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1
1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延奇 王雪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8-103,共6页
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起身期之后的氮素积累,致使成熟期小麦氮素积累量未能显著提高;与不施氮肥相比,... 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起身期之后的氮素积累,致使成熟期小麦氮素积累量未能显著提高;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植株磷素积累量增加不显著;施氮量增加促进小麦生育前期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在生育后期降低植株钾素的流失.随施氮量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趋于降低,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不同施氮处理之间籽粒磷素含量和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营养器官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和钾素向叶片的分配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同时,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施氮处理间,植株磷素、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95 kg/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高产小麦 氮素 磷素 钾素 养分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吸收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92
2
作者 李伟波 吴留松 廖海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73,共7页
本文讨论长期高量偏施氮素化肥的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产量、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氮肥施用量(养分量,下同)300kg/ha·yr.,作物增产显著,每公斤氮增产13.5kg粮食,氮素利用率达40.3%,省肥... 本文讨论长期高量偏施氮素化肥的高产稻田氮肥施用与作物产量、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氮肥施用量(养分量,下同)300kg/ha·yr.,作物增产显著,每公斤氮增产13.5kg粮食,氮素利用率达40.3%,省肥、经济、合理;施用量达450kg/ha·yr.,作物产量增长甚微;施用量达600kg/ha·yr.,每公斤氮只增产7.29kg粮食,氮肥利用率降至17.2%,水稻茎秆中含氮量大幅度增加,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太湖地区高产稻田目前稻麦产量为10-12t/ha水平时,氮素化肥施用量平均控制在375kg/ha·yr。左右为宜。与大面积生产相比,可节省氮肥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稻田 养分吸收 氮肥利用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运红 孙克刚 +5 位作者 杜君 杜保池 和爱玲 丁华 许为钢 程小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6,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发挥其产量潜力和优化施肥管理提...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发挥其产量潜力和优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施氮可不同程度地促进3种优质小麦生长,施氮量在0~240 kg/hm^2时,功能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相关指标总体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郑麦0856除外)。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比较,郑麦7698所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其他2个小麦品种,主要归因于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其中施氮240 kg/hm^2处理的产量(11 591.70 kg/hm^2)、小麦干物质转移率(29.45%)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91.66%)最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郑麦0856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最低,较其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10 200.00 kg/hm^2)降幅最大,为18.63%,氮素农学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说明郑麦0856对氮素较为敏感。郑麦0943在不施氮条件下干物质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2个品种,产量较其施氮24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9 933.45 kg/hm^2)降幅最小,为8.89%,氮素收获指数则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氮素利用效率在不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较高,说明郑麦0943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且干物质积累以生育前期为主。综上,郑麦7698不施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郑麦0856产量对氮素缺乏较为敏感,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郑麦0943产量对氮素缺乏不太敏感,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优质小麦 基因型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许轲 张军 +10 位作者 花劲 张洪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2)、高产(9.75~10.50 t hm–2)和超高产(>10.50 t 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中产、高产水平群体相比,超高产水平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 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动态上,群体起点较高,可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高(78.0%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0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为300×104 m2 d hm-2以上,总光合势为560×104 m2 d hm-2以上。拔节前干物质量积累速度较慢,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为10.5 t 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成熟期干物质量达19.0 t hm-2左右,后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大于14.0%。超高产群体根量多、活力较强;植株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累积量高,氮素利用率40%以上。根据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我们探讨了培育双季晚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晚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磷土壤施用磷肥对小白菜和苋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梁林洲 沈仁芳 +2 位作者 伊晓云 陈志长 赵学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4,共5页
采用土培试验,在高磷(O lsen-P为117 mg/kg土)条件下种植小白菜和苋菜,施用0 mg/kg,5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磷肥(P2O5),探讨高磷土壤施用磷肥对小白菜和苋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磷肥相比,在高磷... 采用土培试验,在高磷(O lsen-P为117 mg/kg土)条件下种植小白菜和苋菜,施用0 mg/kg,5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磷肥(P2O5),探讨高磷土壤施用磷肥对小白菜和苋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磷肥相比,在高磷土壤上施用50 mg/kg,100 mg/kg,200 mg/kg磷肥(P2O5)并未提高小白菜和苋菜产量,施用400 mg/kg磷肥(P2O5)对小白菜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对苋菜没有增产效果;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白菜和苋菜地上部磷积累量都有增加的趋势,施用400 mg/kg磷肥(P2O5)处理小白菜和苋菜地上部磷积累量均最高,且分别显著高于对应的不施用磷肥处理;小白菜各施磷肥处理间磷肥利用率均没有显著差异,施用50 mg/kg磷肥(P2O5)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为6.70%,小白菜其它施磷肥处理和苋菜的所有施磷肥处理磷肥利用率均低于5.00%;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白菜体内磷利用效率下降;与不施磷肥处理相比,各施磷肥处理苋菜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没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磷土壤 磷肥 小白菜 苋菜 磷肥利用率 磷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钾互作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郭艳青 张吉旺 +5 位作者 刘凯 朱玉玲 裴书君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7-271,共5页
为探讨水钾互作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池栽试验,设置2个施钾量,4个灌水量,共8个处理,分析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不同施钾水平夏玉米产量和钾素... 为探讨水钾互作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池栽试验,设置2个施钾量,4个灌水量,共8个处理,分析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不同施钾水平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吸收转运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在同一水分条件下,施钾可提高夏玉米产量和钾素的吸收转运,在最大灌水量时,施钾显著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钾素总积累量、营养器官的钾素转运量、籽粒吸钾量和钾素农学利用率,且显著高于其他水分处理。在最大灌水量时施钾较不施钾的产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22.1%~33.0%和22.2%~25.1%,施钾且供水充足较供水不足产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54.5%~121.5%和103.3%~103.8%。钾素的吸收和积累主要是在吐丝前,前期干旱显著降低钾素积累速率,花期和花后灌水提高了籽粒对钾素的吸收。水钾互作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钾素的吸收利用。本试验条件下,施K_2O 180kg/hm^2,增加灌水量可获得较高产量和钾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水钾互作 产量 钾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优质小麦施钾效果差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运红 杜君 +5 位作者 杨占平 和爱玲 姚健 黄绍敏 杜保池 骆晓声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9期29-33,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考察干物质、产量、钾含量及其利用效率,研究3个不同品种优质小麦(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施钾效果差异,揭示优质小麦钾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显示,施钾可不同程度提高3个优质小麦功能叶片SPAD值,从而促进小麦...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考察干物质、产量、钾含量及其利用效率,研究3个不同品种优质小麦(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施钾效果差异,揭示优质小麦钾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显示,施钾可不同程度提高3个优质小麦功能叶片SPAD值,从而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增加。不同优质小麦品种比较,不施钾条件下,郑麦7698产量及各构成因子最高,施钾后花后干物质转移率及产量变化幅度均最小;且钾素利用效率无论施钾与否都维持较高水平,钾素收获指数和钾肥生产效率也高于其它两个小麦品种,说明郑麦7698具有钾高效利用特征。郑麦0856施钾后产量、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幅度均高于其他两个小麦品种;其钾素农学利用率也最高,说明郑麦0856对钾素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小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 钾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作物系统氮素损失行为及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石祖梁 顾东祥 +4 位作者 张传辉 杨四军 于建光 顾克军 张斯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83-89,共7页
根据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了土壤-作物系统中主要氮素损失途径,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生态机制及调控作物高效利用氮素的最新理论与方法,以期为实现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氮素损失行为 高效吸收利用 生理生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氮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刁超朋 王朝辉 +3 位作者 李莎莎 刘璐 王森 黄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目的】调查高产小麦品种籽粒氮含量差异,探讨引起籽粒氮含量差异的主要农学和营养学因素,对于品种选育和优化养分管理,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与营养品质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3—2016年,以我国不同麦区的123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 【目的】调查高产小麦品种籽粒氮含量差异,探讨引起籽粒氮含量差异的主要农学和营养学因素,对于品种选育和优化养分管理,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与营养品质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3—2016年,以我国不同麦区的123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西渭北旱塬连续三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施肥(N 150 kg/hm^2、P_2O_5100 kg/hm^2)和不施肥对照两个处理,收获后测产。在产量高于平均值的品种中,籽粒含氮量列前10名的定义为高氮品种,后10名的为低氮品种。分析了高产小麦品种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干物质累积,产量构成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小麦籽粒含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平均产量为6.9 t/hm^2,籽粒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含氮量平均降低1.1 g/kg。高产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高氮品种的籽粒含氮量平均分别为24.2 g/kg,低氮品种平均为19.4 g/kg,相差24.7%。两组品种的产量、生物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差异均不显著,高氮品种的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穗数和穗粒数对氮肥响应更敏感,施肥后分别显著增加70.0%、60.2%、9.8%、51.6%和14.3%,高氮品种营养器官含氮量较高,施肥后可显著增加150.0%;高、低氮品种籽粒的磷钾含量无显著差异,施肥后钾含量增加幅度均大于磷含量增加。高氮品种施肥后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高于低氮品种,籽粒积累量增加幅度高于营养器官;籽粒钾吸收量无论施肥与否均显著低于低氮品种。施肥后,高氮品种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幅高于低氮品种,营养器官的增幅高于籽粒。两类品种的氮磷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但高氮品种的钾收获指数三年平均显著低于低氮品种。【结论】旱地土壤养分供应充足条件下,高产小麦高、低籽粒氮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差异,但高籽粒氮品种对施肥响应更敏感。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高氮品种的籽粒含磷量高,含钾量低。施肥后,高氮品种的籽粒氮含量提高,磷、钾含量降低。高氮品种具有较高的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但其向籽粒的转移能力并无优势。因此,在高产优质品种选育中,应进一步提升品种的氮磷钾收获指数,促进养分向籽粒分配,同时生产中需优化肥料投入,促进籽粒氮磷钾吸收与利用,实现产量和籽粒氮磷钾含量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品种 高产 氮含量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莎莎 王朝辉 +3 位作者 刁超朋 王森 刘璐 黄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5,共9页
【目的】明确旱地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为品种选育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6年连续三年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不施肥(CK)和施肥(NP),副处理为来自... 【目的】明确旱地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为品种选育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6年连续三年在黄土高原旱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不施肥(CK)和施肥(NP),副处理为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23个品种。施肥处理为N 150 kg/hm^2 (尿素,含N46%)、P_2O_5 100 kg/hm^2 (过磷酸钙,含P_2O_5 16%)。成熟期在每个品种中间2行随机抽取30穗小麦,连根拔起后,从根茎结合处剪断弃去根系,分为茎、叶、颖壳(含穗轴)和籽粒,称风干重。分析了样品中氮、磷、钾、锌含量,计算了养分的吸收量及转移量。【结果】施肥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高锌品种比低锌品种显著高54%。高锌品种的籽粒氮、磷含量分别比低锌品种显著高9%、7%,钾含量无显著差异,施肥使两组品种的氮含量显著提高,磷钾含量降低。高产高锌品种具有更高的籽粒和地上部氮、磷吸收能力,钾吸收能力与低锌品种相比无显著差异,施肥可使高锌品种的氮磷钾吸收量增幅高于低锌品种;两组品种间的氮、磷转移能力无显著差异,而高锌品种的钾转移能力较低,且两组品种的氮磷钾转移能力因施肥降低幅度一致。【结论】旱地条件下土壤养分供应充足时,高产高锌小麦品种的氮磷吸收能力强,钾转移能力弱,籽粒氮磷含量高,与低锌品种相比钾含量无显著差异。通过品种选育可同时提高旱地高产小麦籽粒锌和蛋白质含量,并提高磷含量。考虑到磷含量高时会降低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生产中通过施肥措施,适当调控磷肥,增加氮肥,在提高小麦籽粒氮锌含量的同时提高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品种 高产 氮磷钾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早熟晚粳高产水稻新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越 胡静 +9 位作者 陈琛 张家星 李万元 唐东南 仲军 羊彬 朱正康 姚友礼 王余龙 董桂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9-630,共12页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利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实收产量均高于对照宁粳1号,平均增加7.87%,其中,武运粳29、武运粳23、扬粳4227、通粳981极显著高于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产量越高趋势越明显。总氮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的影响更大。吸氮量高的品种氮肥利用率也较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结论】在苏南稻区,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氮肥(素)吸收利用率、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比对照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晚粳 高产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和锌吸收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莎莎 王朝辉 +3 位作者 刁超朋 王森 刘璐 黄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856,共8页
【目的】明确旱地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及锌吸收利用的关系,对通过品种选育和施肥调控提高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和锌营养,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3—2016年连续三年在黄土高原典型旱地进行了... 【目的】明确旱地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及锌吸收利用的关系,对通过品种选育和施肥调控提高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和锌营养,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3—2016年连续三年在黄土高原典型旱地进行了小麦裂区田间试验。以我国主要麦区的123个小麦品种为试材,每个品种设置不施肥和施N 150 kg/hm^2、P_2O_5 100 kg/hm^2两个处理。分析了高产小麦籽粒锌含量差异及其与干物质累积、产量构成、锌吸收和分配之间的关系。【结果】施肥条件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籽粒锌含量与籽粒产量间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千粒重、锌吸收量、锌收获指数和籽粒锌形成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在高产品种中,无论施肥与否高锌品种的籽粒锌含量均显著高于低锌品种;高锌品种的籽粒锌含量因施肥而显著提高,低锌品种却降低。施肥条件下,高锌品种的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与低锌品种相比无显著差异,穗数却显著降低;高锌品种的籽粒锌吸收量、地上部锌吸收量、锌收获指数和籽粒锌形成效率均显著高于低锌品种。且高锌品种的产量、生物量、穗数、穗粒数和锌吸收量因施肥引起的提高幅度均亦显著高于低锌品种。【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低锌土壤上,无论是品种选育还是施肥调控,促进小麦锌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是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品种 高产 产量构成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差异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刁超朋 李小涵 +7 位作者 王朝辉 李莎莎 王森 刘璐 惠晓丽 罗来超 黄明 黄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目的】研究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差异,明确籽粒含磷量与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的关系,以期为旱地小麦科学施肥与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施肥(N 150 kg/hm^2、P_2O_5 100 kg/hm^2)与不施肥两个处理,以123个小... 【目的】研究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差异,明确籽粒含磷量与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的关系,以期为旱地小麦科学施肥与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施肥(N 150 kg/hm^2、P_2O_5 100 kg/hm^2)与不施肥两个处理,以12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6年在渭北旱塬连续三年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高产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差异与生物量累积、产量构成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小麦籽粒产量每增加1000 kg/hm^2,籽粒含磷量降低0.28 g/kg,两者呈显著负相关。高产品种的产量平均为6.9 t/hm^2,品种间籽粒含磷量差异显著,介于2.5~3.7 g/kg,变幅为51.1%。高磷组和低磷组产量及构成要素差异均不显著,高磷组品种的籽粒含氮量显著高于低磷组,含钾量与低磷组无显著差异;高磷组的籽粒与营养器官氮磷吸收量均高于低磷组,向籽粒转移氮、磷的能力无显著差异,转移钾的能力却低于低磷组品种。施肥后,两组品种籽粒与营养器官氮、磷、钾吸收量均增加,高磷组品种的增幅高于低磷组;氮磷钾向籽粒转移的能力均降低,高磷组品种转移钾的能力降幅更大。【结论】高产小麦品种中,高磷品种的籽粒含氮量与氮吸收量也更高,对施肥的响应也更显著。施肥后,高磷组的生物量与营养器官氮磷钾吸收量增幅均高于低磷组的,而养分收获指数降幅更大。因此,在选育高产小麦时,应选择籽粒含磷量适中的品种并提高养分收获指数。在小麦生产中,也要依据籽粒含磷量的高低,调整施肥方案,同步提高籽粒含氮量,实现旱地小麦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品种 高产 籽粒含磷量 养分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