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sogeometric analysis approach for dynamic response of doubly-curved magneto electro elastic composite shallow shell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1
作者 Pham Hoang Tu Tran Van Ke +1 位作者 Vu Khac Trai Le Hoa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59-180,共22页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sogeometric analysis(IGA) approach is used to model and analyze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s of doubly-curved magneto-electro-elastic(MEE) composite shallow shell resting on the visco-Pasternak ...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sogeometric analysis(IGA) approach is used to model and analyze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s of doubly-curved magneto-electro-elastic(MEE) composite shallow shell resting on the visco-Pasternak foundation in a hygro-temperature environment. The doubly-curved MEE shallow shell types include spherical shallow shell, cylindrical shallow shell, saddle shallow shell, and elliptical shallow shell subjected to blast load are investigated. The Maxwell equ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vary of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potentials. The MEE shallow shell's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derived from Hamilton's principle and refined higher-order shear theory. Then, the IGA method is used to derive the laws of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hell under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and method is verified through reliable numerical comparisons. Aside from this, the impact of the input parameters on the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 of the doubly-curved MEE shallow shell is examined in detail. These results may be useful i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ilitary structures such as warships, fighter aircraft, drones and miss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 approach Free and forced vibration Doubly-curved MEE shallow shell blast lo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形直眼掏槽超深系数与孔深关系研究
2
作者 楼晓明 陶益 +3 位作者 曾华恒 解叶龙 胡艳 陈必港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61-169,共9页
掏槽爆破是岩巷掘进爆破的关键。针对断面爆破炮孔利用率低、进尺小等问题,基于超深爆破原理,建立超深爆破三维模型,分析爆破抛掷过程中的动阻力,利用一维方向抛掷平衡关系,推导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超深系数与孔深的数学关系,分析超深系... 掏槽爆破是岩巷掘进爆破的关键。针对断面爆破炮孔利用率低、进尺小等问题,基于超深爆破原理,建立超深爆破三维模型,分析爆破抛掷过程中的动阻力,利用一维方向抛掷平衡关系,推导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超深系数与孔深的数学关系,分析超深系数变化对掏槽爆破效果的影响;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有限元法耦合模拟不同超深模型槽腔变化规律,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运用超深爆破技术,对比不同超深值爆破方案与原方案爆破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表明,随着超深系数增加,断面炮孔利用率呈现出先提高再降低的趋势,超深系数为0.11~0.15,对爆破效果提升较为明显,超深系数变大,岩石间夹制作用使破碎岩石抛掷困难,导致槽腔体积减小;实践表明:岩巷在超深系数为0.12~0.15,岩巷断面单循环进尺有100~150 mm的提升,炮孔利用率提高了4%~6%,孔深与超深的精确匹配在取得理想爆破效果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爆破 直眼掏槽 炮孔利用率 夹制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关键层协同破断作用下采场覆岩力链传递规律与强矿压防控研究
3
作者 杨科 吴向辉 +1 位作者 刘文杰 郭鹏慧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42,共14页
针对双关键层条件下厚煤层开采中强矿压显现规律不清、来压步距预测困难及防控效果不佳等问题,以淮南矿区某矿1122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双关键层协同破断的覆岩运移规律与... 针对双关键层条件下厚煤层开采中强矿压显现规律不清、来压步距预测困难及防控效果不佳等问题,以淮南矿区某矿1122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双关键层协同破断的覆岩运移规律与力链动态传递机制,建立了双关键层破断支架–围岩采动承载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低位关键层Ⅰ受采动扰动直接作用,周期性破断步距平均25 m,形成“悬臂梁–台阶岩梁”复合结构,诱发小周期来压;高位关键层Ⅱ因应力传递滞后效应,破断步距达40 m,破断角73°,其失稳引发动能跃迁幅度达初始值的4.2倍,导致超前支承应力峰值突增至48 MPa,超出支架额定工作阻力28%,为大周期强矿压主要原因。②双关键层破断通过力链网络重构主导应力场演化,关键层Ⅰ破断形成局部“压力拱”结构,关键层Ⅱ破断则引发非对称拉压交替模式,促使应力场经历“局部卸载—区域转移—整体重构”三阶段演化。③基于动态载荷叠加机制,提出顶板深孔预裂爆破弱化方案,现场应用后周期来压步距由25 m降至16 m,支架动载系数由1.5降至1.3,顶板载荷峰值降低46.7%。研究结果为深部多关键层矿井强矿压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工程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矿压防控 双关键层 力链传递 液压支架 预裂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快速递归V-BLAST检测算法 被引量:3
4
作者 罗振东 赵明 +1 位作者 刘思杨 刘元安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46-1550,共5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快速递归V-BLAST算法。此算法采用一种简单的矩阵伪逆递推关系,利用前一次迭代时得到的迫零加权矩阵和加权向量直接计算出下一次迭代的迫零加权矩阵和加权向量。与现有的V-BLAST检测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算法在保证最...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快速递归V-BLAST算法。此算法采用一种简单的矩阵伪逆递推关系,利用前一次迭代时得到的迫零加权矩阵和加权向量直接计算出下一次迭代的迫零加权矩阵和加权向量。与现有的V-BLAST检测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算法在保证最优性能的前提下,具有更低的计算复杂度和更快的处理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多入多出(MIM0)系统 V—blast 迫零串行干扰删除 递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迫零检测的分布式发射天线V-BLAST OFDM系统中的载波频偏补偿 被引量:2
5
作者 邓凯 唐友喜 邵士海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6-780,共5页
在采用分布式发射天线的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V-BLAST)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由于各发射天线与接收机之间的载波频偏(CFO)均可能不同,传统系统中针对单个频偏的简单补偿方法不再适用.不同于已有的使用高复杂度矩阵求逆运算... 在采用分布式发射天线的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V-BLAST)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由于各发射天线与接收机之间的载波频偏(CFO)均可能不同,传统系统中针对单个频偏的简单补偿方法不再适用.不同于已有的使用高复杂度矩阵求逆运算的线性频域均衡方法,本文利用迫零(ZF)检测的固有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低时延扩展多径信道的无需矩阵求逆运算的载波频偏补偿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ITU-R M.1225信道模型的三种低时延扩展测试环境下,使用本文所提频偏补偿方法进行频偏补偿能有效改善系统误符号率(SER)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V-blast) 正交频分复用(OFDM) 分布式发射天线 载波频偏(CFO) 补偿 迫零(ZF)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BLAST的数字—模拟域混合预编码技术在多用户大规模MIMO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帅 战金龙 +1 位作者 王曼 李敏捷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0-55,共6页
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全复杂度单一基带预编码(如全复杂度破零预编码FC-ZF)需要与天线阵元数目相同的射频链路,进而以高复杂度的硬件实施为代价,混合预编码(HP)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射频链路数,且性能上接近全复杂度单一基带预编码技术,因此H... 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全复杂度单一基带预编码(如全复杂度破零预编码FC-ZF)需要与天线阵元数目相同的射频链路,进而以高复杂度的硬件实施为代价,混合预编码(HP)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射频链路数,且性能上接近全复杂度单一基带预编码技术,因此HP技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提出的自适应数字—模拟域混合预编码(自适应混合预编码/AHP)技术较传统数字—模拟域混合预编码(传统混合预编码)技术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降低硬件的复杂度,并将其与V-BLAST技术相结合,可以同时获得阵列增益和复用增益。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较低的硬件复杂度及比较理想的误码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MIMO V-blast 混合预编码 FC-ZF 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V-BLAST OFDM中存在多个频偏时的信号检测
7
作者 邓凯 唐友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3-516,共4页
在采用分布式发射天线的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V-BLAST)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由于各发射天线与接收机之间的载波频偏(CFO)均可能不同,因此必须在信号检测中考虑多个频偏的影响。该文利用迫零(ZF)检测的固有特性,提出一种适... 在采用分布式发射天线的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结构(V-BLAST)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由于各发射天线与接收机之间的载波频偏(CFO)均可能不同,因此必须在信号检测中考虑多个频偏的影响。该文利用迫零(ZF)检测的固有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低时延扩展多径信道的低复杂度频偏校正方法;再针对其不足,结合传统频偏校正方法,提出了采用两次频偏校正的基于迫零的信号检测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低时延扩展信道下,该文所提频偏校正方法能有效消除多个频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且在时延扩展较大时,采用两次频偏校正的信号检测方法能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波频偏 校正 信号检测 分布式发射天线 V-blast 迫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道反馈延迟的V-BLAST系统功率分配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晓丹 陈小敏 谭伟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4年第6期36-39,44,共5页
针对信道反馈的延迟问题,以降低误比特率(BER)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适用于垂直分层空时编码系统的自适应发送功率分配算法。假设接收端可以得到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并通过反馈链路将信道信息反馈至发送端。在接收端采用迫零检测算法,给... 针对信道反馈的延迟问题,以降低误比特率(BER)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适用于垂直分层空时编码系统的自适应发送功率分配算法。假设接收端可以得到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并通过反馈链路将信道信息反馈至发送端。在接收端采用迫零检测算法,给出系统瞬时信噪比(SNR)与估计SNR的表达式推导过程,根据系统瞬时SNR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求出系统总BER的表达式;发送端在总功率约束条件下,采用拉格朗日极值法计算出自适应功率分配矩阵的闭式解。仿真结果表明,当归一化反馈迟延因子等于0.000 1、误比特率为10^(-3)时,该算法的系统性能比等功率分配算法提高约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层空时编码 自适应功率分配 迫零检测 反馈时延 信噪比估计 误比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丸和抛浆对金属基体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对比
9
作者 柴泽琳 周存龙 +2 位作者 齐浩 郭瑞 李春阳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
以Q235热轧带钢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AUTODYN模块模拟了抛丸和抛浆对基体表面的冲击过程,并结合抛丸和抛浆冲击试验研究了带钢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抛丸冲击后基体表面冲击深度和冲击直径分别比抛浆高20%~49%和9%~22%;抛丸... 以Q235热轧带钢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AUTODYN模块模拟了抛丸和抛浆对基体表面的冲击过程,并结合抛丸和抛浆冲击试验研究了带钢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抛丸冲击后基体表面冲击深度和冲击直径分别比抛浆高20%~49%和9%~22%;抛丸冲击基体表面瞬时温度为247~413℃,抛浆冲击基体表面瞬时温度为60~97℃,说明浆体中的流体可以带走大量冲击热能。抛丸冲击后基体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残余应力比抛浆冲击分别高22%~37%和3.7%~13.8%,抛浆冲击后基体表面完整性优于抛丸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丸 抛浆 冲击力 表面粗糙度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塔定向拆除时剩余支柱的轴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查晓雄 汪凯超 陈德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为了使冷却塔的定向拆除更加安全可控,对冷却塔保留柱轴向力的计算方法展开研究。根据力的相似关系给出支柱轴向力与其Z向力之间的关系式,基于平截面假定推导保留柱Z向力的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研究环梁和支柱的弹性模量、支柱高度、保... 为了使冷却塔的定向拆除更加安全可控,对冷却塔保留柱轴向力的计算方法展开研究。根据力的相似关系给出支柱轴向力与其Z向力之间的关系式,基于平截面假定推导保留柱Z向力的计算公式;利用有限元研究环梁和支柱的弹性模量、支柱高度、保留柱数量以及相邻柱柱顶所对应的圆心角5种参数对保留柱Z向力的影响;根据有限元的结果对保留柱Z向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并研究修正后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爆破后的冷却塔在所有保留柱上并不满足平截面假定;在实际工程范围内,上述5种参数不影响保留柱Z向力的分布规律为Z向力沿着y轴方向上的分布形态始终“两端受压,中间受拉”,且保留柱中的最大压力始终出现在第n排保留柱上,最大拉力始终出现在第(n-4)排保留柱上;当爆破圆心角为200°~240°时,修正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在21%以内,且该公式在不同冷却塔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保留柱轴向力的计算公式从力学角度为冷却塔的拆除提供了理论支撑,增加了拆除工作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通风冷却塔 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拆除 爆破拆除 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加工切削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登万 陈洪涛 +2 位作者 甘建水 许明恒 黄遂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3-737,共5页
为了探索难加工材料钛合金的切削规律,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了试验参数,在12℃常温干式切削和-50℃低温冷风降温切削条件下,对切削力进行试验研究。将常用的指数形式切削力经验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 为了探索难加工材料钛合金的切削规律,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了试验参数,在12℃常温干式切削和-50℃低温冷风降温切削条件下,对切削力进行试验研究。将常用的指数形式切削力经验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钛合金的切削力的指数形式经验公式,方差分析结果,线性关系高度显著。对比分析了钛合金常温干式切削和低温冷风降温切削的主切削力,发现钛合金低温冷风降温切削相对于常温干式切削,主切削力虽然较大,但变化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工艺系统的稳定性,适宜精密加工;提出钛合金低温冷风降温精密切削加工,为了减小主切削力,获得理想的精度、表面质量和切削效率,可选用较高的切削速度,较大背吃刀量和较小的进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冷风加工 切削力 经验公式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冻土爆破开挖技术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年华 张志毅 +1 位作者 傅洪贤 张翠兵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5,共5页
青藏铁路冻土爆破开挖必须解决高原、冻土、环保三大技术难题。针对青藏线多年冻土区的地质结构特征和对爆破器材的要求,在青藏铁路冻土爆破中,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装药和高威力炸药。现场试验证明在暖季爆破可选用普通销铵炸药和乳化炸... 青藏铁路冻土爆破开挖必须解决高原、冻土、环保三大技术难题。针对青藏线多年冻土区的地质结构特征和对爆破器材的要求,在青藏铁路冻土爆破中,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装药和高威力炸药。现场试验证明在暖季爆破可选用普通销铵炸药和乳化炸药,在寒季拟选用防冻、抗水性炸药。钻孔机械选型建议为:钻孔深度不超过2 0m的浅层开挖爆破可选择麻花钻;钻孔深度2~7m的中深层开挖爆破可选择冲击钻,并可在含碎石的冻土中穿凿钻孔;开挖深度大于5m,且开挖方量比较集中的工点,可选择牙轮冲击回转式钻机。通过冻土中钻孔扩壶爆破试验和深孔爆破试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应采用弱松动爆破,炸药单耗一般控制在0 25~0 35kg·m3,一次爆破规模限定在当天爆破当天挖运的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冻土 爆破 爆破参数 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囱定向爆破触地冲击力估算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国忠 王宏图 +2 位作者 林大能 胡伟 吴再生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6,20,共4页
以烟囱定向爆破的机理为基础,结合工程实践,研究了烟囱爆破触地的过程,建立了烟囱定向爆破拆除的物理模型。确定了烟囱倾倒过程中断面的内力分析、折断位置和烟囱倾倒触地时的速度,提出了均布质量体系构成的烟囱在定向倒塌过程中的触地... 以烟囱定向爆破的机理为基础,结合工程实践,研究了烟囱爆破触地的过程,建立了烟囱定向爆破拆除的物理模型。确定了烟囱倾倒过程中断面的内力分析、折断位置和烟囱倾倒触地时的速度,提出了均布质量体系构成的烟囱在定向倒塌过程中的触地冲击力估算方法。结果表明,烟囱在定向爆破倾倒时在距其底部约1/3处发生折断,然后各个部分相继触地、产生振动;利用烟囱触地冲击动量来估算其冲击力所得的结果较实际偏于安全保守;触地冲击力计算与地面土层介质的力学参数、切口尺寸、烟囱的断面尺寸和材料的密度有关。该估算方法可以为实际工程中冲击力的计算和冲击防护以及定向爆破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囱塌落体 定向爆破 冲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罐式无钟炉顶装料行为的离散元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邱家用 张建良 +3 位作者 孙辉 闫炳基 李峰光 国宏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8-609,共12页
通过离散元模拟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并罐式无钟炉顶装料过程中颗粒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DEM模拟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料罐内部颗粒间力的分布不均匀,强力链主要分布在料罐下部和斜墙附近;料罐内颗粒流动为偏斜式漏斗流,可分... 通过离散元模拟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并罐式无钟炉顶装料过程中颗粒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DEM模拟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料罐内部颗粒间力的分布不均匀,强力链主要分布在料罐下部和斜墙附近;料罐内颗粒流动为偏斜式漏斗流,可分为准呆滞区、流动加速区、两侧墙壁附近的剪切层,料罐内颗粒流动模式影响着颗粒的排放顺序,并进一步影响颗粒的下落轨迹及其在炉内的分布;颗粒流动轨迹受料罐出口闸门开度的影响,为保证稳定布料,应将闸门开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颗粒堆积过程中,堆尖位置随着料流落点位置而变化,堆尖半径大于落点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无钟炉顶 离散元法 装料行为 颗粒流 力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动载下强冲击危险巷道锚杆轴力定量损失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2 位作者 毛德兵 王书文 潘黎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针对目前冲击地压矿井卸压爆破参数常不合理导致支护损伤,降低防冲效果的问题,采用锚杆无损检测系统在井下强冲击危险巷道进行现场原位试验研究,定量化分析了爆破动载下锚杆轴向工作阻力的定量损失规律。通过分析,获得了不同药量的爆破... 针对目前冲击地压矿井卸压爆破参数常不合理导致支护损伤,降低防冲效果的问题,采用锚杆无损检测系统在井下强冲击危险巷道进行现场原位试验研究,定量化分析了爆破动载下锚杆轴向工作阻力的定量损失规律。通过分析,获得了不同药量的爆破导致锚杆轴力损失的影响程度及空间范围。发现了爆破药量不小于6 kg时,随至震源距离的增大锚杆轴力的平均损失率基本呈乘幂关系衰减,但也存在局部突增的可能。同时爆破下锚杆轴力损失是与锚杆方位相关的,距震源越近与锚杆方位的相关性越显著。随着爆破药量的增大锚杆轴力损失率升高,药量越大升高速度越快。通过分析发现,众多影响因素中至震源的距离和锚杆方位只是表层因素,而爆破药量和煤体性质才是核心因素,并且核心因素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综合考虑爆破下锚杆轴力损失规律以及煤层爆破的卸压效果,优化了内蒙某矿强冲击危险巷道爆破卸压参数,现场应用效果理想。由此建立了冲击地压矿井煤层卸压爆破参数优化的现场原位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冲击危险巷道 爆破卸压 锚杆支护 锚杆无损检测 轴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钢冷风加工切削力经验公式的建立 被引量:5
16
作者 甘建水 李登万 +2 位作者 陈洪涛 许明恒 黄遂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9-171,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组合多组切削参数,在冷风降温条件下,对切削力实时数据进行采集。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冷风加工条件下的切削力经验公式,从而找到了冷风条件下切削力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冷风加工 切削力 经验公式 低碳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面初采预裂爆破强制放顶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薛德平 赵杰 冯宇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9,共5页
针对西山煤电集团杜儿坪矿8#煤层68216工作面顶板坚硬、不易垮落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方法,计算出基本顶初次来压理论步距较大为34.96m,需要采取爆破措施减小基本顶来压步距。同时运用LS-DYNA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坚硬顶板工... 针对西山煤电集团杜儿坪矿8#煤层68216工作面顶板坚硬、不易垮落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方法,计算出基本顶初次来压理论步距较大为34.96m,需要采取爆破措施减小基本顶来压步距。同时运用LS-DYNA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坚硬顶板工作面初采强制放顶爆破过程,揭示出爆破放顶机理,得出了在爆炸应力波作用下的岩石应力场分布与破坏范围,比较了不同起爆方式对顶板岩层破坏作用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具体爆破实施方案。经现场矿压实测发现,爆破后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变小为17.4m,顶板冒放性得到较好改善,表明初采预裂爆破强制放顶取得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初次来压 预裂爆破 强制放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内炉料流动模式及力链分布的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强 冯明霞 +1 位作者 高攀 邹宗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7-680,共4页
基于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高炉内炉料颗粒尺度运动行为的数学模型,主要研究固体炉料的运动模式和颗粒间相互作用力链的分布.结果表明:建立的离散元模型计算获得了炉内颗粒间的介观力链结构,炉底中心部位存在强力链结构支撑高炉料柱... 基于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高炉内炉料颗粒尺度运动行为的数学模型,主要研究固体炉料的运动模式和颗粒间相互作用力链的分布.结果表明:建立的离散元模型计算获得了炉内颗粒间的介观力链结构,炉底中心部位存在强力链结构支撑高炉料柱,最强力链结构对应于死料柱区,而且离散元模拟也给出炉内固体料运动模式由四个区域构成,分别为死料柱区、活塞流区、准静态滑流区和沟流区,而沟流区的力链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链 离散元 高炉 炉料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在高硫化氢矿井瓦斯强化抽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岩 梁冰 袁欣鹏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106,118,共7页
针对目前在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矿井瓦斯抽采中采用常规的抽采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的状况,在陕西长武亭南煤矿通过利用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使单孔瓦斯抽采量提高了1.36倍,工作面瓦斯预抽率达到50%以上,煤层透气性系数提高了9倍。... 针对目前在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矿井瓦斯抽采中采用常规的抽采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的状况,在陕西长武亭南煤矿通过利用深孔控制预裂爆破技术,使单孔瓦斯抽采量提高了1.36倍,工作面瓦斯预抽率达到50%以上,煤层透气性系数提高了9倍。通过加强通风排水、硫化氢抽采及爆破孔注石灰浆等措施,使硫化氢得到超前治理,浓度控制在2×10-6~4×10-6以下,有效地改善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实现了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控制预裂爆破 强化抽放 低透气性 抽采率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荷载作用下中隔墩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传云 喻胜春 易长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5,共5页
针对影响中隔墩动应力分布的各种因素,包括中隔墩的宽度、力学参数、两侧岩体的爆破开挖顺序等,分别建立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ANSYS5.5.2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中隔墩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还对沿中隔... 针对影响中隔墩动应力分布的各种因素,包括中隔墩的宽度、力学参数、两侧岩体的爆破开挖顺序等,分别建立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ANSYS5.5.2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中隔墩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还对沿中隔墩高程分布的质点振速的放大效应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中隔墩的宽度、力学参数、两侧岩体的爆破开挖顺序对中隔墩的应力分布均有很大的影响。实际施工中应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中隔墩的安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荷载 中隔墩 应力场 水电工程 爆破开挖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