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1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如何表达:韩江作品《白》中的历史关怀与个人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曲慧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生于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诗歌与小说融合的创新文体,以玻璃碎片似的语言、独白自语的内心和放射性的结构从私人化的角度捕捉了人类生存的种种隐痛,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身体与灵魂、生与死、人类暴力和更广阔意义上的历史厚度与公共性自始至终的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白》 诗化小说 历史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骚、赋用“乱”的文学演进
3
作者 唐定坤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 “乱”为上古乐舞术语,影响到诗文的结构、内容,始于《诗》,转于骚,广于赋,具有从音乐性到文学性到文体性的重心转移,涉及多方而宜从文学视角作贯通考察。证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史料,《诗》“乱”有从成内二元组构到多成乐舞之曲终复位的内外演进,影响到歌辞的生成和脱乐损益的“诗化”加工,要在卒章的转换视角以总撮题旨;骚承《诗》“乱”,明示为仪式拟效和文学改造,要在以“歌”促“诵”的抒情层进和句式形态的“变章乱节”;赋承骚解乐,则将之完全转变成了文学辞章推陈出新的体式探索,表现于称名变异、体裁推衍和组构新变。凡此可以见出三者递相演进、表现异同的本质原因和显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楚辞 汉赋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4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州士”的本义与蜀汉政治史研究的概念嫁接问题
5
作者 郭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69,207,共9页
学界习用“东州士”指称蜀汉外来政治势力中的刘璋旧部,并从中引申出“东州集团”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符合史料的原始涵义,易生误导。目前仅见于《华阳国志》的“东州士”,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英雄记》中“东州兵”的同义词,指... 学界习用“东州士”指称蜀汉外来政治势力中的刘璋旧部,并从中引申出“东州集团”的概念。这个概念并不符合史料的原始涵义,易生误导。目前仅见于《华阳国志》的“东州士”,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英雄记》中“东州兵”的同义词,指的是刘焉、刘璋前期来自南阳、三辅地区的流民武装力量,其大量入蜀是在关中、南阳陷入战乱以后,至迟在刘备入蜀时已经趋于式微。受地域集团学说的影响,现代学者根据地域出身和从属关系将原始史料中的“东州士”嫁接到特定的政治势力之上,从而提炼出有违历史真相的“东州集团”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汉政治史研究 概念嫁接问题 东州士 东州兵 东州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汉简对《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内容的补证
6
作者 徐正英 刘相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32,共16页
结合西北汉简可对《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内容进行系统补证。经考定,酒泉郡、张掖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前111),敦煌郡设置于元封四年至六年间(前107-前105),武威郡设置于本始二年至地节三年间(前72-前67),并补论《汉书·地理志... 结合西北汉简可对《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内容进行系统补证。经考定,酒泉郡、张掖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前111),敦煌郡设置于元封四年至六年间(前107-前105),武威郡设置于本始二年至地节三年间(前72-前67),并补论《汉书·地理志》所载河西四郡的县治问题。借助文书简从微观史学角度补充《汉书·地理志》河西四郡沟通问题的记述阙失:从平行沟通、上行呈报、下行传达三个角度总结了汉代河西四郡的沟通模式;归纳其在政令传达、人事调动、事故调查、物资调配、钱财出入、外事接待等方面的沟通内容。并结合肩水金关简样本、悬泉简样本探究汉代郡、县的区域观念变迁过程与其制度内涵:可知最晚在昭帝时“×郡×县×里”的籍贯格式已经确立,宣帝时进一步普及,“郡之代县”的区域观念变迁在西汉中期昭宣之际业已完成;其反映了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郡级政区日益重要的制度变革,体现了政治逻辑向区域地理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汉简 《汉书·地理志》 河西四郡 设置时间 县治问题 沟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人体陶俑的医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I0005-I0007,共12页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人体俑为真人1/3缩型,代表了西汉时期标准男女成年人体。辽中医俑1、2号的还原女子身高为159 cm,男子为172.5 cm,与《内经》所述人长七尺五及近现代中国人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另外,汉俑的头身比、足身比、上下身比等数据与中国现代人也高度符合。汉俑的“同身寸”与秦汉度量寸制及《内经》的人体骨度测量数据完全一致,代表了中医针灸的“标身寸”。66个西汉“脉书”中常用的体表解剖名词大部分在汉俑体表都有雕塑表达,说明古人对人体的精准认知,以及文字和雕塑表达的一致性。体表结构专有名词在“脉书”中最常见的使用是表达疼痛的部位,这可视为中医穴位及“以痛为腧”取穴法的早期雏形。研究表明,西汉人体俑不但代表了当时的标准男女人体,也能代表现代的人体标准,同时具有广泛国际代表性,堪称中国古代人体测量的“原始标准”。因此,重建汉代经脉人体模型对传统针灸的继承、医学教育、标准化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医俑 汉陶俑 裸俑 人体俑 简帛医书 脉书 经脉人 针灸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图书整理活动的文体学意义——以刘向父子校书为中心
8
作者 李冠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以刘向父子为代表的汉代学人对日益繁富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整理、归类。《七略》将上古以来的图籍置于刘向父子所梳理的学术思想源流脉络之中,构建了以宗经为主导的文献谱系,为后世“文本于经”等文体学思想建立了理论框架。《别... 以刘向父子为代表的汉代学人对日益繁富的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校订、整理、归类。《七略》将上古以来的图籍置于刘向父子所梳理的学术思想源流脉络之中,构建了以宗经为主导的文献谱系,为后世“文本于经”等文体学思想建立了理论框架。《别录》《七略》展现了刘向父子对诸种典籍及艺术形式的性质、来源、名称之含义、文本之风格的认识,从中可找到后世“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等文体学方法之雏形。《七略》对图书的归类、编次方法透露出潜在的文体观念,对部分“杂”类图书采用“以体序书”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序次,可以看作分体别集的早期形式。班固《汉书·艺文志》对《七略》书目的调整是集部观念形成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略》 《别录》 《汉书·艺文志》 文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时期佛教雕塑的前朝传统与创新性
9
作者 常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5,I0012,共7页
全国现存的10世纪佛教艺术分布不均衡,敦煌、山西、四川盆地、江浙保留较多,主要来自敦煌曹氏归义军、北汉、吴越国、南唐、前后蜀,艺术面貌差别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雕塑既保留着很多唐代或前朝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 全国现存的10世纪佛教艺术分布不均衡,敦煌、山西、四川盆地、江浙保留较多,主要来自敦煌曹氏归义军、北汉、吴越国、南唐、前后蜀,艺术面貌差别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雕塑既保留着很多唐代或前朝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这个时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国化与世俗化倾向更加强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 北汉 前后蜀 南唐 吴越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动仪的史料和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锐 武玉霞 朱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34-52,共19页
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并不是孤证,在范晔前70—150年就有记载。研究了国内保存最早的7种有关地动仪的史料刻本,逐字对比了它们与《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异同,共得到238个字。司马彪《续汉书》对仪器有3点重要的限定,袁宏《后汉纪》又... 史料对地动仪的记载并不是孤证,在范晔前70—150年就有记载。研究了国内保存最早的7种有关地动仪的史料刻本,逐字对比了它们与《后汉书.张衡传》196个字的异同,共得到238个字。司马彪《续汉书》对仪器有3点重要的限定,袁宏《后汉纪》又增6点重要信息。初步澄清了研究上的11项疑虑,介绍了近年间国内外的7个地动仪复原模型,依其原理可分为悬垂摆、斜置垂直摆、自由杆3类,进行了分析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汉书》 《后汉纪》 《后汉书》 复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舒大刚 吴龙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3,共9页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易》《老》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今古兼治,扬马击郑,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经学 巴蜀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经》 《诗》学传播中心 转移 汉四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士彪 隋长虹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是深重的。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名定目,依托经典;二是创立志表,弘扬经学。探讨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有助于解决一些史学问题。
关键词 经学 汉书 义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甲骨文到今文尚书的动宾结构模式化及其发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清华 李为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而是附加体宾语,这是该时期宾语的典型特征,但西周汉语里客体已取代附加体在宾语中的典型地位。不过,西周汉语和尚书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语序仍有模式化水平较低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今文尚书 动宾结构 模式化水平 标记化水平 非定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是古代杰出史家编纂思想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史学名著在体例上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史家的创新精神;精当运用体例又催生出史书在布局和结构上的协调、和谐之美。因此,体例精当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对此进行专题探讨是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编纂学 史书体例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算数书》初探 被引量:36
16
作者 邹大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通过分析《算数书》的体例和结构,对照《算数书》 与《九章算术》,并结合其他文献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算数书》是至少 有两个来源的撮编之书,它与《九章算术》没有直接的文本影响关系,它们在先秦可以追溯 到共同... 通过分析《算数书》的体例和结构,对照《算数书》 与《九章算术》,并结合其他文献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算数书》是至少 有两个来源的撮编之书,它与《九章算术》没有直接的文本影响关系,它们在先秦可以追溯 到共同的来源,《九章算术》的主要方法产生于先秦,《算数书》是利用某种后来演变为《 九 章算术》主要来源的先秦数学著作或其衍生本的数学方法并结合下层官吏管理的实际而编成 的作品。《算数书》有助于确立先秦至秦汉实用算法式数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数书》 《九章算术》 先秦 秦朝 汉代 数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外传》编排体例考 被引量:16
17
作者 汪祚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9-105,共7页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外传》 编排体例 《诗经》说解 汉代 韩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竹简《引书》中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朴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1-94,共14页
采用资料收集、文献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约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健康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括介绍,确定第2段内容是41式健康导引法。在考证健康导引法中的一些难字、难句的... 采用资料收集、文献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约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竹简《引书》中的健康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引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括介绍,确定第2段内容是41式健康导引法。在考证健康导引法中的一些难字、难句的基础之上明确了41式名称,身体部位名词,动作术语的含义,为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奠定了基础。在参照湖南省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帛画《导引图》的动作基础上,将《引书》的41式健康导引法的文字史料转换为93图的动作复原的图像资料。为探究41式健康导引法的特征,把复原图与西汉帛画《导引图》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这两种史料是同一类导引法,但不是相同的导引动作,并明确了41式健康导引法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代 竹简 健康法 导引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子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34,共8页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并受近似天子规格的九锡之礼。一旦条件成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易代更祚,登上帝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蜀汉 九锡 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代医简看祝由术的禳病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琳 胡娟 钟如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4-139,共6页
《黄帝内经》中的"祝由",前人或训为"祝说病由",或训为"联绵词",均为穿凿臆测。本文从"祝"与"由"的字形嬗变及其意义源流入手考释,以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的语料为依据,证明"... 《黄帝内经》中的"祝由",前人或训为"祝说病由",或训为"联绵词",均为穿凿臆测。本文从"祝"与"由"的字形嬗变及其意义源流入手考释,以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的语料为依据,证明"祝由"是述补结构,在汉代以前表示向鬼神祈祷以禳除疾病。"祝由"术能禳除的疾病主要是外伤外疮类,诸如蜂蜇伤、蝎蜇伤、蛇咬伤、蝾螈咬伤,或瘊子、痈疽、漆疮等,而最常用的禳除法是:祈祷法、祈祷与行为配合疗法;祈祷与药物配合疗法;祈祷与行为、药物综合疗法,绝对不存在"诅咒"的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医简 祝由术 禳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