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溶性HLA-Ⅰ的检测用于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动态监控 被引量:3
1
作者 兰炯采 吴涛 +6 位作者 周华友 杨全科 张印则 武大林 魏亚明 曹琼 夏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I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I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Ⅰ水平在临床出现急性排斥前1-3天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时s HLA-Ⅰ下降;未发生排斥反应者则无明显波动。结论:动态监测sHIA-Ⅰ能预示肾移植排斥的发生,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sHL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肾移植 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P-1、TAP-2及HLA-I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任艳鑫 李晓江 +4 位作者 张丽娟 杨洁 孙瑞梅 张世文 张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7-532,546,共7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MHC-I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操纵子"(即TAP-1、TAP-2及HLA-I)表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鼻咽癌石蜡切片中TAP-1、TAP-2及HLA-I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鼻咽癌患...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MHC-I类分子抗原加工提呈"操纵子"(即TAP-1、TAP-2及HLA-I)表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鼻咽癌石蜡切片中TAP-1、TAP-2及HLA-I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鼻咽癌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CD4+T、CD8+T细胞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空腹外周静脉血IL-10含量,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AP-1、TAP-2及HLA-I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43.1%、46.55%、50%,均低于鼻咽正常组织中的表达90%、95%、95%(P<0.05);鼻咽癌组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3.41±10.04)%vs.(40.15±3.56)%](P<0.05),CD8+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32±8.29)%vs.(22.89±2.24)%,P>0.05],鼻咽癌IL-10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3.12±1.23)ng/mL vs.(3.69±1.03)ng/mL,P<0.05];TAP-1、TAP-2及HLA-I表达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CD8+T细胞比例与TAP-1、TAP-2及HLA-I表达成正比,IL-10表达与TAP-1、TAP-2及HLA-I表达成反比,而CD4+T细胞比例与TAP-1、TAP-2及HLA-I表达无明显相关性;Kaplan-Meier分析提示,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器官转移、病理分型、TAP-1表达、TAP-2表达、HLA-I表达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无远处器官转移及HLA-I表达为鼻咽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P=0.043,P=0.045)。结论鼻咽癌中TAP-1、TAP-2及HLA-I低表达,且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远处器官转移及HLA-I低表达预示鼻咽癌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蛋白-1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蛋白-2 人类白细胞抗原-I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3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HLA Ⅰ类分子与降钙素原用于鉴别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与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雷 田军 +5 位作者 崔先泉 孙怀斌 鲜万华 李恩刚 耿丽娜 张鲁伟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患者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leukocyteantigenⅠ,HLAⅠ)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鉴别急性排斥反应(AR)及感染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患者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leukocyteantigenⅠ,HLAⅠ)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鉴别急性排斥反应(AR)及感染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将99例(102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AR组18例次,感染组14例次,移植后正常组70例次,并选取齐鲁医院2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AR或严重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AR组(P<0.01)。结论与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相比,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在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AR与严重细菌感染方面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感染 人类白细胞抗原类分子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HLAⅡ类转基因鼠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义 栗占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96-400,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发病原因不明。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RA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在遗传因素中约35%来自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复合体。因此,对于HLA Ⅱ类复合体参与RA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发病原因不明。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RA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在遗传因素中约35%来自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复合体。因此,对于HLA Ⅱ类复合体参与RA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表达HLA 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是研究HLA Ⅱ类复合体与RA发病关系最佳的平台。目前,国外已建立了几个HLA Ⅱ类转基因鼠品系,为RA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对HLA Ⅱ类转基因鼠及以此为基础的RA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复合体 转基因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B/C分子在口腔鳞癌中转录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少平 李龙江 佟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I类分子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LA_B C基因座特异性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了2 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原发灶、10例鳞... 目的 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I类分子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的HLA_B C基因座特异性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了2 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原发灶、10例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和 11例正常的口腔粘膜上皮组织中HLA_B CmRNA的表达 ,应用ImagePro软件检测杂交信号平均积分光密度 (IOD)值。结果 阳性杂交信号出现于正常上皮和肿瘤细胞的胞浆内 ;IOD值在原发灶组与正常粘膜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转移灶组的平均IOD值与原发灶组及正常粘膜组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相同患者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平均IOD值也未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口腔鳞癌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组织通过下调HLA_I分子的转录水平以最终逃脱宿主CTL的免疫监视功能 ,但肿瘤转移灶中HLA_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B/C分子 口腔鳞癌 转录水平 研究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激诱导Jurkat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基因和人白细胞抗原的表达
7
作者 晏丽 程谟斌 +1 位作者 张业 沈珝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6-750,共5页
目的检测热激对Jurkat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CⅡTA)的表达,及其对下游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RT-PCR检测42℃热激和干扰素-γ(IFN-γ)作用前后Jurkat细胞中CⅡTA mRNA的变化。采用Wester... 目的检测热激对Jurkat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CⅡTA)的表达,及其对下游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RT-PCR检测42℃热激和干扰素-γ(IFN-γ)作用前后Jurkat细胞中CⅡTA mRNA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热激和IFN-γ作用前后Jurkat细胞中CⅡTA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荧光分析热激前后Jurkat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结果在Jurkat细胞中,热激可诱导CⅡTA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IFN-γ处理后无明显变化。与正常Jurkat细胞相比,热激后HLA-DR在Jurkat细胞表面的抗原浓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热诱导Jurkat细胞中CⅡTA和HLA-DR先后表达增高。提示热激可能在免疫基因表达缺陷的细胞中,重建相关基因的功能,为肿瘤热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 JURKAT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 人白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单表位疫苗抗原递呈细胞模型的建立
8
作者 乔苗 史丽丽 王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 构建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单表位疫苗及建立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方法一采用中国人群常见的HLAⅠ类分子A11限制的恶性疟CTL抗原表位(VTCGNGIQVR),合成其DNA序列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CTL... 目的 构建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单表位疫苗及建立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方法一采用中国人群常见的HLAⅠ类分子A11限制的恶性疟CTL抗原表位(VTCGNGIQVR),合成其DNA序列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CTL单表位DNA疫苗。将上述克隆在HLA-A11表型细胞株中进行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上述CTL单表位DNA疫苗编码的短肽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促进HLA-A11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平均荧光强度可量化表达水平(P < 0.05)。结论 成功构建CTL单表位短肽表达载体,模拟体内环境建立了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提示CTL表位在该细胞模型内被内源性加工和递呈,以该表位为基础的疫苗可以为HLA-A11遗传背景的人群提供免疫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CTL表位疫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类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