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磷源的生理响应研究 |
孙惠琛
徐溢波
仇依琳
陈晓红
孙鹏飞
白洁
晨曦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赤潮藻类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分岔及稳定性研究 |
王洪礼
冯剑丰
沈菲
孙景
|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3
|
有害藻华(HAB)的发生、生态学影响和对策 |
潘克厚
姜广信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5
|
|
4
|
“海洋有害藻华”课程内容构建和教学模式 |
安鑫龙
王小瑞
申淑琦
李雪梅
|
《黑龙江水产》
|
2025 |
0 |
|
5
|
氮、磷限制对球形棕囊藻不同形态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 |
傅云飞
赖俊翔
王英辉
韦福佳
邢政
谢芳
李杰
|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6
|
2019-2021年中国近海有毒有害微藻和藻毒素分布数据集 |
张敏
孔凡洲
杨锐
韩笑天
岑竞仪
许静玲
|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
2024 |
2
|
|
7
|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 |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8
|
四种核酸快提法提取藻华微藻核酸效果的对比研究 |
赵启宇
陈振帆
刘超
孙璐
甄毓
张清春
|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基于FlowCam影像和YOLOv3深度学习模型的多纹膝沟藻检测 |
刘扬
孔凡洲
于仁成
初永宝
|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综合影响 |
颜天
周名江
钱培元
|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39
|
|
11
|
“九五”期间中国沿海有害赤潮灾害状况及其防治对策 |
俞志明
曹西华
|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
2002 |
5
|
|
12
|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一株有毒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
徐杏
于仁成
罗璇
冯振洲
李爱峰
颜天
周名江
白洁
|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3
|
溶藻菌治理藻华的研究进展 |
杨燕
孙锟焜
谢艳萍
马燕天
张赫
|
《渔业研究》
|
2024 |
0 |
|
14
|
一类新的赤潮藻源——微塑料附生赤潮藻 |
王康
彭聪慧
林辉
陈宝红
高亚辉
|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5
|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
高晨
王晓峰
石雅君
马元庆
隋傅
姜向阳
刘丽娟
姜会超
宋秀凯
|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6
|
溶藻芽孢杆菌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应用 |
焦鹤云
孔凡超
何培民
邵留
|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基于氮磷比的赤潮灾害危险度评估方法研究 |
文世勇
赵冬至
赵玲
杨建洪
张丰收
高树刚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8
|
改性黏土絮凝海洋原甲藻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研究 |
卢光远
宋秀贤
俞志明
曹西华
袁涌铨
|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9
|
黄海浒苔绿潮及其溯源研究进展 |
刘峰
逄少军
|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9
|
|
20
|
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灾害分级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何恩业
季轩梁
李晓
李雪丁
王丹
杨静
|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