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2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INITING AND ITS GEOLOGIC MEANING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被引量:7
1
作者 Liu Chiyang,Yang Xingke,Ren Zhangli,Wang Dingyi,Cheng Gang,Zheng Menl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 There were more expounding to north—west (west) trend fault and north\|east trend fault within Qiangtang Basin, North Part of Tibet, in the past literature. With increasing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nearly east\|west trend structure began to be taken note to. Since the year of 1995, by a synthetic study to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at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s are well developed. These structures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1 Spreading of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e six larger scale nearly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 could be distinguished within the scope of east longitude 84°~96° and near Qiangtang Basin. The actual location of the six belts are nearly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ix meridian of east longitude 85°,87°,89°,91°,93°,95° or located near these meridian. The six south\|north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spread in the same interval with near 2° longitude interval. The more clear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ce of south\|north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are the two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of east longitude 87° and 89°. There are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s in the west of east longitude 83°,81°, or near the longitudes. The structure belts spreading features,manifestation,ge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ter texture and structure are not exactly so same. The structure belts all different degree caused different reg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r gravity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scale near S—N trend faulted structure belt between the be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IANGTANG Basin south—north TREND structurE belt transverse transform structurE strike\|slip adjustment division of east—west region oil & gas prospec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nitoid Rocks in Guider Area(North Cameroon):Contribution of Petrograph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
作者 D.Daouda R.Tchameni J.L.Bouchez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06-206,共1页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around Guider and belongs to the Northern Cameroon Pan-African fold belt.It is essentially made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granitoids.The first generation G1 comprises diorites,tonalites and gra...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around Guider and belongs to the Northern Cameroon Pan-African fold belt.It is essentially made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granitoids.The first generation G1 comprises diorites,tonalites and granodiorites.The second one G2 is constituted by biotite granites and biotite-muscovite granites deformed in the solid-state.The third generation G3 is constituted by biotite-syenites,monzosyenites,and leucogranites. All the granitoids are cross cut by aplite v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AFRICAN FOLD belt NORTH Cameroon Guider GRANITOIDS PETROGRAPHY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岩内部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兰芳 王绪本 +5 位作者 熊发挥 万阈 王军年 姚红春 陈儒军 秦克章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668,共12页
蛇绿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洋演化的历史,是地球科学关注的热点。同时,蛇绿岩也是多种关键金属矿床的赋矿岩体,在铬铁矿、铂族矿产、贵金属找矿中地位突出。围绕蛇绿岩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学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在地质... 蛇绿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洋演化的历史,是地球科学关注的热点。同时,蛇绿岩也是多种关键金属矿床的赋矿岩体,在铬铁矿、铂族矿产、贵金属找矿中地位突出。围绕蛇绿岩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学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在地质固碳和地质氢新能源研究方面也有突破。但蛇绿岩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小尺度的内部结构,至今仍是蛇绿岩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介绍了蛇绿岩内部结构研究方法与进展,依托矿床电磁学观测,结合地质、钻探结果,讨论了蛇绿岩的内部结构特征,特别是蛇绿岩内部超基性岩体的内部结构特征。矿床电磁学分析结果表明:从岩石物理分析到电磁法探测都发现西藏罗布莎、东巧蛇绿岩内部发育显著的高低阻电阻率异常分带。CSAMT探测结果表明新疆萨尔托海蛇绿岩内部也有类似的电性结构分带特征。依据罗布莎、东巧、萨尔托海、Semail蛇绿岩的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结果以及乌拉尔一些矿区的剥露与深钻结果,我们提出了蛇绿岩电阻率-蚀变带结构模型。基于这一模型,蛇绿岩中的超基性岩主要发育高阻新鲜-弱蚀变方辉橄榄岩和低阻蚀变-强蚀变纯橄岩-蛇纹岩两个岩相结构带,两个岩相之间的过渡带是铬铁矿富集成矿的有利空间。电阻率-蚀变带模型可用于铬铁矿成矿预测以及蛇绿岩内部地质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内部结构 岩相带 铬铁矿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建立及其意义
5
作者 何希鹏 王凯 +5 位作者 何贵松 马军 龙志平 张志萍 雷林 李彦婧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5,共20页
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难度高于高压页岩气,其勘探开发程度总体较低,亟需建立该类页岩气资源开发刻度区,为相似地区页岩气资源开发提供重要借鉴。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缘平桥构造带常压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该区关... 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难度高于高压页岩气,其勘探开发程度总体较低,亟需建立该类页岩气资源开发刻度区,为相似地区页岩气资源开发提供重要借鉴。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缘平桥构造带常压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该区关键地质参数、开发技术政策、钻完井工艺、压裂工艺及生产特征,并将其建立为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确定了常压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参数和配套工程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平桥构造带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利层段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压力系数为1.0~1.35,处于高压—常压过渡区,整体勘探程度高、资料丰富、构造清晰、气藏类型丰富、单井生产时间长、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明确,具备建立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的良好条件;(2)基于地层压力与构造应力场细化了3个开发单元,建立了差异化开发技术政策、钻完井和压裂对策,各单元生产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3)阳春沟构造带邻近平桥构造带,优质页岩地质静态指标与之相当,推广应用平桥开发刻度区形成的相关技术政策,开发效果较好,单井估算最终可采储量较高,经济效益良好,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结论认为,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页岩气的评价开发内涵,对于加快同类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提高低勘探开发程度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川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构造复杂带 常压页岩气 刻度区 平桥构造带 开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构造带萨瓦亚尔顿矿区变形序列及其指示意义
6
作者 王东升 王刚 +3 位作者 杨修治 陈懋弘 陈郑辉 孙岳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68,共24页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附近岩石变形序列的厘定不仅有助于理解构造控矿过程,而且可揭示南天山洋闭合及随后造山的历史。文章通过对构造进行分期,以期建立矿区构造模型。矿区记录的变形为:D_(1),北西-南东向挤压,矿区内地层均受挤压发生褶皱,...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附近岩石变形序列的厘定不仅有助于理解构造控矿过程,而且可揭示南天山洋闭合及随后造山的历史。文章通过对构造进行分期,以期建立矿区构造模型。矿区记录的变形为:D_(1),北西-南东向挤压,矿区内地层均受挤压发生褶皱,轴面倾向北西,塔尔特库里组和巴什索贡组表现为紧闭褶皱或透入性片理化,萨瓦亚尔顿组和托格买提组则形成宽缓褶皱,随后,沿褶皱轴面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该期构造形成了逆冲断层分割的复式褶皱的格架。D_(2),北东-南西向挤压,形成了轴面倾向北东,枢纽向北东缓倾伏的褶皱,变形前侵位的辉绿岩形成于(396±25)Ma,确定了变形的时间上限。该年龄结合变形所涉及的最新地层(早石炭世托格买提组)以及萨瓦亚尔顿组Rb-Sr年龄(~305 Ma),共同限定了变形时代为中-晚石炭世。变形与成矿的关系显示,D_(1)期逆冲断层及其次级构造是重要容矿构造,D_(2)叠加变形造成了矿化带的不连续,属于破矿构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D_(1)形成于中石炭世南天山洋闭合及碰撞造山阶段,D_(2)源于晚石炭世板块沿费尔干纳断裂的缩短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南天山地区开展相似矿床的理论研究和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控矿构造 晚古生代 萨瓦亚尔顿金矿 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石英胶结物成因机制
7
作者 王健 李振坤 +3 位作者 操应长 杨海军 莫涛 汪顺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无杂质,通常以加大边或充填孔隙的形式存在,还常见其在裂缝中形成自形—半自形石英。按照阴极发光特征可将石英胶结物分为两期,第一期在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呈蓝黑色,第二期发光略亮于第一期,呈紫黑色。横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克深和克拉3段,在大北段东部其含量也较高;纵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靠近不整合处。第一期石英胶结物Li、Al含量普遍高于石英颗粒,Ti含量低于石英颗粒。第一期石英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溶解的长石,成岩流体为大气水。白垩纪末研究区发生构造抬升时,大气水淋滤溶解了大量长石而富含H_(4)SiO_(4)、Na^(+)、Ca^(2+)等物质,当H_(4)SiO_(4)达到一定活度时,石英即发生沉淀。第二期石英胶结物成因可能和有机酸充注有关,也可能和黏土矿物转化有关,有机酸沿构造裂缝充注到储层中,溶解了附近的长石并发生石英沉淀,黏土矿物转化释放的SiO_(2)被泥岩排出的地层水带到附近裂缝中产生石英胶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胶结物 成因机制 巴什基奇克组 克拉苏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奥-德雷盆地泥岩底辟演化及其对中深层S5油气成藏的控制
8
作者 袁井菊 王光付 +4 位作者 李发有 彭兆蒙 丁一萍 陈占坤 于欣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喀麦隆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盆地浅部地层受泥岩底辟控制发育断块和断背斜油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中深层S5(简称S5)由于前期研究程度低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探井成功率低,资源接替面临挑战。通过开展区域沉积、构造、油气成... 喀麦隆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盆地浅部地层受泥岩底辟控制发育断块和断背斜油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中深层S5(简称S5)由于前期研究程度低和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足,探井成功率低,资源接替面临挑战。通过开展区域沉积、构造、油气成藏特征,尤其是区域构造演化平衡剖面研究发现,里奥-德雷盆地泥岩底辟是来源于深部巨厚的古新统Akata泥岩,其活动时间始于始新世末期至今,局部控制早中新世的S5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范围,砂体与泥岩底辟及其伴生断层易形成构造-岩性或断块圈闭,圈闭形成时间早于Akata泥岩生油期,泥岩底辟和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生储运聚组合有利于在泥岩底辟周缘S5形成油气藏。但对盆地S5已钻井失利原因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泥岩底辟周缘存在油气差异聚集特征,由于泥岩底辟长期活动并刺穿S5地层,因而油气容易沿泥岩底辟活动通道向上逸散,导致直接接触泥岩底辟的第一排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条件变差,难以形成油气藏,在第一排构造-岩性圈闭钻探的多口探井也均未获得成功;而泥岩底辟控制下的第二排断块构造带(二台阶构造带)构造圈闭则可以依靠上倾断层遮挡成藏,不受泥岩底辟后期活动影响,是S5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在此基础上,2018—2023年中国石化在第二排构造带上相继部署2口探井均获得成功,并达到商业发现级别,进一步证实了泥岩底辟对里奥-德雷盆地中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且泥岩底辟控制下的二台阶构造带是未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底辟 构造演化 二台阶构造带 油气成藏 里奥-德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段盐下多滑脱构造变形:来自数值模拟的启示
9
作者 吴超 徐雯峤 +7 位作者 莫涛 汪伟 董瑞霞 贺婉慧 胡春雷 高子涵 顾成龙 尹宏伟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5-417,共13页
库车褶皱冲断带是一个典型的含多套滑脱层的复杂含盐褶皱冲断系统。文章依托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解析,发现克拉苏构造带东段盐下存在多滑脱层变形,侏罗系煤系地层和三叠系滑脱层均为盐下主要滑脱层。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2组数... 库车褶皱冲断带是一个典型的含多套滑脱层的复杂含盐褶皱冲断系统。文章依托高质量三维地震资料解析,发现克拉苏构造带东段盐下存在多滑脱层变形,侏罗系煤系地层和三叠系滑脱层均为盐下主要滑脱层。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2组数值模拟实验来探究盐下滑脱层分布对含盐的褶皱冲断带构造形态及演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克拉苏构造带东段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及其对油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盐下多滑脱层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多个断坡—断坪—断坡褶皱,盐下构造变形复杂。煤层滑脱层的存在使盐下前缘变形发生弱解耦变形,断层间距小且位移量小,断层不直接断穿盐下层。盐下单滑脱模型盐下构造变形较一致,断层直接向上与盐岩层沟通。其中盐下断层间距较大,断层位移量较大,断片数量少。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段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克拉苏构造带东段受盐下多滑脱层影响变形复杂,煤层主要起到滑脱的作用,煤上层变形强于煤下层,深部断裂未向上沟通,盐下多滑脱层的存在使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可分别形成两套成藏体系,侏罗系和三叠系油气分层运聚,可能存在多个小型圈闭。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大,且煤下层滑脱逆冲断裂位移量小,结构相对简单,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 多滑脱层 离散元 应力应变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
10
作者 陈黎明 赵元元 谢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7,共13页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在样本期间内有所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的最终需求显著增长。在国家层面,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越南、土耳其、波兰、沙特阿拉伯等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较大。建筑业,纺织业,电机与机械业,教育、卫生与其他服务业是“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主要渠道。中国能源强度在样本期间内大幅下降,部门能源强度效应是驱动其下降的主要力量,而国内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最终需求效应,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强度 投入产出 乘性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构造解析及其成矿意义
11
作者 杨旭 杨亚琦 +6 位作者 黄智龙 曹鹏 薛忠喜 卢贸达 肖凯 衮民汕 赵兴华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8-484,共17页
黔南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发育大量铅锌矿床,是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定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是一个中型的锌矿床,锗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其矿体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矿区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但构造控矿规... 黔南地区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发育大量铅锌矿床,是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定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是一个中型的锌矿床,锗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其矿体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矿区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但构造控矿规律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对成矿过程的理解和下一步的找矿方向。详细的野外地质勘查和构造解析表明,矿区至少经历3期明显的构造变形。D_(1)为NNE–SSW向缩短形成北西-南东向逆冲断层(兼右行走滑)活动,伴随着断层上下盘的牵引褶皱及层间滑动等;D_(2)为NW–SE向到NWW–SEE向的缩短变形,形成区域上典型隔槽式褶皱和近南北向的逆断层;D_(3)为近S–N向的伸展作用,使得矿区内北西-南东向断层发生明显的伸展变形并伴生大量不同规模的共轭节理。不同矿段矿体特征显示:矿体受控于上泥盆统高孔隙度的白云岩地层,由大量切层、顺层矿脉以及少量切层矿体组成。构造角砾岩容矿矿体和切层矿脉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矿体围岩的剪切变形表明,容矿构造可能是NNE–SSW向缩短变形的结果,与MVT型铅锌矿床构造特征基本一致。通过对深部物探剖面和地表构造的解析,本文重建了矿区成矿期深部构造控矿样式,初步拟定F4断层上下盘望城坡组地层可能是成矿潜力区。半边街–竹林沟锌锗矿床与黔南及邻区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岩性-构造特征,其控矿构造模型对于区域内铅锌矿的找矿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黔东成矿带 锌锗矿床 构造解析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有利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储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为例
12
作者 莫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朱文慧 黄志龙 王媛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940,共20页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二段有利岩相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研究。结果显示:①巴二段广泛发育含泥砾的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垂向可分为5个砂组,单砂组由底至顶依次发育富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块状中—细砂岩相、层理状粉—细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②巴二段砂体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发育的各种岩相类型的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下控制的岩相类型较好,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局部发育微裂缝和粒内溶蚀孔;③大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形成的中—细砂岩是巴二段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构造位置和不同类型储层经历的成岩改造存在差异。其中,早—中期的胶结作用和晚期的快速埋藏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上覆厚层膏盐岩保孔、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晚期有机酸溶蚀以及剧烈构造运动伴生的微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由北向南,巴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逐渐变晚,整体属于“边成藏边致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有利岩相 优质储层 巴什基奇克组二段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二段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
13
作者 熊亮 陈冬霞 +3 位作者 杨映涛 张玲 李莎 王翘楚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4-816,共13页
以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基于测录井、生产、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解释,开展构造特征及演化、储层成岩及致密化作用、断缝类型及期次等系统分析,揭示多阶段、多因素动态耦合的致密气藏富集机理。结果表明:(1)燕山早期古... 以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基于测录井、生产、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解释,开展构造特征及演化、储层成岩及致密化作用、断缝类型及期次等系统分析,揭示多阶段、多因素动态耦合的致密气藏富集机理。结果表明:(1)燕山早期古构造圈闭形成,储层未致密,早期低熟—中成熟油气受浮力作用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古构造控制圈闭及早期油气藏形成。(2)燕山中期—晚期,烃源岩成熟并大量生排烃,岩石粒度及砂岩类型影响储层致密化时间,油气沿断缝附近砂体或致密化程度较弱的基质储层小规模运移,储层致密化作用控制油气充注规模。(3)喜马拉雅期烃源岩过成熟,滞留原油裂解气沿晚期断缝高效运移,高产井集中于晚期南北向四级断层及晚期裂缝形成的Ⅰ类、Ⅱ类断缝区,晚期断缝改造作用控产。(4)新场构造带经历3期构造演化、两期成藏、3期断缝发育,在古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经致密化及晚期断缝调整形成复杂气水分布,总结为“早期油气近源低丰度充注,晚期断褶缝体-优质储层-构造高位三者叠合控制天然气差异富集”的模式。断-褶-缝-孔耦合良好的断缝体是有利勘探靶区,勘探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场构造带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二段 致密砂岩气藏 富集机理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垒构造带聚能爆破弱化综采面硬岩损伤特征试验研究
14
作者 刘健 黄猛猛 +2 位作者 薛勇林 朱家亮 孙安祥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21,共11页
针对综采面遇硬岩地垒阻碍回采、普通爆破易造成围岩过度破碎丧失支护强度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爆破相似试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普通爆破与聚能爆破弱化作用下地垒构造带裂纹扩展特征、应变演化特征以及损伤特征。结果表... 针对综采面遇硬岩地垒阻碍回采、普通爆破易造成围岩过度破碎丧失支护强度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爆破相似试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普通爆破与聚能爆破弱化作用下地垒构造带裂纹扩展特征、应变演化特征以及损伤特征。结果表明:聚能方向上,聚能爆破粉碎区半径是普通爆破的0.82倍,应变峰值是普通爆破的1.43倍,爆生气体静载作用时间较普通爆破延长了47.37%;非聚能方向上,较普通爆破,聚能爆破静载作用时间缩短了33.33%,地垒构造带的存在使两组试验的3#、4#测点均受反射拉伸应力波的作用,出现两个应变上升波峰;波速检测发现,聚能爆破在聚能方向上损伤与波降率大于普通爆破,而非聚能方向上均小于普通爆破,表明聚能爆破能量集中释放,避免了非目标方向上围岩破坏。最后,开展了现场试验,聚能爆破后,硬岩得到定向断裂,回采路径上方煤岩仍具有较好的支护强度,回采期间未见漏顶现象,地垒构造带推进期间截齿消耗减少了45.45%,基本达到爆破弱化硬岩地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聚能爆破 地垒构造带 断层弱化 损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含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泽江 张强 +9 位作者 龚胜平 赵克强 李勇 陆桂福 苏文利 付燕刚 段壮 高健翁 林鲁军 王振亮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7,共11页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 为了研究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构造特征,并为其成矿机制提供电性依据,在东天山镜儿泉成矿区完成了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1)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浅部存在低阻薄层,在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下,浅地表岩层可能比较破碎松散,容易赋存流体。(2)雅满苏断裂为流体向深部运移提供了通道,使断裂下方表现为低阻异常。(3)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符合岩浆通道成矿模型,康古尔断裂为幔源岩浆提供了向上侵入的通道,携带铜镍硫化物的岩浆在通道转折、岩浆房或膨大部位发生重力沉降和聚集成矿;推测在2 km深的地方可能存在富含硫化物的基性岩体,暗示深部可能存在铜镍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镜儿泉地区 大地电磁探测 地壳电性结构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挤压带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荣涛 林东升 +5 位作者 张忠民 宫越 杨誉 汪锴 刘静静 王兴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2,90,I0002,I0003,共18页
下刚果盆地挤压带盐构造样式复杂,制约深水有利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二维格架剖面和钻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被动陆缘层序格架、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物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 下刚果盆地挤压带盐构造样式复杂,制约深水有利储集砂体的发育分布。根据高精度三维地震、二维格架剖面和钻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下刚果盆地晚渐新世—中新世被动陆缘层序格架、盐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重力流沉积物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上渐新统—上新统可划分5个三级层序(SS5-1—SS5-5),各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盐底辟构造分为点状供源和线状供源,点状供源的盐底辟构造包括盐株、盐席和盐席篷,平面上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线状供源的盐底辟构造包括盐滚、盐背斜、盐墙和盐墙篷,平面上呈条带状;盐构造发育4期演化阶段,即初始流动期、变形期、强烈变形期和稳定变形期;不同区带盐构造样式形成的地貌及其演化对沉积物分散和充填具有控制作用,盐构造导致的“坝—池”地貌控制区域性的沉积物通道分布和扇体系发育;渐新世—中新世各层序沉积期,下刚果盆地地貌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各级坡折和盐构造主要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形成切割大陆斜坡的“纵沟”与北北西向的盐构造限制的“横槽”地貌,制约重力流体系沉积物分散和微盆地沉积充填。该结果对下刚果盆地挤压带浊积砂岩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地貌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分散 控制作用 挤压带 下刚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内涵、路径与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邹才能 李士祥 +11 位作者 熊波 杨智 刘翰林 张国生 马锋 潘松圻 关春晓 梁英波 唐博宁 吴松涛 龙吟 王子恒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77,共15页
通过总结世界能源结构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分析了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机遇,提出了中国“能源强国”实现路径与举措。研究表明:中国具有“煤炭较多、油气较少、风光无限”的资源禀赋,以及煤炭消费占比高、油气消费... 通过总结世界能源结构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分析了中国建设“能源强国”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机遇,提出了中国“能源强国”实现路径与举措。研究表明:中国具有“煤炭较多、油气较少、风光无限”的资源禀赋,以及煤炭消费占比高、油气消费占比低、新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消费结构特点。明确提出了“全能源系统”的概念,多能互补、绿色发展、稳定供应、智慧利用与碳中和协同的“全能源系统”是解决能源转型与能源独立的有效途径。中国建设“能源强国”可按照化石能源稳步有序低碳化发展、新能源规模经济安全发展、碳中和“全能源系统”融合发展、“一带一路”能源带共建共享的发展思路推进。中国建设“能源强国”应遵循“三步走”战略路径:2025—2030年,一次能源消费达峰,实现“碳达峰”;2031—2050年,能源产量首次达到与消费量持平,迈向“能源独立”;2051—2060年,力争“碳中和”,建成“能源强国”。中国建设“能源强国”可从根本性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世界能源转型与绿色地球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大国 能源结构调整 新能源 能源绿色转型 全能源系统 能源独立 “双碳”目标 “一带一路”能源带 能源强国 能源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变形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梅永旭 张津宁 +3 位作者 潘杨勇 刘培烨 相泓含 能源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建模经历了3个时期的理论变革,但对盐下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滑脱构造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滑脱层构造变形模型及机理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超深层复杂构造带多层滑脱现象,分别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角...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建模经历了3个时期的理论变革,但对盐下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滑脱构造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滑脱层构造变形模型及机理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超深层复杂构造带多层滑脱现象,分别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分析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滑脱构造变形系统,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析盐下构造变形样式,精细刻画盐下深层多滑脱层构造模型,探讨古隆起、先存断裂和膏盐岩等地质因素对盐下深部构造的影响。研究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变形主要与5套区域滑脱层相关,具有多级滑脱叠合展布、垂向分层拆离变形、空间差异叠置变形的特征。空间上自南西向北东由基底卷入冲断构造向盖层滑脱构造转变,其中还存在坡-坪式多层滑脱叠置过渡带,总体呈现三段式递进变形。坡-坪式断裂转换处发育有序且大规模分布的冲起构造,盐下中生界具备成排成带发育次级背斜圈闭的可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冲断带 盐下构造 多滑脱层 构造变形 坡-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江南-雪峰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体系与油气资源效应
19
作者 李建青 滕龙 +6 位作者 方朝刚 章诚诚 邵威 吴通 刘桃 黄正清 廖圣兵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6-765,共20页
【研究目的】华南地区复杂的构造特征,使得油气勘探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亟需探索复杂构造区油气勘探突破路径。本次研究旨在剖析江南-雪峰造山带油气地质条件,探寻该区油气勘探新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地表构造填图、地球物理探测、钻井... 【研究目的】华南地区复杂的构造特征,使得油气勘探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亟需探索复杂构造区油气勘探突破路径。本次研究旨在剖析江南-雪峰造山带油气地质条件,探寻该区油气勘探新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地表构造填图、地球物理探测、钻井等地质手段,结合古油藏与残余油气藏石油地质条件解剖,分析烃源岩、储层、盖层、构造期次等关键要素。【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江南-雪峰造山带推覆岩片下部可能存在被掩埋的海相中生界、古生界“影子盆地”;推覆构造虽破坏部分油气藏,但可有效遮挡下伏地层油气逸散;油气源主要为古生界3套优质烃源岩,最终成藏期为燕山晚期,与造山带定型期一致;同时推覆构造活动有利于构成区域不整合面,形成优质储集层和构造圈闭,为二次成藏创造了良好的生储盖时空匹配关系,有利于逆冲推覆型油气藏的形成。【结论】基于上述成果,创新性提出江南-雪峰造山带常规天然气与页岩气“一井双探”新思路,突破传统单一资源勘探模式,开辟油气资源综合勘探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造山带 逆冲推覆 油气资源 构造圈闭 构造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倾斜对冲断变形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冲断带为例
20
作者 于景强 赵利 +5 位作者 张云银 董大伟 于正军 王永诗 张鹏飞 魏文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2-1507,共16页
基底倾斜是控制冲断带构造变形的重要因素。目前,学者对龙门山冲断带基底倾斜变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解译地震剖面发现,龙门山冲断带北、中、南段的基底倾斜亦具有差异性:北段整体向前陆倾斜2.6°,形成于冲断席的隆升作用;中段向... 基底倾斜是控制冲断带构造变形的重要因素。目前,学者对龙门山冲断带基底倾斜变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解译地震剖面发现,龙门山冲断带北、中、南段的基底倾斜亦具有差异性:北段整体向前陆倾斜2.6°,形成于冲断席的隆升作用;中段向后陆倾斜3.2°,形成于多期前陆压陷作用;南段向后陆倾斜2.6°,形成于早期伸展断陷和后期前陆压陷作用;新近纪以来,中、南段的后陆基底在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下显著隆升。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基底向后陆倾斜、水平沉降均会抑制构造变形向前陆扩展、产生冲断席叠加,而基底先存倾角的控制作用则反之;基底保持水平或向前陆倾斜时,后陆冲断席的隆升作用强于前陆,会造成盖层变形整体向前陆倾斜;基底向后陆倾斜、浅表沉积时,楔形地层会促进斜坡带发育反向冲断。结合低温热年代学证据,数值模拟验证了龙门山冲断带南段基底的构造演化:晚白垩世以前,南段发育伸展断陷,沉积西厚东薄地层,基底向西倾斜;晚白垩世—始新世,南段发育前陆盆地,基底向后陆倾斜沉降;渐新世—中新世,南段的冲断变形向盆内强烈传递,基底基本无沉降;上新世以来,南段的后陆基底在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下隆升,形成现今陡变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倾斜 倾角 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