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9个鲢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1
作者 吴怡迪 沙航 +1 位作者 何国玉 梁宏伟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为探明长江流域不同主养地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9个鲢群体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的不同形态特征间均产生了显著差异,但变异系数检验显示这种差异尚未... 为探明长江流域不同主养地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9个鲢群体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的不同形态特征间均产生了显著差异,但变异系数检验显示这种差异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聚类分析显示,湖北武汉和江西瑞昌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小,重庆长寿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9个鲢群体的前5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92%,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是头部和体高性状,对9个群体形态差异的贡献度最大。逐步判别分析显示,9个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8%,其中浙江嘉兴和重庆永川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0%,而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准确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遗传背景和养殖环境有关。这些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鲢养殖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种群生长特征和适宜捕捞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唐晟凯 张彤晴 +5 位作者 李大命 沈振华 刘小维 刘燕山 朱凛 陆建明 《水产养殖》 CAS 2017年第10期48-53,共6页
对2015年9月在太湖采集的200尾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样本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结构由0^+—5^+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1^+龄鱼的数量比例最大,约占42.0%,体长与体质量呈显著的幂指数关系,方程为W=1.96&... 对2015年9月在太湖采集的200尾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样本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结构由0^+—5^+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1^+龄鱼的数量比例最大,约占42.0%,体长与体质量呈显著的幂指数关系,方程为W=1.96×10-5 L^(2.9842),太湖鲢为匀速生长类型,生长性能良好。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105.27[1-e^(-0.1855(t+0.670))],W_t=21.2388[1-e^(-0.1855(t+0.670))]^(2.9842),其生长呈现先快速增长后逐步趋于稳定的过程,生长拐点年龄为5.22龄,建议将此年龄时的体长(约70.0 cm)作为太湖鲢开捕体长,现阶段宜将太湖鲢的捕捞量控制在614.0 t左右。研究结果为太湖鲢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年龄结构 生长 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鲢群体耳石微化学差异分析
3
作者 翟东东 李雯 +5 位作者 王东 轩中亚 刘红艳 熊飞 李博 姜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80,共9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 研究以三峡库区的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群体耳石微化学(微量元素Sr:Ca、Ba:Ca等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的差异,探讨鲢耳石微化学组成对栖息环境的指示性,筛选导致差异的关键指标,为开展鲢生境履历研究及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基于耳石边缘区微量元素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津区、巴南区、丰都县、太平溪镇等4个样点鲢的判别成功率均值为83.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Li/Ca、Na/Ca、Co/Ca、Sr/Ca、Ba/Ca在4个样点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点之间鲢耳石的微量元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成分贡献率较高的指标是Sr/Ca (35.3%)、Co/Ca (28.4%)、Ba/Ca (20.2%),表明Sr/Ca、Co/Ca、Ba/Ca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微量元素指标。基于耳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δ^(13)C和δ^(18)O值均存在显著差异,δ^(13)C和δ^(18)O值双位图显示太平溪镇、万州区、丰都县聚为一组,巴南区、北碚区原种场、巴南区原种场聚为一组,表明巴南区采集的野外个体可能是来自增殖放流。综上所述,耳石微量元素Sr/Ca、Co/Ca、Ba/Ca和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在不同鲢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鲢生境履历重建研究的关键指标,其中δ^(13)C和δ^(18)O值分析可以有效实现野生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鳙(Aristichthy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鳞作为稳定同位素研究非致命采样替代物的有效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玉玉 徐军 雷光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3-856,共4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已成为食物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通用方法是取鱼类背部白色肌肉,在实际应用过程会导致鱼类的死亡,因而有所局限.使用非致命组织作为稳定同位素研究中的替代组织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开展相关研究.比较鳙(Ar...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已成为食物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通用方法是取鱼类背部白色肌肉,在实际应用过程会导致鱼类的死亡,因而有所局限.使用非致命组织作为稳定同位素研究中的替代组织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开展相关研究.比较鳙(Aristichthy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鳞与肌肉组织中δ13C和δ15N比值,发现鳙、鲢的鱼鳞与肌肉组织中δ13C和δ15N比值均有显著差异.鱼鳞δ13C比值比肌肉更富集,平均高2.54‰,而δ15N比值比肌肉平均低0.7‰.对鳙、鲢的鱼鳞与肌肉组织δ15N比值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通过构建线性模型,可用校正后的鱼鳞δ15N比值替代肌肉组织δ15N比值.鲢的鱼鳞与肌肉组织δ13C比值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而鳙的鱼鳞与肌肉组织δ13C比值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鱼鳞 肌肉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粪便对湖泊沉积物N_(2)O通量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陈宏远 车轩 +7 位作者 盘家永 李一鸣 王婕 朱林 孟展鹏 卢小利 崔帅康 刘慧仪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166,共11页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粪便对湖泊沉积物N_(2)O排放的影响,收集千岛湖沉积物、水与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粪便,按照不同的配比设置3个实验组,开展为期90d的模拟封闭培养转化实验。通过分析N_(2)O的通量特征、水和沉积物混合物的理... 为了解滤食性鱼类粪便对湖泊沉积物N_(2)O排放的影响,收集千岛湖沉积物、水与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粪便,按照不同的配比设置3个实验组,开展为期90d的模拟封闭培养转化实验。通过分析N_(2)O的通量特征、水和沉积物混合物的理化指标、氮代谢酶活性与微生物序列,确定影响氮转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关键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在鱼粪的影响下,水-气界面的N_(2)O排放通量在45d达到最高,随后迅速下降,于45—60d由排放转化为吸收,沉积物中鱼粪的添加比例越大,培养后期对N_(2)O的吸收量越多。鱼粪的添加会显著提高循环系统中可溶性碳与氨氮的浓度,同时降低水体中的DO,显著提高沉积物中4种相关氮转化酶的活性。沉积物的16S rRNA分析表明,添加鱼粪会显著提高沉积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丰度的提高可能是使沉积物表现出更强的N_(2)O吸收效率的主要原因,为湖泊滤食性鱼类增殖的N_(2)O减排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鱼类 千岛湖沉积物 N_(2)O排放通量 氮循环 微生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肉僵直阶段及盐含量对白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雅琦 徐万军 +1 位作者 詹帅 包玉龙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研究鱼肉僵直阶段及盐含量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选取僵直前后的白鲢鱼肉,分别添加质量分数1%、2%、3%的氯化钠制备鱼糜凝胶,测定并分析鱼糜凝胶的质构特性、流变学性质、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僵... 为研究鱼肉僵直阶段及盐含量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选取僵直前后的白鲢鱼肉,分别添加质量分数1%、2%、3%的氯化钠制备鱼糜凝胶,测定并分析鱼糜凝胶的质构特性、流变学性质、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僵直后肌肉和低盐含量,僵直前肌肉及添加更多盐制备的鱼糜凝胶,其凝胶强度、回复性、内聚性、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不易流动水比例增加,持水能力更强,凝胶的硬度和白度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相较于僵直后肌肉和低盐含量,僵直前肌肉及添加更多的盐制成的鱼糜凝胶结构更致密、孔隙也更小。综上所述,僵直前肌肉及高盐含量制成的鱼糜凝胶具有更好的品质特性,质构特性和持水能力均优于僵直后组和低盐含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鲢鱼 僵直阶段 盐含量 低盐鱼糜 质构特性 持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长江江苏段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增殖放流资源贡献率的评估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习文 刘熠 +6 位作者 薛向平 王邢艳 文红 王小豪 徐东坡 周彦锋 方弟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54-1164,共11页
近年来,长江下游进行了大规模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增殖放流活动,而增殖放流对鲢资源的贡献如何,成为亟待探究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已开发的11对微卫星引物,标记8个主要原良种场(为江苏省各地政府放流工作提供苗种的单位)... 近年来,长江下游进行了大规模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增殖放流活动,而增殖放流对鲢资源的贡献如何,成为亟待探究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已开发的11对微卫星引物,标记8个主要原良种场(为江苏省各地政府放流工作提供苗种的单位)鲢繁殖亲本群体,利用微卫星亲子鉴定技术,评估2016-2017年长江江苏段鲢增殖放流对鲢在江群体的资源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621尾繁殖亲本群体和475尾长江捕捞鲢群体共检测出191种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种类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9~36、0.536~0.793、0.597~0.941;对应平均值分别为17.36、0.656、0.794.11个座位均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每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560~0.938,平均值为0.771,证明选用的11对微卫星引物可作为亲子鉴定的有效工具.亲子鉴定结果表明,在亲本性别未知的情况下,非亲排除率(NEP)范围为2.4%~42.4%,累积非亲权排除率(CEP)在99.99%以上;475尾长江鲢群体中,鉴定出39尾鲢个体来自于原良种场鲢亲本群体所繁殖的后代,即回捕率为8.21%.综合分析可见,2016-2017年,长江江苏段增殖放流对鲢资源量有较好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资源贡献率 长江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唑卡因麻醉对鲢肝肾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相忠 梁宏伟 +4 位作者 李晓晖 周同 张春燕 邹桂伟 崔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4,共8页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特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产量位居淡水鱼类第二位;但鲢喜跳跃,应激反应强烈,操作与运输较为不便。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苯唑卡因对鲢麻醉的合适浓度;并在合适浓度下探索鲢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特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产量位居淡水鱼类第二位;但鲢喜跳跃,应激反应强烈,操作与运输较为不便。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苯唑卡因对鲢麻醉的合适浓度;并在合适浓度下探索鲢肝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特征的影响。实验方法是将鲢放入不同浓度的苯唑卡因溶液中麻醉,确定合适的麻醉浓度,并测定此浓度下鲢肝脏和肾脏中总SOD和CAT活力的变化,以及IL-10、TNF-α、INF-γ、IgM等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苯唑卡因麻醉鲢的合适浓度为28 mg/L。与对照组相比,鲢肝脏中的IL-10基因表达量在麻醉12 h和复苏6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TNF-α基因表达量在复苏1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INF-γ基因表达量分别在鲢麻醉6、9、24 h及复苏3 h和6 h实验组中显著变化;IgM基因表达量分别在鲢麻醉9、12、18、24 h及复苏6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鲢肾脏中的IL-10、TNF-α和INF-γ基因表达量在鲢麻醉组和复苏组中均显著下降;IgM基因表达量在鲢复苏3 h实验组中显著上升。鲢肝脏和肾脏中的T-SOD活力及CAT活力在麻醉组和复苏组中均有显著变化。在鲢肝脏和肾脏中,T-SOD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鲢肝脏中CAT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鲢肾脏中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明苯唑卡因对鲢不同组织酶活反应的特异性。本项研究为鲢麻醉运输、麻醉时鲢肝肾组织抗氧化酶酶活及部分免疫基因表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苯唑卡因 酶活 IL-10 TNF-α INF-Γ I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震荡对鲢鱼卵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先炳 谢婷婷 +3 位作者 黄尚 杨威 柴凯 李文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大坝建设使江河水文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明确震荡波动的水环境对漂流性鱼卵孵化过程的影响,对鱼类繁殖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试验,采用外界能量输入法分析震荡能量与孵化率之间的关系,探究6个不同发育阶段鲢(Hypophthalmichthy... 大坝建设使江河水文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明确震荡波动的水环境对漂流性鱼卵孵化过程的影响,对鱼类繁殖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试验,采用外界能量输入法分析震荡能量与孵化率之间的关系,探究6个不同发育阶段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卵经过水体震荡后的孵化率、仔鱼畸形率及孵化历时变化。结果表明,随水体震荡强度或震荡时长增加,胚胎孵化率逐渐降低,仔鱼畸形率也逐渐升高;处于原肠期的鱼卵对震荡最为敏感,其孵化率由80%以上降至40%以下,且孵出的仔鱼全部畸形;大部分发育阶段的受精卵经过震荡后孵化历时缩短,其中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的鱼卵孵化历时减少30%以上;当卵裂期单个鱼卵输入的机械能由0增加至3.733×10^(-5)J,其孵化率下降约20%,畸形率增加50%以上。震荡后的胚胎孵化历时缩短现象是环境诱导的结果,间接证明了漂流性卵鱼类孵化机制的可塑性与多样性。研究结果为衡量外界环境刺激胚胎程度强弱提供了新的量化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性卵 水体震荡 孵化率 畸形率 能量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投放枯草芽孢杆菌对不同习性鱼类肠道菌群和水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晶晶 林煜 +3 位作者 陈度煌 陈斌 薛凌展 樊海平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为了探讨水体投放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半刺厚唇鱼(Acrossheilus hemispin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不同习性鱼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实验采... 为了探讨水体投放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半刺厚唇鱼(Acrossheilus hemispin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不同习性鱼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实验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了该3种实验鱼前、中、后肠的菌群结构,并测定分析养殖水体pH、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投放枯草芽孢杆菌11 d起能够稳定降低水体中46.39%氨氮含量,自19 d起能够稳定降低水体中84.61%亚硝酸盐含量。16S rDNA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肠道部位菌群整体区分明显,实验组肠道菌群丰度降低。整体而言,实验组放线菌门呈上升趋势,而浮霉菌门呈下降趋势,芽孢杆菌属在各肠道丰度提高,常见水产致病菌气单胞属和弧菌属丰度均降低。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鲢投放枯草芽孢杆菌组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加强。水体投放枯草芽孢杆菌实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可抑制鱼体肠道有害菌群的繁殖,提高鲢肠道菌群代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水体净化 肠道菌群 黑脊倒刺鲃 半刺厚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鳙IGFBP1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11
作者 张正 俞小牧 +2 位作者 陈庚 邹钧 童金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6-1933,共8页
从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基因组中获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基因序列,并对其蛋白质理化和进化特征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鳙IGFBP1开放阅读框(ORF)为789 bp,编... 从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基因组中获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基因序列,并对其蛋白质理化和进化特征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鳙IGFBP1开放阅读框(ORF)为789 bp,编码26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28139.23 u,等电点(pI)为7.42,具有1个信号肽但不具有跨膜结构,推测其为亲水性分泌蛋白。鳙IGFBP1蛋白具有两个保守的IB和TY结构域,与鲤形目鱼类IGFBP1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鳙IGFBP1的基因时空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体节期表达量显著上调,出膜后表达水平迅速下降;成鱼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皮肤、肠、性腺等组织也有一定的表达,其余组织的表达量较低。对群体中具有显著生长差异的个体进行IGFBP1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极大个体与极小个体的肝脏组织中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该基因在鳙快速生长中发挥了正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对鳙生长调控分子机制研究及遗传改良研究具体理论和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BP1 分子特征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鳙BMP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进化及表达分析
12
作者 武艳红 周小雨 +2 位作者 陈庚 俞小牧 童金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5-1094,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基因(Hyn-bmps)的结构、功能和表达特征,实验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yn-bmps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利用qRT-PCR法检测其在不同... 为了深入研究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基因(Hyn-bmps)的结构、功能和表达特征,实验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yn-bmps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利用qRT-PCR法检测其在不同组织和快/慢速生长差异个体中的表达模式。在鳙全基因组水平上共鉴定出不均匀地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的18个BMP家族成员。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BMP划分为5个亚家族;内含子-外显子结构和保守基序的分析结果不仅表明Hyn-bmps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也为鳙亚家族的分类提供了证据。18个bmps在鳙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群体中极端快/慢速生长差异个体的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Hyn-bmps的高表达与快速生长呈高度正相关,提示它们在鳙机体生长和头部发育中具有正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表明BMP基因家族在鳙生长与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也为鳙选择育种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 基因家族 基因特征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堡湿地主要经济鱼类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鑫鑫 杜辉 +2 位作者 张志华 张达娟 张树林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9-104,共6页
试验旨在全面了解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鱼类的营养特征,对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中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以及其氨基酸... 试验旨在全面了解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鱼类的营养特征,对大黄堡湿地缓冲区池塘中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以及其氨基酸与脂肪酸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鲢、鳙、细鳞斜颌鲴的肌肉蛋白质含量分别15.00%、15.60%和13.80%,粗脂肪含量为0.60%、0.50%和1.10%,富含人体所需的钾、钠、钙、镁、磷等常量元素及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鲢、鳙、细鳞斜颌鲴肌肉均检出16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8.69%、38.76%和39.98%,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101.90、83.88和87.18;鲢、鳙、细鳞斜颌鲴肌肉分别检出10、10、14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大到小依次均为细鳞斜颌鲴、鲢、鳙。研究表明,大黄堡缓冲区池塘鲢、鳙、细鳞斜颌鲴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合理,富含矿物质和有益脂肪酸,营养价值和可食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堡湿地 细鳞斜颌鲴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桥水库4种经济鱼类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志华 张达娟 +2 位作者 李泽利 卞少伟 张树林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2-98,共7页
为全面了解于桥水库鲤鱼(Cyprinus carpio)、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营养成分特征,对4种鱼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矿物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及脂肪酸组... 为全面了解于桥水库鲤鱼(Cyprinus carpio)、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营养成分特征,对4种鱼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矿物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鲢鱼粗蛋白含量最高(16.13%),鲫鱼含量最低(15.00%);鲢鱼粗脂肪含量最高(1.60%),鲫鱼含量最低(0.70%)。4种鱼富含矿物质K、Na、Ca、Mg、P及Fe、Zn、Se,为优质的高钾低钠膳食来源。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占氨基酸总量的37.54%以上,鲜味氨基酸占40.51%~41.04%,谷氨酸含量均为最高。鲤鱼、鲫鱼、鲢鱼和鳙鱼肌肉中分别检出11、10、16和15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差异较小。4种鱼蛋白质含量较高,富含16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鲤鱼 鲫鱼 鲢鱼 鳙鱼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4个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会娟 刘明典 +4 位作者 汪登强 董微微 吕浩 陈大庆 李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5,68,共7页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长江是其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为了研究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比较中上游群体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长江是其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为了研究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比较中上游群体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和控制区(D-loop)序列分析了长江中上游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状况,为鲢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长江中上游江津(JJ)、宜昌(YC)、嘉鱼(JY)、黄冈(HG)等4个鲢群体共151尾样本。结果表明:135条Cyt b序列共检测出53个多态位点和19种单倍型,150条D-loop序列共检测出94个多态位点和4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693、0.00748和0.902、0.01557,2个标记数据均显示上游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中游群体高;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均表明长江上游(JJ)和中游(YC、JY、HG)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中值连接网络分析图显示,长江中上游鲢群体可划分为两个谱系,其中一个谱系主要源自上游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线粒体 遗传多样性 CYT b D-LO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傀儡湖鲢、鳙的生长特性及渔业利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峰跃 刘家寿 +5 位作者 李钟杰 张堂林 叶少文 苑晶 郭志强 张超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5,共4页
对江苏昆山市傀儡湖冬季围网捕捞到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mobilis)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水渔业模式下,鲢、鳙的生长速度慢于传统放养模式;鲢的全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73.12... 对江苏昆山市傀儡湖冬季围网捕捞到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mobilis)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水渔业模式下,鲢、鳙的生长速度慢于传统放养模式;鲢的全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73.12×[1-e-0.35(t+0.86)];Wt=7.74×[1-e-0.35(t+0.86)]2.9031,鳙的全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94.35×[1-e-0.25(t+0.73)];Wt=15.26×[1-e-0.25(t+0.73)]2.7372;鲢体重生长速度以1-3龄较高,生长拐点为2.2龄,鳙体重生长速度以1-4龄较高,生长拐点为3.3龄。为了使鲢、鳙放养的除藻效应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傀儡湖渔业利用鲢应以4龄为起捕年龄,鳙应以5龄为起捕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mobilis) 生长特性 渔业利用 傀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蕾 王航 +2 位作者 罗永康 宋永令 沈慧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91,共4页
考察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及其以质量比1∶1复合的肌原纤维蛋白的浊度、Ca2+-ATPase活性和巯基含量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三种蛋白溶液的浊度呈S型曲线... 考察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及其以质量比1∶1复合的肌原纤维蛋白的浊度、Ca2+-ATPase活性和巯基含量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三种蛋白溶液的浊度呈S型曲线增加。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增加模式与小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增加模式相似,不同于鲢肌原纤维蛋白的增加模式。鲢肌原纤维蛋白和小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的Ca2+-ATPase活性随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Ca2+-ATPase活性在20~35℃略有上升,而后剧烈下降,55℃时活性完全丧失。复合肌原纤维蛋白的总巯基含量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当温度在30~60℃时下降缓慢,高于65℃时剧烈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肌原纤维蛋白 热变性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腌干鲢鱼组织蛋白酶B、L活力变化的响应面法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瑞昌 苏丽 +2 位作者 黄星奕 袁丽 马海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36-140,共5页
以鲢鱼为原料,进行腌制和热泵干燥加工,研究内源组织蛋白酶B、L活性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选取加工过程对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组织蛋白酶B、L活力影响较大的3个工艺参数(温度、pH值、盐质量分数)作为试验因素,并根据酶学... 以鲢鱼为原料,进行腌制和热泵干燥加工,研究内源组织蛋白酶B、L活性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选取加工过程对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组织蛋白酶B、L活力影响较大的3个工艺参数(温度、pH值、盐质量分数)作为试验因素,并根据酶学特性和干燥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确定其试验水平。采用响应面法考察此3因素对组织蛋白酶B、L活性的影响,并根据回归方程对腊干鲢鱼加工过程中的组织蛋白酶活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组织蛋白酶B、L实际活力预测;两种酶的潜在活力在加工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加工结束时组织蛋白酶B和L的潜在酶活力分别为初始的43.18%和26.08%;通过回归方程对组织蛋白酶B、L在腌制前、腌制后、干燥2d、干燥5d、干燥7d实际活力进行预测,组织蛋白酶B实际酶活力分别为潜在酶活力的36.7%、39.9%、46.5%、46.5%和53.5%,而组织蛋白酶L则为6.6%、5.6%、10.4%、10%和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干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热泵干燥 组织蛋白酶B L 响应面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红枫湖鲢、鳙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牟洪民 姚俊杰 +3 位作者 方贵镇 安苗 王艳艳 支中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9,共6页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每年向红枫湖投放500万鲢、鳙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为了分析红枫湖鲢、鳙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2010年10-11月...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每年向红枫湖投放500万鲢、鳙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为了分析红枫湖鲢、鳙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2010年10-11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在2011年5-6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食物组成及比例等方面。结果表明:鲢、鳙的总摄食率分别为98.00%、96.93%;冬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分别为44.13~99.79%、46.12~127.00%,春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为53.27~245.14%、49.94~234.32%,鲢、鳙春季的饱满指数显著高于冬季。在食物组成上,鲢的肠道有36种藻类,鳙的肠道有31种藻类。从个数比例来看,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占个数组成比例的99%以上,浮游动物很少;但从重量比例来看,浮游动物在鲢、鳙体内分别占(50.993±2.214)%、(90.799±2.321)%。选择性指数E表明鲢对蓝藻门的浮游植物有较大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食性 蓝藻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江淮下游湖泊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大命 杨子萍 +5 位作者 刘燕山 谷先坤 殷稼雯 蔡永久 唐晟凯 张彤晴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1,共9页
本研究采用线粒体COI序列为分子标记,探究了长江、淮河下游8个湖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通过PCR和测序技术,获得鲢COI基因序列片段。分析结果显示:COI序列片段长度为630 bp,243条COI序列共检出2... 本研究采用线粒体COI序列为分子标记,探究了长江、淮河下游8个湖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通过PCR和测序技术,获得鲢COI基因序列片段。分析结果显示:COI序列片段长度为630 bp,243条COI序列共检出23个变异位点,定义1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_(d))和核苷酸多样性(P_(i))分别为0.692和0.00512。8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08~0.80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41~0.00694,表明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083,表明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和网络结构图显示,单倍型分化为2个分支,但群体没有形成特定的地理遗传结构。中性检验结果和歧点分布曲线表明,鲢群体没有显著偏离中性选择,群体大小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