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及其比值变化与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明华 常远 +2 位作者 刘芳 黄雁翔 徐航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1和Ang-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ng-1和Ang-2及Ang-1/Ang-2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Ang-1、Ang-2、Ang-1/Ang-2与HBV DNA、AL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671.0 pg/mL)相比,CHB组(479.0 pg/mL)和肝硬化组(208.4 pg/mL)Ang-1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198.0 pg/mL)相比,CHB组(286.1 pg/mL)和肝硬化组(438.4 pg/mL)Ang-2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2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3.4)相比,CHB组(1.6)和肝硬化组(0.5)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HB组Ang-1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0.394,P值均˂0.00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51,P值均˂0.001);Ang-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73,P值均˂0.001);而肝硬化组Ang-1、Ang-2及Ang-1/Ang-2均与HBV DNA和ALT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CHB、肝硬化患者血清Ang-1、Ang-2及Ang-1/Ang-2有显著改变,其中肝炎组Ang-1、Ang-2及Ang-1/Ang-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患者肝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GPR与HBV preS1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验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曦 刘小静 +4 位作者 陈云茹 孔颖 杨雪亮 叶峰 蔺淑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2-297,共6页
目的验证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与乙肝病毒前S1蛋白(HBV pre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确认ASGPR作为乙肝病毒肝细胞膜受体在介导乙肝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哺乳动物双杂交及体外免疫共... 目的验证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与乙肝病毒前S1蛋白(HBV pre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确认ASGPR作为乙肝病毒肝细胞膜受体在介导乙肝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哺乳动物双杂交及体外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ASGPR与HBV pre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操作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结果提示,ASGPR与HBV preS1蛋白在细胞环境中具有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提示,ASGPR与HBV preS1蛋白在非细胞环境中具有相互作用。结论 ASGPR可能是介导HBV入侵的肝细胞膜受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pres1蛋白 ASGPR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哺乳动物双杂交 免疫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 preS1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曦 蔺淑梅 +4 位作者 吴列秀 陈天艳 叶峰 赵英仁 张树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构建HBV preS1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探讨HBV preS1蛋白的功能。方法以HBV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命名为T-preS1,以NcoⅠ和MluⅠ双酶切T-preS... 目的构建HBV preS1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探讨HBV preS1蛋白的功能。方法以HBV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命名为T-preS1,以NcoⅠ和MluⅠ双酶切T-preS1后回收与酵母表达载体pSos连接,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后命名为pSos-preS1,经醋酸锂法将其转化酵母菌cdc25(a),提取酵母蛋白质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HBV preS1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显示HBV preS1基因在酵母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pSos-preS1的构建为通过SOS招募系统(sos-recruit ment system,SRS)筛选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和进一步探讨HBV preS1蛋白在HBV致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pres1蛋白 酵母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 PreS1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毒性和自激活效应检测
4
作者 张曦 蔺淑梅 +4 位作者 吴列秀 陈天艳 叶峰 赵英仁 张树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55-1959,共5页
目的利用Sos招募系统(SRS),构建含HBV PreS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并检测其表达产物对cdc25酵母细胞有无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有无激活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PreS1基因的编码序列,定向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s中,构建... 目的利用Sos招募系统(SRS),构建含HBV PreS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并检测其表达产物对cdc25酵母细胞有无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有无激活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PreS1基因的编码序列,定向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s中,构建诱饵重组质粒pSos-PreS1,经测序正确后其将转化酵母菌cdc25感受态细胞,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有无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有无自激活作用。结果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诱饵质粒pSos-PreS1构建成功。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后,经检测其表达产物对cdc25酵母细胞无毒性作用,对报告基因亦无自激活作用。结论可以利用SRS来研究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l蛋白 Sos招募系统 诱饵质粒 自激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1-preS2-HBsAg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293细胞中的表达
5
作者 牛明福 吉萍 +3 位作者 武汉良 邵勇 高丽华 胡显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0-815,共6页
目的研究含有前S1抗原、前S2抗原的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前S1蛋白+前S2蛋白+S蛋白)的跨膜特性。方法依据乙肝病毒大外膜蛋白的计算机模拟图将其分为分别命名为HBsAg1(1-174),HBsAg2(1-245),HBsAg3(1-294),HBsAg4(1-341),HBsAg5(1-373),HBsA... 目的研究含有前S1抗原、前S2抗原的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前S1蛋白+前S2蛋白+S蛋白)的跨膜特性。方法依据乙肝病毒大外膜蛋白的计算机模拟图将其分为分别命名为HBsAg1(1-174),HBsAg2(1-245),HBsAg3(1-294),HBsAg4(1-341),HBsAg5(1-373),HBsAg6(1-400),最终累加成一条连续的长链状态,贯穿在细胞内外形成四次跨膜区,并以此6个片段为模板设计6对引物。从含有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基因的质粒pcDNA3.1-preS1-preS2-HBsAg中扩增出前S1,S2基因,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连接人尿激酶原信号肽+6×组氨酸(His)+前S1蛋白、前S2蛋白+HBsAg(1~6)+血细胞凝集素(HA);PCR产物经Xho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插入经同样处理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构建含有Pro-UK,6×His,preS1,preS2,HBsAg跨膜序列及HA的表达载体pIRES2-EGFP/Pro-UK-6×His-preS1-preS2-HBsAg(1~6)-HA,该表达载体应能够共表达乙肝病毒外膜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染293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阳性克隆,并进一步通过荧光观察、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双标等方法检测目的蛋白在293细胞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电泳片段大小符合HBsAg1~HBsAg6片段的600,810,957,1098,1194和1275 bp理论值。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转染和单克隆筛选后得到转染成功的HBsAg1~HBsAg6的293细胞,呈亮绿色,细胞形态良好,荧光表达强度高;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31 000,34 000,44 000,47000,54 000和60 000处有明显的阶梯状蛋白信号,条带清晰并与理论值相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前S1、前S2蛋白的乙肝外膜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能共表达乙肝外膜蛋白跨膜序列和绿色荧光蛋白的293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表达载体 pIRES2-EGFP 乙肝外膜蛋白 29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外纺锤体极样蛋白1(ESPL1)在HBV相关肝纤维化进程中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黄龙 梁红倩 +7 位作者 任澳丽 苏明华 胡伯斌 黎清梅 苏土梅 殷倩冰 冯彦菲 江建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5-1789,共5页
目的探讨外纺锤体极样蛋白1(ESPL1)检测对HBV相关肝纤维化进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3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V感染者228例,采用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ibroScan检测患者的肝硬度值(LSM),并根据LSM值分为无... 目的探讨外纺锤体极样蛋白1(ESPL1)检测对HBV相关肝纤维化进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3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V感染者228例,采用瞬时弹性成像系统FibroScan检测患者的肝硬度值(LSM),并根据LSM值分为无肝纤维化组(n=80)、轻度肝纤维化组(n=83)、进展期肝纤维化组(n=30)和肝硬化组(n=3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的ESPL1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4组患者血清ESPL1水平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比较ESPL1与LSM值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SPL1对不同肝纤维化进程的预测价值。结果肝硬化组血清ESPL1水平高于无肝纤维化组、轻度肝纤维化组(P值均<0.05),进展期肝纤维化组、轻度肝纤维化组血清ESPL1水平高于无肝纤维化组(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肝纤维化程度HBV感染者血清ESPL1与LSM值呈正相关(r=0.515,P<0.001);血清ESPL1预测肝硬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和0.638,敏感度分别为87.5%和100%,特异度分别为59.7%和31.3%。结论血清ESPL1与HBV相关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ESPL水平越高可能提示肝纤维化程度越高;血清ESPL1可望成为辅助诊断肝硬化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和动态监测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程的重要临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外纺锤体极样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SF1通过增加P53的稳定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7
作者 刘佳俊 龙少媛 +1 位作者 胡接力 崔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75-1483,共9页
目的探究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通过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ELISA实验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检测SRSF1... 目的探究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通过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ELISA实验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检测SRSF1对HBV复制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ChIP实验在HepG2细胞中研究SRSF1对HBV核心启动子/增强子活性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和泛素化检测实验探索SRSF1与P53的关系,同时在不同的HBV复制细胞模型中验证P53对HBV复制的影响,之后明确P53在SRSF1抑制HBV中的作用。结果过表达SRSF1可以在多种HBV复制细胞模型中显著抑制HBV DNA和HBV RNA,降低HBeAg和HBsAg的分泌水平(P<0.0001)。SRSF1还可以抑制HBV核心启动子活性,尽管这种抑制是通过间接机制调控的。此外,SRSF1通过保护P53免受泛素化和随后的蛋白酶体降解从而增强P53的稳定性。同时,过表达P53或敲低P53对HBV的调控作用也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得到了验证(P<0.0001)。结论剪接因子SRSF1的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HBV的复制,且该抑制效应在多种肝癌细胞模型中均有重现性,这一抑制效应由其增强P53的稳定性来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复制 SRSF1 P53 SR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7
8
作者 周晖 江楚文 +3 位作者 钱靖琳 李世坚 梁洁玲 陈学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χ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χ2=226.24,P<0.005;PreS1:χ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乙型肝炎 DNA 病毒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技术筛选HBV前-S1蛋白的反式调节基因谱 被引量:5
9
作者 纪冬 成军 +3 位作者 董菁 刘妍 王建军 郭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71-874,共4页
目的 阐明前 S1蛋白的表达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以含有HBV全基因组的质粒G376 7(GenBank号 :AF384 371)作为模板 ,应用PCR扩增前 S1蛋白编码基因片段 ,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表达载体 pcDNA3 ... 目的 阐明前 S1蛋白的表达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以含有HBV全基因组的质粒G376 7(GenBank号 :AF384 371)作为模板 ,应用PCR扩增前 S1蛋白编码基因片段 ,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表达载体 pcDNA3 1(- ) preS1,以脂质体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 ,提取总mRNA ,逆转录为cDNA ,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 1(- )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并比较。结果 在 115 2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 ,发现有 30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38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前 S1基因的表达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DNA芯片技术是分析反式调节靶基因的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基因表达谱 反式调节基因 肝细胞 蛋白编码基因 微阵列技术 PCDNA3 基因表达水平 表达载体 D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7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PreS1相互作用蛋白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英 张君 +2 位作者 何茂锐 陈维贤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用T7噬菌体筛选系统筛选乙型肝炎病毒PreS1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应用T7噬菌体展示技术,以通过原核表达的方式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PreS1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生物筛选,对筛选到的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搜... 目的:用T7噬菌体筛选系统筛选乙型肝炎病毒PreS1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应用T7噬菌体展示技术,以通过原核表达的方式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PreS1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生物筛选,对筛选到的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搜索。结果:经鉴定得到1个阳性克隆,确定了能与乙型肝炎病毒PreS1相互作用的蛋白可能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X1)。结论:T7噬菌体展示筛选系统是筛选相互作用蛋白的一种简单、快速和有效的手段,筛选到的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探讨PreS1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7噬菌体展示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pres1 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例经血感染HIV患者合并HCV和HBV感染状况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何云 赵清霞 +1 位作者 任英杰 丁丽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2-664,共3页
目的了解经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经血感染HIV患者合并感染HBV和HCV的感染率、肝脏表现及部分免疫学特征。结果128例患者中,单纯合... 目的了解经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经血感染HIV患者合并感染HBV和HCV的感染率、肝脏表现及部分免疫学特征。结果128例患者中,单纯合并HCV感染者107例(83.6%),其中40例(31.3%)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肝损害,15例(11.7%)合并肝炎症状;单纯合并HBV感染3例(2.3%),均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肝炎症状;HIV、HBV、HCV三重感染7例(5.5%),无1例存在肝功能异常和肝炎症状;11例(8.6%)患者未合并HBV或HCV。结论经血感染HIV的患者与HCV的合并感染率高于与HBV的合并感染率,HIV合并HCV感染与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合并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AIM2、IFI16炎症小体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BMC中的活化水平和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洪涛 陈月 吴诗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2-329,共8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是否激活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炎症小体,分析HBV影响炎症小体活化的可能机制...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是否激活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炎症小体,分析HBV影响炎症小体活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感染内科临床确诊CHB患者35例.同时选取健康住院医师28例为对照.以常规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对照组和CHB患者组静脉血得到PBMCs,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HB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s NLRP3、AIM2、IFI16、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1(CASP1)、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IL-1β蛋白分泌水平.结果:CHB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s ASC、NLRP3、AIM2、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及两组血清IL-1β蛋白分泌水平无显著性差异.CHB患者组PBMCs IFI16、CAS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IFI16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显著正相关(r=0.699 8,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未导致CHB患者PBMCs NLRP3、AIM2炎症小体的活化;尽管HBV DNA可能诱导了CHB患者IFI16炎症小体的高表达,但通过抑制pro-caspase-1的活化、IL-1β的表达,HBV阻断了IFI16炎症小体的活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小体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黑素瘤缺乏因子2 半胱天冬酶1 干扰素诱导蛋白16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水平HBV清除动力学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占国清 江山 +1 位作者 郑三菊 朱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水平复制HBV清除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1×107copies/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先用拉米夫定治疗4周,再...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水平复制HBV清除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1×107copies/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先用拉米夫定治疗4周,再加用IFNα-1b治疗8周,然后单用IFNα-1b治疗16周,对照组36例单用IFNα-1b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肝功能、血常规、乙肝标志物及HBV DNA。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有效率(72.5%)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治疗期间两组的副反应无明显的差异(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仅两组间的抗-HBe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FNα-1b和拉米夫定序贯治疗对HBV高水平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单用IFNα-1b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1b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 序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HBSP与TGFβ1诱导蛋白1相互作用促进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婉南 黄俊高 +3 位作者 梁菲菲 闫小利 轩丹丹 林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5-311,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Hepatitis B spliced protein,HBSP)与转化生长因子1诱导蛋白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induced transcript 1,TGFβ1I1)相互作用对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蛋白(Hepatitis B spliced protein,HBSP)与转化生长因子1诱导蛋白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induced transcript 1,TGFβ1I1)相互作用对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构建HBSP慢病毒表达载体,利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颗粒,感染Huh7肝癌细胞株。以5ng/mLTGFβ1分别诱导稳定表达HBSP的慢病毒细胞株及其对照细胞株,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提取细胞蛋白,Western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钙黏素(E-cadherin,E-cad)、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β-链蛋白(β-catenin)、N-钙黏素(N-cadherin,N-cad)的变化。进而以TGFβ1I1特异性siRNA转染上述细胞,Westernblot观察以上指标变化情况。最后以侵袭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TGFβ1诱导的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BSP的慢病毒细胞株Huh7-HBSP-flag-HIV及其对照细胞株Huh7-flag-HIV。以TGFβ1诱导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由紧密的上皮形态变为松散的间质形态;特异性抗体检测表明上皮标志物E-cad、Claudin-1、β-catenin表达量下降,而间质标志物N-cad表达上升。侵袭小室实验和划痕实验表明TGFβ1诱导的HBSP表达株侵袭及迁移能力增强。而转染TGFβ1I1特异性siRNA可逆转以上现象。结论 HBSP与TGFβ1I1相互作用可促进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并增强其侵袭迁移能力,提示HBSP在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致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RNA剪接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蛋白1 上皮间质转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pre-C区段变异患者血清前S_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悦 王惠萱 +1 位作者 陈忠明 吕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949-951,共3页
目的 :探讨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阳性患者血清HBV pre 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病毒复制为阳性的乙肝血清 76份 ,其中 ,HBeAg( -)且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阳性的 46份 ;HBV pre 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的 3 0份 ;... 目的 :探讨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阳性患者血清HBV pre 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病毒复制为阳性的乙肝血清 76份 ,其中 ,HBeAg( -)且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阳性的 46份 ;HBV pre 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的 3 0份 ;体检正常对照 3 0例。以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 (HBV pre S1) ,同时检测血清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活性。结果 :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阳性血清中 82 6% ( 3 8/4 6)HBV pre S1检测为阳性 ,其中 92 1% ( 3 5 /3 8)伴血清ALT活性异常增高 ;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阴性的血清中 83 3 %( 2 5 /3 0 )HBV pre S1检测为阳性 ,92 0 % ( 2 3 /2 5 )伴血清ALT活性异常增高 ;正常对照组中HBV pre S1检测为阴性 ,血清ALT活性均正常。HBV pre C区段 (nt1896)变异阳性组与阴性组 ,HBV pre S1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2 13 87,P >0 0 5 ) ,HBV pre S1阳性血清中伴ALT异常增高率在两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 (P =3 42 11,P >0 0 5 )。结论 :当HBV发生基因变异时 ,HBeAg不能正常表达 ,血清中HBV pre S1抗原的检测可基本避免基因变异的干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pre-C区段 基因变异 血清前S1抗原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患者bcp/pc区点突变模式、pres区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鑫 武彦宁 +4 位作者 张大可 董培玲 范春蕾 李磊 丁惠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330,共7页
目的阐明HBV(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bcp/pc(basic core promoter,BCP/precore,PC)点突变模式及pres区缺失突变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180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1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75例,HB... 目的阐明HBV(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bcp/pc(basic core promoter,BCP/precore,PC)点突变模式及pres区缺失突变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180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1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75例,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分别为62、30例。Qiagen法提取血清HBV-DNA,常规PCR扩增目的基因,纯化PCR产物ABI377DNA自动测序仪直接双向测序。直接测序失败者,回收目的 DNA与PMD-18T载体连接,克隆质粒双向测序。DNAStar软件包的SeqMan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Bcp/pc区点突变包括nt1753、nt1762、nt1764、nt1776、nt1803、nt1846、nt1896。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nt 1762(nt 1764)点突变率分别为7.7%、68.0%、72.7%(68.0%)及90.9%(81.8%),肝癌患者G1896A突变频率占54.6%。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占36%;A1762T、G1764A、G1896A联合突变占11%;T1753A/C、A1762T、G1764A、G1896A发生率为7%。克隆测序显示,肝硬化及肝癌患者bcp区起始点A1727G点突变率分别为72%、63%。HBeAg阴性患者存在更多的基因变异(P=0.022),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Bcp区点突变与HBeAg阴性无明显关系。肝硬化和肝癌患者pres基因缺失突变频率最高,肝癌及肝硬化患者pres1、pres2及pres1+s2缺失频率分别为7.1%、71.4%、7.1%及41.2%、58.8%、29.4%(P<0.05)。结论 A1727G、A1762T、G1764A及A1762T/G1764A联合突变、pres缺失在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多见,可能是肝脏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Bcp/pc点突变及pres区缺失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bcp/pc区变异 联合突变 pres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x和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凯歌 许刚柱 +5 位作者 姚杨 兀威 李亚军 任婷婷 徐光华 叶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讨HBx和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及CEACAM1的表达情况,分析HBx和CEACAM1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Western... 目的:探讨HBx和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及CEACAM1的表达情况,分析HBx和CEACAM1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肝细胞系QZG、肝癌细胞HepG2及稳定转染HBx的肝癌细胞HepG2(HepG2-X)中CEACAM1的表达。结果: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表达阳性率为74.07%(60/81),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58/81),二者与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存在显著相关,HBx与CEACAM1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10,P<0.01);在HepG2-X中,CEAC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HepG2及人正常肝细胞系QZG相比显著降低。结论:HBx的高表达和CEACAM1的低表达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HBx有可能通过抑制CEACAM1的表达而诱导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侵袭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X蛋白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乙肝相关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X蛋白突变体(HBxΔ127)通过ERK上调钙蛋白酶小亚基1促进肝癌细胞迁移 被引量:4
18
作者 山长亮 张帅 +1 位作者 张晓东 叶丽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6-430,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蛋白(HBx)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HBx突变体(HBxΔ127)与肝癌的增殖和迁移有密切的关系.钙蛋白酶小亚基1(calpain small subunit 1,Capn4)具有促进细胞迁移、增殖...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蛋白(HBx)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HBx突变体(HBxΔ127)与肝癌的增殖和迁移有密切的关系.钙蛋白酶小亚基1(calpain small subunit 1,Capn4)具有促进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本研究对HBx突变体(HBxΔ127)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HBxΔ127可明显激活Capn4的启动子活性和上调Capn4蛋白表达.应用ERK抑制剂PD98059作用肝癌细胞后,可明显抑制HBxΔ127对Capn4的上调作用,提示HBxΔ127可通过磷酸化ERK1/2(p-ERK1/2)上调Capn4.应用伤口愈合实验进一步证实,HBxΔ127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作用与Capn4和p-ERK1/2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HBxΔ127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作用是通过p-ERK1/2上调Capn4实现的.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揭示HBx突变体HBxΔ127促进肝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钙蛋白酶小亚基1(Capn4) 肝细胞癌 ERK1/2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 Pre-S1蛋白及HBV-DNA含量检测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韩昌洪 陈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85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HBVPre-S1...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HBV-M)与乙肝病毒DNA含量及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关系,为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程度、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85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HBVPre-S1和乙肝5项指标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不同HBV免疫模式中HBs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其HBV-DNA和HBVP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90.7%和71.1%;HBsAg、HBeAb和HBcAb阳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35.8%和27.3%;其他不同血清学模式组也有不同的阳性率。结论:HBV-DNA、乙肝病毒5项标志和HBVPre-S1联合检测,对HBV感染早期诊断,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V Pre—S1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反式调节人类新基因HBVDNAPTP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伦永志 张黎颖 +3 位作者 成军 郭江 洪源 赵宝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克隆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反式调节新型靶基因HBVDNAPTP1,构建HBVDNAPT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进一步分析HBVDNAPTP1在组织中的分布表达水... 目的克隆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反式调节新型靶基因HBVDNAPTP1,构建HBVDNAPT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进一步分析HBVDNAPTP1在组织中的分布表达水平。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HBVDNAPTP1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BL21(DE3)宿主菌,IPTG诱导以获得HBVDNAPTP1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Westernblot证实表达蛋白的特异性。应用UniGene数据库对HBVDNAPTP1基因的染色体中定位及组织分布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RT-PCR扩增获得HBVD-NAPTP1基因片段,插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受体菌,经IPTG诱导获得了HBVDNAPTP1重组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证实了表达的重组蛋白的特异性。HBVDNAPTP1在多数组织中低表达,仅在脑垂体腺、扁桃体、舌、胸腺、气管与脐带中无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BVDNAPT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初步了解了HBVDNAPTP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组织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DNA聚合酶 反式调节蛋白 原核表达 组织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