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山川流域1980s以来次降雨-产流-产沙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罗娅 杨胜天 +4 位作者 刘晓燕 周旭 金双彦 张亦弛 陈珂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3期23-29,共7页
[目的]研究入黄支流降雨—径流—产沙变化规律,揭示黄河水沙变化成因。[方法]获取孤山川流域1985—2010年115场降雨事件数据,运用径流系数、产沙系数和弹性系数指标,分析孤山川流域近30年降雨—产流—产沙变化。[结果](1)与1980s相比,19... [目的]研究入黄支流降雨—径流—产沙变化规律,揭示黄河水沙变化成因。[方法]获取孤山川流域1985—2010年115场降雨事件数据,运用径流系数、产沙系数和弹性系数指标,分析孤山川流域近30年降雨—产流—产沙变化。[结果](1)与1980s相比,1990s的降雨多为短历时、弱雨强类型,2000s的降雨多为长历时、中雨强类型;2000s的降雨—产流能力和降雨—产沙能力减小最为突出,其平均径流系数、平均产沙系数分别约为1980s的50%和23%。(2)1980s—1990s降雨—产流弹性系数和降雨—产沙弹性系数分别为0.13,4.21;1980s—2000s降雨—产流弹性系数和降雨—产沙弹性系数分别为1.73,6.19。(3)径流系数与林草面积比、植被盖度、梯田面积比和骨干坝控制面积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2 3,-0.911 4,-0.801 0和-0.821 4,产沙系数与林草面积比、植被盖度、梯田面积比和骨干坝控制面积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7,-0.998 5,-0.962 9和-0.971 7。[结论]1980s以来,孤山川流域的降雨—产流能力和降雨—产沙能力发生明显变化,尤其2000年后的变化最为突出;降雨—产沙能力比降雨—产流能力对雨强变化更为敏感;植被盖度变化是下垫面因素中影响孤山川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产沙关系 次降雨 孤山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国庆 陈江南 +1 位作者 李皓冰 曾茂林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2003年第3期13-16,共4页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孤山川流域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评价方法及水沙变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统计模型得出的水土保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而建模所用资料的代表性不足和统计模型本身外延精度不高的缺陷...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孤山川流域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评价方法及水沙变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统计模型得出的水土保持效益存在一定差异,而建模所用资料的代表性不足和统计模型本身外延精度不高的缺陷应是引起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具有物理基础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在水沙变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水沙变化 黄土高原 孤山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孤山川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1
3
作者 姜泓旭 田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胡晋飞 连秋晗 张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2,215,共8页
以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年际尺度水沙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孤山川径流量和输沙量于1965—2014年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突变年份为1979年和1996年,据此将研究时... 以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年际尺度水沙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孤山川径流量和输沙量于1965—2014年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突变年份为1979年和1996年,据此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1965—1979年)、过渡期(1980—1996年)和效益期(1997—2014年)。同基准期相比,过渡期年均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分别减少34.11 mm和401.48t/km^2,效益期减少65.05mm和213.09t/km^2。径流深低于10mm时,水沙关系较为离散;高于该值时,水沙关系变化相对稳定。过渡期人类活动的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79.12%和86.45%,效益期人类活动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86.45%和8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孤山川 场次降雨事件 水土保持措施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