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
1
作者 高长海 覃善卿 +5 位作者 张云银 查明 王兴谋 曲江秀 李豫源 张伟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9,共12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来自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机制,原油达到目前降解程度所需时间为4.4~13.0 Ma;稠油的形成经历“两期充注、一期稠化”的过程,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时期的小规模原油充注(距今31.2~24.6 Ma);第二期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的大规模原油充注(距今15.0~7.0 Ma);原油主要通过尚西断层和连通砂体输导至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储层中,在聚集成藏后的约2 Ma(距今13.0 Ma)开始遭受持续至今的生物降解作用,导致原油逐渐稠化而形成稠油,其成藏过程表现为先成藏、再边成藏边稠化、后持续稠化。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及其他类似地区稠油的成因机制、稠化过程以及关联浅层气等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源对比 成藏期次 降解时间 成藏过程 林樊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换热器结霜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胡开永 李尔康 +3 位作者 靳涛 郑晨潇 孙欢 宁静红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4,共6页
为了实现换热器“按需除霜”的调控目的,搭建了换热器结霜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不同迎面风速条件下的翅片换热器的结霜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动态结霜过程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时间1 h内,在相同空... 为了实现换热器“按需除霜”的调控目的,搭建了换热器结霜性能测试实验台,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不同迎面风速条件下的翅片换热器的结霜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动态结霜过程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时间1 h内,在相同空气入口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风速由0 m/s增加到1,2 m/s时,随着风速的增加,翅片管换热器表面的结霜量逐渐减少,换热器结霜堵塞率分别为88.99%,74.93%,39.88%,翅片末端结霜厚度分别为1.169,0.729,0.321 mm;风速较大时,换热器结霜堵塞率较小,对换热器换热能力起到强化作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制冷量;风速较低时,换热器结霜堵塞率较大,降低了换热器换热能力,导致系统制冷量降低。研究可为实现换热器“按需除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 灰度处理 二值化 结霜量 结霜堵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5井油气藏凝析油成因与成藏过程
3
作者 李啸 董雪梅 +5 位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倪云燕 姚立邈 张津川 冯思远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67-2389,共23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盆1井西凹陷周缘区域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其中莫索湾凸起西部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属于典型的正常黑油和凝析油气共存、油气呈现复杂分布的油气藏。但是,黑油、凝析油和天然气之间的关系、凝析油的成因以及油气...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盆1井西凹陷周缘区域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其中莫索湾凸起西部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属于典型的正常黑油和凝析油气共存、油气呈现复杂分布的油气藏。但是,黑油、凝析油和天然气之间的关系、凝析油的成因以及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并不是很清楚。本文以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为解剖实例,通过对油气藏中原油、凝析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结合油气藏构造地质及储层特征与试油成果,探讨凝析油气成因、油气藏充注成藏过程及地质地球化学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盆5井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中正常黑油和凝析油均为有机质在生油窗阶段生成的成熟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湖相烃源岩;凝析油以低碳数烷烃为主,含有丰富的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低碳数环烷烃,而苯、甲苯和二甲苯等低碳数芳烃较低,其正构烷烃的分布与高密度蜡质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呈镜像关系,甲苯/正庚烷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无法有效判识其成因,而正构烷烃分布形式、nC_(7)/nC_(19)与甲基环己烷/nC_(19)、甲苯/nC_(19)与甲基环己烷/nC_(19)参数可以有效判识气洗分馏凝析油和气洗分馏残留油。盆5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藏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早期两次分别为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在成熟阶段生成的原油先后充注成藏,晚期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再次充注,对早期油藏原油逐渐驱替与气洗改造,气顶凝析油主要为油藏气侵/气洗成因,仅有少量高成熟凝析油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凝析油 原油 天然气 气侵 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流强化生物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东琦 秦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归纳总结了S2EBPR工艺的主要构型及其除磷性能的影响因素,梳理了工艺生化反应过程及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艺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推动针对该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污水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低碳源进水 侧流工艺 污泥水解发酵 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闭煤矿采空区积水量预测及其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丁艳青 逄仁昊 +2 位作者 钱静 段李宏 陈太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5-2644,共10页
煤矿关闭之后地下水水位回升,但采空区内的积水演化过程鲜有研究。以徐州三河尖关闭煤矿为例,基于闭坑报告及钻孔数据资料,结合煤层底板标高三维(3D)曲线图确定采空区的积水途径,基于回采空间法分煤层和分水平预测矿井积水量,并依据水... 煤矿关闭之后地下水水位回升,但采空区内的积水演化过程鲜有研究。以徐州三河尖关闭煤矿为例,基于闭坑报告及钻孔数据资料,结合煤层底板标高三维(3D)曲线图确定采空区的积水途径,基于回采空间法分煤层和分水平预测矿井积水量,并依据水力学等相关理论,确定煤矿关闭后各水平的涌水量取值,探究关闭煤矿采空区积水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根据煤层底板形态3D图预测矿井水首先流向矿井南北两翼的深部采空区及巷道,随后流经矿区东西两翼边缘区域的中部采空区,最后汇集到龙固背斜与张庄断层所在的浅部采空区。三河尖关闭煤矿共计积水9.88×10^(6) m^(3),其中基于回采空间法计算得到关闭煤矿各煤层积水体积共计9.35×10^(6) m^(3)(采空区和废弃巷道系统积水体积分别为7.86×10^(6)、1.49×10^(6) m^(3)),其他储水空间积水体积为0.53×10^(6) m^(3)。随着积水水位的升高,涌水量逐渐降低,在标高为-350~-400 m的水平,涌水量最低,约为134.81 m^(3)/h。煤矿关闭后采空区水位随时间回升的过程表明:积水初期,矿井深部采空区容积小、涌水量大、积水速度快;积水中期,采空区容积增大、涌水量降低且随着巷道数量的增加,积水高度上升速度减慢;积水后期,浅部采空区容积变小,积水高度随时间的增加迅速上升。由此预测煤矿关闭2546 d后地下水将回升至标高为-350 m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采空区积水 演化过程 积水体积 三河尖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刘墨涵 张伟 +2 位作者 孙慧超 王胤 乔晓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2-1433,共12页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源解析、累积过程与影响因素4个方面归纳总结城市地表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17—2023年在城市地表颗粒物领域的发文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英文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源解析、风险评价等方面;粒径是影响地表颗粒物携带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的重要物理特性,地表颗粒物中新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衍生物、微塑料等化学指标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商业区、交通区和工业区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PAHs、微塑料等污染水平较高,而公园绿地中氮和磷含量较高;地表颗粒物污染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与污染来源和气候因素有关;城市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于自然或人为活动,PAHs主要源于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氮和磷来源解析尚无定论;幂函数、指数函数、饱和函数等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城市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机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下垫面颗粒物时空演替规律及相应机制,精确解析不同类型污染物来源,并探索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普适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颗粒物 污染特性 时空分布 源解析 累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机制
9
作者 张亚 武鲁亚 +7 位作者 李勇 周刚 苏奥 张驰 和源 龙虹宇 李成龙 陈迪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95,共15页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勘探开发揭示,该区气藏表现为非连续、相对独立的多个岩性和构造—岩性气藏群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揭示该区龙王庙组气藏天然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机制,运用沥青岩相学... 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勘探开发揭示,该区气藏表现为非连续、相对独立的多个岩性和构造—岩性气藏群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揭示该区龙王庙组气藏天然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机制,运用沥青岩相学、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及盆地数值模拟等手段,重建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动态演化过程,揭示气藏的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龙王庙组储层中普遍发育沥青,指示古油藏大面积发育,并识别出古油水界面,生烃史和包裹体测温结果均显示蓬莱气区在早—中三叠世龙王庙期存在一期古油充注成藏。②龙王庙组储层内广泛发育高压条件下捕获的高密度甲烷包裹体,表明晚侏罗世—中白垩世时期储层内原油热裂解气形成高压古气藏;晚白垩世—现今为龙王庙组气藏调整定型期,古气藏发生了明显泄漏,导致现今气藏含气丰度整体不高。③流体包裹体测试古压力标定的孔隙压力演化模拟曲线揭示了蓬莱气区与高磨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在抬升期流体势差显著增加,优质储层和裂缝网络系统以及处于左行走滑弱活动期的走滑断裂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了纵/侧向的通道。④蓬莱气区原部分聚集天然气向上倾方向发生了运移调整,泄压调整期保存条件可能是蓬莱气区龙王庙组天然气有效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结论认为,重建的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成藏演化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认识,对预测该区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及目标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蓬莱气区 寒武系 龙王庙组 储层沥青 古压力 运聚过程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积温的加工番茄生育期模拟模型
10
作者 牛博文 庞胜群 +2 位作者 韩琼琼 苏新 任卫新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1,共7页
为确保产品供应的均衡性,预测作物生育期对农业生产中品种选择和定植期的合理规划至关重要。针对新开发的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依据加工番茄发育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性,构建了一个基于有效积温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通过不同品种、定植期和生... 为确保产品供应的均衡性,预测作物生育期对农业生产中品种选择和定植期的合理规划至关重要。针对新开发的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依据加工番茄发育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性,构建了一个基于有效积温的生育期模拟模型,并通过不同品种、定植期和生态区域的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多数生育阶段的绝对模拟误差介于0~6 d,根均方差小于4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低于15%。在现蕾至开花、坐果至定个、定个至红熟这3个发育阶段,模型的模拟精度高,误差小。整个生育阶段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1和0.969,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能够为农业生产中品种布局和种植期的合理安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有效积温 生育阶段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水位变动条件下某巨型堆积体失稳破坏机理及灾变过程研究
11
作者 李鹏飞 余波 +3 位作者 吴述彧 王照英 邓辉 胡大儒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1472,共12页
澜沧江上游某水电站库区分布巨型堆积体,蓄水后可能产生变形失稳,为此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水位变动条件下堆积体的失稳破坏机理及灾变过程,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堆积体坡... 澜沧江上游某水电站库区分布巨型堆积体,蓄水后可能产生变形失稳,为此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水位变动条件下堆积体的失稳破坏机理及灾变过程,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堆积体坡表变形与水位变化有直接联系,水位上升阶段堆积体变形可分为蠕滑变形和变形衰减两个阶段,堆积体变形随水位升高增速先增后降;水位下降在2810~2831 m高程范围时堆积体失稳的可能性较高;蓄水期间堆积体变形使得原有结构发生改变,加上长期浸泡下的土体软化为边坡失稳创造了前提条件,水位骤降期间的坡体内向外的渗透力是引发堆积体失稳滑坡的直接原因。该研究成果可用于后续对堆积体失稳引发涌浪灾害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 数值模拟 失稳破坏机理 灾变过程 水位变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过程
12
作者 蒋小琼 宋晓波 +3 位作者 黄思钦 潘文蕾 吴小奇 曾华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泥盆系观雾山组获工业气流,展示出观雾山组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其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研究程度较低,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地震资料等,开展了川西北地区观雾山组天然气成藏地质... 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泥盆系观雾山组获工业气流,展示出观雾山组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其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研究程度较低,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地震资料等,开展了川西北地区观雾山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合区域埋藏-热演化史恢复结果,恢复了观雾山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观雾山组天然气成藏条件较好,具体表现为:①观雾山组滩相白云岩储层孔、洞发育;②天然气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供烃为主,为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油气来源;③烃源断裂为天然气垂向输导提供了有利通道,利于天然气富集成藏;④观雾山组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早印支期古油藏—印支晚至早燕山期古油气藏—现今气藏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过程 成藏条件 观雾山组 泥盆系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PN/A工艺中NOB抑制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进展
13
作者 任核葶 刘浩杰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6,共9页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因节省曝气能耗、无需外加碳源及污泥产量少等优势,成为城市污水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热点。城市污水低温、低氨氮的特性使得PN/A工艺中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抑制困难,进而影响PN/A系统的脱氮效能及稳定...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因节省曝气能耗、无需外加碳源及污泥产量少等优势,成为城市污水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热点。城市污水低温、低氨氮的特性使得PN/A工艺中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抑制困难,进而影响PN/A系统的脱氮效能及稳定性。综述了城市污水PN/A工艺中NOB抑制的挑战及对应解决策略,包括曝气控制、基于生物膜及颗粒污泥的污泥龄(SRT)控制、基于游离氨(FA)/游离亚硝酸(FNA)的NOB活性抑制、强化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OB)活性,以及多种抑制策略联合等。为助力主流PN/A工艺运行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并指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新型组合工艺强化对NOB的抑制以及提升脱氮性能的稳定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 亚硝酸盐氧化菌抑制 氨氧化菌 亚硝酸盐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勘探启示
14
作者 裴健翔 郭潇潇 +2 位作者 罗威 宋鹏 王宇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3,共14页
2024年8月,在琼东南盆地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陵水36-1气田,开辟了全球深水天然气勘探新领域,至此,在南海北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但该气田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尚不清楚,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 2024年8月,在琼东南盆地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陵水36-1气田,开辟了全球深水天然气勘探新领域,至此,在南海北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但该气田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尚不清楚,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的地震、地质、测井、录井、测试等资料,系统剖析了形成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的烃源岩、储层、盖层、运移等关键成藏要素,梳理了超深水超浅层气田的成藏过程,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并总结了超深水超浅层气田发现的勘探启示。研究结果表明:①陵水36-1气田天然气具有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2类烃气来源,陵水凹陷和北礁凹陷具备形成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的物质基础;②第四系乐东组大型海底扇砂岩是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的主要储集体,砂岩总厚度可达15.3~88.2 m,以岩屑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平均孔隙度为38.9%,平均渗透率为983.7×10^(-3)μm,属高孔—特高孔、高—特高渗储层,其形成与物源区强烈隆升、多源汇聚限制性地貌、周期性海平面下降及强烈的底流淘洗作用密切相关;③深海泥、块体流、含水合物地层是气田的重要盖层,封盖能力依次增大,中央峡谷体系叠置砂体、陵水36-1气田海底扇和气烟囱、裂隙、断层等组成天然气侧向和垂向复式运移通道;④大型优质储层、热成因气的有效充注和稳定分布的区域盖层是超深水超浅层形成规模天然气藏的关键控制因素,总体控制了陵水36-1气田天然气的空间分布。结论认为,陵水36-1气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领域的勘探突破,推动了中国海洋油气的持续规模增储上产,展示中国在全球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技术实力,研究成果对于全球相似地质条件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超浅层 陵水36-1气田 天然气成藏地质要素 天然气成藏地质过程 天然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被引量:4
15
作者 Gao Chun-yu Wang We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2年第2期66-70,共5页
Value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s a complex decision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modif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ccumulation factor, namely Solving Weight by AHP's Accumulati... Value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s a complex decision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modif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ccumulation factor, namely Solving Weight by AHP's Accumulation Factor Sequence Evaluating Data. We used the arithmetical average to replace the expert marking, so that the possible decision mistakes by the subjective judgments could be avoided. We computed the case with this method, which obtained attribute value of 17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otential food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result of which was reason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ccumulation factor potential food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下刚果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静静 邬长武 +3 位作者 郭荣涛 高蔚原 汲生珍 李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盐构造对油气藏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很多富油气盆地都发育丰富的盐构造。本论文以南大西洋东海岸下刚果盆地为研究对象,从含油气盆地分析的角度,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旨在明确盐岩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 盐构造对油气藏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很多富油气盆地都发育丰富的盐构造。本论文以南大西洋东海岸下刚果盆地为研究对象,从含油气盆地分析的角度,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旨在明确盐岩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盐岩构造变形对盐相关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识别出下刚果盆地发育盐滚、盐底辟、盐蓬/盐盖、厚层盐岩4种主要盐岩构造样式,明确了各类盐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其上覆地层构造特征。最后,在分析盐构造变形对源、储、圈闭等静态成藏要素,以及圈闭演化过程、油气运移、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下刚果盆地油气动态成藏模式,以期指导该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盐构造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干累加与AR滤波相结合的舰船轴频电场信号处理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锦房 谢昌奇 +1 位作者 张伽伟 喻鹏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针对采用电场传感器阵列测量舰船电场的应用场景,为提升目标轴频电场的信噪比,提出一种相干累加结合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模型滤波的方法对阵列电场信号进行处理。对测量得到的阵列电场信号进行时延补偿后累加,同时对环境电场信号... 针对采用电场传感器阵列测量舰船电场的应用场景,为提升目标轴频电场的信噪比,提出一种相干累加结合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模型滤波的方法对阵列电场信号进行处理。对测量得到的阵列电场信号进行时延补偿后累加,同时对环境电场信号进行AR建模,并利用AR模型参数构造滤波器,以对累加后的信号实施滤波处理。为验证所提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的有效性,对实测阵列式电场信号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信噪比为-25.39 dB的条件下有效压制噪声频谱,保留轴频线谱,处理后信噪比提高约21.92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频电场 阵列信号处理 相干累加 AR模型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集料接触配位参数影响下沥青混合料的抗断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冬瑜 黄山 +3 位作者 师伟博 谢希望 汪严 高仰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8-67,共10页
为探究细观骨架优化对沥青混合料抗断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细观尺度下主骨架粗集料的接触特性与沥青混合料抗断裂性能的关系。基于颗粒堆积理论与细观接触力学,修正了表征主骨架结构细观接触特征的粗集料接触配位参数(C_(npcf)),并设计... 为探究细观骨架优化对沥青混合料抗断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细观尺度下主骨架粗集料的接触特性与沥青混合料抗断裂性能的关系。基于颗粒堆积理论与细观接触力学,修正了表征主骨架结构细观接触特征的粗集料接触配位参数(C_(npcf)),并设计了九种具有不同细观结构的级配。基于半圆弯试验(SCB)确定了合理的抗断裂性能评价指标,采用Python编程实现SCB试验后试件表面的数字图像协同处理,在细观尺度探究了不同C_(npcf)下断裂扩展的规律。最后,根据灰熵理论,综合分析了不同结构特征参数与断裂性能的灰关联性。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强度、能量指标,随着C_(npcf)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C_(npcf)=7.35时,沥青混合料的抗断裂性能(σm=1.18 MPa,G f=3003.4 J/m 2,CRI=509.1)更优。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裂缝面积和长度呈线性扩展,但在不同C_(npcf)下显著开裂时的加载位移并不一致。控制C_(npcf)于7.2~7.6之间,将能有效增强混合料抵抗断裂扩张的能力。不同温度条件下C_(npcf)在能量和强度层面与抗断裂性能均具有强灰关联,这为在细观结构尺度优化沥青混合料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抗断裂性能 细观结构优化 颗粒堆积理论 数字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流体来源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薛一帆 文志刚 +5 位作者 黄亚浩 张银涛 乔占峰 张天付 李梦勤 王彭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脉体来源于中下奥陶统海源地层水,未见氧化性流体侵入,表明深层—超深层油气晚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通过包裹体测温投点埋藏史结合碳酸盐岩低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厘定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层奥陶系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距今(459±7.2)Ma(加里东中期)、(348±18)Ma(海西早期)和268Ma(海西晚期),富满油田北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海西早期,且油气充注与断裂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U-PB同位素定年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次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智 林会喜 +3 位作者 李双建 王濡岳 袁玉松 李英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1-791,共11页
以地震、钻井、岩心和包裹体薄片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均一温度及盐度测定、埋藏—热演化史模拟和气藏演化过程分析等,明确雷口坡组油气充注时... 以地震、钻井、岩心和包裹体薄片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均一温度及盐度测定、埋藏—热演化史模拟和气藏演化过程分析等,明确雷口坡组油气充注时间和期次,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川西探区雷口坡组包裹体成群/成带发育于孔洞矿物充填期后,丰度较低(GOI为1%±),均为灰色—深灰色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在90℃~200℃,温度峰值在120℃~150℃;盐度分布在0~24%,具体可细分为0~4%、6%~18%和20%~24%共3个区间。川西探区雷口坡组天然气主成藏期有3期,分别为晚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早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油气成藏过程为晚三叠世,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生成原油沿印支运动形成的断裂进入雷四段储层形成古油藏;早-中侏罗世,两套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叠加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斜坡区马鞍塘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雷四段储层形成古油藏;新近纪以来,油气藏最终调整定型形成现今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特征 均一温度 盐度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雷口坡组 川西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