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化学沉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土壤中Hg^(2+)检测研究
1
作者 段宏伟 赵斯杰 +3 位作者 郭梅 牛其建 黄晶 刘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5,共6页
农田土壤中Hg^(2+)精准评估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污染土壤中汞离子浓度低、共存干扰未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联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EC-LIBS)的土壤中Hg^(2+)检测方法。试验首先采用循环伏安法... 农田土壤中Hg^(2+)精准评估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污染土壤中汞离子浓度低、共存干扰未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联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EC-LIBS)的土壤中Hg^(2+)检测方法。试验首先采用循环伏安法进行Hg^(2+)电沉积,与沉积前金电极基底相比较,得出沉积后金电极基底在HgⅠ435.835 nm存在明显发射信号,并且沉积后纳米金颗粒表面亮度提升、黄度下降,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可以通过在金电极表面形成金汞齐完成汞离子液固转换。其次探究了溶剂pH和沉积电压对沉积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优的沉积参数为pH 7.0,电压为-400 mV。最终获取样品LIBS谱线并进行惠特克基线校正和PLS模型构建,得出当Lambda=1.0,p=0.01时,基线校正效果明显,所构建PLS模型预测集RMSEP和MRAEP分别为5.24 mg·kg^(-1)和4.86%,表明EC-LIBS技术结合该标准模型可以用于土壤中Hg^(2+)精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电化学沉积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金汞齐 PL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剂脱除NO/SO_(2)/Hg^(0)实验研究
2
作者 李朝兵 杨泽勇 +4 位作者 胡德浩 宋捷 赖金平 米高丽 于洁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299,共8页
通过选取并制备纳米TiO_(2)、Mn-TiO_(2)和Mn-Ce-TiO_(2)3种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烟气中氧体积分数以及气体停留时间条件下,各催化剂对NO、SO_(2)及Hg^(0)_(3)种污染物的催化氧化性能;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条件下,不同催化剂对NO、... 通过选取并制备纳米TiO_(2)、Mn-TiO_(2)和Mn-Ce-TiO_(2)3种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烟气中氧体积分数以及气体停留时间条件下,各催化剂对NO、SO_(2)及Hg^(0)_(3)种污染物的催化氧化性能;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条件下,不同催化剂对NO、SO_(2)及Hg^(0)的氧化机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能够促进NO、SO_(2)及Hg^(0)的氧化转化;增加反应气在催化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同样可以促进上述污染物的转化,但停留时间过长会引发副反应;在不同氧化还原气氛下,NO、SO_(2)及Hg^(0)表现的催化脱除机理不同;相比于TiO_(2)和Mn-TiO_(2)催化剂,Mn-Ce-TiO_(2)催化剂对NO、SO_(2)及Hg^(0)的脱除效果最优;相比于单独使用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和催化剂,两者之间的耦合能够更好地脱除NO、SO_(2)及Hg^(0),并且协同Mn-Ce-TiO_(2)催化剂具有最优的污染物脱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 催化剂 催化氧化 NO SO_(2) Hg^(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ic modulation recognition of radio fuzes using a DR2D-based adaptive denoising method and textural feature extrac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Yangtian Liu Xiaopeng Yan +2 位作者 Qiang Liu Tai An Jian Da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28-338,共11页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cepted radio fuze modulation typ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cision-making in interference systems.However,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modern battlefields is complex,and the signal-t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cepted radio fuze modulation typ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cision-making in interference systems.However,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modern battlefields is complex,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SNR)of such environments is usually low,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ccurate recognition of radio fuzes.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a radio fuze automatic modulation recognition(AMR)method for low-SNR environments is proposed.First,an adaptive denoising algorithm based on data rearrangement and the two-dimensional(2D)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DR2D)is used to reduce the noise of the intercepted radio fuze intermediate frequency(IF)signal.Then,the textural features of the denoised IF signal rearranged data matrix are extracted from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 vectors of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ces(GLCMs),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s)are used for classification.The DR2D-based adaptive denoising algorithm achieves an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ore than 0.76 for ten fuze types under SNRs of-10 d B and above,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ypical algorithms.The trained SVM classification model achieves an averag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more than 96%on seven modulation types and recognition accuracies of more than 94%on each modulation type under SNRs of-12 d B and above,which represents a good AMR performance of radio fuzes under low SN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modulation recognition Adaptive denoising Data rearrangement and the 2D FFT(DR2D) Radio fu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识别Hg^(2+)和ClO^(-)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廖元淏 王帅 +3 位作者 陈婉慧 冯华杰 陈光英 何文英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63,共13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双酯基的1,2,3-三氮唑化合物,与罗丹明B酰肼结合生成了具有“开-关”性质的荧光探针(简称L_(2)),应用光谱学表征了L_(2)的物理化学参数。L_(2)分别在DMF/Tris-HCl(1:1,v/v,pH=6.0,20μmol/L)和MeOH(20μmol/L)溶液中对H...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双酯基的1,2,3-三氮唑化合物,与罗丹明B酰肼结合生成了具有“开-关”性质的荧光探针(简称L_(2)),应用光谱学表征了L_(2)的物理化学参数。L_(2)分别在DMF/Tris-HCl(1:1,v/v,pH=6.0,20μmol/L)和MeOH(20μmol/L)溶液中对Hg^(2+)和ClO^(-)显示出高选择性和灵敏性;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分别测定了L_(2)对19种金属离子和14种阴离子的光学性能。实验表明,Hg^(2+)和ClO^(-)的存在使得L_(2)在585 nm和576 nm均有一个新的发射峰出现;同时伴随着荧光强度明显的增强,溶液体系发生了裸眼能识别的显色变化,表明Hg^(2+)可以将罗丹明分子的酰肼闭环结构转换为开环结构,并以1:2的比例方式生成了一种新配合物,这也被质谱、工作曲线、核磁滴定和TD-DFT计算的结果所证实;L_(2)对Hg^(2+)和ClO^(-)的检测限分别为7.45 nmol/L和0.67μmol/L。此外,生物活性测定显示L_(2)对HeLa细胞有非常低的毒性,并且可用于HeLa细胞中Hg^(2+)和ClO^(-)的细胞成像,表明L_(2)在体内可进行微测定Hg^(2+)和ClO^(-)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3-三氮唑 罗丹明B Hg^(2+) ClO^(-)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氧硫戊环为受体的Hg^(2+)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庆祥 周五 +2 位作者 吴爱斌 舒文明 余维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3-1917,共5页
Hg^(2+)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离子之一,会造成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开发有效的分析方法检测环境体系中的Hg^(2+)尤为重要。荧光探针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可实时在线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Hg^(2+)检... Hg^(2+)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离子之一,会造成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开发有效的分析方法检测环境体系中的Hg^(2+)尤为重要。荧光探针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可实时在线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Hg^(2+)检测。以Hg^(2+)促进硫代缩醛的去保护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全新的以1,3-氧硫戊环为受体的开启型Hg^(2+)荧光探针[2-(pyren-1-yl)-1,3-oxathiolane,POX],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POX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POX在CH_(3)CH_(2)OH/H_(2)O中对Hg^(2+)的选择性、竞争性、浓度滴定、pH滴定、时间依赖性、检出限和识别机理等。研究结果表明,POX可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Hg^(2+)快速识别,并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向POX中加入Hg^(2+)后,在386 nm处出现明显的荧光发射峰,表明POX对Hg^(2+)呈现出显著的荧光“开启”效应,其识别过程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干扰;荧光滴定实验表明POX在Hg^(2+)浓度为0~6.5μ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R^(2)=0.9994),检出限为0.168μmol·L^(-1),在实际水样中检测Hg^(2+)的RSD小于2.92%。由于POX合成简单、原料易得且pH适用范围较广,可作为定性和定量检测环境中Hg^(2+)的潜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Hg^(2+) 1 3-氧硫戊环 荧光开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击-去点击化学反应的Hg^(2+)荧光探针检测体系构建
6
作者 陶健 成婕 +7 位作者 孙志远 尹玉云 杨晶晶 张汝凡 孙朋娟 蔡硕 屈凌波 杨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5-261,共7页
基于杂化罗丹明与巯基化合物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及巯基化合物与金属汞离子的配位反应导致的去点击化学反应机理,构建香豆素杂化罗丹明探针-1,3,5-苯三硫酚-Hg^(2+)的三元荧光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探针能够与1,3,5-苯三硫酚中的巯基基... 基于杂化罗丹明与巯基化合物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及巯基化合物与金属汞离子的配位反应导致的去点击化学反应机理,构建香豆素杂化罗丹明探针-1,3,5-苯三硫酚-Hg^(2+)的三元荧光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探针能够与1,3,5-苯三硫酚中的巯基基团发生加成反应,破坏探针的共轭结构,从而导致探针的红色荧光猝灭。加入Hg^(2+)后,Hg^(2+)与1,3,5-苯三硫酚通过配位作用结合,使其从探针结构上离去,探针的共轭结构及红色荧光恢复。体系的荧光强度与Hg^(2+)在5×10^(-9)~1×10^(-8)、1×10^(-8)~1.1×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10^(-9)mol/L,等倍量的常见重金属离子对Hg^(2+)的特异性识别无干扰。应用于实际饮用水样品中Hg^(2+)含量检测,回收率可达到86.7%~1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荧光检测体系 荧光探针 Hg^(2+)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聚氨基噻唑吸附剂脱除水体Hg^(2+)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岩 周佳文 +3 位作者 孙培亮 陈勇 齐元红 彭冲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3-2298,共16页
聚多巴胺(PDA)辅助负载聚氨基噻唑(PAT)法制备了磁性颗粒吸附剂Fe_(3)O_(4)@SiO_(2)@PDA-PAT。对吸附剂进行了XRD、VSM、TG、SEM、XPS、EDS和Zeta电位等表征分析,考察了吸附剂对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e_(3)O_(4)@SiO_(2)@PDA-PA... 聚多巴胺(PDA)辅助负载聚氨基噻唑(PAT)法制备了磁性颗粒吸附剂Fe_(3)O_(4)@SiO_(2)@PDA-PAT。对吸附剂进行了XRD、VSM、TG、SEM、XPS、EDS和Zeta电位等表征分析,考察了吸附剂对Hg^(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e_(3)O_(4)@SiO_(2)@PDA-PAT具有超顺磁性,在pH小于2时Zeta电位为正,pH大于2时Zeta电位为负。在303 K和Hg^(2+)浓度为50 mg/L模拟废水中,当pH为1.3和5.0时,Hg^(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21.9 mg/g和153.1 mg/g。在强酸(如pH 1.3)和弱酸(如pH 5.0)环境下Fe_(3)O_(4)@SiO_(2)@PDA-PAT吸附Hg^(2+)的过程均是自发过程,且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强酸环境下(如pH 1.3)Fe_(3)O_(4)@SiO_(2)@PDA-PAT吸附Hg^(2+)是焓驱动的放热过程,弱酸(如pH 5.0)环境下是熵驱动的吸热过程。用2 mol/L混酸(盐酸和硝酸摩尔比为1∶1)作为解吸液可使Hg^(2+)解吸率达91%以上。在303 K、pH 1.3、Hg^(2+)浓度20 mg/L条件下,当Na^(+)、K^(+)、Mg^(2+)、Ca^(2+)、Cu^(2+)、Zn^(2+)、Ni^(2+)质量浓度为Hg^(2+)的20倍时,Fe_(3)O_(4)@SiO_(2)@PDA-PAT的Hg^(2+)平衡吸附量分别下降了33.2%、32.1%、20.6%、26.7%、21.2%、29.6%、17.8%。在模拟海水下,Hg^(2+)吸附量下降40.9%。Fe_(3)O_(4)@SiO_(2)@PDA-PAT具有较好的Hg^(2+)选择性,具有净化海水脱除重金属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基噻唑 磁性吸附剂 四氧化三铁 含Hg^(2+)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PCA versus PCA for face recognition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建军 谭冠政 +1 位作者 栾凤刚 A.S.M.LIBD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809-1816,共8页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meth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ace recogni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two-dimens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2DPCA) are two kinds of important methods in this field. ...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meth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ace recogni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two-dimensio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2DPCA) are two kinds of important methods in this field. Recent research seems like that 2DPCA method is superior to PCA method. To prove if this conclusion is always true,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PCA and 2DPCA methods was carried out. A novel concept, called column-image difference(CID),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CA and 2DPCA methods in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some restrictive conditions when2 DPCA outperforms PCA. After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four famous face image database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oretical cla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recognition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2DPCA method PCA method column-image difference(C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CGAN和U^(2)-Net模型的齿轮点蚀辨识
9
作者 刘妤 谭钦宜 古前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1-310,共10页
结合改建的齿轮试验台能够在线获取齿轮工作齿面图像的优势,探讨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实现齿轮点蚀辨识的方法,并开展了试验研究。针对齿轮点蚀样本稀缺,采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DCG... 结合改建的齿轮试验台能够在线获取齿轮工作齿面图像的优势,探讨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实现齿轮点蚀辨识的方法,并开展了试验研究。针对齿轮点蚀样本稀缺,采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DCGAN),实现了样本的多样化、高质量扩增;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提取了齿轮的有效工作齿面,实现了齿面倾斜校正和畸变修正;引入ECA注意力机制,改进了U^(2)-Net模型,实现了齿轮点蚀图像感兴趣区域的精确分割;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齿轮历史点蚀率,构建了基于图像信号的齿轮点蚀辨识模型,实现了齿轮点蚀辨识。结果表明: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齿轮点蚀辨识的方法是可行的,基于DCGAN和U^(2)-Net模型的齿轮点蚀识别准确率达93.56%。研究成果可为齿轮点蚀辨识提供一种更为直接、可靠的方法,对于机械装备的状态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点蚀 模式识别 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 U^(2)-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Hg^(2+)对睡莲的毒害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10
作者 徐勤松 施国新 +3 位作者 顾龚平 郝怀庆 杨顶田 尤文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84-789,共6页
主要研究了 Hg2 + 对睡莲的外部形态及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论是 :Hg2 + 对其外部形态的毒害程度与处理浓度和时间成正相关。 1~ 5mmol/ L处理使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 主要研究了 Hg2 + 对睡莲的外部形态及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论是 :Hg2 + 对其外部形态的毒害程度与处理浓度和时间成正相关。 1~ 5mmol/ L处理使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升 ,8~ 1 0 mmol/ L处理则降低 ;1~ 8mmol/ L处理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浓度增加而上升 ,1 0 mmol/ L处理则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 ;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呈上升趋势。各指标皆表现出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 HG^2+ 叶绿素 硝酸还原酶 毒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2+)、Cd^(2+)及其复合胁迫对伊乐藻的毒害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振斌 马剑敏 +2 位作者 赵强 贺锋 成水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266,共5页
利用水生微宇宙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伊乐藻可溶性蛋白质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以及生产力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胁迫时(Hg2+≤2.5μmol/L,Cd2+≤10μmol/L,Hg2++Cd2... 利用水生微宇宙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伊乐藻可溶性蛋白质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以及生产力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胁迫时(Hg2+≤2.5μmol/L,Cd2+≤10μmol/L,Hg2++Cd2+≤1.25μmol/LHg2++5μmol/LCd2+)略有升高,之后随胁迫的增强而持续下降,两者呈负相关;叶绿素a/b比值、净生产力、呼吸强度随离子浓度增加不断下降,除呼吸强度外,两者也呈负相关.Hg2+对伊乐藻的毒性是Cd2+的4倍左右(以摩尔浓度计).两者共同作用时,对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生产力的影响有协同效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相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CD^2+ 复合胁迫 伊乐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菹草对Hg^(2+)胁迫的生理和结构应答反应 被引量:23
12
作者 计汪栋 施国新 +3 位作者 张慧 徐勤松 许晔 杜开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856-2863,共8页
研究了不同处理浓度Hg2+对菹草叶片矿质营养吸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谷胱甘肽含量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g2+浓度的增加,(1)菹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含... 研究了不同处理浓度Hg2+对菹草叶片矿质营养吸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谷胱甘肽含量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g2+浓度的增加,(1)菹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上升,谷胱甘肽含量则先升后降;(2)Hg2+对菹草的矿质营养吸收也产生了影响,主要是促进对Ca2+、Fe3+、Mg2+、Zn2+的吸收,降低对大量元素P、K+的吸收;(3)SDS-PAGE蛋白电泳图的条带随Hg2+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亮度也随之减弱,并且在5mg/L和7mg/LHg2+时导致了分子量为83.6kDa和51.3kDa多肽明显丢失;(4)电镜观察发现:随Hg2+浓度的增加,对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也加剧,表现为被膜断裂、消失和叶绿体膨大、解体。Hg2+破坏了菹草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和离子平衡,并造成功能紊乱。这些都是Hg2+对菹草产生毒害的重要原因。Hg2+对菹草的致死浓度范围应在1~3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 超微结构 HG^2+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2+)、Cd^(2+)及其联合胁迫对伊乐藻的生长及POD和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剑敏 靳同霞 +2 位作者 李今 蔡林林 吴振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利用水族箱实验研究了伊乐藻的现存量以及POD和SOD活性在Hg2+、Cd2+及其联合胁迫下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Hg2+和Cd2+对伊乐藻的联合毒性大于单一的毒性;在Hg2+20μmol.L-1,或Cd2+80μmol.L-1,或Hg2++Cd2+50μmol.L-1([Hg2+]/[Cd2+]=1/4)... 利用水族箱实验研究了伊乐藻的现存量以及POD和SOD活性在Hg2+、Cd2+及其联合胁迫下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Hg2+和Cd2+对伊乐藻的联合毒性大于单一的毒性;在Hg2+20μmol.L-1,或Cd2+80μmol.L-1,或Hg2++Cd2+50μmol.L-1([Hg2+]/[Cd2+]=1/4)时,植物现存量增加的百分比与金属离子浓度负相关;高于上述浓度时,植物现存量减少的速率明显降低.POD和SOD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在6 h时,其活性在低于40μmol.L-1的Hg2+、或160μmol.L-1的Cd2+、或50μmol.L-1的Hg2++Cd2+胁迫下逐步升高,而在72 h时,相应的胁迫浓度则降至10μmol.L-1、40~80μmol.L-1和25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乐藻 HG^2+ CD^2+ POD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二醛交联酵母菌对Zn^(2+),Cd^(2+)和Hg^(2+)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0
14
作者 雷超 孙小梅 +1 位作者 余军霞 李步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6-210,共5页
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机械强度高的交联酵母菌.考察菌体吸附Cd2+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剂的用量,pH,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研究菌体对不同质量浓度的Zn2+,Cd2+和Hg2+的吸附率.结果表明,戊二醛的最佳用量(体... 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机械强度高的交联酵母菌.考察菌体吸附Cd2+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剂的用量,pH,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研究菌体对不同质量浓度的Zn2+,Cd2+和Hg2+的吸附率.结果表明,戊二醛的最佳用量(体积分数)为1.0%,菌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为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相对于未交联菌,交联酵母菌对Cd2+的吸附容量提高2倍;pH实验表明,交联酵母菌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受酸度影响小.用于冶金厂废水的处理结果显示,0.0500g的交联酵母菌,对5.3mg/L的Cd2+污水的去除率为80.6%,用0.1mol/L的EDTA再生该吸附剂,Cd2+的解析率达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酵母菌 交联酵母菌 吸附 ZN^2+ CD^2+ H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改性壳聚糖磁性微球吸附Hg^(2+)和UO_2^(2+)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利民 王一平 黄群武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4-188,共5页
采用化学交联-种子溶胀法制得乙二胺改性壳聚糖磁性微球(EMCS),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Hg2+和UO2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EMCS粒径为50-80μm,氧化铁质量分数(w)为16%,该吸附剂在pH<2.5时可选择性吸附Hg2+和UO22+,吸附容量随pH升高而增加... 采用化学交联-种子溶胀法制得乙二胺改性壳聚糖磁性微球(EMCS),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Hg2+和UO2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EMCS粒径为50-80μm,氧化铁质量分数(w)为16%,该吸附剂在pH<2.5时可选择性吸附Hg2+和UO22+,吸附容量随pH升高而增加;其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为:ceq/Qeq=0.440 5ceq/Qm+0.584 0(Hg2+,r=0.996 0),ceq/Qeq=0.525 6ceq/Qm+1.343 4(UO22+,r=0.990 6);饱和吸附容量Qm分别为2.27,1.90 mmol/g,高于磁性壳聚糖微球MCS和壳聚糖微球CS;其吸附动力学可用Lagerg-ren方程拟合为:lg(Qeq-Q)=0.361 2-0.015 5t(Hg2+,r=0.982 1),lg(Qeq-Q)=0.302 7-0.011 2t(UO22+,r=0.992 5);对Hg2+,UO22+的吸附速率常数(kad)分别为0.036,0.026 min-1;EMCS可用1 mol/LH2SO4再生,脱附率大于90%,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壳聚糖 磁性微球 HG^2+ UO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Hg^(2+)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淋巴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艳民 王新华 +1 位作者 秦延文 郑丙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6-442,共7页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水体汞(Hg2+)在不同暴露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Hg2+(0.01和0.05mg...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水体汞(Hg2+)在不同暴露时间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Hg2+(0.01和0.05mg/L)处理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SOD、GPX、CAT活力在短时间内上升,表现出一种"毒物兴奋效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三种酶酶活力均受到明显的抑制;高浓度的汞(0.20和0.30mg/L)无论暴露时间长短,对三种抗氧化酶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不同浓度的Hg2+处理组中华绒螯蟹血淋巴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表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体Hg2+的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均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三种抗氧化酶和MDA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血淋巴SOD、GPX、CAT活力以及MDA含量对水环境中的Hg2+反应灵敏,可作为中华绒螯蟹毒理学评价指标以及重金属污染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中华绒螯蟹 血淋巴 SOD GPX CAT 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的急性及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正学 王业秋 +1 位作者 宁应之 陈巧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4-178,共5页
采用混合毒性指数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BF5的急性及联合毒性效应.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表明: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大小为Hg2+>Ni2+>Cu2+,且3种重金属离子的IC50值... 采用混合毒性指数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BF5的急性及联合毒性效应.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表明: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大小为Hg2+>Ni2+>Cu2+,且3种重金属离子的IC50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小.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表明:Hg2+与Cu2+,Hg2+与Ni2+,以及Hg2+,Ni2+和Cu2+三者共存,在毒性比为1∶1时,表现为先相加后协同作用;Hg2+与Cu2+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先拮抗后相加作用;Hg2+与Ni2+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先拮抗后独立作用;Ni2+与Cu2+在毒性比为1∶1时,表现为协同作用,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相加作用;Hg2+,Ni2+和Cu2+三者共存,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NI^2+ CU^2+ 联合毒性 嗜热四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2+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亚娟 王军霞 +2 位作者 赵盼茹 高峰 耿旭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研究了Hg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在24℃下,测定了Hg2+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nensis)的24,48,72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60.2,52.4,47.6和38.0μg/L.在几个Hg2+质量浓度梯度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ase,谷丙转氨酶(... 研究了Hg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在24℃下,测定了Hg2+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nensis)的24,48,72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60.2,52.4,47.6和38.0μg/L.在几个Hg2+质量浓度梯度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ase,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Hg2+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2+ 日本沼虾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 BA对水花生抗氧化酶系 Hg^(2+)毒害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27
19
作者 周红卫 施国新 +1 位作者 陈景耀 朱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7-392,共6页
通过外施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6- BA( 6-苄氨基嘌呤 ) ,对 Hg2 + 污染下的水花生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抗氧化酶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不同浓度的 6- BA对重金属毒害均有缓解作用。过氧化物... 通过外施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6- BA( 6-苄氨基嘌呤 ) ,对 Hg2 + 污染下的水花生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抗氧化酶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不同浓度的 6- BA对重金属毒害均有缓解作用。过氧化物酶 (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过氧化氢酶 ( CAT)的活性均不同程度的提高 ,丙二醛 ( MDA)及活性氧 ( O· - 2 )含量的增加变慢。表现在外部形态上 ,6- BA延缓了叶片失绿、腐烂过程 ,新根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在低 Hg2 + 浓度下也明显缓解 ;不同浓度的 6- BA作用效果不同 :在 Hg2 + 毒害下 ,2× 1 0 - 5mol/L6- BA对 SOD、MDA和 O· - 2 伤害的缓解效果最好 ,而 POD、CAT的破坏在 3× 1 0 - 5mol/L浓度下缓解效果最显著 ;6- BA缓解重金属毒害的作用可能与调节活性氧代谢及蛋白质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BA 水花生 抗氧化酶系 Hg^2+毒害 缓解作用 重金属污染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2+)胁迫对菠菜幼苗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小平 华春 +2 位作者 李朝晖 陈全战 戴振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5738-5739,5749,共3页
[目的]探讨Hg2+胁迫与植物体内抗氧化酶变化的关系。[方法]将菠菜种植于Hg2+浓度为5、152、5、35、45 mg/L的处理液中,研究Hg2+胁迫对菠菜幼苗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随... [目的]探讨Hg2+胁迫与植物体内抗氧化酶变化的关系。[方法]将菠菜种植于Hg2+浓度为5、152、5、35、45 mg/L的处理液中,研究Hg2+胁迫对菠菜幼苗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Hg2+浓度的增加,菠菜幼苗叶绿素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当Hg2+浓度为5 mg/L时,叶绿素含量最大,为0.79 mg/g。随着Hg2+浓度的增加,SOD、POD、CAT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当Hg2+浓度为15 mg/L时,SOD、POD、CAT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5.2 U/ml、0.24△OD470/(g.min)、0.11△OD240/(g.min)。[结论]在逆境环境因子作用下,植物体通过自身的酶机制,可以对外界不良环境作出保护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HG^2+ 叶绿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