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PDO位相期间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
1
作者 江家旺 凌征 谢玲玲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基于1961年至2012年三维温盐数据,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DO暖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 本文基于1961年至2012年三维温盐数据,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不同位相期间,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对热带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PDO暖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在正IOD(pIOD)年显著变薄,而在负IOD(nIOD)年加厚并不明显;PDO冷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在pIOD年变薄,在nIOD年则明显加厚。分析发现,pIOD引起的东风异常在不同PDO位相下差异较小,其引起的等温层深度差异也较小,但PDO冷位相期间,赤道东印度洋降水正异常更为显著,使得表层盐度降低,混合层变浅,削弱了障碍层厚度负异常,导致PDO暖位相期间pIOD引起的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负异常幅度比PDO冷位相期间稍大。nIOD引起的西风异常在PDO冷位相期间比暖位相更为强烈,其激发更强的下沉Kelvin波,导致等温层加深幅度更大,致使PDO冷位相期间nIOD引起的赤道东印度洋障碍层厚度正异常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印度洋 障碍层 印度洋偶极子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不同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的季节演变特征对比 被引量:6
2
作者 祁莉 何珊珊 +1 位作者 张文君 何金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3-683,共11页
基于1951—2012年逐月海洋和大气多种要素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两类El Nino相伴的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盛期的海洋和大气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对比了与不同类型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的季节演变及对应的海气耦合过程... 基于1951—2012年逐月海洋和大气多种要素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两类El Nino相伴的IOD(Indian Ocean Dipole,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盛期的海洋和大气异常特征,并进一步对比了与不同类型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的季节演变及对应的海气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两类IOD事件盛期时,暖海温强度和位置有显著差异。发生在东部型El Nino期间的IOD事件(简称EP-IOD)盛期,正(负)SSTA中心出现在热带西北(赤道东南)印度洋,强度相当,对应的热带印度洋—海洋大陆异常Walker环流强度较强、范围较大;与中部型CP El Nino相伴的IOD事件(简称CP-IOD)的正SSTA相对较弱,且偏于南印度洋,异常Walker环流较弱、较窄。在季节演变中,两类IOD事件期间的局地海气过程差异显著,伴随着西印度洋西南季风减弱和东印度洋异常东风加强,EP-IOD事件的发展以西正东负的偶极型异常海温的出现及加强为主要特征;而CP-IOD事件的发生发展则与西北印度洋异常冷海温的生消及南印度洋暖水的堆积相伴,表现为"-+-"三极型SSTA的出现并转为西正东负偶极型的过程,夏季时出现在东印度洋的异常东风以及赤道中印度洋低层负涡度异常水平环流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两类E1 Nino 季节演变 海气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宣飞 袁慧珍 管兆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2-506,共5页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夏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IOD独立发生时,其正位相年...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夏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IOD独立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以湖南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正位相年河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华南西部、江淮流域、河套及华北地区起抵消作用,而在东南沿海地区起协同作用。还从环流场角度分析了ENSO对IOD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影响的初步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 ENSO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被引量:26
4
作者 杨霞 管兆勇 朱保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0-177,共8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 lN ino年有正IOD...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以及有IOD事件伴随发生的ENSO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ENSO事件、“单纯”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均有显著影响,当E lN ino年有正IOD事件同时发生时,我国北方地区水汽增加,华北降水偏少现象得到抑制,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上升;当La N ina年有负IOD事件同时发生时,北方地区的水汽减少,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我国大陆气温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ENSO 夏季降水和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盐度输运对正、负IOD事件的不对称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莹 杜岩 +1 位作者 张玉红 杨亚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共10页
采用海洋实测资料和简单海洋数据同化(SODA)模式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影响下赤道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及其盐度输运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正、负IOD事件盛期,赤道流场和盐度异常不仅呈反位相特征,在空间分布及... 采用海洋实测资料和简单海洋数据同化(SODA)模式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影响下赤道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及其盐度输运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正、负IOD事件盛期,赤道流场和盐度异常不仅呈反位相特征,在空间分布及强度上还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正IOD事件盛期,Wyrtki急流转向为西向流,将赤道印度洋东部低盐水向西输送;此时赤道流场和盐度负异常显著,影响范围大,南北扩张明显,盐度异常中心偏西,影响深度较深。负IOD事件盛期,Wyrtki急流增强,对赤道印度洋西部高盐水输送能力增强;此时盐度及流速异常较弱,极值范围小,盐度异常中心偏东,影响深度较浅,但流速异常影响深度较正IOD事件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yrtki急流 盐度运输 印度洋偶极子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再分析资料中IOD-ENSO遥相关的海洋通道机制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腾飞 周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35,共13页
本文利用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海洋再分析资料(SODA、ORAS4和GODAS)中的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套再分析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次年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 本文利用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海洋再分析资料(SODA、ORAS4和GODAS)中的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套再分析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次年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之间显著相关,与观测结果一致。在次表层,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均显示,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异常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在冬季至次年秋季沿赤道太平洋垂向剖面向东移动,并于次年夏季和秋季在冷舌区上升至海表。热带东南印度洋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滞后1年的相关关系是由海洋通道机制引起的,即IOD事件引起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导致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异常,激发赤道Kelvin波向东传播,从而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冷舌海表温度异常。观测及SODA与ORAS4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滞后1年的相关关系在去除ENSO信号后仍然显著,表明海洋通道机制是独立于ENSO事件的;而在GODAS资料中,这些显著相关关系在去除ENSO信号后消失。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和Nio3.4及DMI(Dipole Mode Index)指数之间超前-滞后12个月的相关关系显示,在SODA和ORAS4资料中,印尼贯穿流流量同时受到ENSO和IOD的影响,与观测结果一致;而在GODAS中,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仅与Nio3.4指数显著相关,极少受到IOD事件的影响,这部分解释了GODAS资料中去除ENSO信号后,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消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滞后遥相关 海洋通道 印尼贯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性大陆西部夏季降水异常:独立和联系于IOD的模态 被引量:2
7
作者 许琪 管兆勇 +1 位作者 金大超 王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329,共12页
采用1979—2013年的NCEP/NCAR、GPCP和GODA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偏印度洋一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热带、东亚地区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MC西部,爪洼岛以西洋面(A区... 采用1979—2013年的NCEP/NCAR、GPCP和GODA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偏印度洋一侧降水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热带、东亚地区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MC西部,爪洼岛以西洋面(A区)与苏门答腊海以西赤道洋面(B区)降水存在一定程度相关的同时,还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区域夏季降水正异常时,来自赤道印度洋、赤道太平洋、南海及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偏强。A区降水与IOD(Indian Ocean Diapole)现象密切相关,B区降水则与季风活动的变化联系密切。A区降水异常偏多时,混合层的暖海水向A区汇合,A区的海温异常偏高得以维持,对流层低层在A区及其西南部出现气旋性环流,产生气流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降水增多。当B区降水正异常时,对流层低层环流与A区降水正异常时较为相似,但气旋性环流范围偏小、偏西。B区暖海温的维持主要与海洋中的垂直运动有关。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MC区域气候变动特征及亚洲夏季风环流异常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性大陆 降水异常 iod 海温异常 北半球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杨艳娟 管兆勇 朱保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利用1979—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逐月海温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洲地区,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存在显著影响,其对SLP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 利用1979—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GISST逐月海温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洲地区,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存在显著影响,其对SLP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在亚洲地区,IOD对季节内振荡强度也存在显著影响。在亚洲季风区的大部分地区,IOD与200 hPa纬向风(U)、高度场(H)和经向风(V)的季节内振荡强度都存在显著关联。IOD和ENSO对季节内振荡强度的作用差别显著,在有些地区甚至相反。进一步分析了1994年200 hPa上U、V的季节内振荡强度分布,并给出了1994年低频风场的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季节内振荡 北半球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ENSO与IOD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协同影响
9
作者 宋文君 李旭 李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0-619,共10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9-2020年的再分析资料、Ni?o3.4、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副热带西风急流(SWJ)指数,研究秋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IOD对SWJ的协同影响及其机理.秋季SWJ强度、位置与ENSO和IOD存在显著相...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79-2020年的再分析资料、Ni?o3.4、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副热带西风急流(SWJ)指数,研究秋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IOD对SWJ的协同影响及其机理.秋季SWJ强度、位置与ENSO和IOD存在显著相关,急流强度指数与Ni?o3.4和IOD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31;急流轴指数与Ni?o3.4和IOD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34,即当ENSO和IOD位于正(负)位相时,SWJ减弱(加强),急流位置偏南(北).ENSO和IOD事件对SWJ具有协同影响,表现为ENSO和IOD暖位相或冷位相会同时发生,且ENSO和IOD暖事件或冷事件共同发生时对SWJ的影响较其单独作用有放大效应,即当ENSO和IOD正(负)位相共同发生时,SWJ减弱(增强)幅度更大.ENSO和IOD事件可通过大气斜压性和Hadley环流影响SWJ.当ENSO和IOD正事件共同发生时,200~500 hPa处的经向气温梯度出现负异常,纬向风速随高度增加增大得更慢,使SWJ减弱;Hadley环流在不同ENSO和IOD事件协同影响下也有所不同,相较于ENSO和IOD处于正位相,当La Ni?a和IOD负位相共同发生时,Hadley环流上升支的强度更强且上升位置更高,携带更多地球角动量进入SWJ,使急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副热带西风急流 大气斜压性 协同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表面Stokes漂流对IOD事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逊 吴克俭 +3 位作者 李瑞 董祥晖 夏浩峰 曹同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396,共13页
波浪是影响海表面温度的重要因素。印度洋因其复杂的季风影响,波浪场也同样具有复杂的季节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波浪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的影响,本文利用ECMWF-ERA5发布的近40 a的月平均波浪参数、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波浪是影响海表面温度的重要因素。印度洋因其复杂的季风影响,波浪场也同样具有复杂的季节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波浪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的影响,本文利用ECMWF-ERA5发布的近40 a的月平均波浪参数、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表面Stokes漂流(Stokes drift)等再分析数据,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印度洋表面Stokes漂流与IOD(Indian Ocean Dipole)事件的关系。首先单独分析了印度洋风浪和涌浪的空间分布特征,阿拉伯海风浪和涌浪的有效波高和波向受季风影响,季节性变化显著。纬向Stokes漂流的空间分布与风浪相似,受风带影响较大,而经向Stokes漂流则表现出了东边界强化的现象。进一步研究了印度洋纬向Stokes漂流与IOD事件的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可达到−0.8左右,并且结果显示:当+IOD事件或者−IOD事件发生,即热带印度洋出现SST异常时,纬向Stokes漂流诱导的波浪输运总是将冷水向暖水区域输运,从而达到调节东西印度洋SST的效果。因此,纬向Stokes漂流通过诱导东西向的水体输运可以加速IOD事件的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 涌浪 Stokes漂流 iod事件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对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时文娟 冯俊乔 +3 位作者 王富军 王庆业 胡石建 张子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16,共15页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作为热带和副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模态,二者联系密切。本文基于梁氏-克里曼信息流理论确定IOD与SIOD互为因果,并利用Had...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sub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SIOD)作为热带和副热带印度洋海气耦合的主要模态,二者联系密切。本文基于梁氏-克里曼信息流理论确定IOD与SIOD互为因果,并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数据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等数据分析了1950~2021年期间前期IOD对SIOD发展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显示,IOD超前SIOD的相关关系在1976年和2002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变。1950~1976年期间(P1),二者关系不显著;1977~2002年期间(P2),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当IOD超前SIOD 5个月时达到最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6;2003~2021年期间(P3),二者相关性有所减弱,相关系数为-0.33。IOD与SIOD主周期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化。P2时期,IOD与SIOD之间存在显著的2~4 a反位相一致周期,而在P1、P3时期两者没有明显的同周期。与此同时,IOD超前SIOD时二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位相转换有密切联系。PDO冷位相下,副热带印度洋大气环流响应较弱,海气背景不利于IOD对SIOD事件的激发。PDO暖位相能够通过ENSO加强赤道印度洋-太平洋的Walker环流异常,与赤道东风异常有关的反气旋环流促使热带西印度洋的正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向东南方向延伸,促进东南印度洋正SSTA的发展;IOD通过经向环流的垂直运动引起中纬度对流层高层辐散,产生等效正压Rossby波,与之相关的低层异常气旋环流通过“风-蒸发-海表面温度”(wind-evaporation-SST,WES)反馈诱导副热带西南印度洋负SSTA的发展,二者共同促进了次年冬季负SIOD事件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的影响
12
作者 严晟江 谢宇 周厚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近20多年来对IOD的研究成果,应用统计分析和大气环流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往提到的高—低纬度温差、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外,IOD活动也是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IOD活动的影响弱于高—低纬度温差;但相对于AO、PDO和ENSO,IOD活动对该地区地表风速的变化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伴随全球变暖的IOD活动加强是造成华南沿海地区秋季地表风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iod) 地表风速 大气环流 华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尺度天气下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模拟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试验Ⅰ. 不考虑模式误差的情形 被引量:37
13
作者 兰伟仁 朱江 +2 位作者 Ming XUE Jidong GAO 雷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0-652,共13页
本文在假定模式无偏差的情况下,利用一次风暴过程的模拟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一系列风暴天气尺度的集合卡尔曼滤波资料同化试验,检验集合卡尔曼滤波在风暴天气尺度资料同化方面的效果,并验证各集合卡尔曼滤波参数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试验... 本文在假定模式无偏差的情况下,利用一次风暴过程的模拟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一系列风暴天气尺度的集合卡尔曼滤波资料同化试验,检验集合卡尔曼滤波在风暴天气尺度资料同化方面的效果,并验证各集合卡尔曼滤波参数对同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集合卡尔曼滤波能有效地应用于风暴尺度的资料同化;40个集合成员以及6km的局地化尺度能较好地滤除采样误差造成的虚假相关,同时可以将观测信息传递到无观测的模式格点;利用背景场加上空间平滑的高斯型随机扰动生成初始成员的方式较未经过平滑的方式有更好的分析效果;背景场扰动方法能够提高样本的离散度;只同化反射率的同化试验表明,反射率的同化效果较明显,也证明了集合卡尔曼滤波在非常规资料同化中的作用;增加径向风资料同化的效果优于只进行反射率同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尺度 模拟多普勒雷达资料 集合卡尔曼滤波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地区异常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降水及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14
14
作者 肖子牛 晏红明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44,共10页
利用1951~1997年近47年的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以及相应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6~8月汛期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3~5月份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中国6~8月降... 利用1951~1997年近47年的印度洋海温距平场资料以及相应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6~8月汛期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前期3~5月份的印度洋地区东西海温的偶极指数与中国6~8月降水的相关较好。分析1958~1995年NCEP 500 hPa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发现,印度洋偶极指数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高度场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印度洋偶极指数IODI负位相年有明显的PJ波列存在,印度洋偶极海温异常很可能是通过PJ波列来影响中国的降水。同时,对印度洋地区海温偶极指数和中国地区温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印度洋地区海温偶极指数与冬季中国南部地区的温度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偶极振荡 中国 温度 印度洋 偶极指数 降水 相关分析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事件 被引量:37
15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蔡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分析了热带温跃层上海温距平资料后指出 ,在印度洋东西方向的海温距平分布呈现出距平符号相反的偶极子现象 ,在大气中的纬圈环流即Walker环流上也呈现出与海温距平相协调的或匹配的上升和下沉分支 (距平意义下 )分布。这一分析表明 。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气相互作用 温跃层 海温距平分布 偶极子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被引量:57
16
作者 谭言科 张人禾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6,共14页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 利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气耦合特征 ,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变化存在显著的距平符号东西一致的单极型和距平符号东西相反的偶极型 ,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67%和 33%。偶极期间在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大气中存在着明显的Walker类型的环流 ,具有显著的局地海气耦合特征 ,而单极期间这种特征不明显。大部分偶极子的生命史都非常短暂 ,其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西印度洋正距平的增加、东移和东印度洋负距平的不断加强。单极的发展为整个海盆的不均匀增暖。单极向偶极的转换可以分为两类 ,第I类表现为赤道西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由负转变成正后逐渐向东扩展 ,东印度洋的负距平范围逐步缩小 ;第II类是东南印度洋海表温度的负距平不断加强并略向西发展 ,而西部保持正距平。这种转换还经历了一个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以前主要是第I类转换 ,以后则第II类占绝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印度洋海温 年际异常 海气耦合特征 极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遵娅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东阡 柳艳菊 王朋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8-515,共8页
文章主要对2011/2012年冬季至2012年秋季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2年3月拉尼娜事件结束,赤道中东太平洋在7—8月出现明显暖水波动,之后进入正常状态。暖水波动使9—1... 文章主要对2011/2012年冬季至2012年秋季的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分析表明:2012年3月拉尼娜事件结束,赤道中东太平洋在7—8月出现明显暖水波动,之后进入正常状态。暖水波动使9—10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控制长江以南大部,造成该地温高雨少:8—9月,热带印度洋呈显著的偶极子正位相模态,在热带东太平洋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西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影响中国华西南部出现明显秋雨。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1候,结束偏晚2候,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为1951年以来第四强,使得东亚夏季风雨带位置偏北,中国北方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受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的共同影响,我国出现了冬冷、春夏热、秋冷和夏季降水"北多南少"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印度洋偶极子 大气环流 夏季风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和华西秋雨的关系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佳 马振峰 +1 位作者 杨淑群 徐金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0-962,共13页
利用统计方法对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与华西秋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IOD的季节锁相特征,华西秋雨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IODI)相关性也呈现相应的变化特征:春、夏季正相关发展... 利用统计方法对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与华西秋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IOD的季节锁相特征,华西秋雨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IODI)相关性也呈现相应的变化特征:春、夏季正相关发展、范围扩大;秋季稳定且正相关性较高,与夏季时滞相关较为一致;前期冬季减弱并呈反相关关系。(2)对印度洋偶极子时期异常环流场、水汽场以及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场特征分析发现,IOD正位相年,500 h Pa高度场距平在冬、春季为负异常,春、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夏季华西区域受中层异常浅槽的西南气流影响,850 h Pa经向风合成在冬、春季以负异常为主,夏、秋季转为正异常,且华西区域秋季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赤道印度洋低空东风异常,这些异常环流都利于华西区域降水偏多,并对偶极子的延续起到作用。(3)正位相年,冬、春季华西大部区域为水汽辐散区,夏、秋季四川东北部及黔渝大部为水汽辐合区,水汽输送依靠孟湾西南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东气流完成。(4)对应于印度洋海温正(负)异常,秋季华西区域上空的热状况异常分布将使其大气对流增强(减弱)。因此,夏季IOD异常位相为华西秋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前期信号,而秋季IOD正位相则对华西秋雨的发生发展起到较好的延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华西秋雨 相关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单、偶极模态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杜振彩 谭言科 +2 位作者 张人禾 何金海 刘会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4,共14页
利用最近50多年的GISST和NCEP的OISST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存在两种空间分布型,即全海盆符号一致的单极和东、西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单极既存在长期增... 利用最近50多年的GISST和NCEP的OISST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和多重时间尺度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存在两种空间分布型,即全海盆符号一致的单极和东、西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单极既存在长期增暖趋势,也存在年际振荡;偶极则以年际变化为主。在去掉由EOF重建的单极后,热带印度洋东、西部海温表现为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对17次典型偶极子个例的分析表明,对偶极子本身而言,偶极子的演变更像是一种翘翘板似的局地振荡。单极在长期趋势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对偶极的影响是不同的。长期趋势缩短了偶极子的生命期,在冷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负单极到正偶极再到负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西印度洋;在暖期,印度洋海温经历了由正单极到正偶极再到正单极的演变,偶极子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热带东印度洋。对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而言,印度洋海温异常由负单极向正偶极再到正单极转换,偶极子位于一种单极向另一种单极的转换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印度洋海温表现为明显自西向东的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 单极 偶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62
20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和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一般正位相型的振幅强于负位相型。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与太平洋ENSO无关,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ENSO)有很好负相关。它们的联系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资料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亚洲南部流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关系,表明它对亚洲季风活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表水温异常 偶极子型振荡 气候影响 季风活动 亚洲 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