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8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ilica fume and glass powder for enhanced impact resistance in GGBFS-based ultra high-performance geopolymer fibrous concrete:An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1
作者 G.Murali Anoop Kallamalayil Nassar +2 位作者 Madhumitha Swaminathan Parthiban Kathirvel Leong Sing Wo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59-81,共23页
Solid waste recycling is an economically sound strategy for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safeguarding natural resources,and diminishing the reliance on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Geopolymer technology offers a significant... Solid waste recycling is an economically sound strategy for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safeguarding natural resources,and diminishing the reliance on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Geopolymer technology offer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by enabling the reuse and recycling of diverse materials.This research assesses how including silica fume and glass powder enhances the impact resistance of ultra-high-performance geopolymer concrete(UHPGC).In total,18 distinct mixtures were formulated by substituting 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with varying proportions of silica fume and glass powder,ranging from 10%to 40%.Similarly,for each of the mixtures above,steel fibre was added at a dosage of 1.5%to address the inherent brittleness of UHPGC.The mixtures were activated by combining sodium hydroxide and sodium silicate solution to generate geopolymer binders.The specimens were subjected to drop-weight impact testing,wherein an examin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various parameters,including flowability,density at fresh and hardened state,compressive strength,impact numbers indicative of cracking and failure occurrences,ductility index,and analysis of failure modes.Additionally,the variations in the impact test outcom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and the findings corresponding to survival probability were offered.Furthermore,the microstructure of UHPGC was scrutinized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specimens incorporating glass powder exhibited lower cracking impact number values than those utilizing silica fume,with reductions ranging from 18.63%to 34.31%.Similarly,failure impact number values decreased from 8.26%to 28.46%across glass powder contents.The maximum compressive and impact strength was recorded in UHPGC,comprising 10%silica fume with fib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a fume Glass powder impact strength Steel fibre GGBFS Weibull analysis Micr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结构冲击损伤分析及剩余压缩强度评估
2
作者 王中钢 徐晨晨 +5 位作者 陈卓 于洋洋 李克雷 何佳捷 邓俊杰 袁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09-3019,共11页
为探究局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缠绕圆管结构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关联性,采用空气炮试验系统对复合材料圆管结构开展0~79.7 m/s冲击速度下的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圆管结构冲击响应和剩余压缩强度。运用有限元方法... 为探究局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缠绕圆管结构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关联性,采用空气炮试验系统对复合材料圆管结构开展0~79.7 m/s冲击速度下的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圆管结构冲击响应和剩余压缩强度。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缠绕构型圆管的局部冲击及冲击后压缩进行参数化数值仿真计算,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局部损伤和压缩失效行为的关系,揭示不同冲击速度和缠绕形式对圆管动态变形和冲击后剩余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圆管结构最大变形量及内部纤维损伤面积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冲击引发的大变形和压剪作用产生的圆管内部损伤削弱了压缩强度,并改变了结构压缩破坏模式;在15.0 m/s冲击速度下,缠绕方式为[89/±20]_(2)的圆管的冲击损伤最小;在47.4 m/s冲击速度下,缠绕方式为[89/±55]_(2)的圆管更有利于抵抗冲击变形;当圆管环向缠绕层占比减小时,其抗冲击和压缩性能均有所提升,但无环向缠绕层时圆管因膨胀失稳抗压缩能力大幅减弱,受速度为47.4 m/s的小球冲击后,相较于缠绕方式为[89/±38]_(2)的圆管,缠绕方式为[±38]_(3)的圆管的剩余压缩强度降低7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缠绕结构 冲击损伤 冲击后压缩 剩余强度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缠结度对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凝聚态结构和冲击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新月 胡本旻 +5 位作者 孟帅 石恒冲 施德安 王兆阳 杨华伟 栾世方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共11页
以实验室合成的低缠结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及11种商用UHMWPE树脂为实验对象,系统探究了熔体缠结度(G_(N)^(t))对UHMWPE凝聚态结构的影响,并将之与冲击强度进行了关联。实验结果表明,缠结度增加,结晶度(X_(m))变化较小,结晶... 以实验室合成的低缠结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及11种商用UHMWPE树脂为实验对象,系统探究了熔体缠结度(G_(N)^(t))对UHMWPE凝聚态结构的影响,并将之与冲击强度进行了关联。实验结果表明,缠结度增加,结晶度(X_(m))变化较小,结晶活化能(?E)先减小后增大;在凝聚态结构上,片晶长周期(l)随缠结度的变化表现出与结晶活化能类似的现象。在缠结度较高的区域,l与缠结度具有指数相关性,缠结度越高,片晶厚度越大;最后,将凝聚态结构与冲击强度进行关联,发现UHMWPE的缺口冲击强度与非晶区厚度表现出负线性相关性,线性拟合系数达0.94,即非晶区厚度越小,UHMWPE冲击强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 分子链缠结 长周期 凝聚态结构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选−冶−化固废基充填材料制备及综合性能研究综述
4
作者 张钦礼 陶云波 +4 位作者 冯岩 陈秋松 高凌志 张芋杰 王道林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81,共17页
固废基胶结充填技术作为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的核心载体,其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已成为矿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采−选−冶−化多源工业固废(采掘废石、选矿尾砂、冶金炉渣、化工废料等)物化特性差异显著导致的充填体性... 固废基胶结充填技术作为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与工业固废协同处置的核心载体,其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已成为矿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采−选−冶−化多源工业固废(采掘废石、选矿尾砂、冶金炉渣、化工废料等)物化特性差异显著导致的充填体性能离散化问题,系统综述了多源固废在充填材料中的角色差异,以及不同固废基充填材料在流变、强度、环境方面的综合性能。主要包括:系统综述了不同工业固废基充填材料的来源、性能及用途,发现典型工业固废(尾砂、钢渣、粉煤灰等)的化学组分呈现显著互补性,SiO_(2)、CaO和Al_(2)O_(3)的梯度分布为协同胶凝提供了物质基础;总结了不同工业固废基充填材料的流变性能、管输阻力计算方式、强度分布及优化手段,分析了固废基充填材料的屈服应力、黏度及抗压强度的分布范围及规律,发现粒径级配优化与聚羧酸减水剂的复合调控可有效降低管道输送阻力,选用恰当的激发剂和辅助胶凝材配比可有效提高充填体强度;评价了固废基充填材料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环境污染风险,系统梳理了固废基充填材料中有害元素的浸出机制和固化机制,总结了矿山充填污染治理现状,发现提高固废基充填材料的水化反应进程和添加多孔物质可有效控制污染元素的扩散。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采−选−冶−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固废处置压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及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工业固废 固废基充填材料 流变与管输 强度性能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拉伸破坏特征及细观机制
5
作者 李晓锋 李海波 +1 位作者 刘黎旺 傅帅旸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87-2398,共12页
了解岩石动态抗拉特性对于研究岩体工程在爆破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超高速相机和数字图形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对花岗岩开展冲击劈裂试验。通过电测应变法和超高速相机判断了巴西圆盘试样... 了解岩石动态抗拉特性对于研究岩体工程在爆破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超高速相机和数字图形相关技术(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对花岗岩开展冲击劈裂试验。通过电测应变法和超高速相机判断了巴西圆盘试样的应力平衡和中心起裂条件。采用超高速DIC方法分析了微秒时间尺度上岩石变形场演化,并结合偏光镜试验讨论了晶体尺度上的材料率效应机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抗拉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关系存在3个分区,II区满足统一动态强度模型,其特征应变率和动增长系数分别为48.3 s−1和0.97,且平均破碎尺寸并不随应变率的增加而显著变化;残余动能占耗散能比值为23%~47%。在晶体尺度上,细观破裂主要以穿晶裂纹、弯折裂纹、裂纹簇聚成带和晶体粉碎化等形式出现。随着应变率增加,岩石的破坏过程发生从中心起裂到边界失效转变,当应变率超过一定值,应力平衡和中心起裂条件失效,动态抗拉强度随应变速率增加反而降低,导致试验条件的有效性存在偏差,试验结果需审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冲击荷载 率效应机制 统一强度模型 破碎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目镜冲击强度性能检测装置研究
6
作者 潘文见 卢剑锋 +1 位作者 黄海松 柯贤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2-278,共7页
根据护目镜冲击强度性能检测相关标准中要求和试验方法,研制了一台护目镜冲击强度性能检测装置。阐明了该系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气动发射数学模型,计算装置参数,设计发射装置,使铅弹获得检测标准中要求的检测速度范围沿护目... 根据护目镜冲击强度性能检测相关标准中要求和试验方法,研制了一台护目镜冲击强度性能检测装置。阐明了该系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气动发射数学模型,计算装置参数,设计发射装置,使铅弹获得检测标准中要求的检测速度范围沿护目镜表面法向方向撞击。其控制系统基于光电速度采集软件、LabVIEW软件和NI PCI-6221数据采集板卡,通过modbus RS485串口采集铅弹发射速度,设计了试验前安全检测、控制发射,实现了采集数据、显示和记录。现场测试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装置可产生的冲击速度范围(50~300)m/s,可应对不同冲击强度性能检测要求,装置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检测效率高等优点,证明了其可行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装置 护目镜 冲击强度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效应下胶结充填体动态强度及能量演化特征
7
作者 吴琼 郭进平 +4 位作者 王小林 张超 刘非 侯展娜 李婷婷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胶结充填体在动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化特征,采用SHPB冲击试验,结合能量演化过程开展胶结充填体动态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胶结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养护温度提高而提高,破坏后发生明显的劈裂拉伸破坏;不同养护温... 为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胶结充填体在动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化特征,采用SHPB冲击试验,结合能量演化过程开展胶结充填体动态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胶结充填体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养护温度提高而提高,破坏后发生明显的劈裂拉伸破坏;不同养护温度下充填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相似性,均可划分为似弹性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峰后破坏阶段3个阶段。充填体具有波阻抗效应,在近似应变率(100 s^(-1))条件下,冲击过程中77%左右能量被反射,2%左右能量透射穿充填体。随着养护龄期及养护温度提高,充填体吸能密度和透射能均上升。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养护温度提高,胶结充填体内部水化反应速率提升,水化程度增加且水化产物增多,充填体内部孔隙被水化产物填充,形成更加致密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证实了养护温度的提高能促进充填体早期强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胶结充填 冲击动载 养护温度 养护龄期 动态抗压强度 能量演化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钛白粉增白GFRP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张衡 刘浩 +2 位作者 邱守季 张炳 吴叔青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8,共7页
分别使用大分子多元酸(BA)和月桂酸(LA)对钛白粉进行表面改性,并通过挤出成型得到白色PA6/GF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界面性质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在添加量均为3%(质量分数,下同)时,与纯钛白粉相比,LA改性钛白粉对PA6... 分别使用大分子多元酸(BA)和月桂酸(LA)对钛白粉进行表面改性,并通过挤出成型得到白色PA6/GF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界面性质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在添加量均为3%(质量分数,下同)时,与纯钛白粉相比,LA改性钛白粉对PA6/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不明显,但BA改性钛白粉复合材料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109、155 MPa和12.3 kJ/m^(2),相比添加纯钛白粉的PA6/GF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11.1%、10.7%和68.5%,各项性能均达到同等加入量ZnS体系的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玻璃纤维 钛白粉 表面改性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改性聚氨酯增韧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9
作者 孙嘉俊 张宇 +4 位作者 冯腾宇 徐宇轩 郑婷 沈军 张丽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6-1474,共9页
为了解决环氧树脂固化后脆性大的问题,本文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硅改性聚氨酯(PUSiTs),以不同含量的硅改性聚氨酯与双酚A环氧树脂(EP)混合,制备了PUSiTs/EP。以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固化剂,研究了硅改性聚氨酯的含量和分子量对PU... 为了解决环氧树脂固化后脆性大的问题,本文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硅改性聚氨酯(PUSiTs),以不同含量的硅改性聚氨酯与双酚A环氧树脂(EP)混合,制备了PUSiTs/EP。以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固化剂,研究了硅改性聚氨酯的含量和分子量对PUSiTs/EP/DDM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改性聚氨酯的加入使PUSiTs/EP/DDM的断裂伸长率、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均得到了有效提高。其中,20%PUSiT400/EP/DDM的断裂伸长率、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最高,分别为9.92%、1.60 MPa·m^(1/2)和23.32 kJ/m^(2),与EP/DDM相比分别提高了122.92%、116.13%和63.27%。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树脂体系中硅改性聚氨酯与环氧树脂之间互传网络和氢键的形成提高了树脂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硅改性聚氨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氢键 拉伸性能 冲击强度 断裂韧性 增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解离纹理方向对木材压缩与弯曲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许威 田野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6,共9页
目的以榆木为研究对象,研究纹理方向对木材压缩与弯曲解离的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气干和软化榆木试件进行不同加载方向的压缩和弯曲加载试验,采集试件的解离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分析纹理方向对气干和软化榆木试件受压缩和... 目的以榆木为研究对象,研究纹理方向对木材压缩与弯曲解离的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气干和软化榆木试件进行不同加载方向的压缩和弯曲加载试验,采集试件的解离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分析纹理方向对气干和软化榆木试件受压缩和弯曲载荷作用解离的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软化试件在压缩过程中的解离程度大于气干试件,当压缩加载角度<45°时,试件的解离程度大于加载角度>45°时的解离程度,弦向加载最易解离,轴向加载最难解离;气干试件弯曲断口表面主要呈锯齿状和针状,软化试件弯曲断口表面主要呈木毛状和细裂片状;当弯曲加载角度<45°时,试件断口纤维解离形态一致较好,软化试件断口纤维解离形态一致性好于气干试件;软化试件的压缩屈服强度低于气干试件,而弯曲加载冲击韧性高于气干试件;加载方向从弦向向径向过渡时,气干和软化试件的压缩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均随加载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弦向加载压缩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均最小。结论受压缩与弯曲载荷作用时,软化试件的解离程度比气干试件的高,沿弦向加载最易解离;加载角度<45°时,榆木试件解离消耗的能量低,得到的纤维形态好、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纹理方向 解离特征 屈服强度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芳纶混杂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低速冲击及冲击后压缩实验研究
11
作者 陈然 张迪 蔡登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缩试验,探讨了不同复合材料面板和Nomex蜂窝组成的夹芯板在不同能量冲击损伤后的压缩承载行为、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通过无损检测C扫描、Micro-CT和DIC数字测量技术,获得试样的失效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材料损伤... 通过低速冲击和冲击后压缩试验,探讨了不同复合材料面板和Nomex蜂窝组成的夹芯板在不同能量冲击损伤后的压缩承载行为、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通过无损检测C扫描、Micro-CT和DIC数字测量技术,获得试样的失效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材料损伤模式主要包括面板纤维断裂、基体和纤维界面脱粘、基体开裂、芯材剪切破坏以及芯材压溃。碳/芳纶混杂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相较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具有更好的层间性能,且层间混杂结构相较于层内混杂结构具有更高的压缩刚度和剩余压缩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复合材料 低速冲击 冲击后压缩 失效模式 剩余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黏度对无卤阻燃玻纤增强PA66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徐星驰 张伟 +1 位作者 蒋炎锋 闫照辉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6,共7页
使用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二乙基次膦酸铝和多聚亚磷酸铝复合阻燃30%玻纤增强尼龙66(PA66)材料。研究了PA66的相对黏度对材料拉伸强度、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阻燃等级和灼热丝起燃性温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阻燃剂添加量的上升,... 使用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二乙基次膦酸铝和多聚亚磷酸铝复合阻燃30%玻纤增强尼龙66(PA66)材料。研究了PA66的相对黏度对材料拉伸强度、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阻燃等级和灼热丝起燃性温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阻燃剂添加量的上升,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MFR)逐渐降低,PA66树脂的相对黏度降低,材料的MFR、拉伸强度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上升。阻燃剂添加质量分数为19%时,相比于黏度2.67 dL/g的PA66,选用2.20 dL/g的PA66材料的MFR从3.0 g/10 min升高至7.1 g/10 min;拉伸强度从130.2 MPa提升至154.2 MPa;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从7.5 kJ/m^(2)提升至9.3 kJ/m^(2),厚度0.8 mm试样的UL 94阻燃等级从V-1级提升至V-0级,灼热丝起燃性温度从750℃提升到775℃。选用相对黏度低的PA66树脂有利于降低材料在挤出加工过程中的剪切热,并且降低了注塑过程中的压力损失,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等级。流动改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从0.2%提升至0.8%时,材料的MFR从6.2g/10min升高至15.1g/10min;拉伸强度从150.1MPa降低至144.3MPa;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从8.8kJ/m^(2)降低至7.9kJ/m^(2),厚度0.8mm试样的UL94阻燃等级均为V-1级。流动改性剂作为低分子量的添加剂在提升材料流动性的同时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6 黏度 拉伸强度 冲击强度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改性乙烯基酯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王健龙 陈梦迪 +3 位作者 王金炜 朱泓熹 马腾 魏浩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3,82,共7页
聚氨酯(PUR)和乙烯基酯树脂(VE)作为两类常见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在工业防护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为增强VE材料韧性,以聚丙二醇(PPG)、聚丁二醇(PTMG)和聚己内醇二酯(PCL)为原料合成PUR预聚体,将其引入VE中进行增韧改性,制备了... 聚氨酯(PUR)和乙烯基酯树脂(VE)作为两类常见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在工业防护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为增强VE材料韧性,以聚丙二醇(PPG)、聚丁二醇(PTMG)和聚己内醇二酯(PCL)为原料合成PUR预聚体,将其引入VE中进行增韧改性,制备了PUR种类和含量不同的改性VE材料,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压缩强度测试和冲击强度测试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当PUR含量为VE质量的0%~30%时,随着PUR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压缩强度逐渐降低,由114.4℃,73.02 MPa降至97.4℃,15.53 MPa;而冲击强度逐渐提升,由11.91 kJ/m^(2)升至37.16 kJ/m^(2)。不同种类PUR制备的VE材料性能也有所不同,其中以PCL为原材料,制备的PUR改性VE表现出最优异的冲击性能,PUR含量为VE质量的20%时,冲击强度可达72.87 kJ/m^(2),较以PPG为原料的样品的26.64 kJ/m^(2)提升了173%。上述分析表明,增加PUR的含量和软段分子链的柔性都能提高PUR改性VE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可以为制备高抗冲击型VE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乙烯基酯树脂 力学性能 冲击强度 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抗静电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托辊的开发及应用
14
作者 韩宝虎 包涵 +3 位作者 孙炜歆 吕朋 杨坤 刘国刚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针对带式输送机金属托辊自重大、能耗高、不耐腐蚀、冬季易积冰等问题,以及传统高分子材料托辊自身模量低、耐高低温性能差等缺点,首先以超高流动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制备阻燃抗静电PP(FRPP),然后通过挤出/长纤维... 针对带式输送机金属托辊自重大、能耗高、不耐腐蚀、冬季易积冰等问题,以及传统高分子材料托辊自身模量低、耐高低温性能差等缺点,首先以超高流动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制备阻燃抗静电PP(FRPP),然后通过挤出/长纤维浸渍等工艺开发出阻燃抗静电长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FRPP-LFT),最后通过注塑工艺制备了FRPP-LFT托辊。测试了FRPP和FRPP-LFT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性能,对制备的托辊进行了受力计算和有限元分析,并进行了抗外压性能测试和落锤冲击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FRPP,FRPP-LFT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分别提高了2.38倍和3.08倍,-50℃时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22.55 kJ/m^(2),负荷变形温度高达165.30℃,线膨胀系数显著降低至80×10^(-6)K^(-1),有焰燃烧时间为2.03 s,表面电阻率为1×10^(6)Ω;FRPP-LFT托辊筒体在抗外压性能测试中的载荷达到7000 N,安全系数达到了10.97,挠度仅为0.284‰,低温落锤冲击后托辊形貌保持完整。现场应用情况证明,FRPP-LFT托辊轻量化效果显著且不易积冰,经过季节交替,托辊筒体未出现蠕变和塌腰变形的现象,表明托辊耐高低温性能极佳,可安全适用于户外全天候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辊 聚丙烯 全天候 长纤维浸渍 阻燃抗静电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耐热超韧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15
作者 金杰 张广翔 +6 位作者 叶梦含 于欣荷 林士翔 刘恒铭 江闻欣 韩向艳 赵桂艳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6,43,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BAT-GMA)添加到聚乳酸(PLA)中,以提升PLA的韧性。同时,加入成核剂(NA)四亚甲基-二羧酸二苯甲酰肼(TMC-306)并进行退火处理,以改善PLA的耐热性能。... 本文旨在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BAT-GMA)添加到聚乳酸(PLA)中,以提升PLA的韧性。同时,加入成核剂(NA)四亚甲基-二羧酸二苯甲酰肼(TMC-306)并进行退火处理,以改善PLA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加入PBAT-GMA后PLA/PBAT-GMA/NA(质量比70/30/0)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90.3 kJ/m^(2)。添加质量分数0.2%NA并进行退火处理后,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至95.9 kJ/m^(2)。非等温结晶行为研究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2%的NA后,PLA组分的结晶度提升至35.4%。等温结晶测试结果表明,NA的加入有效提高了PLA组分的结晶速率。热变形温度(HDT)测试结果显示,添加NA并进行退火处理后,PLA共混物的HDT显著提高。当NA质量分数为0.2%时,退火3 min后的PLA/PBAT-GMA/NA(质量比70/30/0.2)共混物的HDT达到了134.4℃。本研究通过简便的方法开发出具有高耐热超韧PLA共混物,拓展了PLA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成核剂 冲击强度 热变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环氧有机硅耐热漆层在飞机发动机尾气相连接零件上的应用
16
作者 李涛 李博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介绍了一种H61-1铝粉环氧有机硅耐热面漆和配套的H61-83环氧有机硅耐热底漆在与飞机发动机尾气相连接的某零件上的应用。通过加热法、划格法以及冲击法对该漆层进行了耐热性、结合力和冲击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漆层具有良好的耐热... 介绍了一种H61-1铝粉环氧有机硅耐热面漆和配套的H61-83环氧有机硅耐热底漆在与飞机发动机尾气相连接的某零件上的应用。通过加热法、划格法以及冲击法对该漆层进行了耐热性、结合力和冲击强度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漆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结合力和耐冲击性能。将这种漆层应用于与飞机发动机尾气相连接的零件上,零件可长时间承受发动机尾气对漆层的影响,避免漆层的老化、脱落,使零件的防腐能力和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耐热漆 飞机发动机尾气 耐热性 结合力 冲击强度 固化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研究
17
作者 石浩 张后全 +3 位作者 宋雷 李明 林钢 陆鹏举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6,共13页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180°及270°并移植至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颗粒流数值模型;最后,通过模拟动力加载研究“天然”破裂砂岩的冲击强度与双轴压缩强度、裂隙分布信息、冲击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当双轴压缩围压较低时,试件滑移面相对清晰;随着围压的增加,滑移面的识别难度加大。2)随着双轴压缩轴压水平及围压的增加,试件冲击强度及其对应的时间基本均呈减小趋势;冲击强度大于20 MPa的试件,其应力–时间曲线在峰前弹性阶段的切线斜率基本一致。3)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更显著;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弱。4)为深入分析裂隙数量对试件冲击强度的影响,提出分布裂隙数量反值的概念;在不同冲击方向下,分布裂隙数量反值与冲击强度随试件双轴压缩强度的变化基本同步。5)冲击强度对冲击方向的依赖性与宏观破裂面具有重要关联;宏观破裂面的存在能够有效阻隔应力在试件中的传递,从而在不同冲击方向下改变冲击应力的传播路径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方向 “天然”分布裂隙 强度特性 颗粒流数值模拟 裂隙提取、旋转及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塑成型最佳工艺区间影响因素
18
作者 陈叶茹 郭德宇 温原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6,共6页
选取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作为基材,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并利用机械磨粉机处理,以制备适用于滚塑工艺的粉末材料。通过控制投料量的方法控制滚塑制品厚度,深入探讨了滚塑制品的厚度、滚塑材料熔体流动速率(MFR)、粉体粒... 选取线形低密度聚乙烯(PE-LLD)作为基材,采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并利用机械磨粉机处理,以制备适用于滚塑工艺的粉末材料。通过控制投料量的方法控制滚塑制品厚度,深入探讨了滚塑制品的厚度、滚塑材料熔体流动速率(MFR)、粉体粒径分布、炭黑添加量以及滚塑设备炉温等5个因素对滚塑成型过程中消除制品壁内气孔所需达到的最低PIAT(PIAT-P)、制品内表面黄变指数为零时所需达到的最低PIAT(PIAT-I)、滚塑最佳工艺区间(BPI)以及在该区间内低温落锤冲击强度(LTIS)的综合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滚塑制品厚度的增加和MFR的提高,气孔消除温度大幅度降低,同时滚塑BPI显著拓宽,同时厚度增加,LTIS提高;而粉体粒径的减小则导致PIAT-P升高和PIAT-I降低,滚塑BPI范围相应变窄;炭黑添加量对PIAT-P、PIAT-I及BPI范围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炭黑添加量增加,基体LTIS略有提高;提高滚塑设备炉温则会使PIAT-P缓慢提高和PIAT-I显著增加,进而扩大了滚塑BPI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塑成型 滚塑最佳工艺区间 气孔率 黄变指数 低温落锤冲击强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后热处理对Q690高强钢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焦继军 曹睿 +3 位作者 李义民 王丛元 何伟平 闫英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4,共8页
利用夏比冲击试验、OM、SEM和EBSD等方法研究了焊后热处理对Q690高强钢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冲击韧性恶化,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有所改善。通过起裂源附近的组织发现,不同状态下起裂源附近都存在粗大... 利用夏比冲击试验、OM、SEM和EBSD等方法研究了焊后热处理对Q690高强钢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冲击韧性恶化,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有所改善。通过起裂源附近的组织发现,不同状态下起裂源附近都存在粗大的块状铁素体,而焊缝中间两相区由于金属处于过热状态,块状铁素体最为粗大,结合冲击功与中间两相区块状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关系,判断中间两相区的块状铁素体为薄弱区域,引起开裂。而关于热处理对冲击韧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热处理过程中,焊缝金属发生回复,细小的板条合并成引起开裂的粗大块状铁素体,使得阻碍能力较强的大角度晶界减少,再加上碳化物在晶界析出,发生晶界脆化,使得冲击断裂模式由焊态的韧性断裂恶化为热处理态的混合断裂。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粗大的块状铁素体开始被分割成尺寸较小的相,使得冲击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690高强钢 焊缝金属 冲击韧性 块状铁素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氧化铝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研究
20
作者 张锦铎 陈伟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0,共10页
为促进氧化铝(Al_(2)O_(3))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采用SHPB试验设备对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进行了动态冲击试验,研究了冲击荷载下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变率效应,并探讨了应变率对强度的强化效应和Al_(2)O_(3)... 为促进氧化铝(Al_(2)O_(3))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采用SHPB试验设备对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进行了动态冲击试验,研究了冲击荷载下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变率效应,并探讨了应变率对强度的强化效应和Al_(2)O_(3)纤维的强韧化效应。此外,结合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了Al_(2)O_(3)纤维的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Al_(2)O_(3)纤维可以提高静荷载和冲击荷载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且Al_(2)O_(3)纤维的最佳掺量为0.2%。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指标均具有应变率效应,且Al_(2)O_(3)纤维可以增强高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指标的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率对高强混凝土强度的强化效应。动态增长因子(DIF)的经验公式不能较好地描述应变率对强度的强化效应,基于试验结果,构建了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的DIF模型。Al_(2)O_(3)纤维对高强混凝土具有强韧化效应,冲击荷载下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增长率分别可达43%、55%。Al_(2)O_(3)纤维/高强混凝土基体界面结合较好,Al_(2)O_(3)纤维在冲击荷载作用下被拉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冲击荷载 Al_(2)O_(3)纤维 应变率效应 强韧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