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eruption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洪洲 高峰 +1 位作者 吴雪娟 孟宪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8-453,510,共6页
史料记载表明,五大连池火山1720~1721年喷发期间有大量地震活动.本文从描述这些地震活动的文字记录人手,并结合国际火山地震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了地震类型及地震与火山喷发关系,指出震群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前兆指标,强调火山地震的... 史料记载表明,五大连池火山1720~1721年喷发期间有大量地震活动.本文从描述这些地震活动的文字记录人手,并结合国际火山地震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了地震类型及地震与火山喷发关系,指出震群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前兆指标,强调火山地震的监测对火山喷发预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 五大连池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籍东传与《史记》在日本的跨文体传播——以日本汉诗为视角
2
作者 刘彦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随着汉籍的东传,隋唐时期《史记》逐渐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已有引用《史记》典故,平安时期“敕撰三集”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更为频繁,江户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汉诗创作的衰微,对《... 随着汉籍的东传,隋唐时期《史记》逐渐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已有引用《史记》典故,平安时期“敕撰三集”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更为频繁,江户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汉诗创作的衰微,对《史记》的接受也逐渐减少。日本汉诗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根据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咏物、咏怀等类型,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诗作中,悲剧性与隐逸性人物主题最具代表,江户时期的诗人诗作艺术成就最高,家族性的接受群体最有特色。日本汉诗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既丰富了其创作主题,提升了诗歌艺术成就,也进一步推进了《史记》的传播,深化了研究内容,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优秀成果,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诗 史记 江户时期 跨文体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断代与文献环境:《史记》对《天子游猎赋》成篇过程的重构
3
作者 周金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8,共11页
《天子游猎赋》成篇年代历来聚讼纷纭,对已有研究进行考辨,发现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奏赋为郎”时间等同于赋成时间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天子游猎赋》实际写作时间应在司马相如为郎之后,且后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态修... 《天子游猎赋》成篇年代历来聚讼纷纭,对已有研究进行考辨,发现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奏赋为郎”时间等同于赋成时间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天子游猎赋》实际写作时间应在司马相如为郎之后,且后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态修改过程“。奏赋为郎”是司马迁出于叙史连贯而作出的史料剪裁与重构。司马迁如此处理,一方面与著史目的及编史体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编史时所面临的文献环境有关。由于《天子游猎赋》动态成篇,定稿时间未被强化,故年代信息本就失载。司马迁参考口碑史料,安排与作赋渊源最深的“征召为郎”作为赋作出场契机,并简化赋作成篇过程,进而前置与“为郎”合并,最终虚构了“奏赋为郎”情节。这一调整既保证了行文连贯,又表现出接近历史实情的一面,且不悖全篇主旨,从而实现了司马迁心中特定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子游猎赋》 动态成篇 史书编纂 文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正宗》录史入集的归类、定名及影响
4
作者 赵俊玲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正宗》打破总集编纂传统,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籍大量裁录篇段,将史籍中上层统治者言说之辞归入辞命类,将历史人物论说文辞和三传史臣褒贬之辞归入议论类,将史籍叙事文字归入叙事类,史籍篇段经过重... 《文章正宗》打破总集编纂传统,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籍大量裁录篇段,将史籍中上层统治者言说之辞归入辞命类,将历史人物论说文辞和三传史臣褒贬之辞归入议论类,将史籍叙事文字归入叙事类,史籍篇段经过重构成为独立篇章,这是对史籍文章学和文体学价值的深入挖掘开拓。后世诸多不同类型的总集从史籍录文,或所录多与《文章正宗》重复,或沿其开拓的方向前进。随着选史入集而来的是篇章定名,真德秀力图通过题名突出文章的文类或文体属性、简要概括篇章内容,后世总集的史篇定名工作亦基本沿此两个方向进行,辨体类总集更重前者,清人总集多更重后者,最终形成诸多题名沿用至今的史籍经典名篇。《文章正宗》开创性地大量录史入集,与此书"明义理,切世用"的编选宗旨有关,且受到了其前总集及文章学著作的影响启发,还因编者崇尚先秦两汉古文,试图扩展其范围,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德秀 《文章正宗》 录史入集 归类 定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百年(1900~2022年)均一化降水量日值和月值数据集研制
5
作者 杨溯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本项工作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我国60个重点城市早期(1950年前)降水观测记录以及1950年后我国241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逐日和逐月降水观测数据为数据源,应用PMF(Penalized Maximal F test)和PMT(Penalized Maximal T test)方法检测历史... 本项工作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我国60个重点城市早期(1950年前)降水观测记录以及1950年后我国241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逐日和逐月降水观测数据为数据源,应用PMF(Penalized Maximal F test)和PMT(Penalized Maximal T test)方法检测历史降水中的非均一断点以及QM(Quantile Match)方法开展偏差订正,消除了数据衔接、观测站迁址、设备更换等引起的降水历史数据系统偏差,研制完成一套时间长度达到百年(1900~2022年)的中国均一化降水量日值和月值数据集。数据集收录了共计2446条中国降水序列,起始时间早于1945年、1930年、1915年的序列数量分别为321条、126条、60条。通过非均一性检验,在107个观测站的降水数据中发现了113个非均一断点,它们不仅会导致降水数据均值偏离区域降水事实,也会引起降水数据标准差突变,干扰降水变率的研判。均一化校正能够较好地消除这些非气候变化引起的偏差,不再出现显著偏离局地降水均值和标准差的情况。最终建立起一套能够客观地描述我国过去百年降水气候变化事实,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支撑的中国百年降水数据产品。基于均一化的降水数据评估中国降水百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20年中国的降水并未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1900~2022年中国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变化速率为0.35%±0.21%(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早期气象记录 百年降水序列 均一化 降水百年变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录提取的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8
6
作者 侯甬坚 祝一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29,共7页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 ,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 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 ,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 ,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心δ1 8O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 ,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 ...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 ,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 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 ,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 ,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心δ1 8O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 ,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 ,结论是 :5~ 2 .7ka B.P.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环境变化呈现多样性 ,间有高温强降雨、海侵、降尘等现象发生 ,干旱作为头等灾害一直存在 ,提取的历史气候事件概括性、真实性强 ,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可能具有大范围的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历史文献记录 黄河中下游平原 冰心 古气候变化 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形象的知识考古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兆昌 杨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2,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宗教上,黄帝具有突出的神巫特征,是集宗教神权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远古帝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实是司马迁兼采先秦、秦汉不同时期的史实和思想家们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塑造的形象,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在不同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黄帝 知识来源 历史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六朝写本《史记》“散注入篇”考 被引量:7
8
作者 易平 易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62,共7页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两残卷中散置的注文,可知原本八十卷的《集解》注释体例为“标字列注”,变为六朝写本“散注入篇”之后,不仅于裴注原文有所增损改易,而且注文散置混乱,无规范。但由于散注者的目的在于方便阅读,尽管被分拆散置后的注文已非《集解》之原本旧式,然裴注的内容仍基本保存。从裴注的散置状况来看,六朝写本与宋刊本及今本并无大的变化,传世《史记》版本之源,殆可追溯至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版本 六朝写本 标字列注 散注入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6年华县81/4地震历史记载的地震科学价值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2 位作者 张炜超 任栋 赵乘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1-285,共5页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县81 4地震 史记 地旋运 渭河地震周期预报 灾害链 秦可大《地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记录的赤潮灾害危险性区划方法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文世勇 孙田力 +3 位作者 王涛 李荣茂 李飞 刘娜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福建省近岸海域1959—2018年的赤潮历史记录数据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下采用核密度估计函数(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赤潮历史记录数据中的赤潮发生频次、赤潮发生持续时间、赤潮面... 利用福建省近岸海域1959—2018年的赤潮历史记录数据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下采用核密度估计函数(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赤潮历史记录数据中的赤潮发生频次、赤潮发生持续时间、赤潮面积和赤潮藻类毒性等参数进行了空间评估分析并根据赤潮灾害危险度区划方法得到未来5 a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创新性地提出赤潮危险性区划结果的验证方法。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未来5 a福建省近岸海域处于极高危险性区的海域主要有霞浦县近岸海域、连江县近岸海域、平潭县近岸东部海域及厦门市同安湾近岸海域。处于高危险性区的海域主要有福鼎市-霞浦县近岸海域、罗源县-连江县近岸海域、平潭县周边近岸海域东部海域、福清市南部-莆田东北部近岸海域、石狮市周边近岸海域及厦门市近岸海域,其余海域处于中危险性区和低危险性区。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区划方法和区划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区划结果将为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灾害应急处置、纳污海域污染总量控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而且对指导海洋水产养殖、滨海旅游业规划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灾害 赤潮灾害历史记 危险性区划 核密度估算 福建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书写方式推测《史记·乐书》的来源——兼说《乐记》成书的时代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合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9,共5页
《乐记》现存两个文本,即《礼记·乐记》和《史记·乐书》。通过比较发现,两文本间文字书写多有不同,但《乐书》与《史记》的书写方式却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可推测今本《乐书》虽是由后人补入《史记》的,但其中的《乐记》文本... 《乐记》现存两个文本,即《礼记·乐记》和《史记·乐书》。通过比较发现,两文本间文字书写多有不同,但《乐书》与《史记》的书写方式却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可推测今本《乐书》虽是由后人补入《史记》的,但其中的《乐记》文本却有可能曾为司马迁所亲见并经手,或为司马迁为撰写《乐书》收集、准备的原始资料。这表明《乐记》应是传自先秦的一种关于礼乐文化的古文献,《乐记》在西汉多本并存、分途传播的事实也可证明此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书》 史记 书写方式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来美国学者的《史记》研究述略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原元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68,共10页
作为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叙述学典范的《史记》,自19世纪开始就吸引了美国学者的关注。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关于《史记》的研究著述蔚为可观,在美国汉学界已然发展成研究的经典领域。本文即旨在梳理百年来美国学者从文本、史学、... 作为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叙述学典范的《史记》,自19世纪开始就吸引了美国学者的关注。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关于《史记》的研究著述蔚为可观,在美国汉学界已然发展成研究的经典领域。本文即旨在梳理百年来美国学者从文本、史学、文学和哲学视角研究《史记》的具体状况,评说他们在研究《史记》时所提出的新见解和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学者 史记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录的西北环境变化与农业开发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德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2期58-64,共7页
由中国西北地区的现代气候状况和古气候记录来回溯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论述过去时期农业开发活动的规模、效益与温度、湿度背景之关联。文中指出:西汉和唐前期气候适宜,河西地区大规模农田开垦成功;唐后期和明朝中叶... 由中国西北地区的现代气候状况和古气候记录来回溯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论述过去时期农业开发活动的规模、效益与温度、湿度背景之关联。文中指出:西汉和唐前期气候适宜,河西地区大规模农田开垦成功;唐后期和明朝中叶的气候转寒导致河西屯垦凋敝;公元初塔里木盆地的繁荣和后来的衰落与水资源变化有关。历史上的垦后抛荒行为加速了土地的沙化进程,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和较温暖的13世纪降尘事件频繁发生即为此类不良后果的两个典型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历史气候 农业开发 开垦和弃耕 历史文献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与中国史学的实录传统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桂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实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使实录成为史家史料运用、历史评价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也使史家思想和... 《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实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使实录成为史家史料运用、历史评价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也使史家思想和学风中融入了实录精神。许多优秀的历史撰述成果由此诞生,从而使实录精神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推动中国史学不断向着寻求真理、走向真理的方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史记 实录传统 史料运用 历史评价 表述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史记》文史张力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长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2,共4页
运用西方文艺学的"张力"理论,对《史记》的文学性和历史性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文史张力的审美价值。这一价值主要表现在,实录与虚构的张力,让历史记述具有审美化意... 运用西方文艺学的"张力"理论,对《史记》的文学性和历史性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文史张力的审美价值。这一价值主要表现在,实录与虚构的张力,让历史记述具有审美化意蕴;理性与感性的张力,让情感产生共鸣;肯定与否定的张力,以批判性突破中和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 史记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圣叹在《史记》文学经典化中的贡献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晓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6,共5页
金圣叹的"才子书"的观念,用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来抗衡经史,将《史记》纳入了文学性研究的意义体系,完成了史学向文学研究方向的转换,成为《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中最有意义的创举;金圣叹以《史记》为艺术价值尺度对《水浒传... 金圣叹的"才子书"的观念,用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来抗衡经史,将《史记》纳入了文学性研究的意义体系,完成了史学向文学研究方向的转换,成为《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中最有意义的创举;金圣叹以《史记》为艺术价值尺度对《水浒传》的品评实践,在《史记》、《水浒传》两个经典的对话中,文本的互文性相互阐释、相互印证,《史记》的经典重新归置了文学秩序,作为坐标尺度标出了《水浒传》在文学史的地位,强化了《史记》文学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史记 文学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藏敦煌文献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残片及其缀合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宗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6,共4页
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 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敦煌文献 写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书立传:《史记》先秦诸子列传的立意与取材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建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战国秦汉时代,先秦人物故事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是《春秋》材料系统,特别是《左传》中的人物故事;二是后来结集为诸子书的人物故事。《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主要取材于诸子书类型的人物故事,而非《左传》类型。这些列传在《史记》... 战国秦汉时代,先秦人物故事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是《春秋》材料系统,特别是《左传》中的人物故事;二是后来结集为诸子书的人物故事。《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主要取材于诸子书类型的人物故事,而非《左传》类型。这些列传在《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中所占比例最高,以这些诸子冠名的文献又多见于《汉书·艺文志》,以此为线索细读《史记》列传文本,不难发现《史记》先秦诸子列传有为诸子书立传的意图。《史记》诸列传之所以为诸子立传,恰恰因为他们的名字附属在了那些有价值的文献身上。材料特点上,诸子列传大多不从各诸子书里采择诸子言论和事迹,形式上还具有辅翼诸子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史记》中看出汉武帝时代诸子书籍的流传状况,发现齐地学术是西汉学术的重要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列传 诸子 因书立传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词汇发展中的更替现象——以《左传》《史记》用词差异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子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在所表达的意义或指称对象不变的前提下,新旧词有更替现象。《左传》与《史记》两书相隔约300年,所记情节多有重合,其中有些词发生了明显的更替。从"舟—船"、"楹—柱"、"田(狩猎义)... 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在所表达的意义或指称对象不变的前提下,新旧词有更替现象。《左传》与《史记》两书相隔约300年,所记情节多有重合,其中有些词发生了明显的更替。从"舟—船"、"楹—柱"、"田(狩猎义)—猎"、"启—开""疾—病(均疾病义)"5组词在两书中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春秋至西汉初汉语词汇更替的某些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史记 汉语词汇 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与清人的史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桂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64,共6页
史表作为史学著作体例之一而被确立下来,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后代史家追踪马迁,或编纂史表,或研究史表,使史表的内涵和功能有了多方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运用史表、研读史表的传统,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史表编纂和应用的理论。... 史表作为史学著作体例之一而被确立下来,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后代史家追踪马迁,或编纂史表,或研究史表,使史表的内涵和功能有了多方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运用史表、研读史表的传统,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史表编纂和应用的理论。这一点在清代史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读表、研表和作表用力之勤为前代史家所少见,说明史表在清代已臻于成熟。他们对史表编纂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对今天的史书编纂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史表 传统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