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el combustion synthesis and upconversion properties of Yb^(3+) and Er^(3+) dual-doped ZrO_2 nanocrystals
1
作者 LIU Xiao-lin ZHANG Ning +5 位作者 LI Dan LI Zhi-cheng YOU Wei-xiong ZHANG Qian XIA Li-bin YANG B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209-2214,共6页
Ytterbia and erbia dual-doped zirconia(ZrO_2:Yb^(3+),Er^(3+))nanophosphor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high-temperature fuel combustion at 1000°C for 2 h.The effects of dopant concentration on the structure ... Ytterbia and erbia dual-doped zirconia(ZrO_2:Yb^(3+),Er^(3+))nanophosphor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high-temperature fuel combustion at 1000°C for 2 h.The effects of dopant concentr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upconversion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hotoluminescence,respectively.XRD pattern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phase of products belongs to cubic ZrO_2 fluorite-type structure.TEM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fuel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rphologies of dual-doped ZrO_2 samples.Under 980 nm excitation,the glycine-calcined nanophosphors show high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and doped-ion concentration-depended intensities.The intensely red upconversion emissions ar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dual-doped Yb^(3+)and Er^(3+)ions result in the non-radiative relaxation,energy migration,and cross relax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TRUCTURE luminescence upconversion ZIRCON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壳层介电效应对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发光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进 于世杰 +1 位作者 胡焱清 邵起越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39-1648,共10页
采用共沉淀法和逐层包壳法,制备了以β-NaYF_(4)∶Yb^(3+)/A^(3+)(A=Er,Ho,Tm)为核,分别以NaLuF_(4)、NaYF_(4)、NaGdF_(4)为惰性壳层的多种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利用上转换发射光谱、发光寿命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惰性壳层组分对核壳结... 采用共沉淀法和逐层包壳法,制备了以β-NaYF_(4)∶Yb^(3+)/A^(3+)(A=Er,Ho,Tm)为核,分别以NaLuF_(4)、NaYF_(4)、NaGdF_(4)为惰性壳层的多种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利用上转换发射光谱、发光寿命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惰性壳层组分对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及Yb^(3+)发光寿命随惰性壳层呈现如下递减趋势:NaLuF_(4)>NaYF_(4)>NaGdF_(4),即三种惰性壳层对表面猝灭作用的抑制能力依次减弱;这种差异在高猝灭倾向的水性分散环境中更为显著。理论计算表明,不同壳层材料的介电常数差异可能是性能差异的关键因素,其中NaLuF_(4)相对介电常数最低,有效降低了核内活性离子与表面吸附基团的电偶极矩相互作用,抑制了非辐射能量损失。本研究揭示了惰性壳层介电特性对表面猝灭效应可能的影响,可为高亮度上转换纳米晶核壳组成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纳米晶 上转换发光 惰性壳层 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VO_(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吉鸿波 王云正 +2 位作者 李兆 吴坤尧 陈卫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2-1468,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YVO_(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手段考察样品物相结构、表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稀土离子的掺杂并未改变YVO_(4)的晶体结...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YVO_(4):Yb^(3+)/Ho^(3+)上转换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手段考察样品物相结构、表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稀土离子的掺杂并未改变YVO_(4)的晶体结构,样品物相结构较为纯净。红外光谱显示该样品属于正交晶系YVO_(4)晶相。XPS结果表明Yb、Ho主要以三价离子被掺杂进YVO_(4)中。通过SEM分析表观形貌得知样品结晶度较好且为微米级粉体。荧光光谱显示了YVO_(4):Yb^(3+)/Ho^(3+)荧光粉主要吸收峰位于418 nm(^(5)I_(8)→^(5)G_(5))、455 nm(^(5)I_(8)→^(5)G_(6))、486 nm(^(5)I_(8)→^(5)F_(3))、539 nm(^(5)I_(8)→^(5)F_(4)/^(5)S_(2))和650 nm(^(5)I_(8)→^(5)F_(5)),主要发射峰位于550 nm(^(5)S_(2)/^(5)F_(4)→^(5)I_(8))和660 nm(^(5)F_(5)→^(5)I_(8))区域,上转换发光强度随着Ho^(3+)掺杂比例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并且在Ho^(3+)掺杂浓度为1%时达到最强,经Blasse理论分析推断YVO_(4):Yb^(3+)/Ho^(3+)发光材料中离子能量传递机制为多偶极矩作用。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功率的依赖关系表明红绿光发射均属于双光子吸收过程。样品色坐标均处于红光区域,进一步证明该荧光粉是可由980 nm激发主要产生红色发射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钒酸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手性构建方法及应用进展
4
作者 吴佳航 杨宇涵 +2 位作者 卢扬 赵栩 刘晓敏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3,共12页
如果一个物体(或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通过旋转或平移完全重合,则称其为手性物体(或分子)。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手性材料具备圆二色性(CD)、圆偏振发光(CPL)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光学器件等多个领域具有... 如果一个物体(或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通过旋转或平移完全重合,则称其为手性物体(或分子)。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手性材料具备圆二色性(CD)、圆偏振发光(CPL)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光学器件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子上转换(UC)是指吸收多个低能量光子并发射一个高能量光子,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UCNPs)可以通过稀土离子间的能级跃迁实现光子上转换。结合光子上转换的手性材料由于低能量近红外激发的优势,在光动力学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手性构建方法,总结了其手性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 手性 圆二色性 圆偏振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β-NaYF_(4):Yb^(3+)/Er^(3+)/Tm^(3+)微米晶体上转换白光发射光谱偏振特性研究
5
作者 韩庆艳 樊世星 +7 位作者 赵博超 刘紫晗 张昊 高伟 张成云 张智喻 刘思聪 董军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41,共11页
采用水热和离子共掺杂方法制备了β-NaYF_(4):20%Yb^(3+)/x%Er^(3+)/0.2%Tm^(3+)(x=0.2,0.4,0.6,0.8,1.0)微米晶体,该微晶是一种横截面为六边形,两端均为楔形的管状结构。调节Er^(3+)离子和Tm^(3+)离子的掺杂浓度比,实现了单颗粒微晶上... 采用水热和离子共掺杂方法制备了β-NaYF_(4):20%Yb^(3+)/x%Er^(3+)/0.2%Tm^(3+)(x=0.2,0.4,0.6,0.8,1.0)微米晶体,该微晶是一种横截面为六边形,两端均为楔形的管状结构。调节Er^(3+)离子和Tm^(3+)离子的掺杂浓度比,实现了单颗粒微晶上转换发光颜色从黄绿色到白青色的转变,最终获得了较强的上转换白光发射。采用共聚焦显微光谱测试系统,在近红外光980 nm激光激发下,研究了单颗粒β-NaYF_(4):20%Yb^(3+)/0.2%Er^(3+)/0.2%Tm^(3+)微晶的光谱偏振特性。当激发光位于单个β-NaYF_(4)微晶不同位置时,单个微晶的上转换白光发射强度随偏振角ω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周期性变化,表明单个β-NaYF_(4)微晶上转换发光具有较强的偏振依赖特性。该项工作为完善单个各向异性上转换微纳晶体的空间取向分析和发光机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上转换 白光发射 单颗粒 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cO_(3)∶Yb^(3+)/Er^(3+)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及光学测温性能
6
作者 相国涛 陈红豆 +4 位作者 徐秦玉 张羽 傅颖莘 常瑛 姚璐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61-1467,共7页
近年来,准确、稳定且具有较高灵敏度的荧光强度比型非接触式光学温度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用了声子能量较低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LaScO_(3)作为基质材料,在其中掺入稀土离子Yb^(3+)和Er^(3+),并使用高温固相法进行... 近年来,准确、稳定且具有较高灵敏度的荧光强度比型非接触式光学温度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用了声子能量较低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LaScO_(3)作为基质材料,在其中掺入稀土离子Yb^(3+)和Er^(3+),并使用高温固相法进行合成。结果表明,在LaScO_(3)∶Yb^(3+)/Er^(3+)材料中,基于Er^(3+):^(2)H_(11/2)/^(4)S_(3/2)的热耦合能级可实现较为精准的光学测温,其测温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及分辨率最佳值可分别达到0.84%·K^(-1)、1.17%·K^(-1)和0.12 K,优于大多数同类型温度计的相应数值。同时,LaScO_(3)∶Yb^(3+)/Er^(3+)材料在298~573 K温度区间内表现出较好的测温重复性。另外,本文还详细讨论了LaScO_(3)∶Yb^(3+)/Er^(3+)材料中的能量传递机理。所有数据均表明,LaScO_(3)∶Yb^(3+)/Er^(3+)是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光学温度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VO_(4)∶Yb^(3+),Ln^(3+)(Ln=Er^(3+),Tm^(3+))发光粉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7
作者 张洋珲 徐振庭 +1 位作者 韩昆伯 李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4-190,198,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GdVO_(4)∶Yb^(3+),Er^(3+)/Tm^(3+)发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上转换发射光谱对其结构、形貌和上转换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探究了掺杂浓度和激发功率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GdVO_(4)∶Yb^(3+),Er^(3+)/Tm^(3+)发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上转换发射光谱对其结构、形貌和上转换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探究了掺杂浓度和激发功率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发光粉为四方结构的GdVO_(4)。稀土离子掺杂没有影响晶体结构,高浓度Yb^(3+)离子掺杂会引起晶面间距减小。样品形貌呈现稍有团聚的均匀球状颗粒。样品在980nm红外光激发下分别发出来自Er^(3+)离子和Tm^(3+)离子的绿色和蓝色上转换发光。GdVO_(4)∶10%Yb^(3+),1%Er^(3+)和GdVO_(4)∶10%Yb^(3+),0.75Tm^(3+)发光粉具有较强的发光强度。高浓度稀土离子掺杂由于交叉弛豫过程导致发光效率下降。样品的色坐标显示,改变掺杂稀土离子浓度和激发功率可调控发光粉发光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法 GdVO_(4)∶Yb^(3+) Er^(3+)/Tm^(3+) 上转换发光 发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状结构NaGdF_(4):Yb^(3+),Er^(3+)上转换发光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李鑫 李玉峰 +1 位作者 张栋梁 王觅堂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0-1140,共11页
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D-2Na)为螯合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棒状结构的NaGdF_(4):Yb^(3+),Er^(3+)纳米粉末。分别借助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仪(PL)和扫描显微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发光强度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和表征。探究了稀土前驱... 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D-2Na)为螯合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棒状结构的NaGdF_(4):Yb^(3+),Er^(3+)纳米粉末。分别借助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仪(PL)和扫描显微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发光强度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和表征。探究了稀土前驱体、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的实验条件对NaGdF_(4):Yb^(3+),Er^(3+)纳米粉末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研究了氟源和钠源对NaGdF_(4):Yb^(3+),Er^(3+)晶体形貌和上转换发光强度的改善;同时,采用煅烧处理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样品的形貌和发光强度收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H4F与NaOH作为氟源和钠源及200℃煅烧1 h得到的棒状结构NaGdF_(4):Yb^(3+),Er^(3+)的发光强度最好,色坐标(CIE)绿色发光强度从84%提升到94.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GdF_(4):Yb^(3+) Er^(3+) 上转换发光 稀土氯化物 棒状结构 发光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用于细胞色素C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董佳瑶 易静 +2 位作者 刘浏 于贺 唐宏武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了细胞色素C的适配体链及互补链,在适配体的3’端修饰了BHQ3基团,能够猝灭上转换纳米粒子在655nm波长处的发光。当细胞色素C存在时,适配体与细胞色素C结合从而离开其表面,使655nm处的发光恢复。在检测过程中,540nm处的发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作细胞色素C的比率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当细胞色素C浓度在5~80μmol/L范围时,发光信号恢复程度与细胞色素C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1μmol/L。所建立方法可为细胞色素C的荧光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细胞色素C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激活的荧光热增强材料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瑞 刘瑞 +3 位作者 王鹏飞 林航 程遥 王元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98,共16页
自从尺寸依赖的上转换荧光热增强现象在稀土激活的纳米荧光材料中被发现以来,开发具有显著荧光热增强效应的稀土荧光材料俨然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近期的探索发现荧光热增强效应在非纳米尺度稀土荧光材料体系以及非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均... 自从尺寸依赖的上转换荧光热增强现象在稀土激活的纳米荧光材料中被发现以来,开发具有显著荧光热增强效应的稀土荧光材料俨然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近期的探索发现荧光热增强效应在非纳米尺度稀土荧光材料体系以及非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均可实现,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有趣光学现象的应用场景。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稀土激活荧光热增强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所提出的几类机理以及稀土荧光热增强材料的潜在应用场景,并展望了该类材料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激活发光材料 荧光热增强 纳米材料 上转换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迟滞效应和离子迁移动力学的影响
11
作者 于嫚 高荣耀 +1 位作者 秦玉军 艾希成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9-366,I0001,I0002,共10页
迟滞效应是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问题,离子迁移和由此产生的界面离子积累是引起迟滞效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UCNP)修饰电子传输层/钙钛矿活性... 迟滞效应是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问题,离子迁移和由此产生的界面离子积累是引起迟滞效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UCNP)修饰电子传输层/钙钛矿活性层的界面及本征钙钛矿活性层,系统探究了UCNP对钙钛矿的形貌、结构、光谱/光电性能和离子迁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钛矿活性层经过UCNP修饰后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最佳(16.27%),而且迟滞因子(Hysteresis Factor,HF)得到显著改善(0.05)。进一步采用回路切换瞬态光电技术系统探究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受光生载流子干扰的离子迁移动力学过程,证明UCNP在光电转换过程中起到抑制离子累积和迁移的双重作用:一方面UCNP可以形成阻隔层,阻碍离子累积;另一方面,UCNP可以在退火过程中进入到钙钛矿体相晶界处,阻碍离子迁移,使恢复电压从0.43 V降低到0.28 V。极化诱导缺陷态模型解释了离子-载流子相互作用机制,阐释了UCNP抑制钙钛矿光伏器件迟滞效应的机理。本研究可以为调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迟滞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迟滞效应 离子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温HF/H_(2)法的YF_(3)∶Yb^(3+),Er^(3+)上转换发光性能增强研究
12
作者 李翰 宋昱龙 +2 位作者 姜迪 汤睿 钱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3,共5页
近年来,稀土材料因其独特的上转换光致发光特性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Yb^(3+)和Er^(3+)的YF_(3)上转换发光材料。为了提高晶体结晶度和消除氧杂质的影响,采用500℃高温和HF/H_(2)气氛进行脱水除氧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 近年来,稀土材料因其独特的上转换光致发光特性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掺杂Yb^(3+)和Er^(3+)的YF_(3)上转换发光材料。为了提高晶体结晶度和消除氧杂质的影响,采用500℃高温和HF/H_(2)气氛进行脱水除氧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氧分析仪、红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全面表征。结果表明:经过HF/H_(2)气氛高温脱氧处理的样品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更优异的发光性能,表现出更高的量子产率。揭示了氧杂质对YF_(3)∶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性能的负面影响,而采用高温HF/H_(2)气氛处理是提高发光性能的有效途径,为类似发光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氧杂质 氟化钇 脱水除氧 稀土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_(3)Y(VO_(4))_(2):Yb^(3+)/Er^(3+)实现高灵敏度的双模式光学测温 被引量:2
13
作者 相国涛 易园园 +5 位作者 张羽 熊明 徐秦玉 陈红豆 常瑛 姚璐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2-958,共7页
基于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_(3)Y(VO_(4))_(2):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该材料在绿光区和近红外二区均表现出较强的发光强度。在绿光区,基于Er^(3+)的~2H_(11/2)→^(4)I_(15/2)和^(4)S_(3/2)→^(4)I_(15/2)跃迁进行荧光强度比光学测... 基于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_(3)Y(VO_(4))_(2):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该材料在绿光区和近红外二区均表现出较强的发光强度。在绿光区,基于Er^(3+)的~2H_(11/2)→^(4)I_(15/2)和^(4)S_(3/2)→^(4)I_(15/2)跃迁进行荧光强度比光学测温,其最佳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可分别达到1.7%·K^(-1)、1.2%·K^(-1)和0.027 K;在近红外二区,基于Er^(3+):^(4)I_(13/2)→^(4)I_(15/2)跃迁的Stark劈裂所进行的光学测温,其最佳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和温度分辨率分别为3.01%·K^(-1)、0.59%·K^(-1)和0.06 K。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理温度范围内,以上两种光学温度计均表现出较高的测温准确性。所有数据均表明,Na_(3)Y(VO_(4))_(2):Yb^(3+)/Er^(3+)是一种优异的光学测温材料,可在可见区和近红外二区实现高灵敏度的双模式光学测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上转换发光 光学测温 荧光强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ErF_(4)@NaYF_(4)上转换材料的高灵敏度变电站设备温度监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帆 张利 +2 位作者 李楚涵 陈铭岳 马致臻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4-1442,共9页
实时监测变电站设备的温度变化,预防故障,对保障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目前,变电站设备的温度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红外测温技术,存在操作依赖性强、易受干扰等问题,且难以检测设备内部故障。发光强度比(LIR)是一种不受光谱损失、环境等因素影... 实时监测变电站设备的温度变化,预防故障,对保障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目前,变电站设备的温度监测主要依赖人工红外测温技术,存在操作依赖性强、易受干扰等问题,且难以检测设备内部故障。发光强度比(LIR)是一种不受光谱损失、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稳定光学参数,适用于温度检测。稀土掺杂的上转换(UC)材料的多发射峰特性与LIR技术高度契合,展现出在高精度温度监测方面的潜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aErF_(4)@NaYF_(4)核壳结构的UC材料和LIR技术的非接触式变电站设备温度监测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25~225℃具有高准确性和灵敏度,灵敏度高达35×10^(-3)℃^(-1),可有效监测设备内外的温度变化,为变电站设备的温度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 温度监测 上转换发光 发光强度比 核壳结构 NaErF_(4)@NaYF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敏化的YbNbO_(4)∶Ho^(3+)上转换光学温度传感
15
作者 池子恒 贺帅 +3 位作者 丁守军 张传成 宿文志 王苗苗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02-2010,共9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x%(离子浓度)Ho^(3+)(x=1,2,5,10,15)掺杂的YbNbO_(4)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荧光粉样品为单斜相结构,空间群为I2/a。同时对YbNbO_(4)...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x%(离子浓度)Ho^(3+)(x=1,2,5,10,15)掺杂的YbNbO_(4)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荧光粉样品为单斜相结构,空间群为I2/a。同时对YbNbO_(4)基质的电子结构(能带和态密度)进行了计算,YbNbO_(4)为直接带隙,禁带宽度为4.223 eV。进一步探究了Ho^(3+)离子掺杂浓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筛选出2%Ho^(3+)离子掺杂浓度具有最佳的发光效果。此外,对2%Ho^(3+)掺杂浓度的样品进行了不同功率激发,通过拟合发射峰与激发光功率,进一步得出Ho^(3+)离子上转换红光666 nm(^(5)F_(5)→^(5)I_(8))和绿光543 nm(^(5)S_(2)/5 F4→^(5)I_(8))发射都属于双光子过程。此外,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LIR),测量了2%Ho^(3+)掺杂样品在300~570 K温度范围内的变温光谱,并计算了用于表征光学温度传感性能的绝对灵敏度(Sa)和相对灵敏度(Sr)。结果表明,样品的Sr在420 K达到最大值0.36%·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高温固相法 荧光强度比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增强上转换发光的窄带1550 nm光探测
16
作者 周博明 覃子晟 +7 位作者 王姝欢 杨棕媛 江苇瑶 赵赫然 曹鹏 鲍民杰 程惠宁 季亚楠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近红外光(NIR)探测技术在军事、通信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NIR光电探测器(PDs)研究的快速发展。具有双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性的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可以将NIR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子或紫外光子,并被... 近红外光(NIR)探测技术在军事、通信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NIR光电探测器(PDs)研究的快速发展。具有双光子或多光子泵浦特性的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可以将NIR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子或紫外光子,并被禁带宽度更宽的半导体吸收,进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上转换PDs。然而,NIR窄带上转换PDs的实现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稀土离子荧光量子效率低、需要高泵浦阈值才能实现可探测的上转换发光。在此,我们利用NaYF4∶4%Er UCNPs与钙钛矿半导体层相结合,实现了1550 nm的窄带上转换PDs。通过使用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银纳米棒层(Ag NRs)增强了UCNPs的上转换发光,从而降低了上转换PDs的泵浦阈值。基于Ag NRs/NaYF4∶4%Er UCNPs/MAPbI3复合结构的PDs的最佳响应度(R)和探测率(D*)分别约为48.5 mA/W和5.7×10^(8) Jones。与纯UNCP/MAPbI3 PDs相比,R和D*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我们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简单的策略来制造出稳定的近红外窄带P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局域场调制 窄带近红外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缺陷导致Na_(3)Sc_(2)(PO_(4))_(3):Yb^(3+),Er^(3+)材料上转换和下转移发光不同热猝灭行为研究
17
作者 汪世杰 王映涵 +2 位作者 陶正仁 安正策 叶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3-875,共13页
掺Eu^(2+)的离子导体Na_(3)Sc_(2)(PO_(4))_(3)具有优异的抗热猝灭性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大功率照明用发光材料。然而,其负热猝灭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Yb^(3+)/Er^(3+)的f-f跃迁上转换和下转移窄带发射而非更易受干扰的Eu^(2+)d-... 掺Eu^(2+)的离子导体Na_(3)Sc_(2)(PO_(4))_(3)具有优异的抗热猝灭性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大功率照明用发光材料。然而,其负热猝灭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Yb^(3+)/Er^(3+)的f-f跃迁上转换和下转移窄带发射而非更易受干扰的Eu^(2+)d-f跃迁发射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更清晰的机理。结果表明,热致缺陷/离子的动态迁移能促进高温下辐射跃迁和抑制非辐射跃迁,导致上转换发光具有显著的负热猝灭,下转移发光热猝灭较小。其中,布居速率较慢的上转换过程更容易受到时间尺度与之相当的Na^(+)/空位迁移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可为理解发光材料热猝灭机制提供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3)Sc_(2)(PO_(4))_(3):Yb^(3+) Er^(3+) 上转换发光 下转移发光 负热猝灭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Gd(MoO_(4))_(2)∶Er^(3+),Yb^(3+)发光粉的合成与上转换发光性质
18
作者 韩昆伯 马晶 +1 位作者 漆加兴 李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4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样品均具有四方晶系NaGd(MoO_(4))_(2)结构;pH对...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样品均具有四方晶系NaGd(MoO_(4))_(2)结构;pH对样品的形貌有影响;980nm红外光激发下,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显示来自于Er^(3+)的^(2)H_(11/2)→^(4)I_(15)和^(4)S_(3/2)→^(4)I_(15/2)跃迁产生的绿光发射和4I 9/2→4I 15/2跃迁产生的红光发射。比较各样品的发光强度和绿光/红光相对积分强度比,结果显示上转换发光强度和绿光/红光相对积分强度比与晶粒尺寸、晶粒表面形貌,以及Er^(3+)和Yb^(3+)掺杂浓度有关。讨论了可能的上转换发光过程,并计算了样品的色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Gd(MoO_(4))_(2)∶Er^(3+) Yb^(3+) 发光粉 水热法 上转换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Yb^(3+)双包层光纤中的绿光荧光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玲珍 董淑福 +2 位作者 郑瑶雷 王屹山 陈国夫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97-899,共3页
普通单模光纤与掺Yb3+ 双包层光纤熔接后 ,当用波长为 976nm激光耦合时 ,实验观察到掺Yb3+ 双包层光纤中呈现绿色的荧光并用光谱仪进行了测试 分析表明 :绿色荧光的产生为Yb3+离子间相互作用引起合作能量转移 (CET)过程 。
关键词 双包层光纤 荧光 合作荧光 频率上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六方相NaYbF4:Er^3+/Tm^3+的上转换白光性质 被引量:16
20
作者 梁利芳 庄健乐 +3 位作者 吴昊 王静 吴明娒 苏锵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6-1002,共7页
在反应温度为220℃,反应时间为48h的温和条件下,利用水热法合成单掺杂或共掺杂Tm3+、Er3+的六方相NaYbF4体系,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体系的物相结构和荧光性能。在980nm红外激... 在反应温度为220℃,反应时间为48h的温和条件下,利用水热法合成单掺杂或共掺杂Tm3+、Er3+的六方相NaYbF4体系,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体系的物相结构和荧光性能。在980nm红外激光的激发下,NaYbF4∶Er3+体系能发出强的绿光和红光,两者分别对应于Er3+离子的(2H11/2,4S3/2)→4I15/2、4F9/2→4I15/2能级跃迁;NaYbF4∶Tm3+体系能发出对应于Tm3+离子1D2→3F4和1G4→3H6能级跃迁的强蓝光;而NaYbF4∶Er3+/Tm3+体系能同时发出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各发射的归属与单掺杂相同,但由于Er3+和Tm3+离子之间存在能量交叉弛豫,致使各发光强度发生变化。通过控制Er3+和Tm3+离子的浓度及其比例,可以调整NaYbF4∶Er3+/Tm3+体系的上转换蓝光、绿光和红光强度的比例,结果表明,在980nm红外激光的激发下,NaYbF4∶Er3+/Tm3+(0.4%/0.4%)能发出近似白光的上转换发射。因此,NaYbF4∶Er3+/Tm3+有望成为单一基质的上转换白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 白光 水热合成 发光 复合氟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