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接触视域下甘青河湟地区语言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敏春芳 马宇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甘青河湟地区是语言接触研究的富矿区。这里不仅有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也有阿尔泰语系的东乡语、保安语、撒拉语等,几种不同类型的语言长期共存,互动频繁。语言接触不仅发生在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之间,也发生在汉藏语系之间、阿尔泰... 甘青河湟地区是语言接触研究的富矿区。这里不仅有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也有阿尔泰语系的东乡语、保安语、撒拉语等,几种不同类型的语言长期共存,互动频繁。语言接触不仅发生在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之间,也发生在汉藏语系之间、阿尔泰语各个语族之间,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结构共享特征,如OV语序、名词的数范畴、格范畴、动词的时体范畴、式范畴、副动词等,本文概括了15项共享特征,事实上这一带的语言区域特征远比15项多。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调查范围的不断扩大,还会发掘更多的共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河湟方言 语言区域 语言接触 共享特征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2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3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共生与制衡现象探析——以河湟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俊明 刘有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在我国多民族杂居的河湟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广泛吸纳他者文化,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共享与融合现象,如宗教信仰的吸纳与采借、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 在我国多民族杂居的河湟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广泛吸纳他者文化,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共享与融合现象,如宗教信仰的吸纳与采借、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受主流文化区文化的持续补给,河湟地区并未形成某种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各文化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信仰群体和较为清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渗透又相互制衡的多元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族杂居地区 文化共生与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 被引量:7
5
作者 贾伟 马兴盛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97-101,共5页
本文着重论述了明代河湟地区的移民活动状况,描述了人口迁移活动的历史过程,较详细考证了移民的来源、迁入区以及移民的方式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移民史的空白,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明代 河湟地区 人口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移民与河湟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健胜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4期67-72,共6页
历代迁入河湟地区的汉族移民主要是政策性移民,明清时期自发迁入河湟的汉族移民也逐步增多。汉族移民的到来改变了河湟地区原有的作业方式,也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人文生态系统。汉族迁入河湟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湟地区人文... 历代迁入河湟地区的汉族移民主要是政策性移民,明清时期自发迁入河湟的汉族移民也逐步增多。汉族移民的到来改变了河湟地区原有的作业方式,也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人文生态系统。汉族迁入河湟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湟地区人文生态系统变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移民 河湟地区 屯田 人文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民俗与道教——以民和、乐都两县民俗与道教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婧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9-164,共6页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河湟道教。本文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尤其是以民和、乐都地区的道教与民俗调研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地方道教与民俗染濡并存,形成河湟地区特有文化现象的观点。
关键词 道教 民俗 河湟地区 青甘宁地区 多民族宗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民间艺术保护现状的思考——以青海河湟地区民间美术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邓湘琼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09,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民间美术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民间美术的保护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湟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 传承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湟汉族婚俗中抢婚文化的“遗留物” 被引量:2
9
作者 蒲生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60,共6页
抢婚是人类社会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婚姻形态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抢婚形式所具有的原生态的仪式及文化内涵如今在许多地区的婚俗中仍以不同方式保留着。青海河湟汉族婚俗中的闭户拒纳,藏匿物件;昏时嫁娶,挑灯引路;涂扮... 抢婚是人类社会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婚姻形态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抢婚形式所具有的原生态的仪式及文化内涵如今在许多地区的婚俗中仍以不同方式保留着。青海河湟汉族婚俗中的闭户拒纳,藏匿物件;昏时嫁娶,挑灯引路;涂扮公公,妆抹“阿伯”;酒酣设擂,拇战争胜等习俗惯制正是古抢婚文化的遗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汉族婚俗 抢婚 文化遗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花儿曲令风格与多民族文化关系浅议 被引量:4
10
作者 叱培虹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52-54,共3页
青海东部河湟流域是青海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最为活跃的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青海“花儿”曲令风格的形成 ,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 花儿曲令 河湟流域 传承变异 青海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弈与重构:清朝前期河湟地区的基层社会与家族组织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威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9-173,共5页
清朝前期河湟地区基层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府县的设立,乡约、保甲的推行,让长期游离于国家政权边缘地带的河湟地区,真正处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也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长期博弈的结果。传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秩... 清朝前期河湟地区基层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府县的设立,乡约、保甲的推行,让长期游离于国家政权边缘地带的河湟地区,真正处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也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长期博弈的结果。传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得以建构,在这场变革中,家族组织的兴衰更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 家族 基层社会 博弈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柏峰 王耀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明... 河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湟水及大通河之间的“三河间”地区,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青海西宁、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等地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县回族自治州。这里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也是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明清时期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频繁,给区域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对农业生产危害尤剧。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人类始终未曾停止对环境的改造和适应。无论是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还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广建仓廪、储粮备荒等社会措施,都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湟地区 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檐歇山顶叠加暗廊转经道形制的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殿堂研究
13
作者 李江 杨菁 +1 位作者 刘源 李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60,共12页
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关键过渡地带的河湟地区,是汉、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重要场所。西藏地区于吐蕃时期所形成的暗廊转经道和中原地区于宋金时期所发展出的重檐歇山顶,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河湟地区相互叠加组合,产生了一种独... 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关键过渡地带的河湟地区,是汉、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重要场所。西藏地区于吐蕃时期所形成的暗廊转经道和中原地区于宋金时期所发展出的重檐歇山顶,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河湟地区相互叠加组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类型,在结构形制、营造做法等方面体现出汉、藏传统建筑相互嫁接、彼此借鉴的鲜明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异彩纷呈的营造形式。处于河湟地区这一藏传佛教向外传播起始阶段的汉藏结合式佛殿类型,填补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地域建筑研究的关键中间过渡环节,并有力见证了多元民族建筑文化共同推进中国传统建筑的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藏传佛教殿堂 重檐歇山顶 暗廊转经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主教在河湟地域空间传播历史探究
14
作者 戴燕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天主教 河湟文化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与共享:多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生命历程——基于青海省河湟刺绣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淑琴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传统手工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通过“造”的行为赋予物以意义,而物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情状,人与物构成了交互主体性关系。以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理论关照河湟刺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在日常生活、非遗语境和市场领域中... 传统手工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通过“造”的行为赋予物以意义,而物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情状,人与物构成了交互主体性关系。以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理论关照河湟刺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在日常生活、非遗语境和市场领域中分别经历了针线活儿——传统技艺——文化商品的社会生命流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特定的社会情景而具有多种生命形态的河湟刺绣串联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群,成为一个意义丰富且多民族共享的物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多民族 物的社会生命 河湟刺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北宋经略河湟区域的蕃族“汉法”经济法规
16
作者 杨文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2,共6页
北宋前期处理河湟民族区域蕃族民户犯罪的基本原则是"和断罚纳",即因俗不强制采取统一刑律判决或服刑,而是以钱物代赎。北宋后期随着对河湟区域的开拓经营,河湟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蕃汉之间的交往日渐深入,以往"和断... 北宋前期处理河湟民族区域蕃族民户犯罪的基本原则是"和断罚纳",即因俗不强制采取统一刑律判决或服刑,而是以钱物代赎。北宋后期随着对河湟区域的开拓经营,河湟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蕃汉之间的交往日渐深入,以往"和断"法律政策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巩固对河湟民族区域的统治,北宋对其经济法律的政策随之发生了变化,北宋统治者出于维护河湟区域统治目的的需要,其法规从蕃法向"汉法"转变,体现出河湟开边之后的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汉法"经济法规直接作用到保护蕃族人户的基本经济利益,土地买卖的开放就是河湟"汉法"经济法规走向进步的突出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河湟区域 蕃族“汉法”经济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垦殖与环境变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新海 刘永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78,共6页
清代是河湟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土地垦殖的速度加快,到乾隆年间位于河川谷地的农田均已开垦出来,但随着人口增加,土地的开垦逐渐伸延及山坡地。坡地、山地的增加,对山体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加剧,造成部分农田的荒废及环境面貌的改变。
关键词 清代 河湟地区 土地垦殖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湟地区民族交融历史进程及其内在因素探微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静 李健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7-151,共5页
河湟地区民族交融历程中,既有各民族间浅表层面的文化交流,也有改变民族身份认同的深层交融,还有近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融合;移民活动是河湟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动机",国家权力的不同干预机制影响着河湟地区民族融合的具体进程... 河湟地区民族交融历程中,既有各民族间浅表层面的文化交流,也有改变民族身份认同的深层交融,还有近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融合;移民活动是河湟地区民族融合的"发动机",国家权力的不同干预机制影响着河湟地区民族融合的具体进程,内生秩序也是影响民族交融的重要内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族交融 移民 国家权力 内生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分析的河湟地区传统庄廓绿色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雪菲 雷振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的应对气候环境的绿色经验。利用软件工具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气候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对传统庄廓的绿色经验进行验证。并从气候要素和建筑层次两方面对其绿色策略进行拆解,通过列表法建立气候特征与具... 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的应对气候环境的绿色经验。利用软件工具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气候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对传统庄廓的绿色经验进行验证。并从气候要素和建筑层次两方面对其绿色策略进行拆解,通过列表法建立气候特征与具体技术之间的联系,利用模式图对其绿色原理进行解析,总结传统庄廓有着"厚重墙体保温蓄热,院落内部得热,檐廊调节光热环境,高院墙防风"的绿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分析 传统建筑 绿色策略 河湟地区 庄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湟汉族转房婚存留的背景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丽珍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河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汉族 转房婚 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