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2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multi regional counter flow combustion of lycopodium dust cloud with considering radiative heat loss
1
作者 Bidabadi Mehdi Ebrahimi Farzaneh Bordbar Vahi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2638-2648,共11页
In this work, an analy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combustion process of organic dust with considering radiative heat loss effect in counterflow configuration. A thermal model has been generated to estimat... In this work, an analy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combustion process of organic dust with considering radiative heat loss effect in counterflow configuration. A thermal model has been generated to estimate the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in various dust concentrations. The structure of premixed flame in a symmetric configuration, containing uniformly distributed volatile fuel particles, with nonunity Lewis number is examined with strain rate issue. The flame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six zones: first heating, drying, second heating, volatile evaporation, reaction and post-flame zones. At first,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lycopodium combustion dust particles are written for each zone. Finally,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matching conditions are applied for each zone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on lycopodium flame propagation dust partic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check the effect of parameters on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TIVE heat COUNTERFLOW LYCOPODIUM ANALY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热力学排气系统的蒸气冷却屏对液氢储罐自增压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李科 朱顺 +1 位作者 文键 王斯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53-2965,共13页
为进一步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首先,将氢气在热力学排气系统(TVS)释放冷量后,再将其引入真空多层绝热结构中的蒸气冷却屏(VCS),吸收从外部进入绝热结构的热量,从而形成冷遮挡;其次,利用MATLAB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 为进一步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首先,将氢气在热力学排气系统(TVS)释放冷量后,再将其引入真空多层绝热结构中的蒸气冷却屏(VCS),吸收从外部进入绝热结构的热量,从而形成冷遮挡;其次,利用MATLAB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自增压模型,包括了耦合热力学排气系统冷量源项的流体域传热传质模型和耦合蒸气冷却屏冷量源项的多层绝热结构导热模型;再次,研究了抽液氢或抽气氢时热力学排气系统、蒸气冷却屏、热力学排气系统串联蒸气冷却屏(VCST)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休眠期由所定义的量纲一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表征;最后,讨论了储存过程中漏热热流密度以及TVS、VCS和VCST的吸热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抽液氢时,采用VCS或VCST时,使η_(d)最大化的蒸气冷却屏量纲一位置ld(表征了蒸气冷却屏在多层绝热结构中的位置)分别为0.400和0.489,对应的最大η_(d)分别为0.2237和0.3087;在蒸气冷却屏的基础上引入热力学排气系统,使η_(d)增大了38.00%。但抽气氢时,采用VCST相比于采用VCS时的η_(d)增加幅度非常小,额外添加TVS几乎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排气系统 蒸气冷却屏 自增压 休眠期 传热传质模型 导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SOL的射频与热风联合干燥条件下枣片质热传递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
作者 王强 曹帅涛 +4 位作者 杨陈妍 臧永镇 姚雪东 董万城 黄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了揭示射频热处理对热风干燥效果的影响机理和枣片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的动态变化。先通过对单一热风干燥(HA)及施加射频热处理的热风干燥(HA+RF)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和建立了质热传递数学模型,确立了质热传递模型求解所... 为了揭示射频热处理对热风干燥效果的影响机理和枣片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的动态变化。先通过对单一热风干燥(HA)及施加射频热处理的热风干燥(HA+RF)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和建立了质热传递数学模型,确立了质热传递模型求解所需参数的数学表征;然后利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HA和HA+RF条件下枣片的质热传递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与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中心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差6.90℃,最小为0.01℃;表面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差1.77℃,最小相差0.30℃;HA和HA+RF枣片含水率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6、0.991,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枣片干燥均匀性的研究及射频施加机制优选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片 质热传递 耦合模型 射频热处理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风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4
作者 张晓艳 谢苗 +6 位作者 胡齐帅 冯鑫鑫 王玉涛 赵昕 梁燕莉 陈林洋 杨子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5-1115,共11页
目的以气候法叠加流感病毒滴鼻,筛选建立甲型H1N1流感风热证小鼠模型。方法将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Control)组,风热(FR)组(FR-3Day组、FR-5Day组),模型(Model)组(1LD-3Day组、2LD-3Day组、3LD-3Day组、1LD-5Day组、2LD-5Day... 目的以气候法叠加流感病毒滴鼻,筛选建立甲型H1N1流感风热证小鼠模型。方法将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Control)组,风热(FR)组(FR-3Day组、FR-5Day组),模型(Model)组(1LD-3Day组、2LD-3Day组、3LD-3Day组、1LD-5Day组、2LD-5Day组、3LD-5Day组),每组8只。Control组正常环境饲养,FR组和Model组风热条件(温度37℃,湿度50%,有微风,正常室内光照,8 h/d)干预7 d后,第8天进行PR8流感病毒滴鼻感染,Control组、FR组小鼠使用等量生理盐水滴鼻。攻毒后各组均在正常环境下饲养,并分别在第3、5天取材。观察记录小鼠外观及行为状态以及大便、体温,检测各组小鼠肺指数、血常规、肺部组织病理、血清IL-6水平及病毒滴度。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R组小鼠风热干预7 d后,外观、大便、体温、血常规及肺组织病理均无明显异常;Model组与各组相比,随着攻毒量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小鼠外观、肺指数、RBC、HGB、HCT、病理结果、体温各指标进行性加重;同一攻毒量时,NEUTP、LYMPHP、病毒滴度、血清中IL-6严重程度在攻毒后第3天达到顶峰,攻毒后第5天略有减轻。结论风热气候干预7 d后予PR8滴鼻攻毒制备流感风热证小鼠模型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风热证 动物模型 病证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匙孔传热与能量衰减的半物理半智能热源模型
5
作者 胡广旭 高靖 +2 位作者 刘洋 丁人杰 巩庆涛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7,共9页
激光焊热源模型目前主要以随几何区域分布能量密度的形式加载,其模型准确性与能量分布的几何区域尺寸密切联系,但缺少与激光工艺参数和物理机制的映射关系,难用于构建激光工艺装备的数字孪生技术.针对该问题,文中探索一种基于激光焊匙... 激光焊热源模型目前主要以随几何区域分布能量密度的形式加载,其模型准确性与能量分布的几何区域尺寸密切联系,但缺少与激光工艺参数和物理机制的映射关系,难用于构建激光工艺装备的数字孪生技术.针对该问题,文中探索一种基于激光焊匙孔传热与能量衰减的半物理半智能热源模型,首先,依据激光焊匙孔形成的传热物理机制,通过算法确定激光能量分布的非线性几何区域;然后,面向随激光沿材料深度方向的吸收率衰减现象,定义基于知识的非线性衰减曲线参量,用于表达激光能量的衰减部分规律,通过上述两者组合,实现半物理半智能热源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通过316L不锈钢激光焊的试验与模拟,验证了热源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探究了热源模型参数与激光功率、离焦量、焊接速度的映射关系,为激光焊接工艺数字孪生实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焊接 热源模型 匙孔传热 能量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网FDI攻击的非侵入式检测方法
6
作者 刘鑫蕊 张修宇 +2 位作者 吴泽群 王睿 孙秋野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5-1274,共10页
针对热网易受网络攻击影响且惯性大的问题,为提高热网攻击检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能够放大攻击带来的状态量偏差的非侵入式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居住人热行为归纳为黑盒模型,将房屋和散热器归纳为白盒模型,通过... 针对热网易受网络攻击影响且惯性大的问题,为提高热网攻击检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能够放大攻击带来的状态量偏差的非侵入式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居住人热行为归纳为黑盒模型,将房屋和散热器归纳为白盒模型,通过白盒与黑盒组成的灰盒模型来计算室内热平衡状态,其次以室内温度为输入/散失热量计算的中间量,放大攻击带来的系统状态量偏差,最后通过多重匹配状态预测方法进行攻击检测.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采用巴厘岛热网模型进行仿真实验,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放大攻击带来的状态量偏差,检测速度和检测率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网络攻击 非侵入式检测 灰盒模型 热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BIPV/T墙体热湿传递特性研究
7
作者 于水 徐一嘉 +2 位作者 孙圣坤 崔恩宁 刘阳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1-509,共9页
由于建筑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BIPV/T)墙体在结构上与普通墙体差别较大,会导致其保温隔湿性能发生改变,该研究以严寒地区沈阳为例,建立热湿耦合的BIPV/T墙体二维数值模型,研究冬季工况下BIPV/T墙体内部热湿传递情况,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 由于建筑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BIPV/T)墙体在结构上与普通墙体差别较大,会导致其保温隔湿性能发生改变,该研究以严寒地区沈阳为例,建立热湿耦合的BIPV/T墙体二维数值模型,研究冬季工况下BIPV/T墙体内部热湿传递情况,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将BIPV/T墙体与普通外保温墙体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IPV/T墙体的时间滞后因子τ=4~5 h和衰减因子f=0.064,相对于普通墙体的τ=2~4 h和f=0.151,BIPV/T墙体热工性能较好,可显著提升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BIPV/T墙体的内部含水量比普通墙体降低6%,并能加速墙体内含水量下降,使BIPV/T墙体内含水量维持在较低状态;BIPV/T墙体产生冻融损伤的概率比普通墙体降低61.56%,提升了建筑围护结构的耐久性;且BIPV/T墙体的空气通道可起到为光伏组件降温作用,其光电转化效率始终维持在1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系统 数值模型 热传递 湿传递 冻融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融雪系统电加热元件传热模型构建及分析
8
作者 贺清 李宗霖 +1 位作者 黄勇 李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1-851,共11页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模型分为无积雪的一般情况和有积雪的极端情况,按照现场环境数据和参数进行模型仿真,将一般情况的仿真结果与现场实验收集的轨温数据进行对比,并模拟极端情况下原电加热元件的融雪效果,对温度分布,轨温变化和积雪融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道岔尖轨轨腰加热方式进行建模,融雪模型与现场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温度差在±2℃内,相对误差保持在7%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系统首次加热需要40 min左右将钢轨加热至目标温度,电加热元件冷却后再次加热至目标温度需要25 min左右。极端情况下,使用与一般情况首次加热的相同条件,此时轨温上升较为缓慢,与目标温度相差10℃左右,积雪相变程度在0.3以下,不能达到融雪的目的。极端情况下增加无积雪的对照组进行轨温模拟,积雪是影响轨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现场条件对道岔尖轨完成了传热模型构建,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实验证明了现有系统应对极端情况融雪效果不理想,为后续加热元件材料改进、安装方式优化、系统功率分时多路配置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融雪系统 电加热 模拟仿真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油罐车火灾下的大跨径悬索桥结构热力响应
9
作者 杨明 郭晓月 +4 位作者 刘志 黄侨 宋恒宇 畅卫杰 林阳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5,共12页
国内某跨海悬索桥作为连接当地岛屿的交通要道,桥面上易燃物质LNG(液化天然气)的大量运输给该桥运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该桥主桥跨中处如果发生两辆LNG油罐车追尾燃烧的小概率火灾事故,基于国内已有的油池燃烧实验,结合使... 国内某跨海悬索桥作为连接当地岛屿的交通要道,桥面上易燃物质LNG(液化天然气)的大量运输给该桥运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该桥主桥跨中处如果发生两辆LNG油罐车追尾燃烧的小概率火灾事故,基于国内已有的油池燃烧实验,结合使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桥面油罐车火灾模拟与火灾下的全桥力学分析,以预测LNG油罐车火灾对桥梁结构产生的影响,为防范与应对桥面发生油罐车火灾的突发事件提供参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桥上发生LNG油罐车火灾时,局部主缆和部分吊索直接受火作用,受火主缆失去部分结构性能,受火吊索遭到破坏而失效;高温区域的桥面铺装也遭高温破坏,铺装下层的主梁钢结构所受温度影响相对较小;火灾下桥梁挠度增加0.234 m,桥梁东西两幅受力不再均衡。通过对火灾中高温区域关键构件的防火研究,ABAQUS的传热分析显示,外包双层5 mm厚的隔热气凝胶保护层设计在火灾中可有效保护桥梁主要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火灾 悬索桥杆系模型 LNG油罐车火灾模型 传热分析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椭球形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换热特性
10
作者 李治淼 陆鸿飞 +2 位作者 韩嘉发 方方 李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828-9839,共12页
为探究内置椭球形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的流体动力学及热传递特性,以增强其综合热交换效能,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光滑管与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形插件的流体流动及热交换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此分析,验证了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 为探究内置椭球形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的流体动力学及热传递特性,以增强其综合热交换效能,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光滑管与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形插件的流体流动及热交换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此分析,验证了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形插件在热交换方面的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长短轴比、倾角、节距三种插件结构参数对环形内肋凸胞管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环形内肋凸胞管中引入插件后,由于插件与凸胞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热交换效率。与未引入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相比,其性能评价系数(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on,PEC)最大增幅可达13.62%。在保持倾角和节距不变的条件下,长短轴比为9∶5时,PEC值可达到最大值1.34。在固定节距和长短轴比的情况下,当倾角为30°时,管内综合热传递性能最优。而在保持倾角和长短轴比不变的条件下,节距为20 mm时,PEC相较于环形内肋凸胞管的最大增幅可达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管 环形内肋凸胞管 椭球形插件 强化换热 数值模拟 综合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电热地板采暖的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11
作者 张佳薇 唐佳程 +5 位作者 苏田 冷欣 林舒扬 余佩龙 姜天 李明宝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8期44-50,共7页
针对林业工程机械在复杂作业环境中面临的耐久性不足、智能化水平低及生态兼容性差等痛点,创新性提出石墨烯与林业机械的跨学科融合技术路径。针对石墨烯电热地板温度控制系统存在大惯性、大滞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 针对林业工程机械在复杂作业环境中面临的耐久性不足、智能化水平低及生态兼容性差等痛点,创新性提出石墨烯与林业机械的跨学科融合技术路径。针对石墨烯电热地板温度控制系统存在大惯性、大滞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温度预测模型。设计了数据采集装置,对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室外风速和室内温度进行采集,建立环境因子数据集,使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训练、测试后建立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温度预测模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ANFIS温度预测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通过与单纯的时间序列数据预测模型RNN预测模型相比,提出的ANFIS预测模型预测平均误差约为2.93%,在收敛效率和预测精度方面均优于对比模型。通过工作日和周末数据多次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适应性,为林业装备智能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电热地板 环境因子 预测模型 ANF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解槽能量流优化的电解铝负荷网荷互动可调容量评估
12
作者 廖思阳 卞士琪 +2 位作者 徐箭 柯德平 孙元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10-2120,I0006,共12页
电解铝负荷是典型的热蓄能高耗能工业负荷,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充分挖掘其调节潜力,量化电解铝负荷的可调容量使其灵活参与电网互动,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弃风弃光等问题。首先,从生产工艺角度详细分析电解槽的能量平衡机制和附加... 电解铝负荷是典型的热蓄能高耗能工业负荷,具备良好的调节能力,充分挖掘其调节潜力,量化电解铝负荷的可调容量使其灵活参与电网互动,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消纳、弃风弃光等问题。首先,从生产工艺角度详细分析电解槽的能量平衡机制和附加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建立电解槽的热输出控制模型。其次,基于电解槽的电热能量转换原理,由负荷的生产特性和调控约束得到负荷功率的调节边界,建立考虑电解槽能量流优化的可调容量评估模型。最后,通过模拟算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加入附加换热器的工艺优化,使得铝厂在电解槽热平衡的能量输入和能量耗散方面均具有更强的可控性,电解铝负荷的功率调节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且功率调节的可持续时长也明显增加,显著增强了大容量电解铝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网荷互动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铝负荷 能量平衡 换热器 热输出控制模型 可调容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气电热链空间碳转移评估
13
作者 闵永智 陶金豆 +3 位作者 王果 陶海洋 苏鹏飞 何清素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流多节点的碳转移评估模型,测算多流输送的二级空间传递导致的各能流碳排放和碳转移,并对碳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2017年中国省际天然气、电力和热力能流下的碳转移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转移评估模型 气电热 碳排放 碳转移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LSTM的换热器污垢因子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晗筱 王瑞琪 张亚婷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1679,共9页
对换热器的结垢状态进行精准预测,可以及时了解结垢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清洁,对提高换热器使用经济性和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模型集成对换热器污垢因子进行预测,采用大量换热器... 对换热器的结垢状态进行精准预测,可以及时了解结垢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清洁,对提高换热器使用经济性和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模型集成对换热器污垢因子进行预测,采用大量换热器历史数据对所建立的CNN-LSTM模型进行训练,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与单一的CNN和LSTM模型及文献中的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MLPNN)相比,所建立的CNN-LSTM模型具有准确性更高、稳定性更强的特点。在所展示的案例中,决定系数(R^(2))为0.98167,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3.199×10^(-3),不仅为解决换热器结垢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换热器安全运行与维护策略提供了更科学、精准的依据,有助于提升整个换热工段的经济性和生产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模型 预测 神经网络 集成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对液氢储罐自增压的影响
15
作者 李科 朱顺 文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81,共12页
为了有效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瞬态传热传质模型,并研究了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的影响。引入蒸气消耗因子η_(c)、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等无量纲参数分别量化蒸气消耗量和储罐休眠期;定义单... 为了有效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瞬态传热传质模型,并研究了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的影响。引入蒸气消耗因子η_(c)、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等无量纲参数分别量化蒸气消耗量和储罐休眠期;定义单位因子η为η_(d)与η_(c)之比,表征蒸气冷却屏屏蔽漏热的能力。对比分析了有无仲正催化转化时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质量流量和开启时刻等参数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结果表明:η_(d)和η均随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η_(c)为0.012 8且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是0.167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相比未加入时的两个指标的增幅最大,为22.77%;随着蒸气冷却屏质量流量的减小,两个指标均先增大后减小;当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和蒸气冷却屏质量流量均较小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后两个指标的增幅较大;两个指标随着蒸气冷却屏开启时刻的推迟而先增大后减小;在η_(c)和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分别为0.025 6和0.233的条件下,蒸气冷却屏开启时刻设置为第40.51 d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后η的增幅最大为2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储罐 真空多层绝热 蒸气冷却屏 氢仲正催化转化 瞬态传热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有限空心圆柱面源模型及解析解
16
作者 施志钢 张璐瑶 +3 位作者 李志刚 刘婉清 刘德民 蔡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3,共8页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开始运行时间较短时,FHCS的温升大于FCS,FLS的温升极小;当运行时间较长时,3个模型的温差减小。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钻孔和周围土壤的传热特性,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径向距离、钻孔半径和轴向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有限长空心圆柱面热源模型能揭示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温度分布 解析模型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修正模型研究
17
作者 郑海生 申道明 闫金友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9,共7页
为了研究45Cr14Ni14W2Mo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行为及其数学模型,进行了晶粒生长试验。定性分析了微观组织形貌,确定温度在1100~1200K内,耐热不锈钢晶粒呈现为等轴晶;而温度在1300~1400 K内,则表现为混晶形态。同时,还定量分析了平均晶粒尺... 为了研究45Cr14Ni14W2Mo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行为及其数学模型,进行了晶粒生长试验。定性分析了微观组织形貌,确定温度在1100~1200K内,耐热不锈钢晶粒呈现为等轴晶;而温度在1300~1400 K内,则表现为混晶形态。同时,还定量分析了平均晶粒尺寸,并深入探讨了保温时间和温度对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行为的具体影响。针对耐热不锈钢晶粒的生长规律,基于传统的Sellar和Beck模型,提出并计算了一个修正的晶粒生长数学模型,用以表征和预测耐热不锈钢晶粒的生长行为。结果显示,该修正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在预测精度上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不锈钢 晶粒生长 修正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及其在冻胀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田飞 刘济华 +1 位作者 岳祖润 张翊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3,I0018,共13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子模型间耦合方法,基于Python语言编制程序。首先,选择压缩机和制冷剂类型,拟定供热温度和集热温度;然后,依次调用4个子程序,以部件目标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收敛判据,以制冷剂状态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终止判据。循环计算收敛时对应的部件结构参数即为优化结果。文中选择准池铁路某冻害路基设计供热方案,验证程序可靠性。结果表明,热泵性能达到预设水平,保证了路基供热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路基 地源热泵 计算模型 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 供热性能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条件预测的温室土壤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构建
19
作者 张观山 丁小明 +5 位作者 陈月锋 董维 何芬 尹义蕾 李天华 齐飞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4-643,共10页
土壤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及温室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预测温室土壤温度,采用计算传热学理论构建了温室土壤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为解决土壤传热模型边界条件难以获取的问题,采用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构建了边界条件预测... 土壤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及温室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预测温室土壤温度,采用计算传热学理论构建了温室土壤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为解决土壤传热模型边界条件难以获取的问题,采用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构建了边界条件预测模型,实现了对边界条件数据的准确预测。在传感器测量获取边界条件情况下开展温室土壤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精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计算值和测量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者平均绝对误差(MAE)最大值为1.29℃,最大绝对误差(MaxAE)最大值为2.16℃。对边界条件预测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边界条件计算值与测量值决定系数R^(2)为0.99,MAE最大值为0.18℃,MaxAE最大值为2.63℃,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边界条件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边界条件。将边界条件预测与测量数据分别引入温室土壤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将两种情况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预测边界和测量边界情况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计算结果较为一致,两种情况土壤温度计算值与测量值决定系数R^(2)相差最大为0.03,MAE相差最大为0.14℃,MaxAE相差最大为0.92℃。在预测边界情况下,所构建的温室土壤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能够准确地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土壤温度 边界条件 LSTM 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热路模型的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计算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晓华 吕志瑞 +2 位作者 孙云生 黄彬 王永强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4,共7页
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是影响变压器运行寿命和负载能力的重要因素,与变压器负荷、顶层油温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变压器运行在高温、过负荷时,由于热点温度过高而容易发生变压器故障,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能精确计算变压器绕... 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是影响变压器运行寿命和负载能力的重要因素,与变压器负荷、顶层油温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变压器运行在高温、过负荷时,由于热点温度过高而容易发生变压器故障,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能精确计算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基于传热学和热电类比理论知识构造了变压器动态热路模型,建立微分方程。考虑到散热片散热系数从里到外不一致的影响,得到变压器有效散热面积,修正了热路模型。并以天威合肥变压器厂的一台180 MVA-220 kV变压器为例,建立该变压器的热路模型计算出绕组的热点温度;同时,建立三维变压器实际模型,基于Fluent仿真软件得到其内部的温度场分布。我们对这台主变进行了变压器绕组温升试验,得到了绕组的热点温度数据,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热路模型及IEEE导则推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热路模型相对IEEE导则推荐模型计算精确度更高,证明了文中方法能更准确地计算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的热点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浸式变压器 顶层油温 热点温度 热模型 散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