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and inspiration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glutenite-rich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eastern South China Sea:An example from Paleogene Enping Formation in Huizhou 26 sub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XU Changgui GAO Yangdong +4 位作者 LIU Jun PENG Guangrong LIU Pei XIONG Wanlin SONG Pengl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Huizhou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 geochemical indexes of source rocks were measured,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rphology was restored,the rocks and ...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Huizhou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 geochemical indexes of source rocks were measured,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rphology was restored,the rocks and minerals were characterized microscopically,the measured trap sealing indexes were compared,the biomarker compounds of crude oil were extracted,the genesis of condensate gas was identified,and the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s were examined.On this basis,the Paleogene Enping Formation in the Huizhou 26 subsag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or the potential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high-quality conglomerate reservoirs,the trapping effectiveness of faults,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an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glutenite-rich oil and gas fields.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four aspects.First,th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Huizhou 26 subsag develops extensive and thick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semi-deep to deep lacustrine subfacies,which have typic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of"great oil gener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huge gas expulsion in the late stage",providing a sufficient material basi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Enping Formation.Second,under the joint control of the steep slope zone and transition zone of the fault within the sag,the large-scale near-source glutenite reservoirs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with the development scale dominated hierarchically by three factors(favorable facies zone,particle component,and microfracture).The(subaqueous)distributary channels near the fault system,with equal grains,a low mud content(<5%),and a high content of feldspar composition,a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weet spot reservoirs.Third,the strike-slip pressurization trap covered by stable lake flooding mudston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and the NE and nearly EW faults obliquely to the principal stress have the best control on traps.Fourth,the spatiotemporal configur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fault transport/sealing,and glutenite reservoirs controls the degree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From top to bottom,thre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units,i.e.low-fill zone,transition zone,and high-fill zone,are recognized.The main area of the channel in the nearly pressurized source-connecting fault zone is favorable for large-scale hydrocarbon enrichment.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large-scale glutenite-rich reservoirs in the Enping Form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present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huizhou Sag huizhou 26 subsag PALEOGENE Enping Formation GLUTENITE large-and medium-sized oil and gas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izhou Move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SHI Hesheng DU Jiayuan +5 位作者 MEI Lianfu ZHANG Xiangtao HAO Shihao LIU Pei DENG Peng ZHANG Q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483-498,共16页
The Huizhou Movement refers to the Middle Eocen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Wenchang Rifting stage(about 43 Ma ago)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rilling, logging an... The Huizhou Movement refers to the Middle Eocene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Wenchang Rifting stage(about 43 Ma ago)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s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drilling, logging and geological data, faul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denudation thickness recovery, magmatism statistics, regional tectonic dynamics comparison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propertie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Huizhou Movement. The Huizhou Movement mainly shows the North-South transition of rifting and the migration along the faults, basement uplift, magmatic diapir and stratigraphic denud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uizhou Movement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plate interaction and lithospheric thinning proces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ition of lithosphere from initial rifting to rapid thinning, the India-Eurasia hard collision and the change of subduction dire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Huizhou Movemen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control on the Paleogene 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sedimentary system and deep high-quality reservoi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izhou Movem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OCENE Paleocen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c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dissolu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physical propertie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n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Huizhou-Lufeng area, Zhu I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3
作者 JIN Zihao YUAN Guanghui +4 位作者 ZHANG Xiangtao CAO Yingchang DING Lin LI Xiaoyan FU Xiaoh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 product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ypical subsags of the Huizhou-Lufeng area of the Zhu I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were identified through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ain and trace elements.The impacts of dissolution of different tuffaceous component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through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four types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in the study area,which are acidic,intermediate,basic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acid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alteration and weak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with a large amount of kaolinite precipitated during alteration to disenable the improvement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The intermediate and alkaline tuffaceous components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strong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and strong alteration of residual tuffaceous component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reated intergranular pores,but the alteration products such as autogenic quartz,apatite and illite deteriorated the pore structure;ultimately,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but no increase of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The basic tuffaceous components dominantly evolved in a process of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to strong dissolution of alteration products;both tuffaceous components between particles and laumontite generated from alteration can be strongly dissolved to create pores;thus,the dissolution of tuffaceous component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 I Depression huizhou Sag Lufeng Sag tuffaceous component DISSOLUTION physical property respons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izhou 32-5 Oil Field Put into Production
4
《China Oil & Gas》 CAS 1999年第3期173-173,共1页
关键词 huizhou 32-5 Oil Field Put into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cumulative Production of Huizhou Oil FieldsRises to 22.9 Million tons
5
《China Oil & Gas》 CAS 1998年第2期123-123,共1页
关键词 Accumulative Production of huizhou Oil FieldsRises to 22.9 Million t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金山湾区区域住房规划政策及对深莞惠都市圈的启示
6
作者 陈嫣嫣 岳隽 +1 位作者 杜雁 杨晓春 《住区》 2025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都市圈规划政策在平衡区域内住房供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研究聚焦于旧金山湾区这一美国经济与科技的重要中心,报告了其住房规划政策体系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住房挑战方面的显著成效。通过案例研究和...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都市圈规划政策在平衡区域内住房供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研究聚焦于旧金山湾区这一美国经济与科技的重要中心,报告了其住房规划政策体系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住房挑战方面的显著成效。通过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旧金山湾区住房规划政策体系的三大关键要素:政策框架、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旧金山湾区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创新土地制度和开发引导规范,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住房规划管理体系。该体系不仅注重住房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取性,还强调住房政策与交通、环境及社会公平的协同发展。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区,如深莞惠都市圈,旧金山湾区的住房规划政策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尤其在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和提升社会包容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分析了旧金山湾区住房规划政策的成效,而且提出了对中国特定都市圈住房问题解决策略的具体启示,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住房规划政策 旧金山湾区 住房规划体系 深莞惠都市圈 区域住房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门县传统砖瓦制作技艺与革新路径调查研究
7
作者 伍君奇 杨亦驰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1期179-182,共4页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保护本土文化,保存传统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徽州地区数千年来的重要建筑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传统砖瓦技艺的现代化应用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实...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保护本土文化,保存传统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徽州地区数千年来的重要建筑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传统砖瓦技艺的现代化应用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探讨了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背景下,传统青砖制作技艺的现状与革新路径,并结合现代技术、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深入分析了祁门县传统砖瓦技艺的创新路径,旨在为该技艺的现代化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化 祁门县 技艺革新 传统砖瓦 砖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27-W构造深层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
8
作者 龚鑫 郑立庆 +5 位作者 熊万林 曹雨菡 宋朋霖 何莹 李智超 杨沂川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2期59-64,72,共7页
惠州26洼是中国南海海域最富的生油气洼陷之一,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位于洼陷东南部的惠州27-W构造在古潜山花岗岩以及古近系三角洲砂体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该区域“富油贫气”分布特征,致使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模糊不清,极大地制约... 惠州26洼是中国南海海域最富的生油气洼陷之一,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位于洼陷东南部的惠州27-W构造在古潜山花岗岩以及古近系三角洲砂体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该区域“富油贫气”分布特征,致使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模糊不清,极大地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破解这一难题,深入剖析惠州27-W构造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精准揭示主控因素,构建成藏模式,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非凡。本文依据地质、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明确该构造深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优质湖相烃源岩,具备早油晚气、近源持续供烃的特性;古潜山经风化改造、古近系砂砾岩体规模性成储;薄泥岩叠置与断裂面应力封堵,形成有效盖层;多期隆升造就圈闭,断裂与岩性组合控圈;深缝浅砂实现侧向差异运移。惠州27-W构造具有充足的烃源岩供烃,但晚期缺少断裂对天然气的调节及输导作用,古潜山、古近系整体上经历了油驱水三期的原油充注成藏过程,形成了现今大规模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26洼 古潜山 古近系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ZH地区文昌组地震相分析
9
作者 王光强 税敏 +2 位作者 彭攀 邹清文 马晶贝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ZH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储层发育,且紧邻HZ26洼烃源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区内已钻井少、勘探程度低,地层和沉积研究基础资料缺乏,地震资料的使用就变得尤其重要。通过对ZH地区地震资料研究,依据地震反射顶底接触关系,参考区域地质背景,... ZH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储层发育,且紧邻HZ26洼烃源岩,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区内已钻井少、勘探程度低,地层和沉积研究基础资料缺乏,地震资料的使用就变得尤其重要。通过对ZH地区地震资料研究,依据地震反射顶底接触关系,参考区域地质背景,将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SQ1-SQ4四个地震层序;利用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形态、振幅、频率及连续性等参数,在文昌组层序内识别出楔形-杂乱充填、平行-亚平行、楔形杂乱-前积、前积、透镜状和丘状反射等六种地震相;并结合其特征及演化规律,对沉积体系进行预测分析,认为文昌组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泥岩和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以及辫状河三角洲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文昌组 地震相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与启示——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刘培 熊万林 宋朋霖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7,共14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型砂砾岩优质储集层发育特性、断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南海东部古近系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洼内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大量排气”的典型倾油型烃源岩排烃特征,为恩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洼内断裂陡坡带与转换带联合控制下近源规模性砂砾岩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有利相带-颗粒组分-微裂缝”三元分级控储特性,等粒、低泥质(含量小于5%)、高含量长石组分及近断裂组合的(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甜点储集层发育;(3)稳定湖泛泥岩封盖下的走滑增压型圈闭是油气保存的必备条件,斜交主应力的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圈效果最优;(4)优质烃源岩-断裂输导/封堵-砂砾岩储集层时空配置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自上而下划分为低充满带、过渡带和高充满带3个油气聚集单元,且近增压型通源断裂带河道主体区利于规模性油气富集。研究成果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规模性富砂砾型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新方向,并实现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惠州26洼 古近系 恩平组 砂砾岩 大中型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基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
11
作者 孔宇航 陈怡 王安琪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徽州合院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重要表征。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立足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从形式美学、空间组织、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解析传统徽州合院地域特征,运用特征归纳、比较... 徽州合院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重要表征。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立足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从形式美学、空间组织、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解析传统徽州合院地域特征,运用特征归纳、比较分析、案例解读等方法解读三个当代建筑案例,进而揭示出徽州合院在形式操作、空间组织、组群构建三个层级上转译与重构方法,阐释当今地域创作中对徽州合院形式的传承与变异,探索徽州合院形式对当代创作的潜能,并探讨建筑实践中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院形式 徽州民居 传统特征 地域实践 重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性能属性识别及其作用机制
12
作者 成辉 蒋文婷 +2 位作者 张正伟 李欣 刘加平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在绿色建筑由技术主导向技术与设计并重转变的行业需求下,研究追溯了建筑空间应答外界气候与调控室内环境的性质与能力。本文聚焦徽州民居,采取定性分析方法识别建筑空间及其性能属性,揭示其作用机制;采取定量模拟方法验证空间性能属性... 在绿色建筑由技术主导向技术与设计并重转变的行业需求下,研究追溯了建筑空间应答外界气候与调控室内环境的性质与能力。本文聚焦徽州民居,采取定性分析方法识别建筑空间及其性能属性,揭示其作用机制;采取定量模拟方法验证空间性能属性的有效性。上述研究论证了空间具备性能属性,为从空间角度进行绿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民居 建筑空间 性能属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域下徽州目连戏的社会价值与发展路径
13
作者 刘畅 邹乐章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1期58-61,共4页
徽州目连戏是一种以戏剧、音乐和杂技为主的传统民间艺术,表现了人性中的仁爱和孝道,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风尚的日益改变,徽州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生存环境不佳、传承人才匮乏、... 徽州目连戏是一种以戏剧、音乐和杂技为主的传统民间艺术,表现了人性中的仁爱和孝道,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风尚的日益改变,徽州目连戏的发展面临着生存环境不佳、传承人才匮乏、文化资源流失等现实难题。对此,要结合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发展契机,通过团结社会力量、舍弃封建思想、推崇目连精神、展示艺术魅力等路径,实现徽州目连戏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徽州目连戏 社会价值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祁门梅侯旧墅布局复原及造园特征研究——以《梅冲梅侯旧墅记》为视角
14
作者 吴波 严敏 夏舒婷 《华中建筑》 2024年第8期171-177,共7页
梅侯旧墅是清代为纪念秦末名将梅鋗而修建的一座别墅园林。以徽州园记《梅冲梅侯旧墅记》为研究对象,解读文中关于造园背景、造园过程及园林布局等内容,探究徽州造园的观念和态度。结合园记解读与实地考察,对梅侯旧墅进行遗址定位,对其... 梅侯旧墅是清代为纪念秦末名将梅鋗而修建的一座别墅园林。以徽州园记《梅冲梅侯旧墅记》为研究对象,解读文中关于造园背景、造园过程及园林布局等内容,探究徽州造园的观念和态度。结合园记解读与实地考察,对梅侯旧墅进行遗址定位,对其空间布局进行复原与推导,总结其功能与流线特征,完成空间布局复原图。通过调研,确定园林选址于祁门县东山书院东南向山谷之中,具有山地园林的特征;结合园记描写,还原梅侯旧墅的三大区域及布局,总结其在空间营造、借景处理、植物造景与造园观念上的特点。梅侯旧墅虽名为“旧墅”,实则清代徽州人结合地形翻新、改建的一座纪念性园林,园林的兴建有赖于地形、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及徽州人生态、朴素的造园观念。对梅侯旧墅的复原及造园特征的研究扩充了徽州园林的研究案例,对其造园特征的总结为徽州园林的造园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记 园林复原 徽州园林 造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的衍生设计应用
15
作者 杨涛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4-40,共7页
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一般以直线和曲线作为构型基础,一转一折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简洁的线条以及严格的规律性非常符合现代设计的转化应用。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不但丰富了现代服饰面料图案的种类,而且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泛... 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一般以直线和曲线作为构型基础,一转一折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简洁的线条以及严格的规律性非常符合现代设计的转化应用。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不但丰富了现代服饰面料图案的种类,而且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促进徽州传统装饰纹样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从美学特征角度分析了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总结得出均衡布局、数理比例、节奏韵律和吉祥寓意之美学特征;探索了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路径的生成方式,为纹样的设计变形提供基础。将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进行分类,找出具体提取的路径和衍生方式,并且尝试应用形状文法设计原理对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进行衍生设计。针对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进行形状文法的衍生变形,并且将衍生纹样进行设计应用,并且应用衍生纹样在不同设计作品中,进一步验证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窗棂 几何纹样 形状文法 衍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传统古村落导视系统创新设计研究
16
作者 王晓俊 《丝网印刷》 2024年第23期69-71,共3页
徽州传统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导视系统既能够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还有助于提升古村落的整体形象和文化价值。文章探索徽州文化元素与古村落导视系统融合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以此提升古村落的旅游... 徽州传统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导视系统既能够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还有助于提升古村落的整体形象和文化价值。文章探索徽州文化元素与古村落导视系统融合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以此提升古村落的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古村落 导视系统设计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蛙可谈海,夏虫能语冰--东南大学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研究历程
17
作者 龚恺 裴逸飞 《新建筑》 2024年第5期127-133,共7页
东南大学研究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已有70余年历程,其中,既有学术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亦有晚生一棒一棒的后继接力赛,尤为突出的是多专业师生的共同参与、各自阅读,使得徽州民居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借四川宜宾李庄“中国民居... 东南大学研究徽州传统民居与村落已有70余年历程,其中,既有学术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亦有晚生一棒一棒的后继接力赛,尤为突出的是多专业师生的共同参与、各自阅读,使得徽州民居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借四川宜宾李庄“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在图片、图纸之外,用文字重新梳理各阶段的工作、思考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民居与村落 测绘 研究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式语言的徽州祠堂文化景观数据库构建
18
作者 贺为才 范浩然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按照“语汇”“词组”“句法”尺度层级,建构徽州祠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进行祠堂空间特征的比对认知。通过图式语言横纵向比对不同祠堂的地域特征,构建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的逻辑层级,进而完成徽州祠堂图式语言数据库的设计,构建祠堂... 按照“语汇”“词组”“句法”尺度层级,建构徽州祠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进行祠堂空间特征的比对认知。通过图式语言横纵向比对不同祠堂的地域特征,构建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的逻辑层级,进而完成徽州祠堂图式语言数据库的设计,构建祠堂文化景观数据资源存档和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为徽州祠堂的资料数据储存、特征比对研究、地域性保护规则制定,提供科学平台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祠堂 图式语言 文化景观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水利视野下徽州歙西北盆地聚落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凯 计玮 +1 位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目的】歙西北是徽州地区水利设施与聚落发展最为集中和完善的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季风气候造就了此地以水利建设为骨架的人居环境格局。梳理该区域的水利系统脉络,探究水利主导下的灌区景观系统与聚落格局特征,可为传统水利文化的... 【目的】歙西北是徽州地区水利设施与聚落发展最为集中和完善的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季风气候造就了此地以水利建设为骨架的人居环境格局。梳理该区域的水利系统脉络,探究水利主导下的灌区景观系统与聚落格局特征,可为传统水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以mapping为主要方法将数据空间化,从宏观区域、中观灌区、微观村落3个视角对水利支撑下的人居环境进行空间形态分析,并以棠樾、吕堨灌区为例,分析20世纪70年代典型灌区人居环境综合体中的水文营建方式。【结果】以堨渠与陂塘为主的传统水利灌溉系统是歙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作为形塑聚落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同时该时期的聚落发展、社会组织均依水展开,形成水利社会共同体。【结论】从水利的视角研究聚落景观,佐证了歙西北地区水利对社会空间形态的引导性,为水利引导下的区域开发提供新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传统人居 灌区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视域下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思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乃鑫 黄颖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2期22-27,共6页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广泛调研并借鉴国内外古村落研究及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徽州古村落文化创意空间的特点,探究了融合现代媒体技术的徽州古村落文化创意空间设...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广泛调研并借鉴国内外古村落研究及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徽州古村落文化创意空间的特点,探究了融合现代媒体技术的徽州古村落文化创意空间设计思路的构建。通过将融媒体技术运用于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景观环境设计、装饰元素设计、交互体验设计中,为徽州古村落文化创意空间设计提供沉浸式与个性化的新体验,并为传承徽州古村落文化和进行旅游开发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古村落 融媒体技术 创意空间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