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9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f cooling air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被引量:3
1
作者 倪明龙 陈亚平 +1 位作者 董聪 吴嘉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759-2765,共7页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are displayed with variabl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and inlet velocities of cooling air.Within the range of simulation,TWFC has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hen inlet velocity vin=4-10 m/s.Compared with those of straight fins,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are of high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with the f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height Fh=9.0 mm,fin-pitch Fp=2.5-3.0 mm,fin-wavelength λ=14.0-17.5 mm and fin-wave-amplitude A=1.0-1.2 mm.The correlations of both heat transfer factor and friction factor are presented,and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re within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ngular wavy fins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pressure drops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air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structural analysis on evaluating effects of friction and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on performance of gears in high-precision assemblies 被引量:3
2
作者 Hossein Golbakhshi Moslem Namjo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1-80,共10页
The high precision assemblies with considerable radial interference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heating and cooling processes.However,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etal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rmal operations.So,for ... The high precision assemblies with considerable radial interference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heating and cooling processes.However,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etal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rmal operations.So,for evaluating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istortion of teeth profiles in a gear/shaft assembly,a transient thermal analysis is necessary for finding the change in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friction on the contact surface is another important parameter in interaction of the gear with the shaft.Evaluating the gear stress and deformation fields for several modes of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radial or tangential stresses on contact surface of the joint may have more than 8%increase by increasing friction coefficient;while the intensity of heat transfer at cooling stage has lower effect on stres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coefficient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stress field distortion of teeth concurrent analys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ohsenow关联式的池沸腾HTC预测修正模型
3
作者 陆存豪 刘炜 +1 位作者 张泽远 陈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2-225,共4页
针对去离子水池沸腾传热系数(HTC)预测,当前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Rohsenow关联式,采用固定数值的方式对关联式中的经验参数进行优化。本文基于Rohsenow关联式,通过拟合法建立关联式中两个经验参数与过热度的联系,进而搭建了池沸腾HTC预测... 针对去离子水池沸腾传热系数(HTC)预测,当前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Rohsenow关联式,采用固定数值的方式对关联式中的经验参数进行优化。本文基于Rohsenow关联式,通过拟合法建立关联式中两个经验参数与过热度的联系,进而搭建了池沸腾HTC预测修正模型。与3组去离子水铜表面池沸腾实验结果对比,修正模型对HTC的预测平均误差为17.79%、5.35%、18.14%,优于Rohsenow关联式模型和Li关联式模型。研究工作可以为HTC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传热系数(htc) 热流密度 Rohsenow关联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温被对喀什地区日光温室夜间温度影响的量化分析
4
作者 张传坤 马迎春 +4 位作者 付文敏 温丹 刘波 王晓 杨宁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3,共6页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m^(-2)和339.27、334.65 W·m^(-2),温... 为研究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夜间温度造成的影响,对试验期间连续两日夜间两种保温被覆盖下日光温室的放热量、温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温室A、D两日夜间放热量分别是221.70、210.00 W·m^(-2)和339.27、334.65 W·m^(-2),温室A放热量分别是温室D放热量的65%、63%;温室A空气温度降幅分别比温室D空气温度降幅少1.7、1.4℃;两日温室A、D保温被传热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5、0.64 W·m^(-2)·℃^(-1)和1.32、1.32 W·m^(-2)·℃^(-1);温室A保温被的保温作用远大于温室D保温被的保温作用。两日夜间温室A空气温度平均值分别为11.8、12.6℃,凌晨时分最低值分别为10.9、11.1℃,能够满足喜温果菜越冬生产对温度的要求;温室A保温被传热系数最大值为0.74 W·m^(-2)·℃^(-1),可以作为参考指标在喀什地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保温被 温度降幅 传热系数 参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513A在水平管内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张青 黄理浩 +3 位作者 张佳妮 陶乐仁 朱天意 陈建红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制冷行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冷剂工质进行替换并进一步强化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通过实验研究了混合制冷剂R513A在外径分别为9.52、12.70 mm的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分析了热流密度、管径、质量流速和...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制冷行业需要对现有的制冷剂工质进行替换并进一步强化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通过实验研究了混合制冷剂R513A在外径分别为9.52、12.70 mm的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分析了热流密度、管径、质量流速和蒸发温度对传热系数及压降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9.52 mm光滑管内制冷剂扰动更剧烈,其传热系数比12.70 mm光滑管的提高了13.91%~19.77%。与此同时,9.52 mm换热管内的压降为12.70 mm换热管的1.4~3.8倍。管内传热系数随着蒸发温度和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并且低质量流速时更容易达到局部干涸点,此时沸腾传热系数急剧减小。对预测传热系数的Cooper、Liu-Winterton关联式进行了对比。在干涸发生前,两个关联式皆能较好地预测R513A在水平光滑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在干涸发生后,Liu-Winterton关联式预测精度更高;干涸前、后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8.53%和2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513A 流动沸腾 内螺纹管 传热系数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日光温室前屋面保温材料保温性能试验分析
6
作者 马月虹 李保明 王平智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6-435,共10页
【目的】分析保温被材料选用依据,确定适合日光温室性价比和安全性的保温被各层材料,为日光温室保温材料的设计、选用和使用维护提供合理依据和参考。【方法】保温被的保温特性以传热系数来表征,保温被的传热系数用静态热箱测试法测量... 【目的】分析保温被材料选用依据,确定适合日光温室性价比和安全性的保温被各层材料,为日光温室保温材料的设计、选用和使用维护提供合理依据和参考。【方法】保温被的保温特性以传热系数来表征,保温被的传热系数用静态热箱测试法测量。在一维稳定传热的状态下,测定覆盖材料试件两侧的空气温度差和通过试件的热流量,再根据热流量求得覆盖材料的传热阻等与保温性能有关的参数。【结果】日光温室前屋面保温被材料层数越多,传热阻越大,传热系数变小,保温性能越好。一般保温被传热阻在0.8~2.7(m^(2)·℃)/W。选择保温被时,主要考虑传热阻。首选外层材料是防水材料、中间材料为保温棉的保温被。优选外层材料无纺布,中间材料珍珠棉、夹心棉的保温被。保温被外层材料均是无纺布时,保温被中间材料选保温棉和毛网卷。【结论】外层材料是防水材料,中间材料是保温棉的保温被适合新疆日光温室,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保温材料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铁矿烧结传热传质过程模拟
7
作者 赵改革 吴迪 +4 位作者 杨淞云 刘柳 喻维纲 汤乐云 伍东玲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能够有效提高点火期间固相的温度,降低后续烧结速率以及料层蓄热能力,导致出口烟气成分中O_(2)质量分数更大而CO_(2)质量分数更低。三个模型中,具有最大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的O_(2)质量分数与烧结杯试验更接近,而处于中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得到的CO_(2)质量分数和烧结速率与试验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气固换热系数 烧结杯试验 烟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压缩空气储能透平高压内缸低周疲劳分析
8
作者 马义良 宋业琛 +4 位作者 田硕 刘洋 关淳 余海鹏 邢冠一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6,202,共5页
基于有限元弹塑性方法对某压缩空气储能透平高压内缸进行了低周疲劳分析,为了得到更加合理、精确的瞬态温度场,采用了三维流体计算得到内缸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瞬态温度场的计算,在冷态启动和热态启动两种工况下进行了内缸的低周疲劳... 基于有限元弹塑性方法对某压缩空气储能透平高压内缸进行了低周疲劳分析,为了得到更加合理、精确的瞬态温度场,采用了三维流体计算得到内缸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行了瞬态温度场的计算,在冷态启动和热态启动两种工况下进行了内缸的低周疲劳分析,得到了内缸在循环温度场和压力场下的塑性应变,根据材料的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评估了高压内缸的低周疲劳寿命,为透平机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储能透平 对流换热系数 弹塑性 低周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增压自由汽泡冷凝相间换热实验研究
9
作者 邓杰文 黄涛 +4 位作者 朱隆祥 潘良明 孙皖 张卢腾 马在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4-1301,共8页
在使用系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一回路及二回路流体参数中,采用两流体模型计算空泡份额和流体温度会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两流体模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汽泡冷凝相间换热系数。本实验中,通过对加热板产生并漂浮在大空间中的饱和... 在使用系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一回路及二回路流体参数中,采用两流体模型计算空泡份额和流体温度会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在两流体模型中需要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汽泡冷凝相间换热系数。本实验中,通过对加热板产生并漂浮在大空间中的饱和汽泡快速增压,使汽泡冷凝并计算得到相间换热系数。实验工况的压力范围为0.10~2.53 MPa,实验的雅可比数为5.46~17.41。实验中提出对压力快速变化过程的相间系数处理方法,拟合得到努塞尔数的表达式,平均误差为23.5%。拟合的关系式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预测平均误差为2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泡冷凝 快速增压 相间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推进算法的采煤工作面围岩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秦跃平 郭铭彦 +4 位作者 唐飞 刘强 张冀昕 侯浩楠 赵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9-420,共12页
随着浅部赋存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开采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开发的新常态。深部高温高湿的热环境将危害作业人员健康,增加机电设备故障率,极易引发井下安全事故。高温围岩作为采煤工作面的最主要热源之一,长期以来其散热量计算依赖于拟... 随着浅部赋存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深部开采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开发的新常态。深部高温高湿的热环境将危害作业人员健康,增加机电设备故障率,极易引发井下安全事故。高温围岩作为采煤工作面的最主要热源之一,长期以来其散热量计算依赖于拟合经验式,缺乏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基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采煤工作面二维围岩温度场非稳态数学模型,运用有限体积法对模型进行了离散,提出了以坐标间断移动来模拟实际割煤进刀过程的循环推进新算法,显著提高了动态推进条件下高温采煤工作面围岩散热的计算精度。随后以单个节点为例详细介绍了循环推进算法流程,基于Visual Studio编程平台自主开发了数值解算程序,并结合工程背景开展了采煤工作面高温围岩温度场及散热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实测验证工作。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6.15%;在连续循环割煤过程中,围岩温度场呈现周期性变化特征;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各区域围岩散热强度在进刀循环开始时达到峰值,随后不稳定换热系数开始快速下降,且下降趋势逐渐减缓;传统的拟合经验式忽略了割煤循环过程中围岩散热强度随时间的改变,高估了围岩散热能力;在热害严重的采煤工作面,通过适当减缓进刀速度或采用截深更浅的采煤机刀头可有效减少围岩散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围岩散热 围岩温度场 循环推进算法 不稳定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下基于径向热物性分布的碳氢燃料流动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大森 李海旺 +3 位作者 朱剑琴 程泽源 魏颍川 胡希卓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9,共13页
针对超临界加热管内碳氢燃料径向热物性分布及其与管内对流换热之间的耦合机制,建立了二维冷却通道模型,开展了燃料入口温度为300~400 K和热流密度为0.60~0.75 MW/m^(2)工况下碳氢燃料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加热管内不同换热... 针对超临界加热管内碳氢燃料径向热物性分布及其与管内对流换热之间的耦合机制,建立了二维冷却通道模型,开展了燃料入口温度为300~400 K和热流密度为0.60~0.75 MW/m^(2)工况下碳氢燃料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加热管内不同换热现象与截面流体热物性径向分布密切相关。流体径向热物性非均匀系数峰值出现在入口换热恶化区;而换热强化现象主要源自于混合物定压比热和导热系数径向分布均匀化,增加燃料吸热的同时又加速了径向的热量传递。当截面流体导热系数径向非均匀系数为0,即导热系数径向变化梯度的方向发生改变时,沿径向的热量传递减小,壁面温度开始升高;同时,当定压比热径向非均匀系数为0时壁面温度增速变缓。燃料入口温度和壁面热流密度分别对低温主流区和高温近壁面区混合物的热物性产生显著影响;增加燃料入口温度和热流密度均能够缩短换热强化作用范围,加大管内轴向流动对换热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碳氢燃料 热物性 非均匀系数 流动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裂隙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新方法
12
作者 郑志伟 刘先珊 +5 位作者 白冰 雷宏武 张天成 于明智 孙梦 黄子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3,共12页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接获取裂隙表面温度分布数据,并提出了新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公式E),同时给出了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F;基于数值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对各公式(A~F)进行了评价;将公式F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进行了现场尺度的换热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公式F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式E、F均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在所有工况中,现有公式A、D与新提出的公式E、F的变化趋势相似,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未出现异常值,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一种独立的补充关系,公式F可直接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有效模拟现场尺度的流体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系数 干热岩 数值模拟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熔盐储热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13
作者 宋园园 周科 +3 位作者 鲁晓宇 李明皓 卫子钰 杨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128,共11页
为进一步提升燃煤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并实现燃煤机组与电力系统的热电解耦,针对燃煤-熔盐耦合系统中储热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新型模块化熔盐储热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现场测量数据,计算得出熔盐侧换热系数... 为进一步提升燃煤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并实现燃煤机组与电力系统的热电解耦,针对燃煤-熔盐耦合系统中储热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新型模块化熔盐储热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实际运行工况中的现场测量数据,计算得出熔盐侧换热系数并对汽水系统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基于流动网格系统法将汽水管束进行划分并建立流量分配和压降计算模型,将熔盐泵启动工况下实际测量的运行数据与程序计算得出的系统总压降进行对比,相对误差为2.13%,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计算分析了设计工况下汽水系统的压力分布、流量分配、出口汽温、管壁金属温度等特性参数,并进行热负荷受到扰动时的流动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熔盐泵不启动时,工质出口汽温为327.7℃;熔盐泵启动时,工质出口汽温为362.2℃;两种运行工况下系统总压降与最大管壁金属温度均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且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的现象。该研究全面评价了熔盐储热换热器运行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耦合燃煤发电的熔盐储能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热换热器 熔盐侧换热系数 流量分配 压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无缝钢管射流冲击换热特性分析
14
作者 张延胜 张瑞 +1 位作者 李振垒 袁国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5,共5页
控制冷却技术作为提高热轧钢材性能最有效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板材领域,成为提高产品性能及正常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因钢管环形断面特征,冷却均匀性控制难度大,在线冷却还未在无缝钢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高冷却强度及冷却均匀性... 控制冷却技术作为提高热轧钢材性能最有效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板材领域,成为提高产品性能及正常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因钢管环形断面特征,冷却均匀性控制难度大,在线冷却还未在无缝钢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高冷却强度及冷却均匀性直接决定无缝钢管在线冷却应用的成败。通过建立环形射流冲击冷却钢管有限元模型,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喷嘴直径、射流流量、倾斜角度以及射流数目对钢管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分区域表征平均换热系数表明,合理匹配射流流量与喷嘴直径可将各区域平均换热系数极差控制在1000W/(m^(2)K)。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确定最优参数范围为:喷嘴直径(3~4)mm,射流流量(6~8)L/min,倾斜角度(0~10)°,射流数目(8~12)束。基于实验研究,建立了钢管平均冷却速率与各因素的非线性数学模型,为钢管在线冷却喷嘴的设计及均匀化冷却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无缝钢管 射流冲击 湍流强度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A-SVM-SHAP杂化策略的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可解释性预测
15
作者 谭银珍 杨凯 +3 位作者 张晓雪 姚钦文 王华 肖清泰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3,共9页
针对冶金过程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中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难以描述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出利用蜻蜓优化算法(DA)对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换热系数的智能化预测。结果表明,DA-SVM算法能够以导热油进口温度、导热油出口温度... 针对冶金过程低温余热回收系统中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难以描述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出利用蜻蜓优化算法(DA)对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换热系数的智能化预测。结果表明,DA-SVM算法能够以导热油进口温度、导热油出口温度、有机工质出口温度、蒸汽流量和有机工质吸收换热量为输入变量,以直接接触式蒸发器换热系数为输出变量。与BP、ELM、KELM、XGBoost等4个预测模型相比,DA-SV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0.5%,R2提高了2.6%。利用SHAP值成功解释输入变量对预测性能的贡献程度,DA-SVM-SHAP模型可实现高精度预测换热系数,并可视化分析各个输入变量与换热系数预测结果间的关联程度,在换热过程非线性关系建模方面展现出较大优势,可为进一步优化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工况参数、提高蒸发器换热性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计量 直接接触式蒸发器 换热系数 蜻蜓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矩形通道高过冷沸腾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
16
作者 刘可心 闫震 +3 位作者 徐建军 丁雷 丁铭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腾,壁面热流密度为70~375 kW/m^(2),出口空泡份额为0.0029~0.0838。采用压差传感器和K型铠装热电偶分别获取实验段内压降数据和壁面温度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对文献中关于两相流动和沸腾换热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已有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模型对高过冷沸腾的预测能力较差。建立了适用于窄矩形通道内高过冷沸腾情况下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本文模型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5%和16.72%,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高过冷沸腾 两相换热系数 两相摩擦压降 传热模型 分相流模型 均相流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5 mm微肋管管内冷凝换热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张秋夏 黄理浩 +1 位作者 陶乐仁 路镇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7,共6页
为探究新的环保制冷剂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全球变暖问题,在直径为6.35 mm的ST(光滑管)以及ET_(n)、ETβ、ETγ(内螺纹管)中进行R513A的管内冷凝换热实验,研究不同肋结构参数、冷凝温度(33、35、38、40℃)、质量流速[300—900 kg/(m^(2... 为探究新的环保制冷剂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全球变暖问题,在直径为6.35 mm的ST(光滑管)以及ET_(n)、ETβ、ETγ(内螺纹管)中进行R513A的管内冷凝换热实验,研究不同肋结构参数、冷凝温度(33、35、38、40℃)、质量流速[300—900 kg/(m^(2)·s)]对R513A流动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513A在6.35 mm的螺纹管内的冷凝换热系数以及压降均高于光滑管,ET_(n)、ETβ、ETγ冷凝换热系数的强化倍率分别为1.42—1.79倍、1.64—1.98倍、1.69—2.20倍,压降分别增大了12.97%—29.20%、23.01%—37.10%、7.69%—26.37%;螺纹结构在提升换热性能的同时,也导致了能量损失的增加。综合分析表明,ETγ在大螺旋角、多齿数及小齿顶角条件下具有最佳综合换热性能。在文中实验条件下,Dobson and Chato关联式对光滑管的预测效果较佳,平均绝对误差为10.09%;Hirose关联式对内螺纹管的预测效果较好,平均绝对误差为1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冷凝 R513A 内螺纹管 螺旋角 换热系数 压降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迹影响涡轮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算法研究
18
作者 张正 朱惠人 +4 位作者 张丽 姚春意 徐志鹏 薛树林 李亚雄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8-834,923,共8页
在涡轮发动机叶栅通道内引起不稳定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上游叶片尾迹的传播,尾迹将使得涡轮叶片表面上不稳定的层流向湍流边界层过渡,从而导致转捩提前。从边界层转捩理论的角度入手,预测了尾迹对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首先,引入尾... 在涡轮发动机叶栅通道内引起不稳定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上游叶片尾迹的传播,尾迹将使得涡轮叶片表面上不稳定的层流向湍流边界层过渡,从而导致转捩提前。从边界层转捩理论的角度入手,预测了尾迹对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首先,引入尾迹诱导时间平均间歇因子修正湍流间隙因子;其次,采用相平均湍流度预测尾迹诱导下转捩起始点;最后,引入尾迹产生的湍流黏性系数修正叶片层流区有效黏性系数。结果表明:尾迹影响换热特性的算法研究与改进在相关实验系统上得到较好的验证,显著提高了尾迹影响下的换热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尾迹 换热特征 边界层转捩 间歇因子 黏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热力特性模拟研究
19
作者 白浩贤 钟天明 +1 位作者 颜馨 丁力行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9-1036,共8页
为探究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对蒸发换热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单流程干度调节蒸发换热前、后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测试平台对其传热性能与阻力压降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采用热性能因子和总熵... 为探究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对蒸发换热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单流程干度调节蒸发换热前、后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测试平台对其传热性能与阻力压降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采用热性能因子和总熵增对管内蒸发过程进行热力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截面质量流量为250~750 kg/(m^(2)·s)时,与普通蒸发器中没有干度调节的单管程换热相比,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进行一个管程分流换热呈现更显著的温度变化和更高的管内传热系数,进行干度调节分流后,平均管程压降增大约17.3%。在低干度域进行0.85与0.00分干度换热,管内分干度蒸发器可获得较普通非分干度蒸发器更优的热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分干度蒸发 传热系数 压降 热性能因子 管内熵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圆柱形电池组纵向流散热理论分析
20
作者 揭琳锋 李伟 熊树生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中圆柱形电池组横向流散热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电池组可采用纵向流散热方式散热,并基于经典对流换热理论对该散热方式进行理论研究。通过计算和分析,该散热方式可以实现无间隙电池组设计,减小了电池间的空隙,... 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中圆柱形电池组横向流散热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电池组可采用纵向流散热方式散热,并基于经典对流换热理论对该散热方式进行理论研究。通过计算和分析,该散热方式可以实现无间隙电池组设计,减小了电池间的空隙,有效减小电池组体积,提高体积能量密度,同时保证了良好的均温性能和较高的换热效率。研究表明,纵向流散热方式在提高电池组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通过提高冷却介质流速等措施来优化其散热性能,为后期圆柱形电池组的散热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散热 传热系数 体积能量密度 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