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水四定”研究Ⅲ:实施路径及保障体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左其亭 贺豪 +1 位作者 臧超 纪义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9-506,共8页
“四水四定”是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协调人水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在深入理解“四水四定”概念、内涵、基本原理以及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四水四定”实施应遵循5项基本原则,包括刚性约束与缓冲调节原则、多要素协... “四水四定”是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协调人水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在深入理解“四水四定”概念、内涵、基本原理以及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四水四定”实施应遵循5项基本原则,包括刚性约束与缓冲调节原则、多要素协同与系统治理原则、软硬实力协同并进原则、生态保护与节水优先原则、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原则;提出多方案对比分析和调控模型两类方法来选择确定“四水四定”实施方案;从绿色转型、和谐发展、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与政策完善5个方面,给出“四水四定”的具体实施路径;构建“四水四定”实施的保障体系,包括理论方法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管理机制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工程建设体系和文化教育体系。研究成果可为“四水四定”的贯彻落实提供指导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实施路径 保障体系 人水关系学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水四定”研究Ⅰ:概念内涵及理论依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左其亭 李佳敏 +1 位作者 马军霞 张志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1-488,共8页
“四水四定”作为一种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原则,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核心理念,强调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系统梳理“四水四定”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分析其实施意义。在基于对“四水四定”多维理解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 “四水四定”作为一种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原则,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核心理念,强调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系统梳理“四水四定”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分析其实施意义。在基于对“四水四定”多维理解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四水四定”的概念,从收支平衡、和谐平衡、供需平衡、共生平衡4方面解读其内涵;探讨“四水四定”的科学道理,阐述“四水四定”的5个基本原理,总结“四水四定”的主要理论和理论依据。对“四水四定”概念解读及理论基础的分析,有助于拓展“四水四定”研究思路,为后续“四水四定”应用与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水资源刚性约束 水资源动态调配 人水关系学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中和之情的碰撞——《诗品》评陆机“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探析
3
作者 刘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锺嵘《诗品》评价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历来受到学界争议。在六朝语境中,“绮错”及其类似的文论话语为褒义词。它与陆机《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一段存在互文性,呈现出“尚规矩”与“不贵绮错”的轻重... 锺嵘《诗品》评价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历来受到学界争议。在六朝语境中,“绮错”及其类似的文论话语为褒义词。它与陆机《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一段存在互文性,呈现出“尚规矩”与“不贵绮错”的轻重殊别关系。陆机崇尚自然物感、后天才学之间的中和之情。立足于五言诗抒情言志、自然英旨的立场,锺嵘更多肯定陆诗切近其五言诗审美理想的一面,而稍贬抑陆诗注重规矩、学问的另一面。锺嵘强调陆诗规矩之绮错,不同于唐代元兢所言物色之绮错。唐初的诗风转变也反映出深绮与浅绮之间的话语张力。回溯话语来源与接受语境,《诗品》对陆机诗歌的评价获得了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绮错 陆机 中和 《诗品》 情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工会耦合关系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路文玲 胡恩华 单红梅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一线员工的服务创新水平已成为满足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服务企业中的一线员工主要依赖既定的服务规则提供服务,缺乏主动创新的动机。基于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企... 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与个性化,一线员工的服务创新水平已成为满足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服务企业中的一线员工主要依赖既定的服务规则提供服务,缺乏主动创新的动机。基于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了企业—工会耦合关系(enterprise-union coupling relationships,EUCR)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跨层次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63家服务企业管理者及其491名一线员工的两阶段配对数据进行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UCR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这一作用能够超越企业管理实践的单一影响;EUCR通过表征认知动机的和谐创新激情和表征社会动机的客户观点采择对一线员工服务创新产生影响;和谐创新激情能够强化一线员工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加工深度,从而正向调节客户观点采择在EUCR与服务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客户观点采择能够为具有和谐创新激情的一线员工扩展信息搜索范围,从而正向调节和谐创新激情在EUCR与服务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一线员工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为企业促进一线员工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工会耦合关系 服务创新 和谐创新激情 客户观点采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智一”与人机共生进化
5
作者 向安玲 沈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历经四次工业革命洪流,人机共生从物理依附转向精神依赖,从现实共在走向虚实共融。增益作为人机共生进化的内核动力,演化出共栖、寄生、互利、反利四种共生关系。主从更替则成为人机共生进化之潜在奇点,从“拟人”“同人”到“超人”“... 历经四次工业革命洪流,人机共生从物理依附转向精神依赖,从现实共在走向虚实共融。增益作为人机共生进化的内核动力,演化出共栖、寄生、互利、反利四种共生关系。主从更替则成为人机共生进化之潜在奇点,从“拟人”“同人”到“超人”“异人”,人的主导性逐渐弱化,人本中心将被生态中心取代,“天人智一”将成为人机共生进化的一种可能路径。面向人机共生未来,“结果”的过程化、“反常”的常态化、“异感”的通感化、“平权”的权威化,引发了新的技术反思。而不论人机如何共生、智能如何演进、机器是否觉醒,人始终是共生关系中的“第一性”。保持人性和人类具身文明的主体性,对抗“机器进化”对“人的进化”的遮蔽、控制和混淆,才能实现“利天”“利人”“利智”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生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关系 人机共生 通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伦理 天人智一 主体性 具身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疏离感的跨层检验
6
作者 陶建宏 王国迎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在社会转型期,员工工作疏离感给企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而完美主义型领导风格将如何影响员工工作疏离感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团队氛围理论,构建了一个引入组织和谐与上下级关系的跨层次影响模型,并以667名企... 在社会转型期,员工工作疏离感给企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而完美主义型领导风格将如何影响员工工作疏离感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团队氛围理论,构建了一个引入组织和谐与上下级关系的跨层次影响模型,并以667名企业员工为样本进行跨层次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完美主义型领导对组织和谐和上下级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而显著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疏离感;(2)组织和谐与上下级关系分别在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对完美主义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发挥跨层次中介作用;(3)组织和谐跨层次调节上下级关系与员工工作疏离感之间的负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疏离感 完美主义型领导 上下级关系 组织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伦理的概念及研究框架与构建路径 被引量:6
7
作者 左其亭 王子尧 刘佳政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53,共8页
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蕴含基本的伦理形态和独特的伦理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探索河流伦理的概念、研究框架及其构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从伦理角度出发,定义了河流伦理的... 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蕴含基本的伦理形态和独特的伦理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探索河流伦理的概念、研究框架及其构建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从伦理角度出发,定义了河流伦理的概念,认为河流伦理是一种赋予河流生命、道德、权利、价值的意识形态;深度解读河流伦理的内涵,阐述构建河流伦理的意义;从研究目标、内涵解读、构建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构建路径5个方面,构建了河流伦理研究框架,其主要研究内容涵盖河流伦理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问题评估、构建路径、支撑体系5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河流伦理的支撑体系(包括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工程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出发,总结提出河流伦理的10条构建路径。研究成果可为河流伦理系统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伦理 伦理 人水和谐 人水关系 河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海猛 卢佳祎 +4 位作者 王成新 丁宇辰 杨志伟 李智勇 乔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99-6512,共14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还缺乏精细栅格尺度研究。使用人类足迹(HF)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作为人地系统的代理变量,基于Sen+MK趋势检验识别了2000—2020年1km×1km栅格尺度下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四象限图解法量化了两者协调与冲突关系,基于多种回归模型解析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EQI和HF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区域前者占比64.2%,后者占比49.2%。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整体呈现协调演化态势,人地协调演化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太行山西麓和宁夏沿黄等地区;人地冲突区域仅占7.7%,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和上游生态脆弱区。在控制了气温、降水、日照、海拔等自然因子后,HF对EQI仍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看HF每增加1%,EQI将下降0.067%。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中下游EQI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20年间整个流域的HF对EQI的负向影响呈现缓慢增加态势。为栅格尺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足迹 生态系统质量 冲突与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教师职业角色的脱域区隔与空间重构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振中 曾俊豪 张成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1-48,共8页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涵盖空间性和教育性,对应教师职业角色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体现及自我与他者的期望,需要从乡村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出发来审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才能对其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因而具有了...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涵盖空间性和教育性,对应教师职业角色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体现及自我与他者的期望,需要从乡村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出发来审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才能对其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乡村教师职业角色因而具有了乡土生成的特性、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人己联通对自身价值澄明的秉性。当前,城乡社会发展的二元化分、社会局内外主体的利益博弈、多元价值的冲突等使得乡村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认同陷入现代性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职业角色人本空心化、职业角色边界泛化、职业价值迷失。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从合乎乡土规律的人地互动出发,在递进实现人地厘合、人际协和、人己澄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乡村教师职业角色的重新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职业角色 人地互动 人地厘合 人际协和 人己澄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水和谐视角下的城市宜居环境营造
10
作者 曹段冉 杨肖丽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1,共5页
城市与自然紧密相连,与河流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河流一直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城市从依河而建到目前突破大江大河而拥江河发展。城水关系也因江河在城市不同时期发挥作用的不同发生巨大变化,总体上经历了城水共生... 城市与自然紧密相连,与河流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河流一直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城市从依河而建到目前突破大江大河而拥江河发展。城水关系也因江河在城市不同时期发挥作用的不同发生巨大变化,总体上经历了城水共生、城水疏离、城水融合3个阶段,走向和谐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2.0阶段,我们应针对前期我国城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利用河流水系重塑城市空间,让河流水系承载城市文化,让河流水系成为市民交往的重要场所,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水关系 生态和谐 宜居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爱工具而非完美伴侣——对于性爱机器人的再思考
11
作者 徐汉辉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9-1432,共4页
在《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的第十一章“性爱机器人”中,通过对三位学者文章的评述,该书作者范瑞平基于儒家视角提出了对于性爱机器人的看法,即性爱机器人无法成为也不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完美伴侣。这一观点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挑战一... 在《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的第十一章“性爱机器人”中,通过对三位学者文章的评述,该书作者范瑞平基于儒家视角提出了对于性爱机器人的看法,即性爱机器人无法成为也不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完美伴侣。这一观点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挑战一:未来拥有逼真的人类外貌的机器人,或许能够进化到既能满足用户的性需求,又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还能做家务的阶段。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机器人难道还算不上完美吗?挑战二:既然儒家反对将性爱机器人视为完美伴侣,那么儒家大概不会支持用户因沉溺于性爱机器人所带来的体验而不愿与真实人类建立伴侣关系。然而,问题在于该如何避免沉溺式地使用性爱机器人?挑战三:仅被当作工具的性爱机器人被用于人类伴侣间的日常使用,是否能够被儒家所接受?尝试基于儒家视角对以上挑战进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性爱机器人 儒家思想 伴侣关系 家庭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 被引量:37
12
作者 刘静 苗鸿 +4 位作者 郑华 欧阳志云 王效科 李晓光 江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9-271,共13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广泛出现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研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为例,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 针对目前国内外广泛出现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研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为例,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狩猎、农业活动和传统保护等10个方面,向卧龙保护区内的农户、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和游客等4类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包括发展协调型、社区不利型、保护区不利型和冲突竞争型)及其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4类人群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的界定有显著差异(P<0.05),但皆以发展协调型为主导模式。卧龙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限制资源的利用等;当地社区对卧龙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协助保护野生动植物、参加联防工作、放牧破坏生物生境等。影响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旅游和社区活动。建议建立专职的社区共管部门,聘请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并设立野生动物破坏补偿委员会。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评价便于管理人员整体把握各项社区管理措施的管理成效,从关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着手,提高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社区 卧龙 关系模式 发展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和谐个性关系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欣 王斌 +1 位作者 马红宇 于立贤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1,共3页
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和谐个性关系是贯彻和谐理念、创造和谐运动队和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和保证。为探讨影响教练员-运动员和教练员-运动队之间关系的因素,采用尤.尔.哈宁及阿.伏.斯塔姆布洛夫研制的"教练员-运动员TC-1标度表"... 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和谐个性关系是贯彻和谐理念、创造和谐运动队和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和保证。为探讨影响教练员-运动员和教练员-运动队之间关系的因素,采用尤.尔.哈宁及阿.伏.斯塔姆布洛夫研制的"教练员-运动员TC-1标度表"对5支马术运动队的6名教练员和31名运动员之间的个性关系进行了评定分析和跟踪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和谐的个性关系可以直接在运动队参加重大比赛的结束阶段形成,实际关系与所期望关系的符合程度以及这些关系促进训练和比赛活动的奏效程度,是评定教练员与运动员和谐个性关系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练员 运动员 和谐 个性关系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定位 被引量:30
14
作者 董保华 李干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6,共10页
和谐作为对良好法律秩序的价值追求,贯穿我国近二十年的劳动法制历程,然而,对实现和谐的路径与方法存在着不同侧重。以静态和谐为目标,我国劳动立法曾对原有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进行改造,但实际效果与和谐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关于构... 和谐作为对良好法律秩序的价值追求,贯穿我国近二十年的劳动法制历程,然而,对实现和谐的路径与方法存在着不同侧重。以静态和谐为目标,我国劳动立法曾对原有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进行改造,但实际效果与和谐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针对当下劳动关系存在的典型问题,在尊重既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以动态和谐与正和博弈为目标,统一维权与维稳的逻辑关系,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劳动关系 静态和谐 动态和谐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被引量:59
15
作者 邵晓枫 廖其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应是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在教师良好修养和社会正确引导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两种因素和两个过程... 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应是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在教师良好修养和社会正确引导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的关系,从而使教与学两种因素和两个过程和谐结合,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师生关系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互动关系探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肖红缨 王炎坤 陈凌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政府投资主建、择优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但依托单位是实施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实验室与依托单位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 和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殷红 汪庆春 李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8-140,共3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是责无旁贷,但由于高校扩招、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趋紧,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是责无旁贷,但由于高校扩招、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趋紧,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了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而分析了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高校 师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休闲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忠丽 李永文 郭影影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6,共4页
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自我和谐。休闲和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休闲产业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服务,并找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休闲产业的着力点。
关键词 休闲产业 和谐社会 人地关系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患纠纷的多重性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国朝 金萍 +3 位作者 陆庆艳 姜贵婵 陈勇 石志凤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2-664,共3页
分析了目前医患纠纷产生的成因、特点、危害、制约因素等,提出了医患纠纷的防范对策及建议:由国家为主导从制度层面上进行防范,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法规,建立健全第三方调解机制;以医院为核心从诊疗的环节上进行防范,建立正确的医患关系、... 分析了目前医患纠纷产生的成因、特点、危害、制约因素等,提出了医患纠纷的防范对策及建议:由国家为主导从制度层面上进行防范,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法规,建立健全第三方调解机制;以医院为核心从诊疗的环节上进行防范,建立正确的医患关系、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提高处理医患纠纷的能力,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纠纷 防范对策 医患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患关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和谐度测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石景芬 陈思佳 +3 位作者 龚永 李元峰 蒋玉石 胡培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5-249,277,共6页
在对医患关系进行文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我国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归纳为患者、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构建了"医、患、社会"三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模型。并通过分层抽样,调查四川省内15家公立医... 在对医患关系进行文献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我国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归纳为患者、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构建了"医、患、社会"三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模型。并通过分层抽样,调查四川省内15家公立医院的医患双方;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全国16省社会公众,实证检验了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及和谐度模型,测得当前医患关系和谐度指数为0.63995,医患关系处于低水平和谐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影响因素 满意度 和谐度 测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