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联合HR-MRI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高林 张郁 +1 位作者 王金乐 李常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2-888,共7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接受全系膜切除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共6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术前影像资料,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联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接受全系膜切除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共6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术前影像资料,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和HR-MRI表现,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直肠病灶的表面扩散系数平均值(ADCmean)、MRI-N分期、直肠系膜筋膜和肠壁外血管侵犯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对照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MR≤3.3、NLR>3.3、PLR>118.9、ADCmean≤1.2×10^(-3)mm^(2)/s、MRI-N分期、直肠系膜筋膜侵犯、肠壁外血管侵犯、病理分化程度是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的是NLR,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4578、0.774。结论: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联合HR-MRI能帮助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直肠肿瘤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位对比MRI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急性高原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硕 刘文佳 +3 位作者 张浩 王明霄 鱼笑 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6-711,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相位对比(PC)MRI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急性高原反应(AMS)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招募72名健康青年志愿者,于平原地区采集平静呼吸及轻、中及重度瓦尔萨尔瓦动作(VM)下的颈内动脉(ICA)及颈内静脉(IJV)PC MRI并记录ICA及IJV血... 目的观察基于相位对比(PC)MRI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急性高原反应(AMS)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招募72名健康青年志愿者,于平原地区采集平静呼吸及轻、中及重度瓦尔萨尔瓦动作(VM)下的颈内动脉(ICA)及颈内静脉(IJV)PC MRI并记录ICA及IJV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急进海拔4411 m的高原地区10 h后路易斯湖评分(LLS)结果划分AMS组(n=9)与无AMS组(n=63);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状态下AMS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单一及联合VM状态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结果轻度VM下ICA搏动指数(PI ICA)、中度VM下IJV面积(S IJV)及重度VM下IJV阻力指数(RI IJV)均为AMS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联合VM状态模型(AUC=0.869)预测AMS的效能高于单一VM状态模型(AUC=0.698~0.738)。结论基于轻度VM PI ICA、中度VM S IJV及重度VM RI IJV构建的模型可有效预测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高级别浆液性癌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倩 翁春娇 +1 位作者 平小夏 姜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202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GSC的患者51例,OEC患者2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影像学检测,对比2组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202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GSC的患者51例,OEC患者2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影像学检测,对比2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学特征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OEC、HGS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HGSC组与OEC组患者在年龄和绝经状态上无显著差异(P>0.05);HGSC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显著小于OEC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显著高于OEC组,而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则低于OEC组(P<0.05)。HGSC组肿瘤表现为双侧分布、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实性为主、多囊,T1WI信号呈现不均匀的稍高或高信号,实性部分中至重度增强,腹膜种植转移及中或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高于OEC组(P<0.05)。HGSC与OEC组在附壁结节的发生比例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存在附壁结节的病灶中,HGSC组不规则团块状的附壁结节比例显著高于OEC组(P<0.05)。HGSC组的ADC值显著高于OEC组。在ADC值鉴别诊断HGSC与OEC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669~0.882),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的截断值为1.20×10^(-3) mm^(2)/s,灵敏度为76.50%,特异度为78.30%。结论:OEC与HGSC在MRI影像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显著差异。MRI可为临床术前鉴别OEC与HGSC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子宫内膜样癌 高级别浆液性癌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在膝关节MR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王超 谢晓亮 +4 位作者 朱熹 黄文诺 尚松安 叶靖 王志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环境中通过优化扫描参数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在提升膝关节MRI扫描效率和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搜集110例行膝关节MRI平扫的患者,先后进行常规(常规组)与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扫描(复合组),采... 目的:探讨临床环境中通过优化扫描参数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在提升膝关节MRI扫描效率和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搜集110例行膝关节MRI平扫的患者,先后进行常规(常规组)与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扫描(复合组),采用双盲法比较两组主客观图像质量。结果:相较常规组,复合组PD和T1序列的骨髓、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脂肪、关节液的SNR分别提升89.3%、52.5%、65.3%、73.8%、60.3%、103.9%、58.9%和78.0%、172.9%、78.0%、72.5%、75.4%、63.4%、97.0%。相较常规组,复合组PD和T1序列的软骨-关节液、软骨-骨髓、半月板-关节液、韧带-关节液、骨髓-关节液、脂肪-关节液、肌肉-关节液的CNR分别提升119.5%、83.3%、116.2%、109.2%、109.2%、99.3%、116.8%和61.7%、23.1%、78.7%、32.5%、161.7%、44.9%、39.2%。复合组的峰值信噪比(PSNR)相较常规组显著提高(P<0.05),结构相似度(SSIM)均>0.999。主观图像质量评价中复合组病灶边缘区分度、运动伪影和综合诊断度的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病灶辨别度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优化扫描参数并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复合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可在提升扫描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膝关节MRI的图像质量和综合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超分辨率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婷婷 汪振佳 +2 位作者 李璐 孙雨蒙 于薇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4,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致病因素,精准识别易损斑块对优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能无创性评估斑块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已成为精准医疗的研...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关键致病因素,精准识别易损斑块对优化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能无创性评估斑块成分及其微观结构,量化分析斑块易损性,为卒中风险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已成为精准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磁共振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在易损斑块识别、风险分层及疗效监测等方面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定量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参数定量管壁成像技术 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联合治疗参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刘洋 肖智博 +3 位作者 邱雪珂 罗远利 邓勇斌 吕发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542,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MRI联合模型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海扶医院接受HIFU治疗且治疗后一天及1年行MRI检查(T_(2)WI和CE-MRI序列)、治疗后随访2年及以上的116... 目的:探讨临床-MRI联合模型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海扶医院接受HIFU治疗且治疗后一天及1年行MRI检查(T_(2)WI和CE-MRI序列)、治疗后随访2年及以上的116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治疗1年后MRI复查显示残余子宫肌瘤的体积增大或缩小将患者分为复生长组(73例)和无复生长组(43例)。搜集每例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及治疗剂量、治疗时间、辐照时间和能效因子(EEF)等治疗参数,分析和记录子宫肌瘤的术前MRI特征,并将上述3类变量通过曼-惠特尼U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参数纳入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残余肌瘤最大厚度、能效因子(EEF)和CE-MRI图像上残余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层信号强度比(SI残余肌瘤/SI子宫肌层)。临床-影像联合模型的AUC为0.925(95%CI:0.873~0.967)。随访24~30(中位数26)个月发现,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组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无复生长组(45.21%vs.6.98%)。结论:影响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残余子宫肌瘤最大厚度、EEF和CE-MRI图像上SI残余肌瘤/SI子宫肌层;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可以对残余子宫肌瘤复生长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磁共振成像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残余肿瘤复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激发平面回波成像与多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在5.0T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昊 音大为 +3 位作者 袁姝娅 宋潇鹏 汤润宇 刘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0-705,共6页
目的 比较单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与多激发平面回波成像(ms EPI)序列在5.0T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为EPI诊断脑部疾病提供支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例颅... 目的 比较单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与多激发平面回波成像(ms EPI)序列在5.0T颅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为EPI诊断脑部疾病提供支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例颅脑疾病患者,在5.0T MR下完成头部轴向T2-FLAIR、ss EPI DWI和msEPI DWI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图像质量,测量畸变位移,比较信噪比、病灶-正常组织对比度、对比噪声比和表观扩散系数。结果 msEPI序列的几何形变、磁敏感伪影、边缘锐利度及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ss EPI序列(Z=5.728、4.197、5.766、5.777,P<0.001)。定量分析显示,ms EPI序列的畸变位移较ss EPI序列显著降低[前额叶:(5.91±1.41)mm比(15.63±2.21)mm,t=34.050,P<0.001;前颞叶:(4.17±0.78)mm比(7.18±1.87)mm,t=12.263,P<0.001;后颞叶:(4.76±1.36)mm比(8.38±2.01)mm,t=21.336,P<0.001;脑直径:(4.37±1.65)mm比(12.74±2.84)mm,t=23.255,P<0.001;脑干直径:(0.80±0.63)mm比(1.98±1.63)mm,t=7.092,P<0.001];两组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0.638)。ms EPI序列的病变-正常组织对比度显著高于ssEPI序列[221(131,311)比150(90,240),Z=3.89,P<0.001]。结论 对于5.0T MRI,ms EPI DWI序列较ss EPI DWI序列在诊断脑部疾病方面具有优异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扩散加权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成像技术评估铁含量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刘莹 王晓楠 +1 位作者 孙彤彤 倪红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9-436,共8页
目的:探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R_(2)^(*)成像、快速T_(2)矫正多回波单体素波谱成像(HISTO-MRS)和双能量CT(DECT)等成像技术对铁定量的价值,并探讨不同脂肪含量对铁定量的影响。方法:制备30支不同含铁浓度(0.1~3.0 mg/mL,梯度0.1 mg/... 目的:探讨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R_(2)^(*)成像、快速T_(2)矫正多回波单体素波谱成像(HISTO-MRS)和双能量CT(DECT)等成像技术对铁定量的价值,并探讨不同脂肪含量对铁定量的影响。方法:制备30支不同含铁浓度(0.1~3.0 mg/mL,梯度0.1 mg/mL)水模为纯铁组;对另外3组共90支相应含铁浓度水模分别添加10%、20%和30%脂肪,制备得到铁-脂肪水模(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各30支)。分别应用QSM、R_(2)^(*)、HISTO-MRS和DECT技术对每组水模进行扫描,经后处理分别得到水模内的QSM、R_(2)^(*)、R_(2)和虚拟铁含量(VIC)值。应用Pearson和Spearman检验分析各参数值与实际铁浓度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添加不同脂肪含量后各项成像技术测得的铁浓度的差异。结果:QSM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1.1 mg/mL时呈显著正相关(r=0.987,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纯铁组、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_(2)^(*)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1.2 mg/mL时呈显著正相关(r=0.999,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测得的铁浓度均显著高于纯铁组(P<0.05)。R_(2)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0.9 mg/mL时呈显著正相关(r=0.952,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纯铁组、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IC值与实际铁浓度在0.1~3.0 mg/mL时呈高度正相关(r=0.662,P<0.05),在1.0~3.0 mg/mL时相关性更显著(r=0.942,P<0.05);在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后,轻脂组、中脂组和重脂组测得的VIC值均明显低于纯铁组(均P<0.05),且随脂肪含量的增加,VIC值逐渐降低。结论:在铁浓度较低(<1.1 mg/mL)时,MRI优于DECT,而铁与脂肪共存时,QSM技术和HISTO-MRS技术比R_(2)^(*)技术更准确,且QSM技术更有优势;在较高铁浓度(>1.1 mg/mL)时,DECT优于MRI,但其准确性受脂肪影响较大,可作为特殊情况下MRI的替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定量 定量磁化率成像 快速T_(2)矫正多回波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成像 R_(2)^(*)成像 双能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R模体的MRI设备空间分辨力自动测量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禹 尹红霞 +6 位作者 刘雅文 任鹏玲 胡艳军 程天馨 杨正汉 王振常 徐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0,606,共7页
目的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标准模体,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自动测量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探究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测量速度。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台MRI设备71例ACR模体的MR... 目的基于美国放射学会(ACR)标准模体,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自动测量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探究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测量速度。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台MRI设备71例ACR模体的MRI设备质控检测图像。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二值化和感兴趣区提取等预处理,使用支持向量机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构建用于分析行、列方向点阵的空间分辨力分类模型。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测试集计算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并与传统手动测量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记录自动测量空间分辨力所用时间。结果本研究提出的使用支持向量机自动测量ACR模体测试图像空间分辨力方法的准确率高,所用时间短。行方向的点阵空间分辨力分类准确率达到95%,精确度为100%;列方向的点阵空间分辨力分类准确率达到97%,精确度为100%。在测试集中,14例数据中13例数据自动测量与手动测量结果一致。自动测量测试图像空间分辨力平均每例用时0.158 s。结论本研究成功实现了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基于ACR模体的MRI设备空间分辨力的自动测量。该方法准确率高、测量速度快,对于未来快速进行MRI设备质控稳定性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质量控制 支持向量机 空间分辨力 自动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总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祁惠 杨磊 胡文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60岁住院患者303例,根据CSVD影像总负荷评分为0分组108例,1分组61例,2分组66例,3分组35例,≥4分组3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与CSVD相关性。结果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及≥4分组的TC、non-HDL-C水平逐渐明显升高(P<0.01)。3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0分组(P=0.001)。2分组、3分组及≥4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1分组(P<0.05)。CSVD影像总负荷与non-HDL-C水平呈正相关(P=0.001)。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指标校正后发现,non-HDL-C仍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9,95%CI:1.012~8.136,P=0.047)。结论在老年人群中,non-HDL-C升高与CSVD影像总负荷增加密切相关,可作为CSVD的早期干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影像总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高分辨率延迟期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被引量:1
11
作者 匡静 黄松涛 +1 位作者 黄小华 胡云涛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69,21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高分辨率增强延迟期图像的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154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高分辨率增强延迟期图像的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分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154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将Ⅰ级、Ⅱ级纳入低级别组和Ⅲ级纳入高级别组。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07)和验证组(n=47)。利用3D slicer勾画病灶边缘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特征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模型、影像学模型,以及影像学-临床-影像组学特征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评估模型的效能,模型比较采用DeLong检验。通过SHAP分析可视化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度和重要性。结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肿瘤边界、细胞增殖因子(Ki-67)、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影像学-临床-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分级的AUC值最高,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23~0.891)、0.890(95%CI:0.795~0.984)。两种独立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中,logistic影像组学模型无明显过拟合,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55~0.846)、0.801(95%CI:0.667~0.936)。临床模型、影像学模型在训练组的AUC分别为0.661(95%CI:0.551~0.771),0.600(95%CI:0.493~0.706),在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89(95%CI:0.645~0.933),0.708(95%CI:0.565~0.850)。结论联合模型术前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分级的效能较好,可为临床术前治疗乳腺癌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 高分辨率延迟期成像 浸润性乳腺癌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胶质瘤与脑转移瘤鉴别的多序列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嫚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与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is,BM)为颅内最常见的两类恶性肿瘤,二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存在差异。因此,术前准确诊断两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常规MRI上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及多种功能性MRI鉴别HGG与B... 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与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is,BM)为颅内最常见的两类恶性肿瘤,二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存在差异。因此,术前准确诊断两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常规MRI上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及多种功能性MRI鉴别HGG与B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别胶质瘤 脑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成年患者的HR-MRI管壁成像特征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萍 吴涛 +7 位作者 张永巍 方亦斌 李强 陈蕾 朱宣 张敏敏 姜一 邓本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烟雾病(MMD)和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S-MMS)成年患者大脑中动脉(MCA)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探讨HR-MRI在MM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确诊的MMD和AS-MMS成年患者各24例,对比分析两组... 目的回顾性分析烟雾病(MMD)和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S-MMS)成年患者大脑中动脉(MCA)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探讨HR-MRI在MM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确诊的MMD和AS-MMS成年患者各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因素(发病形式、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既往卒中史)。采用3.0T HR-MRI对各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行管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患者MCA的血管内径和外径、管壁厚度、管壁信号强度、增强效应和MCA附近微小血管结构及重构指数等特征。采用ROC曲线分析MCA外径对MMD和AS-MMS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MD组和AS-MMS组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组患者的MCA外径较AS-MMS组减小[(2.70±0.44)mm vs(3.31±0.54)mm,P<0.05],MCA管壁厚度增厚[(1.99±0.32)mm vs(1.39±0.57)mm,P<0.05]。AS-MMS组患者发生MCA管壁局灶性信号增强现象较MMD组更常见(50.00%vs 33.33%,P<0.05)。与AS-MMS组比较,MMD组患者MCA多为阴性重构(79.17%vs 25.00%,P<0.05),平均重构指数降低(0.86±0.12vs 1.05±0.21,P<0.05),且MCA附近微小血管结构发生率升高(83.33%vs 24.17%,P<0.05)。ROC曲线显示以3.13mm为MCA外径界限值时,鉴别诊断MMD和AS-MMS的敏感度为90.7%,特异度为64.0%。结论 HR-MRI对MMD和AS-MMS的鉴别有重要意义。MMD的MCA管壁皱缩,多呈阴性重构,血管外径常<3.13mm,呈同心圆增厚,增强无强化或呈同心圆强化,且MCA附近更常见微小血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烟雾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的5.0 T眼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宋庆博 郑慧 +3 位作者 张玉珍 桂婷 覃智威 汪登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智能深度重建(DeepRecon)技术下的5.0 T超高场眼眶高分辨磁共振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0 T眼眶磁共振图像,并进行不同强度的DeepRecon重建.将图像分为3组:无DeepRecon重建组、中等强度DeepR...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智能深度重建(DeepRecon)技术下的5.0 T超高场眼眶高分辨磁共振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0 T眼眶磁共振图像,并进行不同强度的DeepRecon重建.将图像分为3组:无DeepRecon重建组、中等强度DeepRecon重建组及高强度DeepRecon重建组.收集35例用于对比不同强度DeepRecon重建的3 mm常规层厚T1WI及T2WI图像质量,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分.收集20例用于对比无DeepRecon重建组3 mm常规层厚T2WI及不同强度重建2 mm层厚的薄层T2WI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SNR及CN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结果:DeepRecon重建的3 mm层厚T1WI及T2WI图像的SNR、CNR和主观评分均高于无DeepRecon重建的图像.T2WI-2 mm图像有助于眼球筛板的显示,但T2WI-2 mm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较于无DeepRecon重建的T2WI-3 mm并未体现出优势.结论:DeepRecon技术提高了图像的SNR和CNR,并可以助力薄层T2WI对小病灶及细微结构的显示,有助于5.0T高分辨磁共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重建 眼眶 视网膜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结合小视野高分辨扫描在提高手指磁共振图像质量中的价值
15
作者 陆阿琴 徐露露 +2 位作者 徐磊 郝绍伟 邹月芬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eep-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结合小视野(small field-of-view,sFOV)高分辨率扫描在提高手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33例健康志愿者和24例手部...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eep-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结合小视野(small field-of-view,sFOV)高分辨率扫描在提高手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33例健康志愿者和24例手部疾病患者,每位受检者均接受小视野高分辨率T2加权自旋回波成像矢状位序列(the small field-of-view high-resolution T2-weighted turbo spin-echo sequence,TSE-sFOV)和DLR结合TSE-sFOV(DLR combined with TSE-sFOV,TSE_(DL)-sFOV)的MRI扫描。采用4分法对57例样本的两组图像的整体图像质量(基于图像对比度、边缘锐利度、噪声、伪影)和解剖结构清晰度(包括骨、关节软骨、肌腱和韧带)进行主观评分;对其中24例样本的两组图像的病灶显示(包括病灶对比度及边缘锐利度、病灶位置及内部形态)和诊断置信度进行评分。评估57例样本两组图像的疾病检出能力(包括骨改变、关节间隙改变、肌腱异常、软组织异常)进行0或1检出。比较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结果在主观评分中,57例样本的TSE_(DL)-sFOV组图像在整体图像质量、骨、关节软骨的评分中均高于TSE-sFOV组(P均<0.05),肌腱韧带方面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例样本的病灶显示和诊断置信度方面,TSE_(DL)-sFOV组图像评分均高于TSE-sFO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疾病检出能力方面,两组图像的疾病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一致性很好(kappa值均>0.84)。在客观评价中,TSE_(DL)-sFOV组的SNR和CNR均高于TSE-sFOV组(P均<0.05)。结论DLR结合sFOV手指MRI在缩短扫描时间的前提下,降低了噪声并提高了图像质量,为临床提供了更精准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高分辨率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的7T MRI影像学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紫豪 袁云 +5 位作者 黄沛钰 王鹤 娄昕 杨旗 卢洁 王伊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2-518,共7页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发生病变导致的常见血管疾病,对微小血管研究是脑卒中学的研究难点。凭借场强提高带来的高信噪比和高对比度,7T MRI能够突破3T MRI的分辨率极限,呈现400μm以下的脑小血管结构和功能病变,并...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发生病变导致的常见血管疾病,对微小血管研究是脑卒中学的研究难点。凭借场强提高带来的高信噪比和高对比度,7T MRI能够突破3T MRI的分辨率极限,呈现400μm以下的脑小血管结构和功能病变,并可显示微小脑组织病灶。本文综述基于7T MRI时间飞跃血管成像、相位对比度成像、磁敏感对比度成像等多模态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依靠这些技术,7T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豆纹动脉、深髓静脉等脑小血管结构,测量其流速和磁化率等功能指标,并高灵敏度地检测脑微出血和脑皮层微梗死等病灶。这些影像资料为检测脑小血管病的早期特征、评估其病程进展提供了宝贵信息,并为理解其致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配合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分析方法,7T MRI有望在脑小血管病早期诊断和病程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多模态成像 超高场强 人工智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
17
作者 杨欣欣 李顶夫 +1 位作者 杜端明 吕嘉玲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44岁。7例位于胸椎;7例呈哑铃状改变;10例均见钙化;8例...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男4例,女6例,中位年龄44岁。7例位于胸椎;7例呈哑铃状改变;10例均见钙化;8例骨质破坏较轻;磁共振T2WI呈高信号;8例增强扫描呈典型的“石榴籽征”或“花环状”强化。结论:瘤内钙化、磁共振T2WI序列高信号及增强扫描“石榴籽”强化在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中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脊柱旁哑铃型肿瘤,需将软骨肉瘤列入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软骨肉瘤 高分辨率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责任斑块的3D-HRVWI组学特征联合斑块内出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效能研究
18
作者 曹婷婷 潘兆烨 +6 位作者 赵雨薇 冯秋豪 范羡 陆钰 姜洪标 朱丽 王天乐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0,50,共8页
目的将颅内动脉责任斑块在3D-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3D-HRVW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联合,构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模型,从... 目的将颅内动脉责任斑块在3D-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3D-HRVW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联合,构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模型,从而帮助临床对高风险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未来卒中复发的风险。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接受HRVWI检查的脑卒中患者病例296例,在296例患者的平扫序列T1WI和增强序列CE-T1WI图像中测量责任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并勾画斑块、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特征相关性分析和基于L1正则化的特征筛选(linear models penalized with the L1norm,L1 Based)筛选组学特征,所有数据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在训练组中,将筛选出的责任斑块的放射组学特征用于构建用于预测卒中复发的影像组学模型,将斑块组学特征与IPH构建联合模型,并在测试组中评估其性能。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之间的差异,最后建立列线图可视化模型。结果参与者平均年龄为66岁,包括207例男性参与者(69.9%)和89例女性参与者(30.1%),其中卒中复发患者58例(19.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特征和责任斑块的放射学特征中只有IPH[优势比(odds ratio,OR)=8.577,95%CI:4.374~16.818]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CE-T1WI序列和T1WI序列中分别提取了2153个责任斑块的放射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后,CE-T1WI数据中保留了4个放射组学特征,T1WI数据中保留了6个放射组学特征。在训练组中,IPH的AUC为0.757(0.693~0.814),斑块组学特征的AUC为0.770(0.707~0.826),联合模型的AUC为0.866(0.811~0.909)。在测试组中,IPH的AUC为0.750(0.647~0.836),斑块组学特征的AUC为0.819(0.723~0.892),联合模型的AUC为0.880(0.794~0.939)。DeLong检验结果显示,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联合模型的表现优于IPH模型(P<0.05)。结论颅内动脉责任斑块的3D-HRV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IPH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复发中具有良好效能,优于独立的IPH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斑块内出血 卒中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MRI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佳丽 朱国 +2 位作者 周飞 朱晓蕾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8期671-676,共6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 目的研究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未能明确病因,而HR-MRI血管壁成像确诊的典型性病例8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SA均未明确病因,HR-MRI血管壁成像发现2例颅内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2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2例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therosclerotic Moyamoya syndrome,AS-MMS)及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如CAD、MMD与AS-MMS的鉴别、PACNS等)中具有重要价值,是CTA/MRA及DSA诊断技术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血管壁 病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梗死不同亚型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
20
作者 庞舒桐 胡玉瑞 +3 位作者 李文菲 尹雪梅 王玉琳 王占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6-41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ies,MCA)梗死不同亚型斑...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及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ies,MCA)梗死不同亚型斑块特征、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HR-MRI VWI及PWI检查的单侧急性或亚急性MCA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动脉到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embolism,AA)组,穿支闭塞性疾病(branch occlusive disease,BOD)组,穿支闭塞性疾病合并动脉到动脉栓塞(branch occlusive disease and artery-to-artery embolism,BOD-AA)组。对比分析三组临床资料、斑块特征、豆纹动脉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为确定与BOD相关因素,将BOD组和BOD-AA组合并为BOD+组,与AA组比较;为确定与AA组相关因素,将BOD-AA和AA组合并为AA+组,并与BOD组比较。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单侧急性或亚急性MCA梗死患者42例,其中AA患者9例,BOD患者14例,BOD-AA患者19例。结果显示,AA+组狭窄程度高于BO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6,P<0.05);BOD+组患侧LSA数量高于AA组[2.00(1.50,3.00)vs.3.00(3.0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9,P<0.05);AA+组半卵圆中心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低于BOD组[0.90(0.84,0.93)vs.0.99(0.9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55,P<0.05);BOD+组基底节区rCBF低于AA组[0.89(0.83,0.93)vs.1.01(0.9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0,P<0.05)。结论BOD+患者狭窄程度小于AA患者。MCA梗死不同亚型斑块与LSA的空间关系不同,BOD+患者斑块更靠近LSA开口,更易堵塞LSA开口,患侧LSA数量更少,LSA供血区rCBF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 豆纹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