城新区最高,中心城区最低。(2)重庆市农业用水静态生态效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未能达到有效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生态效率空间聚集性减弱,区域差异显著。(3)重庆市农业用水动态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变化,测度结果与静态效率结果一致,但数值要高于静态结果。中心城区增速最快,主城新区增速最慢。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4)重庆市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脱钩、弱脱钩和扩张负脱钩,脱钩关系并不理想。(5)重庆市农业用水生态效率主要受到经济水平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基于此,建议通过改良土壤与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生态足迹 农业用水生态效率 Tapio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时空演变分析
7
作者 田锦涛 左其亭 +1 位作者 全志淼 纪义虎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共8页
通过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量化了伊洛河流域人水系统的关键要素,并建立了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的综合评估框架;基于耦合计算得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2010—2022年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的... 通过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量化了伊洛河流域人水系统的关键要素,并建立了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的综合评估框架;基于耦合计算得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2010—2022年伊洛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在伊洛河流域模拟结果良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010—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压力指数多年平均值为16.28,经济社会供需水之间存在不平衡,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则多处于中度脆弱范围内,生态用水压力较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域内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有所上升,其中生态因素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影响显著,亟须重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水平衡 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压力 SWAT模型 水资源生态足迹 伊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生态足迹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8
作者 孔凡振 陈会广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869-7882,共14页
城乡居民消费是食物消费体系的终端环节。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区,运用改进的基于组分法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乡居民消费是食物消费体系的终端环节。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区,运用改进的基于组分法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2年,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高于农村居民,且食物消费总生态足迹的增幅也更大。同时,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渐趋一致,食物消费人均生态足迹的结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2)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总生态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其标准差椭圆呈“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且面积略有缩小,这意味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总生态足迹的空间异质性有所减弱。此外,城镇与农村居民食物总生态足迹的重心轨迹呈现出相向移动趋势,表明区域内食物消费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3)在多情景模拟中,2023—2035年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总生态足迹的预测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温饱型发展路径下的食物消费总生态足迹最低,富裕型发展路径下的食物消费总生态足迹最高,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实现居民营养均衡与环境友好的最佳解决方案。研究可从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缩小城乡膳食不平等以及实施分区管控等方面为实现可持续食物消费、促进城乡膳食公平以及保障食物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生态足迹 城乡居民 系统动力学 多情景模拟 可持续饮食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为例
9
作者 杨明艳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9期150-155,共6页
农业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的交叉学科,助力于生态农业实践。该文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从生态文明理念、职业理想、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故土意识、生态安全、农业生态思想、国际视野与生态文化... 农业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的交叉学科,助力于生态农业实践。该文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从生态文明理念、职业理想、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故土意识、生态安全、农业生态思想、国际视野与生态文化等8方面对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与融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通过22春、23春、24春3届学生的课程教学实践,实践效果分析表明,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一定成效,可提高农业生态学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与责任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课程思政建设 教学模式 达成评价 持续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席梅竹 赵中秋 赵颖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9,共12页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内部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高,而东北、西南部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的特点。2015—2020年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由1.0780×10^(6)bhm^(2)增加到1.0796×10^(6)bhm^(2),呈上升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分别为1.0783×10^(6)、1.078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草地向耕地的转移、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承载力总量为1.080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耕地向林地、草地转移是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各类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生态保护情景有益于林地、草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情景有益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水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在各种发展情景下变化较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未来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符合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严格控制草地向耕地的转变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加强区域废弃矿山生态复垦的力度,将会提高区域未来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模型 PLUS模型 时空格局 多情景预测 滹沱河流域山区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帅红 吴珍 李鑫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1,共10页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长江流域绿色协调发展能力,深刻影响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改进TOPSIS方法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长江流域绿色协调发展能力,深刻影响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改进TOPSIS方法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由东向西沿轴线逐步扩散。(2)各子系统建设水平异质性特征显著,生态经济建设水平东部高于西部,以长江下游地区和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发展;生态环境水平在各省会及其周边城市增长较快,而工业发展型城市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态社会水平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江浙沪地区,低值区分散分布于中上游各省会城市。(3)地形、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占比、恩格尔系数、科技财政支出占比均正向影响了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弱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基于熵权改进TOPSIS和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晓燕 谈树成 +3 位作者 张素 李永平 吴汉 王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以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生物丰度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OPGD)对其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1)2000-2020年,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6,等级以良为主,占比为63.01%。成都周边区县、内江、自贡、泸州等城镇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趋势显著,轻微退化和显著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9.75%和5.88%。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较高波动为主,占比为18.15%。(3)2000-2020年沱江流域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范围为0.769~0.870,主要分布在第1象限和第3象限,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景观斑块破碎化明显。(4)OPGD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夜间灯光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气温和GDP为次要驱动因子,降水量和坡向因子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增强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时空分析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模型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时空演变与动态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秀梅 齐俏俏 +5 位作者 林春宇 董嵩 李晓楠 王萍 吴紫薇 刘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47-8061,共15页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和生态净值进行现状评价,通过ArcGIS揭示生态净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ARIMA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水产品进口与出口生态足迹值较大,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值差距较大。(2)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虽然近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整体生态净值态势不稳定,而且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差别较大。(3)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在时间维度上整体变化程度不高,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并且集中程度变化较为明显。(4)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生态足迹和进口贸易生态足迹主要国家分布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少数主要国家变化明显,水产品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集中度均较高。(5)预测2021—2025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和进口生态足迹处于明显不平衡状态,2025年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空间分布依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畅通产业双循环路径、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等不同维度提出优化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的相关对策建议,为中国水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水产品贸易 ARIMA模型 时空演变 动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翔 闫安 +3 位作者 李杰 常舒杭 李秋染 宋晓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53,共10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近30多年来国家公园RSEI波动上升,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以无显著变化和改善为主,占比分别为70.13%、25.90%;轻微退化与显著退化占比分别为2.19%、1.78%,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森林和灌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改善,草地和荒漠以稳定为主;干度、热度、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作 用较强的因子组合主要是干度与热度、热度与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预测
15
作者 陈益平 秦欢欢 +2 位作者 黄丽想 王健泉 陈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5,53,共8页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现有学者主要集中于现状的分析与探讨,缺乏对未来的预测。经济蓬勃、人口稠密的山东省存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亟需寻求保障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方案。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SD1 (维持现状)、SD2(发展经济)、SD3 (节约用水)和SD4 (综合开发)等情景对2022-2050年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22-2050年情景SD1~SD4下山东省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408、0.447、0.319和0.412 hm^(2)/人,水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平均数值都为0.130 hm^(2)/人,由此导致0.278、0.317、0.189和0.282 hm^(2)/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值分别为3.149、3.458、2.466和3.188及1.257、1.242、1.304和1.259,山东省未来情景下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不安全利用的状态将会持续。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角度对4种情景进行比较,综合发展型情景SD4具有合适的评价指标,既能保证经济发展,也能减少水资源利用的不安全程度,山东省未来发展应采取此类情景,但同时要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加强全社会节水意识,既“开源”又“节流”,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亏损 情景 预测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宜欣 宁晓刚 +2 位作者 张翰超 兰小强 常中兵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0,共13页
在“双碳”背景下,开展遥感生态评价与监测分析对于及时掌握生态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遥感生态评价指标单一、过程复杂。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实现了生态评价效率的提高,... 在“双碳”背景下,开展遥感生态评价与监测分析对于及时掌握生态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遥感生态评价指标单一、过程复杂。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实现了生态评价效率的提高,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RSEI,文章阐述了该指数的产生背景,介绍了RSEI的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归纳了指数存在的问题及区域适应性调整措施,并对RSEI主要应用方向,即区域生态评价和区域生态变化监测进一步分析,最后指出,未来RSEI虽有广阔发展空间,却仍需围绕影像时空尺度、存储和批处理能力、模型自适应、智能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模型改进 应用分析 区域生态评价 区域生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啸 赵双红 +4 位作者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资源供需 环境经济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可持续评价及驱动力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婧 魏珍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296,共13页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人^(-1),10年间仍处于生态可持续状态;研究期间黄河上游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均超过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在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值偏高,2021年达到3.87 hm^(2)·人^(-1);5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为青海省和甘肃省;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黄河上游地区自然资本驱动力整体受人口、社会消费、生态建设、科技和环境污染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未来需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三维生态足迹 黄河上游地区 驱动力 自然资本 可持续发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逻辑下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启雷 侯光文 杨佩卿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共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理念、新逻辑。结合组织生态理论,从“共生”逻辑视角理论分析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机制,识别关键因素并应用基于信息量的改进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各因素间层次结构,通过“驱动力—依赖力”... “共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新理念、新逻辑。结合组织生态理论,从“共生”逻辑视角理论分析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机制,识别关键因素并应用基于信息量的改进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各因素间层次结构,通过“驱动力—依赖力”分析揭示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各因素层次作用关系。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历经数字要素搭载数字技术创造新价值、数字技术构建生态型组织链接价值和共生型组织支撑多边主体价值共生的逻辑过程;其影响因素可分为数据禀赋、数据共享、数据联动和资源编排等12个因素,并分解为五个层次;数据禀赋是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源性因素,生态环境、动态交互、价值感知、价值匹配和协同共生是数字赋能企业价值创造的直接决定因素;企业基于数据禀赋开展资源编排并驱动自身与用户的价值重构,进而借助网络关系和价值匹配、价值链接等实现生态型组织价值的共生。研究结论可为企业提高数据资源编排和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数字赋能效应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价值创造 共生 组织生态理论 改进的IS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布及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江婷 赖苹 周小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为长江中游地区及其他省市、城市群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长江中游地区覆盖的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 [目的]探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为长江中游地区及其他省市、城市群或流域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选取长江中游地区覆盖的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3省的生态足迹等相关指标进行时空分析,并基于PSR模型框架构建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果]①3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且生态承载力都高于生态足迹,全部实现生态盈余。江西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最高,介于3.186~7.966之间;湖北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最低,介于0.304~2.603之间。②3省各用水账户的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次之;生态环境用水占比虽然最小,但是上升幅度最大,其中湖北省的人均生态环境用水足迹上升最明显。③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江西省最高,湖北省最低,三者之间的差距呈逐年缩小态势。④3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整体呈现下降、上升和上升的趋势;综合评价指数都处于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指数值总体都不高。[结论]3省需要继续加大对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理使用的管理,进一步鼓励生态环境用水的使用,同时加大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的推进,以此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时空分析 可持续利用 PS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