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Ni-N-C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_(2) electroreduction to CO
1
作者 PANG Peiqi XU Changjian +5 位作者 LI Ruizhu GAO Na DU Xianlong LI Tao WANG Jianqiang XIAO Guopi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2-1172,共11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tube furnace method,the high-temperature shock(HTS)method enables ultra-fast thermal processing,superior atomic efficiency,and a streamlined synthesis protocol,offering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The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nickel-based SACs can be synthesized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using the HTS method,making their application in CO_(2)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a viable and promising avenu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heating temperature,metal loading and different nitrogen(N)sources on the catalyst morphology,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n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Under optimal conditions,0.05Ni-DCD-C-1050 show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ducing CO_(2)to CO,with CO selectivity close to 100%(−0.7 to−1.0 V vs RHE)and current density as high as 130 mA/cm^(2)(−1.1 V vs RHE)in a flow cell under alkal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high temperature shock method single atom catalysts coord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tical roles of AlPO_(4) coating in enhancing cycling stability and rate capability of high voltage LiNi_(0.5)Mn_(1.5)O_(4) cathode materials
2
作者 WU Jie LUO Zhihong +6 位作者 CHEN Xiaoli XIONG Fangfang CHEN Li ZHANG Biao SHI Bin OUYANG Quansheng SHAO Jiaoj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8-958,共11页
LiNi_(0.5)Mn_(1.5)O_4(LNMO) was prepared by a high-temperature solid phase method,and then Al PO_(4)(AP) was coated on the polyhedral LNMO surface by the wet chemical metho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N... LiNi_(0.5)Mn_(1.5)O_4(LNMO) was prepared by a high-temperature solid phase method,and then Al PO_(4)(AP) was coated on the polyhedral LNMO surface by the wet chemical metho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NMO-1%AP|Li cell prepared with a 1%mass ratio of Al PO_(4and) LNMO had bette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after 450 cycles at 1C,its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maintained 108.78 m Ah·g^(-1),while that of the LNMO|Li cell was only 86.04 m Ah·g^(-1).Especially at the high rates of 5C and 10C,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former were far superior to the latter.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AP coating made the surface of LNMO in contact with the electrolyte more stable,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Li~+transport,and reduced the polarization voltage of the electr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5)Mn_(1.5)O_(4) high voltage lithium‑ion batteries hightemperature solid‑phase method aluminum phosph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_(2)MgTiO_(6):Tm^(3+)/Ho^(3+)/Yb^(3+)荧光粉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特性
3
作者 孙顶 张宇 +3 位作者 张玉红 刘航 张力 逄金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4,共9页
双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Tm^(3+)、Ho^(3+)、Yb^(3+)掺杂的Gd_(2)MgTiO_6新型双钙钛矿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 双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Tm^(3+)、Ho^(3+)、Yb^(3+)掺杂的Gd_(2)MgTiO_6新型双钙钛矿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分析,对样品结构、微观形貌、发光原理进行研究,并选择发光强度最佳的荧光粉应用于温度传感。实验结果表明,在980 nm红外激光激发下,Gd_(2)MgTiO_6:1%Tm^(3+)/0.5%Ho^(3+)/5%Yb^(3+)样品展现出最佳的发光强度。该样品的发射峰位于477 nm、545 nm、654 nm、759 nm和800 nm分别对应^(1)G_(4)→^(3)H_6(Tm^(3+))、^(5)F_(4),^(5)S_2→^(5)I_(8)(Ho^(3+))、^(5)F_5→^(5)I_(8)(Ho^(3+))、^(5)F_(4),^(5)S_2→^(5)I_(8)(Ho^(3+))以及^(3)H_(4)→^(3)H_6(Tm^(3+))能级跃迁。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在293~573 K温度范围内,对I_(545)/I_(700)、I_(654)/I_(700)、I_(477)/I_(700)、I_(800)/I_(700)非热耦合能级对的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样品在573 K处的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72%K^(-1),优于多数稀土掺杂双钙钛矿的温度传感材料,显示出在温度感应技术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高温固相法 荧光强度比 灵敏度 双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钠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业璘 谢红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6,122,共6页
以软锰矿为原料,通过酸浸碱浸并结合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钠(化学式Na_(0.44)Mn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方法,分析... 以软锰矿为原料,通过酸浸碱浸并结合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钠(化学式Na_(0.44)Mn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方法,分析了Na_(0.44)MnO_(2)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等。结果表明:制备的Na_(0.44)MnO_(2)为结晶良好的棒状结构,宽度为200~400nm,长度为2~5μm;在0.5C和1C倍率条件下首圈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7.5mAh/g、84.8mAh/g,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约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锰矿 高温固相法 锰酸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3)AlO_(4)F∶Eu^(3+),Dy^(3+),Na^(+)发光材料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梁瑞含 赵惠明 +2 位作者 张艳吉 李文霞 米晓云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进行检测。Eu^(3+)、Dy^(3+)和Na^(+)的浓度(摩...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进行检测。Eu^(3+)、Dy^(3+)和Na^(+)的浓度(摩尔分数)分别为11%、5%和4%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导致Eu^(3+)和Dy^(3+)发生浓度猝灭的机制分别为四级-四级相互作用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在Eu^(3+)、Dy^(3+)共掺杂实验中,证明了存在Dy^(3+)向Eu^(3+)的能量传递。此外,加入Na^(+)作为电荷补偿剂提高了Sr_(3)AlO_(4)F的发光性能,加入4%Na^(+)后发光强度提升近4倍。探究了Sr_(3)AlO_(4)F发光材料的热稳定性,在150℃时,共掺杂Eu^(3+)、Dy^(3+)样品的发光强度为30℃时的72.71%。Sr_(3)AlO_(4)F∶Eu^(3+),Dy^(3+),Na^(+)这种新型的红色发光材料有利于提高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显色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能量传递 光致发光 Sr_(3)AlO_(4)F∶Eu^(3+) Dy^(3+) Na^(+) 红色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Al_(2)O_(3)-SiO_(2)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皇帅 朱震庭 +3 位作者 杨子豪 陈哲 马毓 张航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l_(2)O_(3)-SiO_(2)气凝胶的多种工艺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气凝胶的干燥方法和Al、Si物质的量比对气凝胶在极端高温下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的掺杂策略,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Al_(2)O_(3)-SiO_(2)气凝胶 高温热稳定性 溶胶-凝胶法 高温相变 复合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颜料的复仿制工艺探索与呈色性能研究
7
作者 邢腾飞 何选盟 +1 位作者 姜显威 刘千龙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68,77,共7页
为探明古颜料中国紫的制备工艺,本文以石英、碱式碳酸铜、重晶石为原料,以氧化铅为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法对中国紫颜料进行仿古制备,研究了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对中国紫颜料的结构和呈色性能的影响。利用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 为探明古颜料中国紫的制备工艺,本文以石英、碱式碳酸铜、重晶石为原料,以氧化铅为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法对中国紫颜料进行仿古制备,研究了煅烧温度、保温时间对中国紫颜料的结构和呈色性能的影响。利用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和色度仪等分析仪器对其结构和呈色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900℃,保温时间为6 h所制备的中国紫颜料呈色性能最为优异,L^(*)值、a^(*)值、b^(*)值和c^(*)值分别是51.27、4.69、-24.05和2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紫 高温固相法 仿古制备 呈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
8
作者 唐鑫 金永中 +4 位作者 吴翔 苏伟 蒋武 汪俊豪 谢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热还原氮化温度1600℃、球磨转速600 r/min和球磨时间120 min下,产物为平均粒径约3μm、元素分布均匀且具有单一相成分的高品质(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碳热还原氮化温度是影响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合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球磨转速,而球磨时间影响最小。增加碳热还原氮化温度、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元素固溶,但对抑制晶粒长大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Cr V Nb Mo)(C N) 高熵陶瓷固溶体 机械合金化 球磨 碳热还原氮化 物相组成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2)Mg_(3)TiO_(6):Sm^(3+)橙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9
作者 李鹏程 李兆 +1 位作者 王伟刚 周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84-2692,共9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Li_(2)Mg_(3)TiO_(6):xSm_(3+)(0.005≤x≤0.010)橙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物相结构进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微观形貌表征,荧光光谱仪(PL)进行发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温...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Li_(2)Mg_(3)TiO_(6):xSm_(3+)(0.005≤x≤0.010)橙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物相结构进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微观形貌表征,荧光光谱仪(PL)进行发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温固相法制备Li_(2)Mg_(3)TiO_(6):Sm^(3+)物相纯净,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尺寸为3μm。Li_(2)Mg_(3)TiO_(6):Sm^(3+)的主激发峰位于344 nm,主发射峰位于677 nm,最佳掺杂浓度为5%。在温度为350 K时,样品的发光强度仍能保持室温的63.5%,热激活能ΔE=0.363 eV。通过CIE计算得到Li_(2)Mg_(3)TiO_(6):0.05Sm^(3+)的色坐标位于(0.6308,0.3584)红光区域。封装得到LED器件发出显色性较好的红光,显色指数Ra=86,Li_(2)Mg_(3)TiO_(6):Sm^(3+)红色荧光粉有望应用于白光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Li_(2)Mg_(3)TiO_(6):Sm^(3+)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2)Mg_(3)TiO_(6)∶Eu^(3+)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在白光LED上的应用
10
作者 李鹏程 周军 +2 位作者 王伟刚 吴坤尧 李兆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3-651,共9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_(2)Mg_(3)TiO_(6)∶Eu^(3+)红色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物相结构进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形貌进行表征;荧光光谱仪(PL)对粉体进行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Eu^(3+)掺入后Li_(2)Mg_(3)TiO_(6)...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_(2)Mg_(3)TiO_(6)∶Eu^(3+)红色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物相结构进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形貌进行表征;荧光光谱仪(PL)对粉体进行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Eu^(3+)掺入后Li_(2)Mg_(3)TiO_(6)晶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样品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尺寸为2.8μm;Li_(2)Mg_(3)TiO_(6)∶Eu^(3+)的最佳激发峰位于398 nm,最强发射峰位于617 nm,最佳掺杂浓度为7%。样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500 K时,发光强度可保持初始强度的60%,与市售荧光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封装得到发光二极管(LED)器件,器件色坐标为(0.3274,0.3388),显色指数为80,Li_(2)Mg_(3)TiO_(6)∶Eu^(3+)红色荧光粉可应用于近紫外激发的白光LED器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_(2)Mg_(3)TiO_(6)∶Eu^(3+) 白光LED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基钙钛矿水热合成及高温相变和表面活性位研究
11
作者 陈冠宜 徐骏伟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4,共8页
为探讨锡基钙钛矿的高温晶相变化及表面活性位如酸、碱位点之间的关系,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ASn(OH)_(6)(A=Ca、Sr、Ba)前驱体,并在800℃空气氛围下焙烧获得纯相的ASnO_(3)(A=Ca、Sr、Ba)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使用XRD、FT-IR、Raman、... 为探讨锡基钙钛矿的高温晶相变化及表面活性位如酸、碱位点之间的关系,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ASn(OH)_(6)(A=Ca、Sr、Ba)前驱体,并在800℃空气氛围下焙烧获得纯相的ASnO_(3)(A=Ca、Sr、Ba)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使用XRD、FT-IR、Raman、XPS和TEM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aSnO_(3)和SrSnO_(3)为正交晶相,BaSnO_(3)为具有肖特基缺陷的立方晶相,随着温度从室温升高至800℃,CaSnO_(3)和BaSnO_(3)不发生晶相变化,而SrSnO_(3)在高温下会由正交晶相(Pnma)向正交晶相(Imma)转变。表面酸碱性位点与A位离子的碱性密切相关,A位离子碱性越强,碱性位点越丰富,酸性位点越少。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碱中心量与氧空位浓度相关;氧空位浓度取决于平均金属-氧键键能,平均金属-氧键键能越低,氧空位和中等强度碱中心越丰富。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是优良的氧离子导体,在一些临氧的多相催化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性能,阐明其高温相变和表面活性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在该类反应中的构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钙钛矿合成 高温相变 表面活性中心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速率对铬氧化物Cr_(8)O_(21)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薛峰 王庆杰 +1 位作者 张亮 滕久康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1-496,共6页
铬氧化物Cr_(8)O_(21)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的特点,可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以CrO_(3)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r_(8)O_(21),探究升温速率对性能的影响。以5℃/min的升温速率得到的Cr_(8)O_(21)材料,放电容量最高,0.05 mA/cm... 铬氧化物Cr_(8)O_(21)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的特点,可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以CrO_(3)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Cr_(8)O_(21),探究升温速率对性能的影响。以5℃/min的升温速率得到的Cr_(8)O_(21)材料,放电容量最高,0.0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达到419.50 mAh/g,平均电压为2.99 V;以1℃/min的升温速率得到的Cr_(8)O_(21)材料,放电容量其次,比容量为398.49 mAh/g,平均电压为3.01 V。综合来看,升温速率5℃/min得到的Cr_(8)O_(21)材料,电化学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_(8)O_(21) 锂一次电池 正极材料 升温速率 高温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LiMn_(1-y)Fe_(y)PO_(4)/C正极材料设计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韩丹丹 张武卫 +1 位作者 张亮 王宗江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5-2222,共8页
磷酸锰铁锂(LiMn_(1-y)Fe_(y)PO_(4))相较于磷酸铁锂(LiFePO_(4))展现出了更高的能量密度特性,这一优势对于提升电动汽车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和动力性能具有显著意义。然而,Mn元素的Jahn-Teller效应及其引发的溶出问题,一直制约... 磷酸锰铁锂(LiMn_(1-y)Fe_(y)PO_(4))相较于磷酸铁锂(LiFePO_(4))展现出了更高的能量密度特性,这一优势对于提升电动汽车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和动力性能具有显著意义。然而,Mn元素的Jahn-Teller效应及其引发的溶出问题,一直制约着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核壳结构设计策略,将LiFePO_(4)颗粒紧密均匀地包覆在LiMn_(0.7)Fe_(0.3)PO_(4)内核的表面上,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的LMFP55/C与LMFP64/C两种复合材料。该结构不仅有效缓解了Mn元素带来的负面效应,还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整体性能,特别是循环稳定性。制备的LMFP64/C复合材料在0.1 C的放电倍率下,展现出了154 mAh/g的优异初始放电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在1 C的高放电倍率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2%,显示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1-y)Fe_(y)PO_(4) 高温固相法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钛钡高温压电晶体及其传感器件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亚楠 彭向康 +2 位作者 姜超 赵显 于法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共10页
压电材料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由其制备的结构健康检测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核电能源和智能制造等的发展,各类高温工况环境对压电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制综合性能优异... 压电材料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由其制备的结构健康检测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核电能源和智能制造等的发展,各类高温工况环境对压电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制综合性能优异的高温压电材料并将其应用到具有更高服役温度的传感器件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硅酸钛钡(Ba_(2)TiSi_(2)O_(8),BTS)晶体具有较高的电阻率、较低的介电损耗和优良的压电性能,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温压电单晶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BTS晶体的提拉法生长制备工艺、单晶电弹性能表征、材料相变调控以及采用该晶体为核心元件研制的声表面波传感器和高温振动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新型高温压电晶体及其传感器件的研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钛钡晶体 提拉法 晶体生长 相变调控 高温压电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集流体分离与正极材料再生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娟 张承龙 +1 位作者 张西华 马恩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通过优化NaOH碱溶条件高效去除集流体黏结剂,保留完整铝箔;利用固相法再生LiFePO 4。当NaOH为0.8 mol/L、固液比20 mL/g、40℃反应10 min,正极材料的分离率达到99.78%,超声1 min后铝箔回收率为76%,解决了碱溶条件下铝箔回收的繁琐问题... 通过优化NaOH碱溶条件高效去除集流体黏结剂,保留完整铝箔;利用固相法再生LiFePO 4。当NaOH为0.8 mol/L、固液比20 mL/g、40℃反应10 min,正极材料的分离率达到99.78%,超声1 min后铝箔回收率为76%,解决了碱溶条件下铝箔回收的繁琐问题。球磨转速500 r、球磨5 h,补充10%高纯LiFePO 4的方式固相再生,再生LiFePO 4的最高放电比容量为新材料的94.75%,60次循环测试后为初始放电比容量的88.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碱溶-超声法 高效分离 固相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镧掺杂锰酸锂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利强 段长征 +1 位作者 郑好博 许光日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6-1729,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氧化镧掺杂的锰酸锂材料,研究了氧化镧不同掺杂比例(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分别为0%、0.5%、1.0%和1.5%)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氧化镧掺杂量为1%时,所制的锰酸锂材料在1 C下比容量最大,达到120.42 mAh/g...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氧化镧掺杂的锰酸锂材料,研究了氧化镧不同掺杂比例(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分别为0%、0.5%、1.0%和1.5%)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氧化镧掺杂量为1%时,所制的锰酸锂材料在1 C下比容量最大,达到120.42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最高,达96.76%;100次循环的1 C容量保持率最大,为9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镧掺杂 高温固相合成法 锰酸锂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B_(4)O_(7)光催化剂的高温固相法合成及其催化机理
17
作者 赵丽宏 周海静 赵文武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以硼酸和碳酸锶作为起始原料,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B_(4)O_(7)光催化剂;通过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不同制备温度条件下合成光催化剂的结构及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利用光化学反应仪测试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通过捕获实验探究了SrB_... 以硼酸和碳酸锶作为起始原料,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B_(4)O_(7)光催化剂;通过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不同制备温度条件下合成光催化剂的结构及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利用光化学反应仪测试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通过捕获实验探究了SrB_(4)O_(7)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800℃、850℃和900℃下合成的SrB_(4)O_(7)光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分别为90.2%、84.8%和60.4%;800℃下合成的SrB_(4)O_(7)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有机物过程中主要活性物质是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盐 高温固相法 光催化降解 SrB_(4)O_(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敏化的YbNbO_(4)∶Ho^(3+)上转换光学温度传感
18
作者 池子恒 贺帅 +3 位作者 丁守军 张传成 宿文志 王苗苗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02-2010,共9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x%(离子浓度)Ho^(3+)(x=1,2,5,10,15)掺杂的YbNbO_(4)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荧光粉样品为单斜相结构,空间群为I2/a。同时对YbNbO_(4)...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x%(离子浓度)Ho^(3+)(x=1,2,5,10,15)掺杂的YbNbO_(4)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合成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荧光粉样品为单斜相结构,空间群为I2/a。同时对YbNbO_(4)基质的电子结构(能带和态密度)进行了计算,YbNbO_(4)为直接带隙,禁带宽度为4.223 eV。进一步探究了Ho^(3+)离子掺杂浓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筛选出2%Ho^(3+)离子掺杂浓度具有最佳的发光效果。此外,对2%Ho^(3+)掺杂浓度的样品进行了不同功率激发,通过拟合发射峰与激发光功率,进一步得出Ho^(3+)离子上转换红光666 nm(^(5)F_(5)→^(5)I_(8))和绿光543 nm(^(5)S_(2)/5 F4→^(5)I_(8))发射都属于双光子过程。此外,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LIR),测量了2%Ho^(3+)掺杂样品在300~570 K温度范围内的变温光谱,并计算了用于表征光学温度传感性能的绝对灵敏度(Sa)和相对灵敏度(Sr)。结果表明,样品的Sr在420 K达到最大值0.36%·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高温固相法 荧光强度比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源粒度对低导热钙长石陶瓷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袁航 占华生 +6 位作者 罗华明 王涵宇 刘景溢 钱坤 邓通 胡思铭 黄朝晖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418,共5页
为制备性能良好的低导热多孔钙长石耐火材料,以石英砂细粉为硅源,Al(OH)_(3)为铝源,选取石灰石细粉(平均粒径为1110.3 nm)、4种不同粒度的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分别为653.1、564.4、362.2和313.5 nm)作为钙源,分别在1100、1200、1300和1... 为制备性能良好的低导热多孔钙长石耐火材料,以石英砂细粉为硅源,Al(OH)_(3)为铝源,选取石灰石细粉(平均粒径为1110.3 nm)、4种不同粒度的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分别为653.1、564.4、362.2和313.5 nm)作为钙源,分别在1100、1200、1300和1400℃保温3 h,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钙长石陶瓷,研究了热处理温度、钙源对钙长石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钙源(石灰石和纳米碳酸钙)对合成的钙长石试样的物相组成影响不大,但纳米碳酸钙可明显降低生成钙长石相所需温度;随着钙源平均粒径从653.1 nm降低到313.5 nm,钙长石陶瓷由颗粒状向片层状和板柱状转变;试样的显气孔率在18.0%左右,体积密度在1.40 g·cm^(-3)左右,两者受影响不大;随着钙源粒度的减小,试样的常温耐压强度由15.3 MPa提升至19.3 MPa,热导率由1.893 W·m^(-1)·K^(-1)降低至1.633 W·m^(-1)·K^(-1),使用纳米碳酸钙可以降低钙长石陶瓷的热导率,为制备低导热陶瓷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高温固相法 钙长石 低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气氛助力锰酸锂正极材料储锂性能提升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超 李小琴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尖晶石锰酸锂(LiMn_(2)O_(4))作为一种不含贵金属和有毒元素的低成本、绿色环保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广袤的应用与研究前景。本项工作中,利用氩气为惰性气氛,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出了粒径均匀、性能优异的LiMn_(2)O_(4)正极材... 尖晶石锰酸锂(LiMn_(2)O_(4))作为一种不含贵金属和有毒元素的低成本、绿色环保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广袤的应用与研究前景。本项工作中,利用氩气为惰性气氛,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出了粒径均匀、性能优异的LiMn_(2)O_(4)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与分析,进行了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并对煅烧氛围和煅烧温度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在1 C倍率下,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14.2 mAh·g^(-1),10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还有98.4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6.2%。实验证明,惰性气氛对提升LiMn_(2)O_(4)电化学储锂性能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尖晶石锰酸锂 惰性气氛 高温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