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1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凌宇 许东先 +5 位作者 赵庆 罗皓 潘俊杰 吴晓君 叶伯坚 申长青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 【目的】通过构建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体系,判断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等级,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策略。【方法】以云勇林场两种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其空间结构与非空间结构共10项指标,并对两种林分进行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结果】样地1存在角尺度、目的树种优势度、健康林木比例、林木拥挤程度、天然更新等五项指标不符合评价取值,处在特别需要经营等级;样地2存在角尺度、天然更新、目的树种优势度共3个指标不符合取值标准,处在需要经营等级。【结论】针对两个样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化经营设计,对于样地1中的林木,应该通过调整整体林木的分布格局进行改善,逐渐形成以樟树-假苹婆-木荷-山杜英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于样地2中的林木,可以通过调整个别伴生树种分布格局的方式来改善整体分布格局,形成以醉香含笑-观光木-深山含笑为目的树种的优势树种组,对两个样地中的萌生杉木和病腐木进行除萌和伐除处理,此外,应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方式提升林分整体的更新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迫切性评价 阔叶混交林 分布格局 空间结构 非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次生林甜槠和拟赤杨不同分解程度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动态研究
3
作者 高建新 兰勇 +8 位作者 龚雨 周天玲 赖礼萍 郑崇龙 徐定兰 宋庆妮 杨清培 黄冬梅 刘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9-670,共12页
【目的】旨在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动态机制,揭示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在官山样地中选取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 【目的】旨在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动态机制,揭示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在官山样地中选取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进行凋落叶混合分解试验,分析单独和混合分解的质量损失率以及养分变化,评价分解过程中的混合效应。【结果】在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分解程度不同的甜槠凋落叶,包括未分解UC_(EE)和半分解SC_(EE),均显著影响拟赤杨凋落叶(A_(FT))的分解。在分解的第45周,A_(FT)+UC_(EE)的质量残留率(70.36%)显著高于A_(FT)+SC_(EE)(55.64%),而A_(FT)+SC_(EE)的质量残留率与A_(FT)(56.01%)差异不大;A_(FT)+UC_(EE)处理的养分残留率分别为有机碳(51.84%)、全氮(89.57%)、全磷(83.85%),显著高于A_(FT)+SC_(EE)处理的有机碳(38.33%)、全氮(77.91%)、全磷(73.65%),以及单独A_(FT)处理的有机碳(43.17%)、全氮(78.58%)、全磷(72.14%)。【结论】在混合分解过程中,甜槠凋落叶对拟赤杨凋落叶的分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未分解甜槠的抑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分解 甜槠 拟赤杨 混合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天然阔叶混交林林木物种和大小分化多样性与地形的耦合关系
4
作者 郜昌建 王海龙 +1 位作者 徐森 张小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9页
依据2021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969个幼龄林和中林龄天然阔叶混交林样地,并依据样地植被型将样地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3种植被类型,采用方差分析及Pearson分析地形与林木物种和大小分化多样性的关系... 依据2021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969个幼龄林和中林龄天然阔叶混交林样地,并依据样地植被型将样地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3种植被类型,采用方差分析及Pearson分析地形与林木物种和大小分化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植被类型间物种多样性指标间均呈显著差异(P<0.05),落叶阔叶林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均匀度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而常绿阔叶林胸径香农维纳指数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P<0.05);2)随海拔或坡度的升高,3种植被类型丰富度、香农维纳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但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差异,坡向对林木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影响;3)随海拔升高,3种植被类型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均匀度整体上均呈降低趋势,而胸径香农维纳指数则相反;由阳坡到阴坡,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胸径均匀度指数整体上均呈升高趋势;随坡度增加,落叶阔叶林胸径变异系数和3种植被类型胸径均匀度均降低,而落叶阔叶林胸径香农维纳指数则相反。海拔和坡度对3种植被类型树种数量、胸径均匀度有明显影响,但对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树种均匀度、常绿阔叶林胸径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影响,而坡向主要影响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胸径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阔叶混交林 地形 物种多样性 大小分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的大型真菌多样性
5
作者 白慧 姜海燕 +5 位作者 于凤强 张建华 狄佳麟 吴云菊 党海龙 王志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阔混交林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 【目的】研究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方法】在3种不同针阔混交林内设置9个样方(每种林型设3个样地),通过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利用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大型真菌与林分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关系。【结果】共采集并鉴定大型真菌31科52属86种,包括9个优势科和13个优势属。属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北温带分布次之。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布最均匀。兴安落叶松、蒙古栎和白桦是影响大型真菌分布和组成的主要树种,郁闭度、树高和海拔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植被类型丰富度高的林分中,大型真菌的科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大型真菌多样性主要受湿度、草本盖度、郁闭度等林内结构因素影响,并与共生树种密切相关。此外,不同科分布与郁闭度、海拔、草本盖度、林内湿度、乔木胸径、灌木冠幅、乔木树高显著相关。【结论】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受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的显著影响,并与特定树种存在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植被类型 生物多样性 生态因子 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栎类阔叶混交林下种植天麻的林窗植物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谢美琴 黄庆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2-35,141,共5页
以马宗岭林场栎类阔叶混交林下种植天麻的三种面积等级(0—55 m^(2)、55—10 m^(2)、>100 m^(2))林窗为研究对象,以距实验林窗10 m以外的不做任何处理的栎类阔叶混交林作为对照(CK),分析种植天麻的不同面积等级林窗内植物组成和植物... 以马宗岭林场栎类阔叶混交林下种植天麻的三种面积等级(0—55 m^(2)、55—10 m^(2)、>100 m^(2))林窗为研究对象,以距实验林窗10 m以外的不做任何处理的栎类阔叶混交林作为对照(CK),分析种植天麻的不同面积等级林窗内植物组成和植物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种植天麻的林窗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种类和数量低于林下对照组,但林窗内促进了禾本科和菊科等喜光植物生长;草本层的R、H′、D、J_(sw)均随林窗面积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55—100 m^(2)林窗处达到最大且R、H′、D均大于CK;对于灌木层,R、H′、D、J_(sw)在0—55 m^(2)林窗处最大且R、H′、J_(sw)均大于CK。栎类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林窗种植天麻以中小面积尺度最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阔叶混交林 林窗 天麻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无性系‘闽杉1号’与阔叶树混交林早期生长分析
7
作者 陈乘贵 范金妹 +4 位作者 余强 苏顺德 吴日明 张求付 刘美利 《福建林业》 2025年第3期46-48,共3页
以杉木优良无性系‘闽杉1号’为研究对象,与杂交马褂木、闽楠和南酸枣开展混交试验,比较分析了5种3年生混交林分的保存率和树高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杉木与杂交马褂木、南酸枣以2∶1∶1比例混交的模式下,‘闽杉1号’生长状态最佳,是营... 以杉木优良无性系‘闽杉1号’为研究对象,与杂交马褂木、闽楠和南酸枣开展混交试验,比较分析了5种3年生混交林分的保存率和树高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杉木与杂交马褂木、南酸枣以2∶1∶1比例混交的模式下,‘闽杉1号’生长状态最佳,是营建杉阔混交林的适宜混交方式;3年生时,该混交模式中各树种的生长表现分别为:杉木平均树高3.75 m、保存率94.66%;杂交马褂木平均树高4.16 m、保存率98.41%;南酸枣平均树高7.69 m、保存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闽杉1号 混交林 阔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经营模式下云勇林场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8
作者 苏木荣 申长青 +4 位作者 谭莎 赵庆 吴晓君 李毓琦 张凌宇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17-23,共7页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阔叶混交林在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的林分结构特征响应,为优化区域森林经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四种森林经营模式(结构化经营、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无干扰)下的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华南地区阔叶混交林在不同森林经营模式下的林分结构特征响应,为优化区域森林经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四种森林经营模式(结构化经营、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和无干扰)下的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经营模式实施前后径级分布、胸径与蓄积年增长量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林分空间结构差异。【结果】结构化经营后径级分布偏度减小的幅度最大,峰度趋于正态化(峰度=3,正态分布),偏离倒“J”形;胸径增长量表现为结构化森林经营(2.6cm)>近自然森林经营(1.9cm)>传统森林经营(1.2 cm)>无干扰(0.7 cm)。四种经营模式下Shannon-Wiener指数均属中等多样性,经营后除无干扰经营外均提升,传统经营最高;Simpson指数显示近自然经营初始多样性最低(0.67),经营后值显著提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以结构化和传统经营最优。四种森林经营模式样地均呈现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及大小比数中庸偏低。【结论】结构化森林经营表现为胸径增长量最大但蓄积年增长量最小。经营后,结构化森林经营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提升,表明结构化森林经营与近自然森林经营更有效维持群落稳定性。当前研究受限于样地数量与2年观测周期,建议后续开展经营模式的多样地长周期生态效应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混交林 结构化森林经营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试验
9
作者 徐邓幸 邵建兵 +3 位作者 蒋科毅 徐高福 毛显锋 王志平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64-67,71,共5页
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是解决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千岛湖界首林场于2004年度皆伐一片杉木人工林进行萌芽更新,2005年开展补植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 萌芽杉木与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是解决地力衰退、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千岛湖界首林场于2004年度皆伐一片杉木人工林进行萌芽更新,2005年开展补植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地带性阔叶树种混交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进行间伐,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间伐308株·hm^(-2),间伐蓄积41.3262 m^(3)·hm^(-2),分别比萌芽杉木低29.87%、34.17%。2024年7月调查,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中的地带性阔叶树种重要值高达69.26%,林分密度、林分蓄积分别比萌芽杉木增加45.51%、24.68%;地上部分生物量提高55.20%。萌芽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萌芽杉木提高13.85%、11.18%、7.14%和137.74%。混交林内气温较萌芽杉木林内低1.1℃,比林外空地低2.1℃;混交林内湿度较萌芽杉木林内高7.2个百分点,比林外空地高11.5个百分点。萌芽杉木引入地带性阔叶树种是杉木人工林结构优化、林分质量提升、实施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杉木 地带性阔叶树种 混交林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金鹏 徐明 +5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176,共9页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林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特征及其与群落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通 郑枭 +4 位作者 庞春梅 丁山 宋思婧 余树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0-792,共13页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种子雨物种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动态、种子性状以及种子雨与群落树种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密度为921.33粒m^(-2) a^(-1),一年中每月都能收集到一定数量种子,月平均种子雨密度为76.78粒/m^(2),种子雨密度最大高峰是在10月份,达到263.78粒/m^(2),种子雨散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群落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2)一年中共收集到30个物种的种子,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为0.065 g,其中小叶青冈重量最大为0.405 g,最小的为柳杉重量为0.003 g,不同散布方式和不同果实类型的物种种子重量差异显著,在散布方式中重力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大,在果实类型中坚果的种子重量最大。(3)植物群落物种对种子雨组成,特别是优势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很大贡献,种子不同的散布方式会影响种子雨与母树组成的相似性,风力散布的相似系数的最高值(R_(max))和距种子雨收集器的距离(d)均最大(风力散布:R_(max)=0.212,d=8 m;动物散布:R_(max)=0.143,d=6 m;重力散布:R_(max)=0.100,d=7 m),种子雨密度与周围母树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物种种类丰富,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变异,符合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通过风力散布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种子雨 密度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细根 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DAR数据与光谱影像融合的单木提取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小前 李俊磊 +3 位作者 胡伟 田茂杰 马春田 王瑞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1,262,共10页
针对现有的机载数据单木分割方法对林型的普适度不高,尤其在高郁闭度阔叶林地带提取精度偏低的问题,选用海南省海口市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先采用基于距离阈值的单木分割方法,利用高分光谱影像分割得到的树冠边缘,对初... 针对现有的机载数据单木分割方法对林型的普适度不高,尤其在高郁闭度阔叶林地带提取精度偏低的问题,选用海南省海口市热带阔叶林地带的光谱影像和LiDAR数据,先采用基于距离阈值的单木分割方法,利用高分光谱影像分割得到的树冠边缘,对初始探测树顶点进行位置约束。获得单木顶点的精确定位后,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单木分割方法分割,完成了阔叶林的单木提取。结果显示,与已有的基于单木间相对间距单木分割方法相比,本研究通过选取最佳分割尺度结合光谱影像进行精确定位,改善了原有单一尺度分割方法导致的过分割现象,将单木识别精确率由0.67提升至0.92。该方法在使用遥感对森林单木进行分割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识别单木,对不同林型适用度较高,可以为后续的单木信息提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叶混交林 单木分割 机载LIDAR 光谱影像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阔混交林自疏边界线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柏昌 韩媛媛 +1 位作者 孙洪刚 何功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目的]正确揭示混交林自然稀疏机制,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1991~2016年福建、江西和安徽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随机边界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研究树种混交、纬度变化和立地条件对杉阔... [目的]正确揭示混交林自然稀疏机制,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1991~2016年福建、江西和安徽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随机边界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研究树种混交、纬度变化和立地条件对杉阔混交林密度和生长之间自疏轨迹的影响规律。[结果]相较于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自疏线呈上移且趋于平缓的状态。不管采用何种拟合方式,杉阔混交林自疏线与纯林自疏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未偏离-1.605。混交比例对杉阔混交林自疏斜率具有正向影响,纬度和立地条件具有负向影响。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得到的是混交林的林分平均密度,分位数回归拟合得到的最大林分密度线受分位数值的影响,随机边界分析可以避免主观选择自疏拟合数据的缺陷,是混交林最大密度线的最佳拟合方法。[结论]杉阔混交林自疏轨迹与杉木纯林相一致,主要受混交比例、纬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混交林最大林分密度,本研究可为杉阔混交林密度确定和调控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阔混交林 林分自疏 树种混交 纬度 立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皆伐后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短期动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永昌 王秀云 +1 位作者 樊民亮 杨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4,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皆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的恢复动态,以浙江省磐安县黄檀林场为研究区,设置140 m×60 m(0.84 hm^(2))固定样地,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进行2次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种群更...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皆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的恢复动态,以浙江省磐安县黄檀林场为研究区,设置140 m×60 m(0.84 hm^(2))固定样地,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进行2次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种群更新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22—2023年,群落组成变化不大,仅玉兰退出群落;重要值前7位的物种均相同,且均以杉木占据绝对优势。(2)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数由836株减少到812株,其中死亡58株,新增34株(胸径≥3 cm)。(3)群落植株个体平均胸径由14.16 cm增加到14.87 cm,增加了5.0%。两期群落植株个体数径级均呈倒“J”型分布,随径级的增加个体数减少。(4)2022—2023年,样地内胸径≥3 cm的个体年均死亡率和新增率分别为4.79%和2.85%,种群年实际更新率为-1.94%,但主要物种的死亡率、新增率和种群更新差异较大。总体上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总体稳定,人工干预后恢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死亡率 新增率 群落动态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的中亚热带岩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玉玲 梁素 +4 位作者 周丽珠 梁士楚 宁钧莹 莫君容 李东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00-4411,共12页
理解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实体在森林群落的分布,有助于探讨物种丧失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和恢复力的影响。为了解脆弱的岩溶石山森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系统反馈,对桂林岩溶石山两块1hm~2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木本植物数... 理解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实体在森林群落的分布,有助于探讨物种丧失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和恢复力的影响。为了解脆弱的岩溶石山森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系统反馈,对桂林岩溶石山两块1hm~2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木本植物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基于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构建功能实体计算功能冗余以及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Mantel检验评估物种多样性指标在生态系统的维持机制。结果显示:(1)青冈+大叶榉树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标均低于鱼骨木+青冈+圆叶乌桕群落,且两个群落间功能均匀度不相关(P>0.05),功能丰富度、功能离散度和Rao′s二次熵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01),功能分散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2)两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冗余指标表现出相似的线性关系,即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实体等级、功能冗余、功能超冗余呈正相关,与功能脆弱性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植物功能性状间、不同功能多样性指标间和不同功能冗余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功能多样性指标和功能冗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指标、功能性状与功能冗余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在功能实体与物种多样性指标的相关性方面,呈现出同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标相似的显著度。另外,物种多度与物种丰富度、功能分散度、功能离散度、Rao′s二次熵及功能脆弱性均显著相关。总之,在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高功能多样性的群落存在高功能冗余的现象,但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是相互独立的因素;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所提供的保险效应无法抵消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此,不能仅通过保护物种丰富度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特有功能,还应充分考虑多度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以更有效地实现对岩溶石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功能冗余 岩溶石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18
作者 王佳生 赵红蕊 +4 位作者 孟庆繁 刘生冬 李燕 李明锐 佟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87-10299,共13页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及其毗邻人工红松幼龄林(简称“红松人工林”)交界处为中心,向两侧延伸120m,并每隔30m设置1个样点,交错区为中心处样点及30m处样点,共设置3条样带,采用巴氏罐诱捕法持续诱捕地表甲虫。共采集地表甲虫6990头,隶属于30科124属178种,其中,阔叶混交林113种,交错区125种,红松人工林134种,3种生境共有物种79种。Hill多样性指数表明,3种生境的物种数、常见物种数和优势物种数均表现为红松人工林>交错区>阔叶混交林。步甲科Carabidae和花金龟科Cetoniidae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中均差异显著(P<0.05),埋葬甲科Silphidae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生境内不同优势科个体数与物种数均差异显著(P<0.05)。达乌里干葬甲Aclypea daurica、沟步甲Carabus canaliculat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黑斑锥胸叩甲Ampedus sanguinolentus、圆角梨须步甲Synuchus orbicoll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红松人工林显著高于阔叶混交林(P<0.05)。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群落结构间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百分比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平均相异度最高,其次为红松人工林和交错区,阔叶混交林和交错区最低,贡献大于0.01物种分别解释其48.18%、43.16%、39.64%的异质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3种生境间地表甲虫物种组成均为中等相似。边缘效应指数表明研究区地表甲虫表现出较弱的正效应。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内不同生境群落结构存在异质性,红松人工林地表甲虫多样性方面接近于阔叶混交林,说明人工经营林分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群落组成上的差异表明红松人工林无法取代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多样性 边缘效应 阔叶混交林 交错区 红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限梅花鹿干扰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19
作者 杜芳芳 童根平 +4 位作者 何影 王旭池 叶正钱 吴家森 傅伟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86-7796,共11页
有蹄类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会影响森林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群落特征。选取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地,设置4个华南梅花鹿干扰处理(禁养,圈养10、15、20 a),以探讨华南梅花鹿圈养对亚热带林地土壤和植被... 有蹄类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会影响森林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群落特征。选取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地,设置4个华南梅花鹿干扰处理(禁养,圈养10、15、20 a),以探讨华南梅花鹿圈养对亚热带林地土壤和植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华南梅花鹿圈养年限的增加,土壤pH、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升高的趋势。(2)华南梅花鹿圈养对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以及0—2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影响显著,均为圈养20 a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3)华南梅花鹿干扰能显著降低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P<0.05)。研究结果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植被对梅花鹿干扰的响应特征,为探讨森林蹄类动物栖息地退化机制和优化区域生态恢复模式提供科学的数据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圈养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地上生物量 亚热带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不同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罗熠 邓厚银 +5 位作者 胡德活 王润辉 黄荣 晏姝 韦如萍 郑会全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5-51,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广东省北部地区6种人工杉阔混交林(“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以及杉木纯林为对...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杉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以广东省北部地区6种人工杉阔混交林(“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以及杉木纯林为对象,对其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组成、植物区系成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共有植物50种,分属33科44属。其中,林下灌木层植物共有25种,分属16科20属;草本层植物共有25种,分属17科24属。区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研究区域林下植物33科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41属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进一步研究还发现,6类杉阔混交林“杉木×香樟”林分的林下植物综合物种多样性指数(SDCI)最高,为0.72“,杉木×枫香”林分(0.67)和“杉木×乐昌含笑”林分(0.67)次之,然后是“杉木×火力楠”林分(0.63)“、杉木×木荷”林分(0.54)和“杉木×红锥”林分(0.48),杉木纯林(0.46)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 杉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灌木层 草本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